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奖学金发放草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合集下载

竺可桢学院2010-2011学年荣誉称号发文名单

竺可桢学院2010-2011学年荣誉称号发文名单

鲍文蔡璐曹爽陈忱陈祎陈绚陈茜陈滢陈曦邓然方倩付瑶付尧高迪高雅高远郭鹤郭嘉韩笑韩由胡锐黄堃姜婵姜玮蒋婷靳岵赖晨雷琦李超李丹李欢李琳李萌李铭李亚李莹李源李倩李芮林鹏刘东刘薇刘骜刘琛柳婧卢晨鲁勰陆洋罗丁玛青马晨孟鑫苗欣倪佳聂坤聂愉潘威裴煜彭立皮特皮鑫祁卓邱敦任婧沈皛沈燕沈颖苏瑞苏童孙勃孙鹏孙旭孙雪陶蕾童婳王洁王爽王悦王珏王楠吴雪夏羽项婷谢宇谢炜邢璐徐丹许栩薛达薛懿严菁杨硕杨楠羊洋阳及尹黎尹昕印欣雍政由歌于笛余瑛章瑞张城张杭张帅张校张月张玮张瑾张璇赵羚赵茜郑南周彧周唯周杨朱丹朱海闫瑜覃星毕子呈蔡晓璐蔡雪竹蔡元圆陈碧清陈嘉骏陈建琪陈洁薇陈良威陈沛玙陈武臻陈心怡陈怡文戴俊杰戴智宇丁志鹏丁寰宇董建锋董小娴杜雪原杜则尧范静远范天任房静姝扶仲毅付佳宝甘凌睿高神骏高珍珍高昕怡葛清惠龚祎程龚晓楠顾孟扬顾意扬郭晓燕郭玄宗郭子阳果俊婷韩雨婷何宇欣何煦阳贺美琪洪碧芸侯方心侯擎昊侯小彤胡凯敏胡雪倩胡遐迩黄瑢遥黄海量黄玉佩黄章成黄哲林黄潇健黄漪婷纪梦琪贾伟男贾西贝贾怡晨姜晨慧姜政洋蒋明达矫岩松柯旖旎孔令璇黎慧琦李碧莹李博睿李晨阳李东宇李浩然李佳添李林荣李秋雅李雪妍李言迪李英爽李沐曦李寰纹李姝扬李婧媛李昕陪李晟航梁家伟林志强刘春晖刘高任刘鹏冲刘相君刘玉龙刘泽宇刘芮廷刘怡辰刘珈利刘雯璐龙秋雨楼丽霞卢孔裕卢依宁鲁竞漪吕诗宁骆心怡马冬蕾马盼盼毛甲亮毛卓超梅乔松穆瑞彤聂可心蒲雅琦祁庆文强熙檀秦一超曲东昌任思林邵洲力申宇卉沈羚君沈奕琛石佳蒙宋明肇宋文超宋岳林孙朝晖孙双琦孙晓玮唐雨晨陶佳栋田静逸涂正元屠逸菲王汉星王嘉煜王竞凡王明苑王启闻王千千王青青王颖欣王哲玮王璐瑶王熠笛王睿驰魏舒怡温予群吴海青吴天宇吴致源吴卓璇吴璐延伍楚冬伍玉鑫夏梦琳夏修睿咸晓晨项楚卿肖天昕肖惟玮肖云都肖征东熊玉娟徐金明徐梦骏徐铭杰徐文静徐晓斌许敬琳许凌之许明杰许是程宣南霞薛光怀薛晓航严芃芃严霄玮颜丰琳杨博元杨亦乐杨雨廷杨梓萌姚天晟尹亦丹于童川于亚男余明钊余启联章姣姣张朝晖张弘毅张佳敏张静懿张竞之张翔宇张晓燕张晓宇张颖慧张振兴张子梦赵斌杰赵鹏宇赵子溢赵妍卉钟晓鹏钟昱炜仲雪倩周博瀚周文玮周怡孜朱佳妮朱雨桐朱哲意朱振山邬涵俊白阳蔡璐陈忱邓皓付瑶巩翔郭鹤胡锐李超娄瑶鲁勰倪佳邱敦孙雪王珏吴杉项婷杨武杨楠羊洋张华张校张璇覃星毕子呈陈必超陈蒋辉陈洁薇范天任付佳宝高浦珅龚祎程宫子娇管高扬胡遐迩纪梦琪李秋雅李森森李宗锴李潇筠李昕陪刘高任刘鹏冲刘云堃刘运韬刘泽宇刘珈利卢孔裕卢依宁马骏超彭枫琳祁庆文曲东昌尚小强沈羚君宋立江宋思博王嘉煜王启闻王璐瑶王轶伦王熠笛魏凡丁咸晓晨徐佳楠徐文静许哲懿薛晓航杨佳熹杨子建叶夏菁余明钊曾继平张静懿张竞之张晓宇张宇峰赵政霖赵子溢赵妍卉钟晓鹏周奥博周博瀚周靖皓周怡孜优秀学生干部何柳明月欧阳亦梵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0-2011学年荣誉称号发文名单三好学生何柳明月黄杨熠艺刘胡世阳欧阳亦梵。

珠峰计划

珠峰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

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南大、中科大等20所中国顶尖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亦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截至2011年,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19所大学入选。

其中,首批试点“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高校全国入选国家“珠峰计划”的20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浙大发本〔2021〕85号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奖学金类别1.校设奖学金,即学校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校设奖学金包含竺可桢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研究与技术创新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对外交流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特别奖学金等。

2.外设奖学金,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资在我校设立的奖学金。

二、奖学金评选活动对象和基本条件(一)各类奖学金评选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二)出席各类奖学金评选活动的学生必须同时具有以下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积极上进;2.自学刻苦,成绩优良;3.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诚实守信;4.积极主动出席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达至学生体质身心健康标准合格及以上等级;5.已修课程的学年平均学分不低于40学分。

(三)当学年因违背校纪校规受处分的学生,中止其各类奖学金评选活动资格。

三、各类奖学金评选具体条件(一)校设奖学金1.单项奖学金用作奖励在某一方面整体表现比较杰出且思想品德评价等级为较好及以上的学生,分后学业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社会课堂教学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4种。

每人所荣获单项奖学金不少于2项。

思想品德评价依据《浙江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21年1月修改)》(浙大发本〔2021〕4号)的有关规定。

(1)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分成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用作奖励自学不懈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业评价依据《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2021年9月修改)》(浙大发本〔2021〕1号)的有关规定。

一等学业奖学金评定比例为3%,奖励金额为2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评定比例为8%,奖励金额为15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评定比例为15%,奖励金额为1000元。

(2)文体活动奖学金用于奖励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

评定比例为2%,奖励金额为1000元。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电子教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电子教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类培养方案大类培养特色: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实施哲学思想教育、数理能力训练、等方面本科全程培养的卓越教育计划,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

1.特别培养。

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2.荣誉课程计划。

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基础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荣誉项目计划。

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广泛的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胆识,激励成长,开阔视野。

4.卓越讲座计划。

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人文、社科、高科技学科前沿等讲座,了解和接触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

5.实行专业导师制。

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6.引进竞争机制。

前期实行“滚动制”培养,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

后期实行荣誉学生认定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荣誉课程、荣誉项目等综合情况,认定浙江大学荣誉学生。

大类培养面向:(含本大类包括的专业及所在院、系名称)竺可桢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混合班:理学部:本科专业所依托的一级或二级学科1.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3.统计学数学4.物理学物理学5.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6.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7.大气科学大气科学8.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地理学9.心理学心理学10.应用心理学心理学11.化学化学12.应用化学化学工学部: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3.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工业工程工业工程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8.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9.自动化(电气)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10.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气工程11.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力学12.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13.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4.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技术15.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6.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7.工程力学力学1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信息学部:1.信息工程(光电)光学工程2.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4.自动化(信息)控制科学与工程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7.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8.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生命环境学部:1.生物科学生物学2.生物技术生物学3.生物信息学生物学4.生物系统工程农业工程5.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6.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利用8.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9.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10.应用生物科学(理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1.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学位)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学12.动物医学兽医学13.动物科学畜牧学水产学医学部:1.基础医学(五年制)基础医学2.预防医学(五年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临床医学临床医学4.口腔医学口腔医学5.药学药学6.药物制剂药学7.中药学中药学人文社科实验班:人文学部:1.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2.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学3.编辑出版学中国语言文学4.历史学历史学5.博物馆学博物馆学考古学6.哲学哲学7.新闻学新闻学8.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传播学9.广告学传播学10.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2.金融学应用经济学3.财政学应用经济学4.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经济学5.电子商务(经济)应用经济学6.法学法学7.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8.教育学教育学9.教育技术学教育学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与工程11.工商管理工商管理12.会计学工商管理13.财务管理工商管理14.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03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二春夏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二秋冬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2110081 形势与政策+2.0 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2)军体类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荣誉学籍确认实施细则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荣誉学籍确认实施细则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荣誉学籍确认实施细则
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

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特制定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荣誉学籍确认实施细则。

一、荣誉学籍基本条件
1.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品德优良;
2.完成学校开设的相应荣誉课程,且荣誉课程GPA
3.0以上;
3.每个长学期内(最后一个长学期除外),学生获得总学分≥22,且在相应平台(或专业)获得主修专业课程学分≥10;
4.每个长学期相应平台(或专业)所有课程平均绩点≥3.0。

二、荣誉学籍的认定
1.竺可桢学院根据荣誉学籍的基本条件,每长学期一次对学生进行荣誉学籍的认定;
2.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原则上可获荣誉学籍;
3.未达到基本条件但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或特殊情况的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向竺可桢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初审后组织专家进行面试考核,决定是否授予荣誉学籍;
4.获荣誉学籍的学生名单将在竺可桢学院网上公示并长期
公布。

5.对于未获荣誉学籍的学生,若其在下一长学期达到基本条件且在相应平台(或专业)所有课程平均绩点≥4.0,可以申请重新进行荣誉学籍确认;对于连续(累计)两次未能获荣誉学籍的学生,学院不再进行对其进行荣誉学籍的确认。

三、其他
本细则从2009级学生开始实施,由竺可桢学院负责解释。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21 - 2021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21 - 2021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21 - 2021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21――2021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竺可桢奖学金名单法学院:俞珍珍理学院:李红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施杨材化学院:戚杭飞信息学院:彭晨建筑工程学院:马家耀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汪瑾计算机学院:黄炜公共管理学院:陈凤麟竺可桢学院:任思恩姜贤黎娜1.宝钢奖学金机能学院王向炜建工学院周轶男信息学院陈丽丽计算机学院彭成斌管理学院黄端端竺可桢学院叶湖孙占伟医学院何非 2.中科院奖学金计算机学院何家俊竺可桢学院丁显廷理学院李红强 3.光华奖学金经济学院高翔翁露茜张煌睿法学院单旭丹王军教育学院胡凌芳周朵平人文学院吾米提〃吐尔逊邵�E 外语学院林淑玲封雅萍理学院陈森可魏晓东张加维生科学院廖婷婷许航洋钟璐叶翔志机能学院阿永嘎庹福幸何万福高世明材化学院田野吴可君赵凌电气学院王子辉马柯张强信息学院王庆文何伟艳杨珍陈贵金梦�B 建工学院齐长雨王智杰生工食品学院沈丹虹杨徽环资学院陈洁丽曹海斌生仪学院夏宇锐童晓蕾农学院戴笑沈章鑫动科学院周奕毅吴晓霞医学院王珍周枫药学院张蕾景慧管理学院古丽米热〃马哈木提公共管理学院董淑莉热孜汗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钟文彬林成川计算机学院沈宇峰王金德竺可桢学院钟犁于心心 4.杨士林――建滔奖学金理学院罗杰钟芳锐材化学院周文波方瑞5.南都一等奖学金人文学院吴姿娟理学院陈波信息学院周孜聪农学院杜婧医学院马力竺可桢学院陈钰南都二等奖学金:经济学院王保娟法学院何琪琦教育学院陆娟君人文学院戴芳芳外语学院凌永华理学院潘一力生科院耿燕机能学院鲍君香材化学院龚灵电气学院王洋信息学院涂�ッ�建工学院余涵生工食品学院何超环资学院李争光生仪学院丁鼐农学院李郑义陈光浦张玉超沈惠芳孙懿赖茜茜动科院李得江医学院张熙药学院刘智慧管理学院石光公共管理学院张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刘晓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谢佶芸竺可桢学院郑国安南都三等奖学金:经济学院孙柳媚法学院于兰兰教育学院陈珊珊人文学院张猛外语学院仇翠文理学院詹远增生科院石桂来机能学院包丽丽材化学院刘斯倩电气学院盛炜佳信息学院龚帅帅建工学院李航生工食品学院陈威环资学院汤婷媚生仪学院汤军华农学院石梦动科院章权威医学院王莹药学院沈国芳管理学院李莉公共管理学院李丽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天逸计算机学院王宽卿竺可桢学院顾君�B 南都创新奖学金:经济学院:孙艺卓法学院:金盈理学院:王盛滨刘晨生仪学院:刘俊机能学院:李江波电气学院:吴涛信息学院:陆佳颖杨志鹏建工学院:杨梦锋章李刚医学院:蒋汝红管理学院:宋丽丹陈鹏云杨金科张艳凯刘菲许旭张立李丹旦叶方魏骆京景范锡芬何应然段云译李富斌郭柞刚谢敏高佳宁陈济俞宏霞刘兰樊鹏陈�B 张彦芝黄光胜吕碧洪谢轶谢亦斌陈道庆陈好徐歆应江波徐婷梁琦方锐帆桑操叶思遐吕吟严澄叶米兰王芬芬张海敏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倪亚蓓公共管理学院:米热依古丽竺可桢学院秦玉琪徐驰 6.希望森兰奖学金电气学院吴涛史济全张思建机能学院万嘉瑜许斌 7.三星奖学金信息学院陈李佳李辉曾才赋张欣宇张永健理学院吕博电气学院吴海霞机能学院陈正材化学院戚杭飞计算机学院周佳庆经济学院贺劲松管理学院陆扬华法学院吴文超 8.葛克全奖学金医学院黄晓洁黄尔炯药学院谢岑 9.霍尼韦尔奖学金电气学院黄�E 李潮信息学院王健伟 10.陶氏化学奖学金材化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缪存坚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吴琳琳管理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许晓璇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何方也信息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金婷婷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金丽玲 11.姚宜民奖学金机能学院李睿光生仪学院曹晶月材化学院竺磊泽 12.刘永龄奖助学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成计算机学院项立锋法学院金玲玲教育学院严佳黎岳�S 易锋钟洁邵黎明李仕尉杨震宇吕丹金盈雨袁晓辉赵�筒�周武啸余清倪加旎王文佼吴辉平沈仁敏陈佳怡霍俊余王鑫鑫陈璐薛海涛李越孙伟李德文高威利沈安杜原周雷震盛振华周亮金丹赵勤张彩霞杨沛沛寇廷军邵亚利程越强戴胜梁立军庞博王芳芳寇旭外语学院朱虎正生命科学学院张程科机能学院严洲材化学院周海胜建筑工程王建峰生工学院滕红燕环境与资源学院陈鹏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建英动科学院周宇芳药学院张霞燕竺可桢学院金颖 13.松下奖学金机能学院葛婷婷建筑工程学院姚争生仪学院郭��材化学院王光辉经济学院陈思人文学院陆洁栋外语学院黄海静电气学院王灿飞竺可桢学院何乐涵信息学院田刚锋计算机学院林立 14.李达三奖学金经济学院一等刘畅二等许焕许佳 15.圣雄奖学金农学院张海敏李建波沈晓萍生工食品学院李栋蒋孝燕曹芳动科学院林湛椰俞超 16.FERROTBC CHINA奖学金经济学院陈如管理学院莫申江理学院毕树超机能学院施杨电气学院王建康外语学院白洁生科学院郭江涛卢燕津朱方剑左勇谭俊军车琰戴杨越李青青于淼徐琼邹冰杨洛叶丽丁宁金秋陈秋燕曹文渊黄歆贤施小云赵伟淼胡春云殷�S 翁翠李婷屠金萍楼芳菲周陈伟俞盈王谦吴争朱玉燕杨奔毛亚平汪瑾陈建沈奕陈燕芬王芳展郑思源罗晓伟毛秀玲姚仙珍何挺姚胜王月岑孟旦卢黄娉杨波姜国芳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

第47卷第1期教学研究Vol.47No.12024年1月Research in TeachingJan.2024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陈时见㊀杜彬恒∗(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㊀[收稿日期]㊀2022-12-28㊀㊀㊀[基金项目]㊀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53);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23JY016)㊀[作者简介]㊀陈时见(1964 ),男,重庆人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㊁教师教育等㊂㊀∗[通信作者]㊀杜彬恒(1984 ),男,陕西咸阳人㊂博士,副研究员,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㊁公共治理等㊂㊀㊀[摘㊀要]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 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等阶段,在通识教育㊁机制创新㊁模式改革㊁制度建设㊁资源统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㊂因此,不仅需要全面总结现有的经验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育理念㊁政策支持㊁体制机制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着力优化发展路径㊂㊀㊀[关键词]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 642.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 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24)01-0025-08㊀㊀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兴国之要㊂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使命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 双一流 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1]㊂从我国战略科学家成长来看,在具有深厚底蕴的名牌研究型大学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领军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结成了一种彼此相依的密切关系[2]㊂从我国两院院士等学术精英成才来看,精英人才通过对优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获取不断进行学术产出和科研能力等资本的累积㊂128名院士本科阶段教育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㊁北京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3]㊂从世界范围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接受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世界一流大学[4]㊂系统接受高质量本科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㊂因此,加强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㊂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少年班,开启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征程㊂40多年来,通过 自上而下 的推动和 自下而上 的实践探索,由点到面㊁从少到多,开创了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的生动图景,取得了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构建扎根中国大地的本科教育范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㊂总结分析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对于当前全面推进 双一流 建设,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1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程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历史轨迹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从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样态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实验探索㊁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3个阶段,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㊂1.1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发轫于改革开放,在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的伟大号召中扬帆起航㊂早在1974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提出 培养基础科学人才 的建议㊂1976年, 十年文革 宣告结束,全国百废待兴㊁举国思进,各条战线对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㊂26㊀教学研究2024同时,科教战线拨乱反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教工作者深切渴望和呼唤 科学的春天 ㊂为动员全国科技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1977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对 文化大革命 前17年的科学工作进行总结,统一思想认识[5]㊂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邓小平㊁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正式开班[6],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㊂此后,教育部同意12所高校开办少年班,部分高校还在少年班基础上设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班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㊂此外,教育重大工程实施也为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动力㊂1993年,党中央㊁国务院决定设置 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着力 为我国进入21世纪准备骨干人才 [7]㊂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的战略目标[8]㊂随之,教育部启动了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实施 985工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被强化并成为重要任务㊂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教改联读班,2002年成立ACM试点班以培养计算机专家人才㊂1998年,南京大学重新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㊂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基础科学班㊂2000年,四川大学推出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㊂2000年,浙江大学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成立竺可桢学院㊂2000年,南开大学开办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实验班㊂2001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成立元培计划实验班㊂实验班是实验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载体和实践样态,主要表现出3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要求㊂以实验班为载体的实验探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是在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国家教育改革重大工程的指引和驱动下进行的,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自觉性行动相并行的发展格局㊂二是体现了高校办学传统和学科特点的实践要求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出历史先声,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等为代表的少数高校立足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变革趋势,选择少数专业集中开展实验探索,形成了不同高校多样化创新实验的发展势头和实践特征㊂三是体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确立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构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共识和发展理念,形成了优先选拔㊁集中资源㊁重点培养的培养思路,创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㊁以实验班为载体㊁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机制的改革推进机制,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尖人才㊂1.2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推进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㊂2002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颁布的‘2002 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㊂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要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8]㊂同时,国家先后颁布科技㊁人才㊁教育3个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和舆论支持㊂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改革深化的新阶段㊂一是高校纷纷成立独立建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机构,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㊂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人文社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清华大学建立生化基础学科班,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院㊂2004年,清华大学建立数理基础学科班㊂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㊂2006年,四川大学成立吴玉章学院,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㊂2007年,北京大学在元培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元培学院㊂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学院,聚焦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㊂2012年,西南大学成立含弘学院,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二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㊂2009年,教育部牵头,联合中共中央组织部㊁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正式启动实施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简称 珠峰计划 ),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率先进行数㊁理㊁化㊁信㊁生5个学科试点㊂各高校在选拔机制㊁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7㊀培养机制㊁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形成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㊂同时,教育部联合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探索高校与相关部门㊁科研院所㊁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㊂特区政策 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推进阶段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一是优先支持政策创新㊂该阶段,在人才强国战略和 珠峰计划 政策推动下,高校通过建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的 重点学院 ,打造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验区并实行特区政策,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大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使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㊂二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解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行学科大类培养,加强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基础学科人才和紧需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格局㊂三是细化人才培养机制㊂ 珠峰计划 的教育试点不仅是一项为回应 钱学森之问 而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而且是一项可以被称作面向新时期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置性 开药方 教育实验[9]㊂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在细化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中,着重推进 一制三化 (导师制㊁小班化㊁个性化㊁国际化),破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困境,支撑培养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呈现体系化㊁协同化㊁集约化发展特征㊂1.3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入到系统改革的新阶段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教育要推动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10]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 双一流 建设的首要任务㊂2017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将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㊁协同育人机制㊁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作为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条件[11-12]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教育要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㊁科技领军人才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3]㊂2018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对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提出一系列举措并进行了详细部署[14]㊂同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校把本科教育 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 和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15]㊂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 深化科教结合,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16]㊂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实施 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版,全面部署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行升级,将哲学社会科学㊁心理学等学科纳入培养计划,扩大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学科范围㊁招生规模等㊂整体协同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改革阶段的政策标识和实践样态,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坚决夯实其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地位㊂这一阶段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被纳入国家 双一流 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战略框架之中,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㊂二是增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整体协调性㊂ 拔 培 育 是体现模式优化成效的重要标志[17]㊂无论是培养体系改革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应更好地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连接,能更有效地同高校整体性人才培养相统整㊂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招生㊁培养㊁评价不同环节的政策协同,以中学生英才计划为载体,更加突出大㊁中衔接,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培养㊂三是协同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㊂在 珠峰计划 实践基础上,以强基计划为抓手,更加突出招生选拔,以使命驱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版,28㊀教学研究2024拓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围,设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地,迈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步伐㊁步入新阶段㊂2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经验㊀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直接需求,而且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㊂2.1㊀强化通识教育与综合训练重视和强化通识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方向㊂一是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 宽口径㊁厚基础 ,强化通识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二是在培养体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建立以 双一流 建设高校为主体,覆盖基础学科㊁新兴学科㊁交叉学科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通识教育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㊂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构建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㊁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整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㊂四是在教学实施上,积极推进参与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点科研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综合研究平台开展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㊂2.2㊀突出模式改革与机制创新通过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区,系统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㊂一是科教融合模式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㊁英才班㊁华罗庚班等为代表,本科前三年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接受通识教育,第四年进入研究所,选配科研导师,科教联合培养㊂二是整合培养模式㊂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㊁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为代表,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全校自由选课,将通识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效整合㊂三是分段培养模式㊂以复旦大学复旦学院㊁西南大学含弘学院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等为代表,实施 1.5+1.5+1 或 2+2 模式,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方向㊂四是荣誉教育模式㊂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㊁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等为代表,学生日常学习在专业学院,思政教育等在荣誉学院㊂同时,各高校普遍重视培养机制创新,第一,实行导师制,选聘一流师资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㊂第二,实行书院制,构建社区化㊁交互性㊁共享式的综合育人环境㊂第三,实行学分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遵循个性特点和学术志趣㊂第四,实行淘汰制㊁合理的遴选机制和动态流动机制,创新学生评价与管理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进行重点培养[18]㊂2.3㊀坚持项目驱动与改革试点项目制是专项培养计划实施的实践载体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专项培养计划,以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基地为支撑,强力推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了5个学科在16所高校的试点,同时也将16所高校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㊂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㊂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其中,应用型㊁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8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个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等批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42所,改革试点项目82项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后,教育部先后分3次批准本科试点专业1257个和研究生层次试点学科514个㊂通过确立试点高校㊁试点项目㊁培养基地,切实把专项培养计划落到实处㊂为确保专项培养计划和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教育部先后成立各类领导协调机构㊁专家咨询委员会㊁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指导性文件,划拨专项支持经费,开展专项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确保计划项目和改革试点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㊂2.4㊀注重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经验㊂学习借鉴美国哈佛大学㊁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第1期陈时见㊀杜彬恒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29㊀育经验,设置宽口径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倡文理交融㊁学科交叉㊁均衡发展,推行研究性教学㊁案例教学㊁顶峰体验教学等,着力培养 全能人才 领导型人才 卓越人才 [19]㊂学习借鉴德国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相统整的经验,创造学术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㊂学习借鉴日本重大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经验,建设卓越教育基地,注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㊂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㊂同时,各高校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卓越英才㊂从首届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毕业生的情况来看,500名毕业生中有96.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呈现出很好的效果[20]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生群体走出一批早慧的尖端英才,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㊁生物学 斯劳恩奖 得主㊁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发现者,等等[21]㊂3㊀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问题㊀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目标认同㊁培养机制㊁推进模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需要得到切实的改进和完善㊂3.1㊀目标认同的冲突政绩取向明显的管理主义㊁评价主义盛行,使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急功近利之嫌,国家㊁学校㊁学生㊁家长等在目标认同上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㊂从总体上看,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勇攀科学高峰㊁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创新型卓越人才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培养目标比较高远㊁培养过程比较漫长㊂然而在实践中,学生与家长的目标却很难保持一致,容易出现价值冲突㊂一是方向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对自身特征㊁发展潜力㊁人生志趣等判断不准,其期待的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㊂二是阶段性冲突㊂有些学生在选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初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其成才过程㊁成长规律认识不足,无法建立长远发展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不一致㊂三是选择性偏差㊂有些学生缺少独立判断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选择参加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体现的是家长意志,或者为了利用培养项目所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对所选择学科的内涵及培养目标不清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㊂3.2㊀机制衔接的阻隔体制和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保障㊂然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常常因为体制不畅和机制障碍而受到影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性弱化的现象[22]㊂一是选拔与培养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主要利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直接选拔㊁高考录取后二次选拔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进出等途径选拔㊂这种选拔机制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很难真正把具有志趣㊁潜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出来,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㊂二是本科与研究生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是在本科阶段进行㊂有些高校也尝试建立本科㊁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机制㊂但是,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往往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所设定的培养体系继续攻读学位,可能会到其他海内外高校或学科专业继续深造,导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培养目标㊁课程体系㊁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不能有效衔接㊂三是学校培养与后续发展之间的衔接性不够㊂学生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后,无论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直接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往往都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因而容易同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人生规划相脱节㊂社会评价的功利性往往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引向更加功利和现实的一面,不能持续有效支撑学生的长远发展㊂3.3㊀项目驱动的错位项目化推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特点㊂教育部批准了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或实验项目,致力于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㊂但是,项目驱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项目设计过于理想,实施难度较大㊂高校在申报项目㊁设计项目时站位很高㊁目标很远㊁措施很强,举全校之力推动改革,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体系开放性㊁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就会出现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很好。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19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编辑本段珠峰计划-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9所大学[1]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其中,首批入围“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奖学金管理办法

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奖学金管理办法

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奖学金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推进XX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激励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学校设立“拔尖计划”优秀学生奖学金并制定本办法。

一、分类及奖励标准
“拔尖计划”奖学金分为优秀学生奖学金、单科成绩优秀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

优秀学生奖学金每人不超过5000元币;单科成绩优秀奖学金每人不超过1000元币;单项奖学金每项不超过1000元币。

二、基本条件
入选“拔尖计划”且已学习至少一学年的学生。

爱国爱校,品行端正,无违法违纪行为。

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发给学习成绩优异,创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应修课程(包括往年应当重修的课程和全校性选修课)全部合格;优秀学生奖学金人数不超过当学年入选“拔尖计划”学生数的30%。

单科成绩优秀奖学金颁发给在主干课和专业核心课中课程成绩前3名(含并列)的学生。

单项奖学金颁发给创新科研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包括:在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在学院认可的国际或性专业学科竞赛获得高水平奖项,或相关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或获得相关发明专利。

各试点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其它评审条件。

三、评审程序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学每学年评审一次。

单科成绩优秀奖学金每学期评审一次。

各试点学科发表奖学金评审通知,入选学生自行申报,“拔尖计划”项目管理小组审核后报学院评奖委员会批准,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奖学金,并将名单报教务处正式发文公布。

四、本办法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要素的研究作者:叶景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4期摘要: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例,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从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出发,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并从实践和推广的角度总结经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进一步探索的思路。

关键词:荣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核心要素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1-02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985”等高水平的高校,以“荣誉学院”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来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典型代表。

作为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试点,竺可桢学院自成立以来,就是实施英才教育、培养优秀本科生的重要基地。

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坚持求是与创新相结合的核心理念,遵循多元化的办学思路,从“教”与“学”两方面需求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容纳各类特色班级和荣誉项目的大项目池。

在探索各类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敢于投入、用心培育,选择优质项目全校推广,对于不良项目则主动淘汰,始终保持求是的严谨和创新的活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竺可桢学院在创新中国道路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包括:一整套荣誉课程体系与授课模式;以提高实际学习成效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优秀学生选拔方法等。

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教学难题,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理念竺可桢学院自从2000年创立以来,致力于打造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平台。

保持实事求是、持续创新的传统,在传承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根据时代要求,创新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探索新领域,增加新知识,传播新理念。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坚持——深化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楼杨钇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3期楼杨钇(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以混合班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推进基础化工程、吸引力工程、国际化工程建设,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荣誉学院的愿景与使命。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90-012014年,竺可桢学院以混合班创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荣誉学院的愿景与使命。

学院组织调研了国内外荣誉学院住宿制学院经验,探索完全住宿制学院模式;以竺可桢学院品牌建设为重点,多维度开展宣传工作,吸引优秀生源加入竺院;以服务师生为己任,为加大学生国际化培养深度和力度,选派学生到哈佛大学和MIT开展毕业设计(实习),深入探索和实践交叉复合人才培养途径;以总结公共管理强化班十年人才培养成果的《基于公共精神塑造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管理强化班十年建设与拓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展了以“发现浙大”为代表的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眼界、境界的全面提升。

学院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索,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完善和深化培养方案,扎实推进拔尖学生培养成立以林建华校长为主任的新一届竺可桢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学位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2014级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及2013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培养方案。

结合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的人才目标,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特色通识核心课程和大类核心课程体系,将外语类学分由原来的7学分降至1学分,实行英语水平测试通过制,即通过“浙江大学英语水平测试”;设置“科研训练”(3学分)必修环节,强化学生科研能力;总学分由160降至140,为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体系提供了途径。

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为了培养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根据《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若干意见》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数学科学学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数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数学拔尖计划”)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于2009年启动,我校的数学、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在2010年成功入选该计划,成为全国20所入选该计划的高校之一。

我们每年都会选拔出特别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师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以及创新的培养方式。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条专门针对基础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通道,以便这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我们的目标是让受此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进入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数学拔尖计划”选拔兴趣浓、悟性高、学习勤奋的苗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聘(讲座)教授、“四青”人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支撑,培养一批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致力于献身数学研究的后备人才。

通过“数学拔尖计划”的实施,推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在理念、模式和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促进我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组织管理学院已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数学拔尖计划”的小组,该小组将全面负责本方案的实施,并向学院行政和党委汇报工作进展。

工作小组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担任领导,同时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副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此外,工作小组成员还包括学院分管本科工作的副书记、各系副主任教学、教学秘书、外事秘书以及辅导员等。

三、培养模式1.动态管理“数学拔尖计划”每年面向全校招收10-20名学生,实行动态进出机制。

2.导师配备二年级第一学期初开始为入选“数学拔尖计划”的学生配备导师。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05——2006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05——2006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本科学生2005——2006学年外设奖学金汇总竺可桢奖学金推荐汇总名单经济学院:费娜法学院:俞珍珍理学院:毕树超李红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施杨材化学院:戚杭飞电气工程学院:王洋信息学院:彭晨建筑工程学院:马家耀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杜婧汪瑾动物科学学院:戚国栋计算机学院:黄炜公共管理学院:陈凤麟竺可桢学院:任思恩姜贤黎娜1.宝钢奖学金机能学院王向炜建工学院周轶男信息学院陈丽丽计算机学院彭成斌管理学院黄端端竺可桢学院叶湖孙占伟医学院何非2.中科院奖学金计算机学院何家俊竺可桢学院丁显廷理学院李红强3.光华奖学金经济学院高翔翁露茜张煌睿钟璐法学院单旭丹王军教育学院胡凌芳周朵平人文学院吾米提〃吐尔逊邵頔外语学院林淑玲封雅萍理学院陈森可魏晓东生科学院廖婷婷许航洋机能学院阿永嘎庹福幸何万福高世明材化学院田野吴可君赵凌电气学院王子辉马柯张强信息学院王庆文何伟艳杨珍陈贵金梦珺建工学院齐长雨王智杰生工食品学院丹虹杨徽环资学院陈洁丽曹海斌生仪学院夏宇锐童晓蕾农学院戴笑沈章鑫动科学院周奕毅吴晓霞医学院王珍周枫陈光浦张玉超赖茜茜药学院张蕾景慧管理学院古丽米热〃马哈木提沈惠芳公共管理学院董淑莉热孜汗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钟文彬林成川计算机学院沈宇峰王金德孙懿竺可桢学院钟犁于心4.杨士林——建滔奖学金理学院罗杰钟芳锐材化学院周文波方瑞5.南都一等奖学金人文学院吴姿娟理学院陈波信息学院周孜聪农学院杜婧医学院马力南都二等奖学金:经济学院王保娟法学院何琪琦教育学院陆娟君人文学院戴芳芳外语学院凌永华生科院耿燕机能学院鲍君香材化学院龚灵电气学院王洋信息学院涂湧铭建工学院余涵生工食品学院何超环资学院李争光生仪学院丁鼐农学院李郑义动科院李得江医学院张熙药学院刘智慧管理学院石光公共管理学院张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刘晓婷竺可桢学院郑国安南都三等奖学金:经济学院孙柳媚杨金科法学院于兰兰张艳凯教育学院陈珊珊人文学院张猛张立李丹旦外语学院仇翠文陈君理学院詹远增何应然段云译生科院石桂来机能学院包丽丽郭柞刚材化学院刘斯倩谢敏高佳宁电气学院盛炜佳陈济俞宏霞信息学院龚帅帅刘兰樊鹏建工学院李航陈珺生工食品学院陈威环资学院汤婷媚生仪学院汤军华谢轶农学院石梦陈道庆动科院章权威医学院王莹应江波徐婷药学院沈国芳管理学院李莉梁琦公共管理学院李丽方锐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天逸叶思遐计算机学院王宽卿严澄叶米兰竺可桢学院顾君珺王芬芬张海敏6.希望森兰奖学金电气学院吴涛史济全张思建机能学院万嘉瑜许斌7.三星奖学金信息学院陈李佳李辉曾才赋张欣宇张永健理学院吕博岳赟电气学院吴海霞易锋机能学院陈正材化学院戚杭飞计算机学院周佳庆经济学院贺劲松管理学院陆扬华法学院吴文超8.葛克全奖学金医学院黄晓洁钟洁邵黎明金丹戴胜王芳芳黄尔炯李仕尉杨震宇赵勤药学院谢岑吕丹金盈雨蔡瑜梁立军9.霍尼韦尔奖学金电气学院黄頔袁晓辉赵勍波杨沛沛庞博寇旭李潮周武啸信息学院王健伟余清10.陶氏化学奖学金材化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缪存坚倪加旎王文佼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吴琳琳吴辉平沈仁敏管理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许晓璇陈佳怡霍俊余寇廷军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何方也王鑫鑫陈璐信息学院陶氏化学一等奖学金金婷婷薛海涛李越陶氏化学二等奖学金金丽玲孙伟李德文邵亚利11.姚宜民奖学金机能学院李睿光高威利生仪学院曹晶月材化学院竺磊泽沈安12.刘永龄奖助学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成杜原周雷震计算机学院项立锋盛振华周亮程越强法学院金玲玲教育学院严佳黎外语学院宋虎正生命科学学院张程科机能学院严洲材化学院周海胜建筑工程王建峰生工学院滕红燕环境与资源学院陈鹏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建英动科学院周宇芳药学院张霞燕竺可桢学院金颖13.松下奖学金机能学院葛婷婷卢燕津建筑工程学院姚争朱方剑生仪学院郭犇左勇材化学院王光辉谭俊军经济学院陈思车琰人文学院陆洁栋戴杨越外语学院黄海静李青青电气学院王灿飞于淼竺可桢学院何乐涵徐琼信息学院田刚锋计算机学院林立14.李达三奖学金经济学院一等刘畅邹冰二等许焕杨洛叶丽杨奔许佳丁宁金秋毛亚平15.圣雄奖学金农学院张海敏陈秋燕曹文渊汪瑾陈建王月李建波黄歆贤施小云沈奕陈燕芬岑孟旦沈晓萍赵伟淼胡春云王芳展生工食品学院李栋殷赟翁翠郑思源罗晓伟卢黄娉蒋孝燕李婷屠金萍毛秀玲姚仙珍杨波曹芳楼芳菲周陈伟动科学院林湛椰俞盈王谦何挺姚胜姜国芳俞超吴争朱玉燕16.FERROTBC CHINA奖学金经济学院陈如管理学院莫申江理学院毕树超机能学院施扬电气学院王建康外语学院白洁生科学院郭江涛材化学院董杰信息学院吴丹丹生仪学院李翔17.默沙东奖学金药学院温微微王多多余腾斐洪诚韬机能学院姚喆赫林见鲁斌张佳林材化学院陈蔚王盛宜张雁张涛18.中国石化奖学金材化学院章芸陈坡邓辉高艳机能学院潘旭陶顺兴电气学院毛鸿飞孟培培19.玫琳凯奖学金经济学院曾红法学院樊晓音潘争艳教育学院黄素珍章茜茜人文学院李鸟鸟叶青外语学院李佐田甜吴开慧理学院董蕾张洁陈双生命科学学院吕文博翁灵洁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林晓华陈静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戴嘉璐徐霞电气工程学院卢冰苑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钱俊娟陈昌菊建筑工程学院沈颖溢董茜白云生工食品学院兰小红环境与资源学院薛宏燕何珍生仪学院龚月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金晶动物科学学院顾江萍医学院卢珊珊蔡芳芳药学院杨溦管理学院国维潇陈珲高亚平朱悠公共管理学院毛苗苗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詹美燕李秋云计算机学院孙煦雪朱鹏程竺可桢学院赵璐秦玉琪郝晶周亦舟伍晓杨柳20.东芝奖学金经济学院鲍姝婧法学院吕晓健教育学院陈旭人文学院梅波外语学院陈铓理学院陈立峰生命科学学院潘陈毅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龚尔鹏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何庆电气工程学院郑晓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恩吴良英建筑工程学院余佳亮生工食品学院吕谷来环境与资源学院包子健生仪学院王国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童艳铮动物科学学院徐莉婷医学院王洁心药学院郭辰管理学院章莹公共管理学院陈凤麟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栾玉波计算机学院王慧昱竺可桢学院李植21.光大永明奖学金公共管理学院吴维东朱晓晓经济学院杜晓荪费娜管理学院陈奇李玲法学院俞珍珍王晓婷理学院孙珍金珊22.奇瑞21世纪东方之子奖学金: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郭修其张永光岑达希孙杰杨骥法学院陈祎教育学院瞿蝶丰人文学院李靖外语学院朱美琳生命科学学院张璐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贺海晏建筑工程学院蒋遨宇生工食品学院刘婧环境与资源学院杨碧君生仪学院潘虹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冯晓光动物科学学院季文静医学院许晓玲药学院王燕公共管理学院亚南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逸韵23.矽玛特奖助学金一等奖电气学院严颖怡二等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凌云霄杨雯计算机学院吴坤张利军24.新加坡科技工程奖学金:机能学院张翠玲孙剑峰电气工程学院应腾云江涵计算机学院姜东明曲明成25.宁波西摩国际交流奖学金:计算机学院黎欣梅郁郑超然齐晔嘉电气工程学院江涵于淼叶云星张思建26.花旗奖学金管理学院曲红燕计算机学院张皓万志远张俊英27.汇丰银行奖学金法学院倪佳丽教育学院秦冬梅人文学院张水娟外语学院朱金燕生命科学学院李慧泉建筑工程学院马家耀生工食品学院徐霞环境与资源学院张玲生仪学院茅珺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周丹红动物科学学院陶挺药学院张彩霞经济学院叶绮娜管理学院李艳公共管理学院叶晓敏29.泰尔茂:医学院王华锋谢琴芬张丹卫强陈琪峰周元童钰铃李敏静吴盛余舒扬周峰平方晶晶蔡友治黄益奖赵亮余献平汤锦菲卢莎钟寅波王晓君竺美珍邵燕琪王健雷利红金华萍王浩徐统洲崔瑜伍嫦珠丁超杨开创褚涵文孙蕾谢晶陈斐生仪学院王静王清波刘飞刘丽冯飞龙30.ROCKWELL奖学金:机能学院张杨电气学院韩辉计算机学院皮俊波31.博世奖学金:(按1:2由博世公司进行面试)机能学院(四选二)吴佳杰吕钰林晓曹潇丽电气学院刘志坚肖力材化学院劳绍江岳亚男管理学院金露杨周武人文学院陈姣姣张科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傅凌进潘丰俏32.长飞奖学金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徐颖珺林立屠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潘芳王乐乐王艳芳3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竺可桢学院陈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二等奖学金理学院任东宁建筑工程学院高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等奖学金竺可桢学院钱在晨电气工程学院叶益迭公共管理学院郭沫凯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朱会耿34.宁波LG甬兴特等奖学金:材化学院:邵贞管理学院:严仕闯宁波LG甬兴优秀奖学金:法学院:邵佳朱静梅芬龙方舟李国毫管理学院:张毅江一帆赖红霞胡琛李朱明陈醒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闫啸劳丽红钱强王颖李阳林高倩信息学院:陈秀平廉玉平王培雅苗小康朱瑾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经济学院费娜陈思叶绮娜毛亚平鲍姝婧叶丽陈如张煌睿车琰杨金科聂超朱蓓蓓杜晓荪丁宁许焕王婷杨梦钱娟娟马振飞刘畅邹冰潘慧红法学院俞珍珍倪佳丽吕晓健王晓婷朱静梅芬方勇于兰兰范鸿燕胡淑丽陈祎龙方舟李国毫教育学院李兵燕黄素珍张洁陈挺瞿堞丰人文学院俞勇桢邵凯张彰蔡夏乔朱书广陈姣姣沈黎燕张水娟邵晨卉宋珊珊罗婷高婷婷赵文琼叶蓉施含笑徐飞英外语学院庄玮白洁仇翠文丁莹李佐金凯苏晨阳祝春凤顾奕能徐敏君童晓燕朱嘉宝徐欣扬马一波凌永华郭婷艳刘玲玲庞婷婷理学院谢歆朱骏励音骐罗杰黄则度孙珍孙涤非耿家锋王宁宁周越圆张文雯胡林伟毕树超张洁潘一力岳赟辛林威蒋俊张欣陈森可董芳英胡正宇张磊叶翔志徐海潭林效迟舜刘冶华杨磊任东宁陈晶丁楠刘珺李洪昌雷虹金珊张加维毛隽李红强生命科学学院廖婷婷李慧泉潘陈毅张璐姜亚楠于喆吴梦瑞刘博韬靳鹿彭声饴蔡李芬徐峻苗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张佳林陈正陈文杰施杨云晓丹薛蕾龚尔鹏庹福幸范永强梁映珍孙剑峰许斌鲍君香周昊飞林晓黄娜莎吴佳杰朱龙翔高阵雨郭修其吕钰刘栋曹潇丽贾铮张路平张远聂徐庆周冠雄许俊龙杨骥许俊龙杨骥韩斌杰吴晓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卫俊杰林立何庆岳亚男高艳戚杭飞屠瑶王文佼范修林陈怡董杰龚灵吴辉平邓辉林伟锋钱强赵悦丁志伟郑定祥邵贞丁萍朱琪敏叶欣王晓光周李芳张艳张慧蒋金林李龙健刘一李阳林李宾志阮凌雁柴伟厉正赏商宽祥陈晓平电气工程学院金美杰杨旸韩轶项昱张玉秋张磊郑丹丹朱丁欢张珽李朵华文王立火陆媛王建康史济全吴海霞卢冰韩辉郑晓应腾云王洋刘志坚江涵易锋苑婷严颖怡颜伟鹏李迪安叶天俊唐国华樊振震周武啸徐琼璟邓志奇高富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凌云霄金婷婷潘芳王琳王乐乐陈丽丽杨雯薛海涛王艳芳孙伟陈李佳李辉曾才赋吴丹丹彭晨张欣宇李越王培雅潘丰俏吴良英施恩樊鹏蔡夫鸿江黎杨巧项晓燕钱俊娟李春澍金梦珺徐远东彭成陈昌菊余清苗小康吕春苗杜原李军曾焱周豪杰陈杰朱瑾宋庆庆沈颖洁冯庆坤李恬郑宁梁筱付健周雷震翁特夏叶琼张逸夔建筑工程学院沈颖溢周轶男张彦芝余涵单晓宇李航段威陈珺顾月明欧阳见秋李晅董茜朱方剑吴钢锋马家耀余佳亮杨洋王洋祖义祯袁林蒋遨宇董宜森白云牛犇杨超王建峰蒋莹俞锋许京梦苏鹏卢哲刚生工食品学院陈亚琪翁翠何超罗晓伟毛秀玲傅丽微阮银彪环资学院严冬勤张益余巍高琳史晶金张艳蒋光明生仪学院刘俊龚月仙李翔曹晶月刘飞罗亮周婧婷胥凯胡杨卢晓萍谢轶左勇厉科嘉方舟吕明洲朱光明李蔚曹晓阳农学院周丹红张海敏杜婧曹文渊陈建李建波黄歆贤童艳铮岑孟旦包飞潮陈妮动科学院周奕毅季文静王巧静褚亚芳周宇芳叶江波医学院王强黄吉炜陈大进陈怡马力任月芳俞星飞张一栋吴婷婷丁国莲包祺王淑倩陈琪峰章丽娜王莹周元胡音何非田锋金丹龚洁芹马费强求伟玲王芳芳张佳许晓玲周倩卓婷婷章晨王研敏徐婷杨震宇胡丹青张凯王洁心梁硕李睿王健程慧林微微顾莎莎徐一文罗巧洁张熙李彬寅毕锡文刘悦应江波药学院王燕刘丽娜魏丽丽张蕾蔡瑜张俊管理学院许晓璇张毅陈奇黄端端江一帆章莹陈佳怡李莉霍俊余赖红霞胡琛朱妍李艳张蕾陈珲高亚平古丽米热〃马哈木提陆扬华寇廷军李朱明沈惠芳吕寅音严仕闯李玲公共管理学院杨栋尹菊琴李南凤孙冰潘晨叶托陆阳朱晓晓米热依古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陆旭燕余中樑鲍绵娜王丽卢王从周旻姒琪莹吴姗林群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项立锋毛华坚黄炜沈宇峰吴帆王宽卿汤天亮盛振华王金德高晖叶海波皮俊波王慧昱孙懿张益维王俊峰万志远曲明成卢宾高耀宗伦秉力曹悦蒋应坤徐羽琼毛菥黄颂博杨懿晨曾凯李天毓夏鑫薛瑞李殷鹏梅郁姚力宁姚茜茜张方略徐筱渊软件学院(二学位)钱津竺可桢学院归录怡樊飞朱梦晨魏明钟犁江名旗朱宏杰张翼丁显廷高震阳郑国安姜贤陈圆黎娜徐琼钟志文任思恩郝晶王芬芬周亦舟焦阳伍晓曾婕杨瑞娜王湘程亦涵杨柳张海敏于心心李刚朱虹代晶静李威辰田水林林凡徐佳婧陈钰江潇俊杜浩李兴宇朱锐田粲熊伟林希刘一帆黄耀锋熊皓舒曹思雁李秋子童浩萱茵梓陈欣锋毛韬傅德良丛琳寇煦丰唐建伟金荔颖方若谷赵健陈理中纪明吴昊吴飞严孝伟刘圣圆赵心怡汤昕邵亚琨周童王抗抗孙宏探雷婧宇罗靓马涵罗培姚颖盈何坚张伟杭航梁欣颖简恒懿王超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王冬周银芝潘海萍范贇顾隽玺林海国何戬张燕明邵琴琴杨晔张启涛卢露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经济学院宋芳芳沈维张东成李珊潘蕙叶蕾韩宏周静楼建飞盛淼张瑜陈艳蕙何文婧周博睿孙璐徐来高翔杨洛孙柳媚戚童华贺婷婷贺劲松徐丹谢晓敏江颖沈海琪翁露茜王寅包景林晗丁晓蕾何扬盛芳傅佳娣薛喆人赵芳金波张梦园陈坚钱新华刘寅飞姚马卓君邬彦琳白峪豪钟璐曾红励静付堃陆颖法学院何琪琦单旭丹董琴金盈刘菲李仁莹孙晓琳陈清亮金玲玲沈娜郭蔚冉杨思思吴文超任辉邵佳吴爱飞周阳杨铮聂瑜刘瑞青裘蓉芳张艳凯石珏应魏周振祥林燕陈辉古力皮亚尼加提· 王蓉蓉王军教育学院陈骋秦冬梅章茜茜陈玲玲王文智汪鑫史超琼吕林欣徐钰芳宋元徐燕钱锋张平霞丁攀陆娟君人文学院吕楠张猛梁宜付万贺沈佳颖颜易帆章屹冯莲魏恺沈宇星王晓苍吴姿娟徐燕张科清冯铖吴璐缤王展霞张文杰吴琳峰冯凤芳宋敏董玮王翠吕芳章淑薇童欣欣邵頔顾寅钢谢春丽张艳俞金花贾慧戴依伊戴杨越外语学院顾莉莉王小雪王嫣女朱微微张玲玲曹银飞周卓娜金兰芬张超陈姗姗蔡婷婷朱美琳何淑萍颜婉凤徐莎莎梁雪霞姚继伟梁秋丽程璋刘柳鲁丽娟任谧范锡芬陈琴范呈彬潘寅儿沈欢焕楼洁孙浙微杨昭敏何琦裘晓英章晓蓉陈艳王珊瑚徐安琪张筱艳陈万立杨海鹰理学院谢作威朱懿旦祝金平张汉奎詹远增史一川包黎莉毛仙国汪惠惠杨晶董蕾潘远航吕博陈璐夏莉王坚邓律吴钰周胡彬彬陈波麻挺叶温民裴蕾洪碧圆刘青杨王翀牛韬马燕安张东杰唐元昭包宏伟杨亚萍葛瑞峰胡雪莲朱磊刘刚王志石陆丽娜陈豪杰潘健民吴晓群梁灏寿琼马昌杰陈佳舟刘莹张庆何欢赵沛霖朱胜宋勇勇李理郑文盈金峰房奕云章太妃张寅冷悦陈炮梁灵智陈波段正李圣文陈智超屈媛媛朱文锐何应然李雪飞罗永康施碧云袁杰刘真周伟强魏晓东陶冶吴晨阳郭颖袁旦张洁刘子慧姜群刘天纬陈慕琳赵润桓马春云周冰心蔡丹超姚乃琳黄翔金刚胡志成施平王昆邢远凯王安徐鹏飞强璐邬懿宁应乐周伊莎崔光赫生命科学学院李慧媛石桂来郭江涛耿燕方兆元怀磊许航洋翁灵洁谭振宁杨雯朱蕾陈秀珍陈楠楠沈小波段丽娜韩奇峰周卉欧阳川谭梦瑶陈珏琪谭新童宏选卢晶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方锦辉李江波罗旋叶淑琴严洲卢燕津王晓青吕律张超林雄伟奚楠钧袁野张军辉刘旭刚张敏杰林晓华王向炜蒋寒李睿光姚喆赫钭凯军鲁斌林见苏瑜竺春狄谭永南俞聪严密石远江张翠玲虞效益郝迅陈露岚陈凯徐明赵英吕景祥黄沈权屠蔚蓝伍泓屹杨寅祝淼周豪王春宇谢坤陈波扬胡线会葛正龙坍凌征琦朱海科李添益刘清张永光李从跃岑达希何勇金亮高蓝宇顾小玲韩彦霞徐娜娜徐梦洁金昊淼钟薇薇冯强韩俊林麟孙百花梁文军洪志伟彭贝李佳伟朱广宇宋进刘伟平李大平吕品高洁郝进胡亚轩唐亮王凯雷田张璐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戴兴国陈蔚章芸周萍李久红陈坡缪存坚童仲尧李锡林周文波倪加旎竺磊泽徐宁盛夏刘斯倩曹万钧谢敏郁建灿万蔡华戴嘉璐田野郑卫华邵林张涛劳绍江王敦明刘兰丰李伟陈文彬温雅璐邢丁予陈念芸金佳钰王东罗挺陈春新武鹏任意沈伟王新予李博叶翔宇胡小链刘幸李晓凯徐峰李小鸽金璐李文彬杨倩汪文科任常瑞魏舸裔马亮张旭任杰叶长怀姚寅之尚玥王帅周少东倪晓蕾孙菁茜吴冬香李浩范坤泉刘振萍杨胜凯颜鏐钏胡罕琼李晶裘伟明梁显源周德华傅晓建龚煜施少君黄俊罗杰斯宋佳张思赵希林雪志范登森艾诗文陈小祥杨恺汪红飞电气工程学院陈伟许兴军周韬阳彩施正寅赖英超赵建伟凌光徐韬林绪超郭津薛英林葛佳欢刘挺毅蒋立郎慕蓉高文飞姚伟锋陈方沈杰徐国丰贾官帅周月宾翁华万亦如王波黄頔王灿飞田占元袁晓辉李潮潘乐真王子辉陈济彭明伟邬成锋钟继友毛鸿飞姚振纪庞博寇旭赵青芝于淼盛炜佳张思建杨沛沛赵勍波肖力方芳张强吴涛叶益迭张哲民马柯孟培培薛念俞宏霞陈琦俊张俊季悦黄秀成陆燕锋楼莉熊建杨剑友杨成成高琨王钊徐嵩毛冬曹晓欢王一刘学裘鹏李岩蔡祯祺张谦付吉臻唐景星韩俊姚浩威陈光陈涛吴祥勇明月梅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丽玲王庆文楼晓俊冯雅美周孜聪王万丰陈曦丁菁汀谢宝磊涂湧铭傅凌进胡菁刘济帆伊琳娜严欣欣魏一振沈平朱坤龚帅帅徐鸿明刘兰江玲玲吕剑超陈俊颖张欣唐少华徐建王荔王辛陈秀平陈妍廉玉平王亚林李德文郝钏钏王健伟杨珍文双全杨佳丽金星唐晓芬张蔚王志波杨丽萍张永健金煦沈力林键薛玖飞宋南汪晓雷孙兵王大伟孙非周晓巍王攀王剑威王敏虞华康陈力陆培芬陈良俊潘孙强严鋆锋陈晨胡新毅雷路路戴雅跃胡伊丽周冬鑫陈宏陈侃胡东启李斌申建华俞洁虹何烨白刃张立军邵亚利刘赛尔张慧金王莹颖石阳梁宁清姜飞俊徐益挺陈善涛鲍旭天陈智强富饶张华滋唐颖张玉贤赵文杰葛均锋戴嘉境郑翰叶仁哲王彬宇李芳张璇蔡涛沈栋夏梣孙俊杰程允胜张开石秦莹蔡喆胡洁曾宪恺尹佳乐陈亮许丽丽石广宇周靖婷蔡熠黄映乾章煦洲谢维王臻黄小婉王俊张鹏黄烨许胜峰周宇李云飞葛利娜黄颖叶慧芳邹睿韬毛颖丁艳敏周啸建筑工程学院司徒东莹陈莹江佳遥李君马倩陈文王颖芳陈哲源王炜石婷婷俞音何海霞张妍彭远芳林庆王小鹏郭牧之祝丹红苏易平高林李灿坤陈燕男吴袅吴易周妹贞陈苑雯吴志根黄兰芳鲍鑫陈文龙罗澎张飞霞赵俊亮鲍亮亮胡自然刘国亮汤旅军余坤王高赞谢道清朱荣磊花放杨佐张雪婵曹白露宣泽俊杨孟锋章李刚魏莉鸣郭峻于洋李晓芳汪小娣杨俊涛黄旭乐王湛陈海浪徐伟蒋红光钟舟能刘小明汪孝力孙祖峰陈军刘学亮罗小丰吴冬雁吴昊梁为袁建平生工食品学院张佳佳兰小红吕谷来郑思源冯才明卢黄娉徐霞姚仙珍周陈伟楼芳菲曹芳赵波陈泓波方超环资学院张浩哲糜徐红沃静静叶青王玮李丹峰沈琳程吉汤婷媚翁扬刘贤君陈洁丽楼婷婷厉帅傅皓何珍李树然曹海斌生仪学院马丹黄秀美夏宇锐潘虹王一宝莫珏陈莹张俊杰谢亦斌华潘芳梁丹张寅升吴丹张启刘淑芳王恩禹陈卫红王琰王艺毛盾李林森谭政国杨攀任寅姿。

青年拔尖计划工作设想

青年拔尖计划工作设想

青年拔尖计划工作设想“拔尖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同时列入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项目,目的是回应“钱学森之问”,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2009年,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后又于2016年将中国科学院大学纳入试点范围。

2018年是“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值此之际,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下称“拔尖计划2.0”)。

除拔尖计划外,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少高校也纷纷开办各种实验班、实施各类特色计划。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应如何延续和完善“拔尖计划”?2018年12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题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刻探讨。

拔尖计划就是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而由国家启动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来源:搜狗百科)01一流本科的独特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很多本科高校均重视起高质量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相比之下,一流本科还需要有其独特的特征与追求。

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迈入3.0和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内高校更应该将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而不应像过去一样致力于将学生输送给国外知名大学。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史静寰强调,“双一流”和“985工程”的最大区别就是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只有抓好人才培养工作,高校才能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才能建设发展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卢晓东也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物理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奖学金评定细则
(试行)
浙江大学物理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奖学金旨在奖励求是科学班同学在课程学习、科研创新上取得的优秀成绩,分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

根据《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奖学金方案(草案)》,结合物理专业拔尖学生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奖学金评定细则:
一、基本条件:
1、符合《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奖学金方案(草案)》基本条件和各等级获奖条件。

2、凡当学年中有两门或两门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者,不具备本奖学金评奖资格。

二、评奖细则:
采用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和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的数据进行排名确定获奖名单。

1、学业成绩排名
学业成绩排名= 主修专业课程学年平均绩点排名×70 % + 学年获得总绩点排名×30 %
2、科研创新排名
科研创新排名由三部分组成,根据这三部分的总分给出排名:
(1)根据《竺可桢学院学生学业评价排名方案》给出的学年创新分数(包括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成果三部分),具体评价分数见附件1;
(2)学科竞赛增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等同于国家级学科
竞赛)及浙江大学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同于校级学科竞赛),两者不重复计分。

(3)为鼓励学生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原有学术研究成果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增加高水平科研学术论文的评价分数,“一区”论文第一作者加10分,其他SCI论文第一作者加5分,第二作者以下各级作者得分,依次乘系数0.7,0.5,0.3…,第五作者之后的所有作者乘系数0.1。

3、综合素质排名
综合素质排名由年级项目负责人、班主任、物理学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及班团委对每位学生给出“ABCDE”五级评定,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排名:综合素质评价= 年级项目负责人及班主任评价×40 % + 物理学核心课程任课教师评价×30 % + 班团委评价×30 %
4、奖学金评定总排名
一年级学生:
总排名= 学业成绩排名×60 % + 科研创新排名×10 % + 综合素质排名×30 %
二、三年级学生:
总排名= 学业成绩排名×50 % + 科研创新排名×20 % + 综合素质排名×30 %
本细则自2012年开始试行,其解释权归竺可桢学院和物理系所有,后期将可能根据前一年奖学金办法的具体实行情况进行酌情调整。

浙江大学物理系
2012年11月
附件1
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成果评价分数见下表:
1.学科竞赛
2. 科研训练
3.学术研究成果(参照浙江大学人事处发最新版学术期刊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