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观看视频,了解到欧阳修被贬滁州,是他政治生涯的大不幸,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大幸。
我们通过之前的了解,也大体明确了欧阳修是个怎样的人,是吧?今天,我们将通过另外一篇文章,再次加深对他的了解和认识。
请大家翻开《配套练习册》109页,最下面有一篇文章,欧阳修所作的《丰乐亭记》。
这一篇文章被称为《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什么叫姊妹篇?生:有联系。
师:不光有联系,而且联系很大,这两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会儿我们来进行对比。
现在大家结合这里边所提供的一点注释进行翻译,这样呢,我也给大家整理了一点,在屏幕上,一共有四个,大家可以参考使用。
还有你的积累,以及你所带的古汉语的词典,来把这个小文章翻译一下,十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学生翻译)师:下面,请一名同学来翻译一下,在过程当中,随时来解决大家的问题。
生1:(说自己的译文)师:倒数第二行,“夫”放到开头叫什么来?生:句首发语词。
师:句首发语词,可以不翻译。
最后一句中的“名”什么意思?生:命名。
师:你怎么知道是“命名”的?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哪一句啊?“名之者谁”,是不是?命名。
翻译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和词典之外,还要借助自己的积累。
你以前见过,第二次再见的时候就可以借用了。
好了,回到我们课前的那个问题,既然是姊妹篇,那么这一篇和《醉翁亭记》有什么相同点呢?例如它的内容上或思想情感上,王印重。
生2:《醉翁亭记》写的是滁州人,这里第二行也是滁州人。
师:因为它们写的年代是相同的,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他被贬到滁州,都是庆历五年。
好,请坐,张国荣。
生3:都写了四季的景象。
师:有很多几乎一样,这是内容方面的,情感呢?李心怡。
生4:他写的社会上都很安详,滁人游。
师:四个字“与——民——同——乐”。
韩文静。
生5: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乐”字来写,很多地方写到了“乐”,像丰收,然后,百姓们都很喜悦,然后,《醉翁亭记》也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与要求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③体会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创意】学习就像一杯咖啡,有点苦,特别在中学阶段,苦味儿更浓。
我想做的,就是结合文本内容试着往里边加糖:①加“新鲜时尚”的糖——用拍戏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激发学生兴趣;②加“赞美欣赏”的糖——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不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加“幽默调侃”的糖——以诙谐的语言(包括表情、肢体等语言)营造快乐的氛围,放松学生心情,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我的发现——收获预习成果师:好像是读初一的时候,我看一本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当时惊叹:哇!这个句子真给力!后来才知道,原创者是欧阳修他老大人。
(生笑)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他呢?【点评: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
这里从老师读初中的经历引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时尚的“给力”与“老大人”的调侃,旋即奠定了课堂欢乐的基调,跟文本的情感十分吻合。
】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师(笑):你的记忆力真好,把课下的注释都能背下来。
谁有补充?生:欧阳修是吉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师(笑):很好,你把他没背完的背下来了。
我想开阔一下视野,了解课本以外的介绍。
生:欧阳修诗、词、文都很好,以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出其他几位吗?生:唐宋八大家是韩欧王柳、曾巩“三苏”。
师:你好像记的特顺溜,能告诉我们吗?生:“苏”在方言中念sōu,我这样一编,就成了顺口溜,当然好记。
师(笑):你也很给力!这个方法值得老师学习。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内容略)生(跃跃欲试):老师,我还知道六一居士的来历。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忧乐天下 第27课 醉翁亭记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第27课醉翁亭记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理解本文描写景物的方式和作用,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的魅力。
2、通过对关键句子的品读、研读,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初中三年,学生已有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在本文的学习中,语言理解容易达成。
但要入情、入理,深入体会文章意蕴,理解所用的表达方式,需要适当点拨分析。
3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醉翁亭记》一、导入1、由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欧阳修相关作品)2、检查预习情况。
(作者简介)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作者相关资料,课前交流,利用PPT展示收集、制作的有关资料。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2【讲授】教师讲授二、朗读、听范读。
1、听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学生齐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
充分预习,为后面的学习分析做好准备。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1、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为第一段断句并加上标点符号。
2、分析理解第一段。
学生在讨论交流加标点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学生理解情况随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
通过断句加标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活动3【活动】教师学生互动四、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1、提示关键词,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意相符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背诵。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课例描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
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完成言语实践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上述这节课,教师努力在实践着语文新课标的上述两个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乐”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实现文言文教学任务: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看课例可知,教师紧紧围绕探究“太守之乐”,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
这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知道。
用“那么,太守乐些什呢?”导入学习“山水之乐”部分。
用“怎样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乐?”导入学习“宴酣之乐”部分。
用“还有什么也令他快乐呢?”“还有什么快乐呢?从哪里看出来?”导入学习太守“乐游人之乐”部分。
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思想内容。
二、适时有效的拓展,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被贬谪后“不以己悲”的胸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拓展一: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记录,记述《醉翁亭记》写成后刻成碑文,人们纷纷前来观摩,并带走拓片的事儿,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的关键段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以一幅描绘山水美景的画卷作为导入,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随后,教师简述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被眼前的画卷和音乐所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
在听取教师介绍背景后,学生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强烈好奇心,纷纷翻开课本准备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巧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诵读感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示范诵读《醉翁亭记》的开头部分,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以展现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随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认真倾听并模仿诵读。
自由朗读时,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节奏。
过程点评:诵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此环节设计合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2 字词解析教师行为: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解析,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字词的含义。
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过程点评:字词解析是古文学习的基础,通过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课题:《醉翁亭记》授课班级:初中语文九年级授课时间:第二节课授课老师:XX教学内容:《醉翁亭记》课文阅读和分析【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它被誉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就是李清照的《醉翁亭记》。
大家先想想,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呢?(学生思考、回答)二、阅读课文老师:好,既然大家了解了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识,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今天的主题——《醉翁亭记》的阅读和分析环节。
请把书翻到第47页开始阅读。
(全班同学开始阅读)(15分钟后)老师:同学们,你们读完了吗?这篇文章内容是什么?读完后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概括。
其中一个同学: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沈括一路上的所见所想,像画一般的叙述了自然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时间的思考。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文章的分析。
三、互动讲解老师:作为代表作品之一,《醉翁亭记》有什么精彩之处?请大家一起讲解。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写景。
老师:为什么呢?这个学生:因为在文中,作者像画家一样地把自然景色描述得真实而美丽,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亲身见到了同样的美丽景色。
老师:非常好,刚才同学对“写景”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见解或者问题吗?一个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比较奇特,好像是在讲故事却又不是在讲故事。
老师:很好的发现。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所以作者比较自由地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全篇文章交错着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悟,就像是一部自然风光和人的思想交流的交响乐。
四、巩固作业老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阅读和讲解,相信大家都对《醉翁亭记》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现在,我给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题,希望大家在课下思考并交作业,问题是:从《醉翁亭记》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
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生:当时作者被贬官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修与谁归,吾与谁归——我教《醉翁亭记》卢望军一、导,承上启下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
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
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的古筝声。
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
)三、写,内化语言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
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
(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
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1.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狼牙山路,始建于北宋庆历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3.这篇记的作者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请同学们先听我诵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这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的?2.文章第二、三、四段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3.文章是如何写这几种乐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这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上述问题来学习《醉翁亭记》。
环节二:讲解课文这篇文章共有4个段落,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停断和语气。
1.第1段一共有9个句子。
这9个句子句末都是“也”。
“也”是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判断,又可以表示陈述。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也”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也”与“皆”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意思是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两句一问一答,“也”表示判断,意思是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僧人智仙。
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为亭命名的。
节奏抑扬顿挫,还隐含作者的得意之情。
如果换成“作亭者,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太守。
”就缺少这种意味。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指的是意趣、情趣。
“在乎”指在于,“乎”放在句中相当于“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美景之间。
这里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指领会,“寓”指的是寄托。
这句话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即“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2)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2)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分背诵一下。
(生背略)师: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洲的风情,男生读女生译。
(译读略)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提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中的“鳞”用法一样,还有《》中的“黄发垂”用法也是这样的。
“临溪而渔”中的“渔”意思是“钓鱼”。
大家读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生:四幅,分别是“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一部的话,“人游”就是演员,“太守宴”就是舞台,“众宾欢”则是节目,“太守醉”无疑就是主角了。
这一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师:是的,老师称为“从外到里”。
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吟诵略)师: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日暮醉归”,女生读男生译。
(译读略)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树林阴”,“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与《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贬职”。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字是“以……为乐”,后一个“乐”字是“乐趣”同学们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种乐趣,看出来了吗? 生: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师:是的,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乐”字,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复叠”。
那么同学们看看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生:从禽鸟到人师:是的,换句话说就是:从物到人。
作者在塑造了一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之后,来了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时此刻才见“庐山真面目”,可谓是总结一笔,画龙点睛!那么前文也多次提到了“乐”,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生:第二段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乐。
根据卢望君教《酒痴亭记》课堂实录
根据卢望君教《酒痴亭记》课堂实录
1. 引言
本文档是根据卢望君教《酒痴亭记》课堂实录所撰写的。
课堂实录是对卢望君教授在讲授该文学作品时的言论和观点的记录。
本文将简要概述课堂实录的内容。
2. 卢望君教授观点
2.1 酒痴亭记的背景
卢望君教授介绍了《酒痴亭记》的背景,指出该作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耽于酒的唐代文人在亭子里泡酒、吟诗作画的情境。
2.2 文学意义
根据卢望君教授的观点,酒痴亭记意在表达文人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文中描绘的唐代文人虽然沉湎于酒,却展示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诗画的才情。
2.3 对酒文化的反思
卢望君教授认为,酒痴亭记在描绘文人酒乐情境的同时,也在对酒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
文中虽然赞美了酒的美妙,但也表达出对酒精对人性和健康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3. 听课心得
听了卢望君教授的讲解,我深感《酒痴亭记》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文人与酒的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境。
同时,该作品也引发了我对酒文化与文人生活的反思。
4. 结论
本文简要概述了根据卢望君教《酒痴亭记》课堂实录所得出的观点和心得。
通过听课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对酒文化进行一定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我教〈醉翁亭记》卢望军一、导,承上启下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
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
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 的古筝声。
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
)三、写,内化语言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
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
(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
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
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
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任务。
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
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
据说醉翁亭记》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几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当初这样一改,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第一小组这里,环绕滁州城的山是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在你的想象里,山是什么样子的?生:连绵不断的。
生:高大巍峨的。
生: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的,似乎把滁州城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似的。
师:多亏了有这样的留白啊!第二小组:在滁州城的西南方,挺立着数不胜数的山峰。
放眼望去,山峰和树木都格外的美丽。
但在那其间,有一座山的树木却格外茂盛,相比其他的山峰,更幽深更秀丽。
那是何山?原来琅琊山呀。
第三小组:沿着山路往里走,那潺潺的水声越来越大了,走了大概六七里,一条白色的清泉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就像一把白色的利刃,劈开了原本连在一起的两座山峰。
泉边绿树青葱,像是那一抹清泉的伴友,陪侍左右,这,就是酿泉。
第四小组:山路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在一个转角处,突然就看到了一个四角翘起像一只欲飞的凤凰模样的亭子,居高临下,俯视泉水。
哦,原来,那就是醉翁亭啊。
第五小组:早上,太阳升起来了,弥漫在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而在傍晚时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或是自明而暗,或是自暗而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林之间早上和晚上的景象。
师:呵呵,你们的改写,和翻译差不多,也许这个地方想象的空间少了点。
这样吧,我们把课文下面的注释读一遍。
生读。
第六小组:漫山遍野的野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点缀出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枝繁叶茂,勾画出一抹浓郁的绿荫;秋天来了,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溪水清澈,泠泠作响,这就是如画的四季。
生:他们好像少了一个季节,水落而石出”说的是冬季的景象。
师:冬季,是枯水季节,水位低,水底的石头就露出了。
不过,现在,水落石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一生:真相大白。
第七小组:背着东西的人很是劳累,但是看见路边都是翠绿的高山,里面还回荡着悦耳的水声,他们也不觉得累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
走累了,唱累了,便在树荫下乘凉休息。
路上,还有的行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前呼后拥,呼朋引伴,弯着腰走的老人,被大人领着走的小孩,都是喜气洋洋的。
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那是滁州的老百姓在游玩啊。
第八小组:靠近溪边,垂钓于酿泉,酿泉倾泻碧波于此,溪水深不见底,鱼硕而鲜,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冽,美酒香甜,山味野菜,一样一样地摆在眼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啊。
第九小组: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玩一种投壶的游戏,投中的人赢,输的罚酒,宴席上,酒杯和游戏用的签字摆得到处都是。
几轮游戏下了,个个都红光满面,但游戏兴致并未消减,欢呼声,拍手声,此起彼伏。
随着幽幽的丝竹声,酒气和着音乐,随着清风环绕在整个滁州城上空,这是一场多么欢乐有趣的宴会啊。
生:音乐不一定有,课文说但是非丝非竹。
师:也许,他们的确不必借助音乐和歌舞来助兴吧。
第十组:一位经老不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众人之间,长须飘飘,颇有仙人的味道。
他摸着长须,端着酒杯,眼神迷离地望着山间游乐的人们和山水风光,摇头晃脑地长吟:山不在高,有亭则名;水不在深,有心则灵;予乃醉翁,有酒就行。
”众人哈哈大笑,曰:太守醉也。
”师:妙。
第十一组:夕阳挂在山上,人群乱哄哄,影子醉醺醺,散乱在地上,太守和宾客们都醉了,一起快乐地谈笑着回家了。
茂密的树林里,影子静止了,声音却热闹起来,鸟鸣之声随处可闻,游人一离开,鸟儿们就高兴起来了。
师:改写活动非常成功,你们总是一次一次地超越我对于你们的期待。
很多小组灵活引用了我们学过的古诗文,这就是语言的内化,文本的语言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
四、改,品味音韵师:有人觉得,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的游山玩水,是不问政事、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消极做法,可是,从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画面看,欧阳修在滁州城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生:自得其乐。
生:舒适愉快。
生:自由自在。
生:悠闲自得。
生:无比惬意。
生:乐不思蜀。
师:乐不思蜀?好像不合适,但是,你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思路,我们可以改动一下,把蜀改成北宋的都城开封就好了,乐不思开封。
在滁州的生活这么美,即使不能在京城为官也无妨。
在这样闲适的心情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不比韩愈的〈马说》,充满了一种激愤的咬牙切齿的味道;也不比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处处弥漫着凝重的忧伤,而是充满了一种平和舒缓的闲情逸致。
和这样平和舒缓相对应的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创造性地大量地使用了也”和而”这两个虚词。
我们找出带有这两个虚词的句子,朗读,体会,然后把这些句子换一种说法,体味一下原文在音韵和情味上的妙处。
(引导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也”,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品味而”字的用法一一主要是朗读和感受,少分析,多感受。
过程略。
)师:《醉翁亭记》大量地运用而”字和也”字,创造出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味,这和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五、悟,感受情怀师:被贬滁州的欧阳修没有消沉,没有抑郁,而是游山玩水,饮酒写诗,不亦乐乎。
他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所以以醉翁”作为自己的号,请再读全文,欧阳修的醉”仅仅是因为酒吗?他还为什么而醉呢?(板书:醉酒,引导学生在酒字前面加上清”这个形容词,理解洌”区别于冽”的含义。
)生:醉美景,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明他是沉醉在山水之间。
生:醉人和,从滁州老百姓都出来游玩来看,他们应该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
师:用岳阳楼记》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一一众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人和的意思就是和乐。
百姓和平快乐的前提是,太守治理滁州卓有成效。
其实,我当时想的是醉民俗”,和汪文韬的醉人和”相比,现在看来,谁更胜一筹?众生:汪文韬。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韩愈说的。
欧阳修是很敬重韩愈的,他少年时代得到一本韩愈的文集,经常翻看,收获很大。
后来,他又对韩愈的文集进行修补订正,刊行天下,使韩愈的文章得以更好地传播。
我们可以看到,醉清酒,醉美景,醉人和,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递进排列的,下面还有一醉,醉什么呢?生:……师:这个我们先留下一个悬念。
太守饮少辄醉,不一定是酒量小,而是让他沉醉的东西很多,这就是 ------------众生: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可见,喝酒只是一个寄托,醉酒只是一个表象,透过醉,我们看见了太守内心的一一众生:乐。
师:太守都乐些什么呢?找找课文中和乐有关的语句,读读,想想,填填。
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乐山水。
生:乐宴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师:或者,我们可以说,乐游宴,游玩和宴会。
在这之前,还有一处。
生:乐四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乐其乐。
师:这个其指的是谁?生:游人,也就是滁州的老百姓。
师: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人的仁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官的厚道。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你们可能有兴趣听一一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
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
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
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圭寸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只有真正仁厚的人,才会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这就是欧阳修为官的理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到开课的时候,追溯一下欧阳修被贬的原因。
如果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就会知道,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有识之士大多想通过革除积弊沉疴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领导的庆历新政”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但是庆历新政”在大官僚的反扑下失败了,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欧阳修因多次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