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期

(总第342期)GLOBAL EDUCATION

Vol.45 No1,2016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陈彩虹赵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荣

摘要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已于近期举行,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与会者就其概念、意义和实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基本诉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陈彩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赵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汪茂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汪晓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吁思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向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2015年12月2日,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普陀区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承办。会议分为上午分论坛和下午总论坛两个部分。据统计,上下午参会人数达843人次,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研专家41人,普陀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54人,上海市课改学校和市九年制学校等的领导老师91人,还有来自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南、广东、陕西、吉林、甘肃、四川、江西、河南、云南、广西、天津、新疆等16个省市的教育科研单位、中小学,华师大课程与教学所基地学校的182人,等等。

上午分论坛包括语言类学科、数理类学科、人文艺术类学科三个板块,分别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学科教研员徐睿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席恒主持。获得首届上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特等奖、一等奖的教师在上午的分论坛上深入交流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出席下午总论坛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上海

市普陀区教育局长范以纲,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等。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主持了下午的论坛。首先,由主持上午分论坛的於以传、徐睿和席恒老师分别就上午分论坛的情况做了综述。然后,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长范以纲、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校长寿俊梅、上海市江宁学校副校长李倩、上海市新黄埔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副校长易建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部主任、英语学科教研员汤青、王斌华教授做了主题发言。接着,钟启泉教授做了《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的精彩报告。最后,上海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做了发言。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钟教授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核心素养的意涵是什么?它有什么价值?为什么需要提“核心素养”?为什么教育部那么重视,组织专家组在进行核心素养的界定?因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从欧盟关键能力到美国的21世纪技能,不仅欧盟、美国,一直到东亚、韩国、日本、印尼都在研究核心素养。这是国际潮流。“核心素养”的界定有助于矫正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三大乱象。因为这三大乱象迷乱了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核心素养”可以为我们整治这种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哪三大乱象?第一大乱象是豪言壮语。这几年一些教育行政机构默认一些所谓的名牌中小学,有的定位是把中小学办成拔尖型创新人才基地。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哪怕是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也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哈佛大学的界定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牛津大学的界定是:培养有教养的公民。我国《中国教育报》曾经有整整一版登了北京一些校长、教授的文章,题目是“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但是我们一些名牌中小学校长,已经不是一般的浮躁,简直是狂躁,几乎没有一个校长提“公民”的。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现在很多中小学其实没有真心实意地搞改革,而是热衷于品牌设计,以为设计了什么图标、口号就认为自己的学校了不起了,品格提升了,这是在自欺欺人。第二大乱象是花言巧语。国家课程改革终究是整体,从整体上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是主次关系,但现在很多学校把改革当作耍花招,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儿戏,一些“阳光课程”、“完美课程”层出不穷,一些学校动不动就几百门校本课程,有所学校教育部评估时竟然报了1200多种校本课程,他们以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越多就越有本事。再看,现在很多学校“走班制”简直走火入魔,现在“走班制”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应试教育”分层训练的一个代名词。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而是“以质取胜”,是“少而精”,不是“多而杂”,不要

花言巧语。第三大乱象是胡言乱语。20世纪80年代,当时处于改革开放早期况且能够警惕应试教育。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基础教育界对“应试教育”已是麻木不仁,有些学校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却偏偏打扮成素质教育的典型,年年高考招生,给社会传播一个错误的信息,以为高分就是高能。应试学力不等于“真实学力”。“真实性学力”恰恰是国际上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动力。应试能力充其量不过是“低阶认知能力”而已。应试教育与核心素养简直格格不入。当学校课程一旦缺失了灵魂,整个学校教育话语系统也就变得品格低下,不可理喻:目标定位错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乱套了,课程教学的方略迷失了。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基础素养从近代课程开始就有的,当代学习科学的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知识的传递。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例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第三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这就是今天的基于PISA的三大素养(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说法不一样,但其实是一回事。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不是应试的,而是真才实学的。“核心素养”是个很大的话题。钟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核心素养”是对今天公民时代的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总体描述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面是学科素养,再下面是单元设计,再下面是课时计划,一线教师需要基于这些环节,展开日常教学的运作。

王斌华教授指出,在我国“核心素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但至今没有定论,还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王教授介绍了欧盟的做法以及由此得到的启发。2006年,欧盟制定了《欧洲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欧洲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有八大核心素养,分别为:用母语交流;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意识与创业素养;文化意识与表达。《欧洲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旨在促进自我实现和发展,养成积极的公民素质,加强融入社会和就业。核心素养由知识、技能与态度组合而成。八大核心素养之间可能相互重叠或彼此交叉,但相互支持。八大核心素养同等重要,都有助于在知识社会中实现成功的人生。

王斌华教授认为欧盟的做法给我们的启发是:第一,核心素养是一个总称,包括若干个具体的核心素养。第二、《欧洲核心素养参考框架》对八项具体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解读,但没有发现为各门学科制定相应的核心素养。第三,“核心素养”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其合成要素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第四、“核心素养”居统领地位,高于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所有学科(包括英语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具有导向作用。第五、核心素养的原意是“关键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