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解与应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需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探讨教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重点资料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的核心要点。
本文将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资料进行整理,帮助读者加深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学原理的分类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的准则和规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学原理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发展原理:强调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的发展。
2. 激励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认知原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交往原理:强调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适用于知识传授和基础概念理解。
2.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适用于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
3. 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应用性强的学科。
4.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用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和评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应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第一章概论[识记]:1、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哪几种课程的定义?3种: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3、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级?①观念层次的课程②社会层次的课程③学校曾次的课程④教学层次的课程⑤体验层次的课程[理解];1、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有哪几种观点?你赞同什么观点?五种主张: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
“大教学论”者认为教学及教学论包含课程及课程论。
“大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及课程论包含教学及教学论“关联并立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之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个并立领域。
“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2、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的理论学科?答:课程与教学论兼有理论性与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是一门实践性理论。
首先,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已经组织成形的教育理论。
其次,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简单运用:]运用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原理分析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答:“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杜威——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在经验中,方法与教材、课程与教学是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理解]1、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关系?杜威曾说过:“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①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指导作用;②课程与教学实践也是哲学理论的来源之一。
2、不同哲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①精辟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精辟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生来便愚昧无知、懒惰成性,总是想逃避学习,因此,必须采用严格的方法,以外在的、明确而良好的目标训练学生,使其改变生来的恶性。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第⼀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
《⼤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切事物教给⼀切⼈类,⽽⼤教学论就是把⼀切事物教给⼀切⼈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段;2.该书依据观念⼼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兴趣理论和学⽣的注意⼒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法;4.依据多⽅⾯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主义三⼤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操作活动来进⾏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童中⼼、经验中⼼、活动中⼼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教师中⼼、书本中⼼、课堂中⼼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模式,在教学⽬的⽅⾯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段⽅⾯重视新技术⼯具的使⽤。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特征特点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着特征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教学目标的特征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4、分科教学复式教学的特征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原因或因素分析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复式教学的优点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课程与教学论_笔记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2、课程的表现形式:(一)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学科(二)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理想的课程,正式的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课程标准的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3、课程目标的形成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4、课程实施: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过程)5、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施状况,为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7、美国学者泰勒课程开发理论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课程开发理论和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8、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9、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2.高效率的标准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10、区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答,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与教学目的的方面、性质是一致的,前者是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
主要区别;1.指导作用不同。
教学目的是教学方向目标,教学目标是到达目标,只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2.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更多的带有强制性,多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目标则较多的体现为教学活动主要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11、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意识水平区分)答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12、教学目标编写答:1.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行为目标,内部心里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P179图13、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14当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有?<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研究型教学模式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取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2>.基本要义:①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②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为基本特点③强调学生自主建构④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3>.自主探究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学生个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④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4>.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种水平:①有结构的探究②指导性探究③自主探究【研究性教学模式】.①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②特点: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③教学目标:a.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b.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c.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d.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在责任感④a.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b.选题立题阶段c.组织课题小组d.实施阶段e.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f.展示成果阶段g.总结反思阶段1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1>.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2>.作用P218<3>类型: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4>注意问题:①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②注意讲课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③注意讲授的时间④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2讨论法】作用、定义、类型、问题P221~P22216、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2、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3、查特斯的‘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4、‘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5、学科结构的两个基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6、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7、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施瓦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8、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9、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既包括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10、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的过程有7个步骤:○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序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解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简答题部分★)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年末至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
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一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二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三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
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
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
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一基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所以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注重形象性: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四内含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讲绪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
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
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专题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专题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专题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专题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专题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专题六课程组织与专题组织专题七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专题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分析(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课程与教学中的现象/问题,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课程与教学的现象:是课程和教学中所发生的情景和事实。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是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课程与教学的规律: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课程与教学中的现象:在小学低年级的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
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听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
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 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 “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
”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 “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
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
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问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是对的吗?、、、、、、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过程1、教学是认知的过程----教学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
----教师认知的特殊性: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其的特殊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尊重儿童认知方式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使儿童认知获得充分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教学论的首倡者:拉特克2.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爱弥尔》:卢梭4.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合: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系统:把已建立起来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方法: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5.“三大新教学论流派”领会1.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及其贡献与局限2.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及其贡献与局限3.裴斯泰洛奇“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5.杜威“问题解决教学”思想2.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3.学习经验的涵义: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会:1.“泰勒原理’基本内容: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3.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不许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4.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王本陆的教学理念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王本陆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在他看来,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教学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王本陆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而一个糟糕的课程设计则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我在教学中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更多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课程设计外,王本陆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王本陆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等。
教学定义: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原理,对学校的各门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均衡性、连贯性、个性化、灵活性等。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
第三章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教材的概念: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单元分析、课时分析等。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等。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等。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在职培训、学术交流、自我学习等。
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科研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讲绪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
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
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
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包含: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合作教育学、发展性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目的上,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二课程论的独立与发展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论学科的独立。
194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开端。
20世纪中叶以后,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兴起。
主要有三大流派: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三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1、明末清初,引用德国赫尔巴特理论;2、“五四”以后,引用美国杜威理论;3、新中国成立后,引用苏联凯洛夫理论;4、改革开放以来,合理借鉴独立探索。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1.一、意义二、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联系实际,学思结合3、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讲: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及其类型一、课程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说:“课程及进程。
广义指所在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列出了九种不同的定义:(1在学校教育中,为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成就叫做课程。
(2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
(5 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
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的活动趋势。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7课程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计划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
(8课程基本由 5 大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掌握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9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以及在这些结论中那些所谓有根据的经过检验的真理课程就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相关的概念分析1、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材料2、教学进程—课程的实施方案3、学科—与课程相互交叉4、科目—学科课程的分科名称5、知识—课程内容的主体6、经验—知识的初级形态7、活动—教学活动是课程的一种形式8、计划、方案—课程的表现方式三、课程的表现形式(一文本形式1、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
它规定学校(或专业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是学校教学的依据,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的依据,也是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一般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计划由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制定。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2基础性(3开放性2、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其他教学材料: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多媒体学习材料、课外读物等。
(二实践形式1、理想的课程专家2、正式的课程国家3、理解的课程教师4、运作的课程课堂5、经验的课程学生四、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按学科门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目的种族的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编排学科知识逻辑系统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的系统性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将相关的几门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一门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按学科门类分别编排的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四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第二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政治因素—1、决定课程的目标确定2、影响课程的内容选择3、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二、经济因素—1、劳动力素质标准对课程的要求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课程的要求3、市场经济观念对课程的要求三、文化因素四、科技变革五、学生发展第三节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一、课程内容的选择1、注重基础性2、贴近社会生活3、尊重社会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二、课程内容的组织1、正确取向2、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兼顾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统一4、直线式与螺旋式(结合三、课程实施1、忠实实施2、适当实施3、勉强实施4、创造实施四、课程评价第三讲:课程的变革及发展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课程的内容----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课程的形式----自发的、随意的二、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课程内容:“成均之学”—音乐教,“虞庠之学”—孝悌教育课程组织:“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目。
十年,出就外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
”西方古代—课程内容:军事体育—斯巴达教育,文化知识—雅典教育课程组织: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三、古代学校的课程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西方古代学校的课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现代课程的形成: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18世纪。
我国从1912开始全面实施现代课程现代课程的特征—内容上,自然科学进入课程体系;编排上,纵向连贯,横向协调;性质上,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实施上,形式多样、活动丰富。
五、现代课程的发展18世纪开始,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论争;19世纪中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20世纪20、30年代,儿童中心课程;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
第二节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变革趋势1、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调、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2、课程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机会;3、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4、课程政策由中央集权转向地方分权。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1、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
3、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连贯性增强。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1、课程实施的忠实性被适应性和创造性所超越。
2、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3、教材开发多样化,多种媒体的作用更明显。
4、课程要求的弹性增大。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1、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所超越。
2、注重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
3、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主要成绩: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势结合。
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二、主要特点:1、在课程设计上,提升了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行了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搭配,推进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提倡超越忠实实施,走向适应取向合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求超越目标取向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三、主要内容: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2、在课程设置上,更强调人的发展;3、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课程编制上,更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5、在知识内容上,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6、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第四讲:教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教学及其本质一、教学的定义1、关于教学的不同观点:2、通用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