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油气产量为4,766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11%。

共和国的奋斗

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

首先,以中国国情而言,在当前油价(80美圆一桶)下,陆上油井日产原油在3吨左右即可获得较好利润,若是海上油田这样的油井则无开采价值(中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因此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也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

附:海上导管架平台搭建视频:

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

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

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

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