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诗学
一、概述:诗学和比较诗学
1、诗学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诗学”一词,源自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当时 的悲剧都是用诗歌体写作的。
法国新古典主义法典——布瓦洛《论诗艺》
随之而起的诗学理论是以鲍姆嘉敦为起点的美学和以勃兰肯布 为起点的文学批评。到了19世纪,诗学分为哲学的美学和运用 历史方法的文学批评两个部分。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 生自觉。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三、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 在进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 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 进行规定。
(1)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从整个的诗学构 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 文化的思索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 体论研究的前提。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 杨周翰《攻玉集》 •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 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Baidu Nhomakorabea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 《论诗题记》:“篇章既富 ,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 《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 纤 ,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
朱光潜 1942,《诗论》
• 钱钟书 • 《谈艺录》 • 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声匿迹 • 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作 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宇宙”、 “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两个反 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2、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 “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 ——“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 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 印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 化传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
“ 诗学”在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 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含下 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三,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文
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 认识。
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
2、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言。韦 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 3、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 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 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艾田伯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 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 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海外及台港:
1、1975年,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 “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