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抑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面红目赤 口渴身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喘促脉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临床: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温热药
形寒肢冷 口不渴脉迟 小便稀溏 咯痰稀薄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4. 基础代谢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多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 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 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理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单味药的研究, 解释单味药的作用,还要把单味药中的共性发掘出来, 提取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解释中医药理论。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中草药抗肿瘤药---苦寒药(味苦而性寒)中寻找
青黛、山豆根、苦参、穿心莲
大黄、芦荟、大戟
人参、虫草、黄芪
猪苓、茯苓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清热药 泻下药 补虚药 利水渗湿药
中枢兴奋症状
寒凉药
改善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枢受抑状态
温热药
五味子、麻黄、麝香、 人参、黄芪等
温中药热药性药现代具研究有中枢兴奋作用:
动物 实验:
表现
温热药 热证模型兴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兴奋 抑制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NA DA 5-HT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精神萎靡、
少动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精神振奋 语言声粗 高热惊厥
热证 寒证
精神倦怠 安静不语 声不高亢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 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具有抗惊厥作用 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 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2.归纳: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其药 性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 言的。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3.实质: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 •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 (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中药) •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 •“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1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2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3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4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中医传统认识]
1.定义: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 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 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 、心率 ↑ 、体温↑ 、呼吸频率↑ 、
收缩压和舒张压↑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动物 实验:
寒凉药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寒证模型
耗氧量
体温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机体的 各个功 能受抑 制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
一、基本含义:四性即中药的药理效应,是中药作
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实际上是机体器官 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 兴奋:机体功能水平提高(温、热药)
• 抑制: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寒、凉药)
表现: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寒药药凉性现药代研的究 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 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 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 出来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祖国医药学 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 结晶,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具体表现: 寒凉药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多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如黄连、黄柏、 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 解热等多种与抗感染相关的药理作用。
药物的寒热来自于人体的寒热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人因各种因素的作用出现阴阳不平衡,即患病。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 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 红苔黄,脉数。
机体的 各个功 能亢奋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 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 舌淡苔白,脉迟。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抑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面红目赤 口渴身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喘促脉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临床: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温热药
形寒肢冷 口不渴脉迟 小便稀溏 咯痰稀薄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4. 基础代谢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多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 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 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理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单味药的研究, 解释单味药的作用,还要把单味药中的共性发掘出来, 提取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解释中医药理论。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中草药抗肿瘤药---苦寒药(味苦而性寒)中寻找
青黛、山豆根、苦参、穿心莲
大黄、芦荟、大戟
人参、虫草、黄芪
猪苓、茯苓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清热药 泻下药 补虚药 利水渗湿药
中枢兴奋症状
寒凉药
改善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中枢受抑状态
温热药
五味子、麻黄、麝香、 人参、黄芪等
温中药热药性药现代具研究有中枢兴奋作用:
动物 实验:
表现
温热药 热证模型兴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兴奋 抑制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NA DA 5-HT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精神萎靡、
少动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具体表寒现凉药:
寒凉药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临床:
精神振奋 语言声粗 高热惊厥
热证 寒证
精神倦怠 安静不语 声不高亢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 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具有抗惊厥作用 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 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2.归纳: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其药 性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 言的。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3.实质: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 •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 (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中药) •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 •“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1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2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3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4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中医传统认识]
1.定义: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 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 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 、心率 ↑ 、体温↑ 、呼吸频率↑ 、
收缩压和舒张压↑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动物 实验:
寒凉药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寒证模型
耗氧量
体温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机体的 各个功 能受抑 制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
一、基本含义:四性即中药的药理效应,是中药作
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实际上是机体器官 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 兴奋:机体功能水平提高(温、热药)
• 抑制: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寒、凉药)
表现: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寒药药凉性现药代研的究 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 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 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 出来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祖国医药学 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 结晶,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具体表现: 寒凉药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多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如黄连、黄柏、 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 解热等多种与抗感染相关的药理作用。
药物的寒热来自于人体的寒热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
人因各种因素的作用出现阴阳不平衡,即患病。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 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 红苔黄,脉数。
机体的 各个功 能亢奋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 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 舌淡苔白,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