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2d0781ad02de80d5d8403c.png)
2、文气说与风格论的差异
“风格”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明确的专 门术语,而“文气”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其内涵不确定,外延也漫无边际。
(1)文气混混沌沌,充溢于宇宙,无所不包。
第一,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 一种物质,可以指生命之元气与精气活力。
例如:《文心雕龙•养气》:“夫耳目鼻口,生之 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 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是 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2、从时间来划分,可以彰显出各个历史阶段所形 成的时代与流派风格。
《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 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 《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
【波兰】符•塔达基维齐《西方美学概念史》:“这些 风尚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 生活中的同样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这些风格的变化 时常是急剧的,时常是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 端。” 【法】泰纳《艺术哲学》:“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 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相反论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叶燮与《原诗》使其人其心不然,勉 强造作,而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 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
“中国艺术家不关心‘摹仿事物的现象, 也不想按照他的愿望把事物理想地再现出来, 或者照它们应有的样子再现出来,甚至也不想 在事物现象的后面去揭示某种形而上学的‘实 在’,而着意去创造一种具体的形象,把那灌 注于一切现实之中,灌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人 格之中的宇宙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出来,使他自 己的人格与宇宙原理相一致,这样,道就可以 通过它表现出来。”【英】H.奥斯本《中国绘 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
![最新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e152c8650e52ea5418987d.png)
❖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主观情感的抒发。
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 ❖ 布瓦洛《诗的艺术》:“写阿伽门农就该写他的骄
蹇与自私;写伊尼就该写他对天神的敬畏之情。” ❖ 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
是寻求引人入胜的情景。”“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 就形成情景。”所谓“有定性”是“就它对人的关 系来看”的,即它对人物形象有“实现的推动 力。”“外在环境基本上应该从这种对人的关系来 了解。” ❖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每个典型都是一 个熟识的陌生人。”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真实地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典型说 ❖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 ❖ 贺拉斯《诗艺》:“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年的性格,
比较诗学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87b5e0eefdc8d377ee327d.png)
精品课件
9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精品课件
6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 唐宋:“意境说”、“妙悟说”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 话》;
• 明代:李贽 “童心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 灵说” ;
• 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精品重于表现,具体 表现在四个方面: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精品课件
10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中国:道、物等
•西方:模仿、理念等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中国:兴观群怨等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39比较诗学PPT课件
![39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47b59cf705cc17552709fc.png)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f4736ddccda38376bafe6.png)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诗歌比较鉴赏 ppt课件
![诗歌比较鉴赏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d2215c59eef8c75fbfb3f4.png)
《发临洮将 间接描写 赴北庭留别》 虚写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 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标题《闻说轮台路》
间接地描写了 “连年见雪飞” 的恶劣环境。
《白雪歌送 直接描写 武判官归京》 实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 胡天八月即飞 雪”的壮美
PPT课件
17
真题示例 比较表达技巧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PPT同课件 ?请作简要分析。 22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篇目
意象
园花 第一首
第二首 乔木
修饰语
经雨 红
峥嵘 明月中
意境 热烈 艳丽
清幽
PPT课件
23
真题示例 比较意象意境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虚写置身峰头,既表现 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
达了对“京华亲故”(
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PPT课件
28
例题引路 比较语言(炼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答案示例:海两畔诗尖都山似着剑一芒“,望秋”来字处处,割都愁为肠“。眺望”之意。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以“意象”为切入点:
1、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 2、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 歌的不同类别)。
组织答案的步骤:
列举意象:概括意象的共同特征; 概括意境: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加以分
析,概括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
用术语总结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
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
![比较诗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c5a5fa9e314332396893c4.png)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75fd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7.png)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2 分)。 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 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2分)。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 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 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2分)。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87b00649649b6648d747dd.png)
2021/3/7
CHENLI
13
西方
柏拉图:“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塑都经过 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 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这是无可辩驳的。美就是有 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文艺对话录》)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嗅觉,人欣赏莲花和玫瑰花 的芳香,感觉到这些花本身就可喜。因为我们如果 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 柄。”“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与听觉” (《圣托马斯的哲学文选》)
狄德罗:“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就嗅觉和味觉 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美的根源及性质的 哲学的研究》)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之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
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
202无1/3/7关。”(《美学》)CHENLI
14
二、出入说与移情说
(一)“移情说”与“入乎其内” (二)“距离说”与“出于其外” (三)“出”与“入”的矛盾统一 (四) 心物移情与审美感应
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荀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 为之文。”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歌又传达神谕,指 示人生的道路。”(《诗艺》)
布劳:“是距离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 范围之外。”“距离提供了审美价值的一个特殊标 准,以区别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社会 的(伦理的)价值。”(《心理距离》)
黑格尔:“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 是诉之于外来的或内部的感觉,诉之于感性的知觉 和想象的,正如我们周围的外在自然,或是我们自 己的内在的情感生活诉之于感性知觉和想象那样。” (《美学》)
2021/3/7
CHENLI
12
(三)言美称味与言味论美
中西比较诗学 ppt课件
![中西比较诗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2216bee53a580216fcfe7a.png)
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作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曹顺 庆首先试图通过典型论与意境说之比较来辨析中国古代文艺本质论—— 意境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西方“和谐说”与中国“文采论”的比 较,从形式美的角度辨析了中西文论对于文艺的本质特征之一——形式 文采美的不同看法。最后比较了柏拉图与老子的“美本身”与“大音、 大象”,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他们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 他们对后世文艺本质论的重大影响。 1、意境与典型 意境与典型说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PPT课件
1
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 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
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
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课件
4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PPT课件
13
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 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 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 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 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 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 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 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 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 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 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PPT课件
1
本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古典文艺理论而对中国 古典文艺理论略有侧重。
全书六部分: 一、绪论:从社会环境、心理形态、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论述 中西文艺理论异同的根源。 二、艺术本质论 三、艺术起源论 四、艺术思维论 五、艺术风格论 六、艺术鉴赏论
从以上六部分,曹顺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 重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
学的需求也不像西方商业经济那么迫切,多是为了搞“天人感应”的迷信
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与农业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的儒家的“孝悌”、“课件
4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PPT课件
13
2)抒情与叙事
“物感说”要抒情,而“模仿说”则要叙事;“物感说”讲赋、比、 兴, 而“摹仿说”则讲情节、结构、性格;“物感说”导致了意境这一重要美 学概念,而“摹仿说”则导致了“典型”这一重要美学概念。
3)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虽重表现,重抒情言志,但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学走上“惊 心动魄”的浪漫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物感说”既强调抒发感情,又强 调节制情感的结果。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导致了中国既以抒情言志为 其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文学又不很发达的独特传统。同样,“模仿说”虽 然强调再现,强调叙事,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却十分兴盛,这是因为“摹 仿说”既强调要客观地“惟妙惟肖”的摹仿事物,又主张作家创作要有激 情,摹仿之作要能感动人们,要使人们“惊心动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 的。这种既要真切地摹仿客观事物又要宣泄情感的美学理论,正是形成西 方文学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 生自觉。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 杨周翰《攻玉集》 •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 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三、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 在进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 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 进行规定。
(1)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从整个的诗学构 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 文化的思索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 体论研究的前提。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
“ 诗学”在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 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含下 述几层意思: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言。韦 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 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 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一、概述:诗学和比较诗学
1、诗学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诗学”一词,源自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当时 的悲剧都是用诗歌体写作的。
法国新古典主义法典——布瓦洛《论诗艺》
随之而起的诗学理论是以鲍姆嘉敦为起点的美学和以勃兰肯布 为起点的文学批评。到了19世纪,诗学分为哲学的美学和运用 历史方法的文学批评两个部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作 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宇宙”、 “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两个反 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2、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 “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 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 印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 化传统。”
• 《论诗题记》:“篇章既富 ,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 《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 纤 ,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
朱光潜 1942,《诗论》
• 钱钟书 • 《谈艺录》 • 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声匿迹 • 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三,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文
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 认识。
——法国学者艾田伯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 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 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海外及台港:
1、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 “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