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治本伤寒论(日本早稻田大学藏)
日本汉方医学与《伤寒论》的渊源关系之探讨

日本汉方医学与《伤寒论》的渊源关系之探讨殷婉莹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而在本次疫情中,中医所发挥的作用,令世人瞩目。
在同样遭受疫情之灾的日本,是否也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目前尚未知晓。
日本自近代以来一直深受西方影响,其医疗水平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不过,善于兼收并蓄的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汉方医学;药店里的汉方药十分常见,街头也有针灸理疗的诊所。
可以说,汉方医学在日本医学领域内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日本汉方医学与我们的中医到底有何关联?如今的日本汉方医学与我们今日的中医又有哪些不同?今天就此课题,来谈谈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的渊源关系。
说起汉方医学,范围或许过于宽泛。
在日语中汉方医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二是指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日本汉方医学。
今天所介绍的是后者。
说起日本汉方医学,首先要从中医的传入谈起。
早在公元七、八世纪,日本的《大宝律令》“医疾令”中,就有关于培养、任免医护人员及种植、培养草药的相关记载。
此外,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大量医药典籍,部分地收录于《新撰姓氏录》1之中,可以说汉方医学与中医本是同宗同源。
然而,为何如今却并不能将二者相其并论呢?这主要因为中医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学术流派的演绎,汉方医学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理论和医护理念。
而这一改变的发端就是曲直濑道三2的《启迪集》。
《启迪集》是将李朱医学的复杂理论进行简化,整理出了日本人易患疾病的治疗用药,并汇集成册。
而曲直濑道三的医学经后人整理流传,遂成为主流医学。
室町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这一流派被称为“后世方”。
江户时代中叶,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提倡古学之风,医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探寻、追溯至《伤寒论》。
这本书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学名著。
可能有些读者不禁产生疑惑,所谓《伤寒论》,不就是《伤寒杂病论》吗?其实,原著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将其中的外感热病内容归结为《伤寒论》,而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2020年4月第7期综 述《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钱新艳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摘要】《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传世之作,对于中医学的价值不言而喻。
但由于年代久远,其版本众多,内容差异也较大,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
本文试图从历史朝代入手,梳理《伤寒论》主要版本的流传情况,阐明文献价值,提出争议存疑,使研究者重视《伤寒论》的版本考证。
【关键词】伤寒论;版本;流传[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7-0201-021 《伤寒杂病论》的原貌及晋、六朝、隋时的流传 情况汉代还未发明印刷术,据前人考证,张仲景写成此书大约在建安七至八年(公元202—203年),《伤寒论》“序”中也表明此书于建安十年前完成。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经过兵火洗劫,至三国时此书已散佚不全。
直至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仲景残卷,辑录了一部分内容收在《脉经》里。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序中载:“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新唐书》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据史料记载,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仲景原书残卷,但经过晋怀帝永嘉之乱,他编著的原书也已亡失,只有在《脉经》中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及原书的处方。
如《脉经》卷七,可以发现保留的《伤寒论》的内容,其编排体例以各种治疗方法的“可”与“不可”为篇目。
两汉最通行的治病方法就是以“可”与“不可”来决定诊疗,当时,没有以三阳三阴理论和方法辨证施治的[1]。
就今存史料观之,两汉无三阴三阳文字之记录。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传本。
到了六朝时期,目录学著作《七录》载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但《七录》此书今佚,只是从据《七录》编成的《隋志·梁七录》中看到的。
据传为六朝传本的有淳化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
康平本《伤寒论》注文功用类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太阳病,当恶寒发 热,今自汗 出,反 不 恶 寒 发 热,关 上 脉 细 数 者,以 医 吐之过也。”其 中“关 上 ”二 字 康 平 本 为 旁 注。 详 细 指出“脉细数者”的部位是“关上”。
注文有助分析句读例
康平本的注文或有助于分析经文句读。 《辨痉湿暍脉证并治第六》: “二阳并病,太阳初 得病时,发 其 汗,汗 先 出 不 彻,因 转 属 阳 明,续 自 微 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 逆,如此可 小 发 汗。 设 面 色 缘 缘 正 赤 者,阳 气 怫 郁 在表,当解之熏之。”通行宋本断句如是。但康平本 “在表,当解之熏之”七字作旁注,据此,原文当断作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续 自 微 汗 出,不 恶 寒。 若 太 阳 病 证 不 罢 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 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康平本的注文或注明疾病的发展趋势。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太阳病,下之,其 脉促,不结 胸 者,此 为 欲 解 也。”康 平 本“此 为 欲 解 也”五字作旁注,说明太阳病误下后的预后。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八》: “脉 但 浮,无 余 症 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康平本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十字作夹注,是对阳明
注文以释病机例
注文以示预后例
康平本的注文或注明症状的病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病如桂枝证,头不 痛,项不强,寸 脉 微 浮,胸 中 痞 硬,气 上 冲 喉 咽 不 得 息者,此为 胸 有 寒 也,当 吐 之,宜 瓜 蒂 散。”康 平 本 “此为胸有寒也”六字作旁注,从医理上解释了“病 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 上冲喉咽不得息者”的病机。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的流传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的流传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14日□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明末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赵开美(1563年-1624年)据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翻刻,逼真原貌,谓之宋版《伤寒论》,所据底本旋即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本也。
业内人士皆将赵开美本称为宋本,本文沿用成例,亦称赵开美本称为宋本。
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皆为国宝。
日本枫山秘府红叶山房亦藏宋版《伤寒论》一部,经笔者详考,红叶山房藏本系据赵开美初刻本翻刻,校勘草率,讹字较多,时有墨钉,阙少后序,与我国所藏赵开美原刻本绝非同一版次刻本。
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堀川济以红叶山房本为底本翻刻,通称安政本《伤寒论》,是江户时期(1603年-1868年)所有翻刻宋版《伤寒论》最佳本。
安政本不但改正红叶山房本大量讹字,墨钉补以文字,而且对宋本个别讹字亦予勘正。
宋本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92条:“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月多年)”。
句中“月多”是讹字。
字书有“月多”字,义为致密或肉肥美,均与此条文义无关。
安政本剜改为“眵”字,极是。
宋本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子目》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第四十三。
”“蘖”(nìe年)字形讹(按:子目误而正文不误年),当作“蘗”,安政本改为“蘗”字。
安政本以理校法校此两字。
日本安政本刊行后很快传入我国,对我国伤寒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简言之,清末大藏书家徐坊(1864年-1916年),字梧生,又字矩庵,他曾读过安政本。
徐矩庵藏书之富,与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瞿镛(1794年-1840年)、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齐驱并驾。
徐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本卷首写有题记:“《伤寒论》世无善本,余所藏治平官刻大字影写本而外,唯此赵清常本耳。
收藏中医古籍的日本图书馆(七)——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中排列有若干个特色数据库 , 如
日本著名小说《 源氏物语》 库、 中国民间信仰与庶民 文艺、 近代 日本和早 稻 田 ( 以文 学资 料 为核心 ) 、 图书
馆 目录中 的 日本历史 、 江户文学 目录 、 兰学 目录 、 大 隈
重信( 大学的创立者) 生平 , 可 以看到文学资料为核 心, 重视学校历史传承是图书馆的鲜明特色。 富有宏伟气魄的古籍数据库全部公开 早 稻 田大 学 图 书馆 除设 置 有 一 般 的藏 书检 索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 0 1 4年 第 9卷 第 2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W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 2 0 1 4, V o 1 . 9, N o . 2
置有 说 明文 字 , 在“ 使 用 须 知 ”中提 出 了 注 意 事 项 , 提 醒读 者如 果 只是 将 古 籍 数 据 库 书 影 响 用 于 教 学
m 1 ) , 这是将 所有 馆藏 古 籍 全部 数 字化 的 巨大 工程 , 收 藏资料 总数 约 3 0万 册 , 包 含 有 日本 国宝 2件 、 重 要 文化财 5件 。在许 多 图书馆还 将古 籍严格 管理 收 藏、 并收取 价格 不 菲 的 阅读 费 、 拍 照 费用 时 , 早 稻 田
・
海外 中医药书馆 ( 七)
— —
早稻 田大学
梁永 宣 【 中图分类号】R 2— 0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6 1 3 ( 2 0 1 4 ) 0 2 — 0 1 9 6 — 0 2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钱超尘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6(26)11
【摘要】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
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
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伤寒论》武昌医馆翻刻本;《伤寒论》恽铁樵影印本;《新辑宋本伤寒论》;《伤寒论译释》
【作者】钱超尘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吉川英治《三国志》底本问题考究——兼考《通俗三国志》的底本问题 [J], 武鹏;高文汉
2.《水浒传》的底本在哪里——从“史进的消失”寻找《水浒传》的叙述底本 [J], 张一骢
3.关于我国明末《伊索寓言》中译之底本的思考--以日译本的底本研究为线索 [J], 刘绍晨
4.北宋校定《伤寒论》所据底本考 [J], 钱超尘
5.《伤寒论》清浆水揭秘 [J], 赵体浩;刘世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康平本《伤寒论》是众多中医学经典之一,《伤寒论》被称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关于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康平本《伤寒论》真伪的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是中医古籍《伤寒论》的一个版本,信手拈来,雅俗共赏。
很多中医爱好者对于这本较为陌生,但康平本确实存在,并且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
康平本对于《伤寒论》的诠释运用了更多的临证经验和个人理解,使得康平本《伤寒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然而,康平本《伤寒论》真伪问题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康平本经过专家认可,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他们认为康平本《伤寒论》的诠释更贴近实际临床,更能指导中医实践。
另一方面,批评者则认为康平本是后人的改编或伪作,与历史文献不符。
他们指出康平本对于原文的篡改和增删,丧失了《伤寒论》的原意和学术价值。
对于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我个人倾向于保持审慎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平本是一个单独的版本,与传统的《伤寒论》有所不同。
这并不意味着康平本就是错误的,它可能是后人根据实际经验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的结果。
其次,康平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对于研究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各个版本来深入理解《伤寒论》。
最后,无论康平本是否真正属于《伤寒论》的篇章,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和讨论。
在探讨康平本《伤寒论》真伪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对于古籍的滥用和伪造。
古籍是中医学宝贵的遗产,它们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但是,一些不良商人或机构利用古籍的神秘性和影响力来进行不正当的活动,如伪造和贩卖假冒古籍。
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学术严谨的研究和鉴定来识别真伪。
综上所述,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学术话题。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
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
《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
《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宋版《伤寒论》,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也就是宋版《金匮要略》。
《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
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
《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
总之,源自《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今传《金匮玉函经》和宋本《金匮要略》才是最古老的版本。
至于康治本,只是一种简短的节抄本,其中也是用“硬”、“鞕”。
康平本《伤寒论》虽然也用“硬”、“鞕”,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唐钞本。
宋本《伤寒论》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金匮玉函经》太阳病只有上下两篇,中篇分入上下篇,于是就只有辨太阳病上下两篇。
康平本是将《辨痉湿暍病脉症》作为太阳病第一篇,将宋本太阳病上中篇合为太阳病第二篇,太阳病下篇则名之为太阳病结胸篇。
这种编排在所有版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康平本无张仲景序,无无脉法两篇,无宋本《伤寒论》最后八篇。
可见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版本。
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经过随代避讳改字,然后日本遣唐使钞录回去。
二、浏阳本(湘古本)和白云阁本(桂林古本)浏阳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增溢而成,没有金匮杂病部分,应该叫《伤寒论》更确切。
浏阳本最“伟大”的成就是,增加了“暑热温湿燥”五篇。
应该是作者有感于温病学的成就,志在为圣人拾遗补阙,故仿经方用药风格作此五篇。
简析伤寒论各个版本伤寒杂病论哪个版本好

简析伤寒论各个版本伤寒杂病论哪个版本好一、敦煌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的发现,无疑地对研究和校勘《伤寒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敦煌本伤寒论》的抄写年代较早.而且在一千余年中,也未再发现与《敦煌本伤寒论》相同的版本,因此可以说《敦煌本伤寒论》是一部独立的《伤寒论》版本,其价值不言而喻。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洞时间,多数学者考证认为在西夏时代,而他的发现距今仅一百年,且对《敦煌本伤寒论》的研究也仅仅是近五十年的事,真真研究并获得成果还是近二十年的事.因此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均未见到《敦煌本伤寒沦》,所以研究《敦煌本伤寒论》可以澄清元明清诸多学者是似而非模糊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研究《伤寒论》较元明清学者多了一份史料,其观点又多了一份有力证据,当然论点也就较为明确了。
现将《教煌本伤寒论·辨脉法》残卷之一((S-202)与《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对照,可以发现有如下四条,是另外两者没有的。
即:①嗫嗫如吹榆英,名曰数。
②跌脉微涩,少阴反坚,微即下逆,(涩)则燥烦.少阴紧者,便即为难,汗出在头,谷气为下。
便难者,愈微溏,不令汗出,甚者遂不得便.烦逆奥鸣,上竭下虚,不得复通。
③脉虚而不吐、下、发汗,其面反有热,令色欲解,不能汗出,其身必痒。
④跌阳脉浮而微,浮则为虚,微则汗出。
二、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
八卷。
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
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
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
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卷七-八共收载方剂115首。
作为一种较早的古传本,在校勘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存清刻本。
1949年后有影印本。
《金匮玉函经》就是《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是《伤寒论》的一个古本。
日本汉方医学史

⽇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序⾔:在中⽇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本的汉⽅医药学往往会混为⼀谈。
但实际上,⽇本的汉⽅医学就是⽇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进了岛国⽇本。
⽇本⽬前使⽤的汉⽅药以《伤寒论》处⽅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进了⽇本。
在此后的⼀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中国的草药⼀直被⽇本⼈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批带回到⽇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本图书,撰成《⽇本国见在书⽬》,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伯的《杂药⽅》、僧深的《⽅集》、葛洪的《肘后⽅》、胡洽的《胡洽⽅》、鉴真的《鉴上秘⽅》、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遗⽅》等都成为了⽇本医学界的⾄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等也在当时传⼊⽇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品⽅》(今存⽇本富⼭医科、药科⼤学)和《集验⽅》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本后,来⾃于中国的唐医⽅⼀步⼀步的取代了⽐唐医⽅更早传⼊的韩医⽅。
同时,每次随同⽇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修禅和学习,⽇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所带回的⼿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药师惠⽥、⽻粟翼、菅原椎成、⽞昉等⼈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康平本伤寒论》全文】

【《康平本伤寒论》全文】伤寒卒病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
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病。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
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捽其内。
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焉。
哀乎趋世之士。
又驰竞浮华。
不固根本。
卒然遭邪风之气。
婴非常之疾。
患及祸至。
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
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赉百年之寿命。
持至贵之重器。
委付□医。
而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
神明消灭。
变为异物。
幽潜重泉。
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
莫能觉悟。
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
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
退不能爱身知己。
遇灾值祸。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
惷若游魂。
忘躯徇物。
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注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卒病论。
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
人禀五常。
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
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
中世有长桑扁鹊。
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
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
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
务有口给。
相对斯须。
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
九候曾无髣髴。
明堂阙庭。
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
实为难矣。
孔子云。
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
请事斯语。
汉长沙守南阳张机着晋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伤寒例凡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漓冷。
冬□冰冽。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注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
则不伤寒。
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
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辨大阳病结胸问曰。
病在结胸。
有藏结。
其状如何。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症。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
项亦强。
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
其脉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
烦燥者亦死。
大阳病脉浮而动数○(注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短气躁烦。
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
心下因鞕。
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大结胸。
但头汗出。
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也。
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方: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黄。
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煮一两沸。
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斤芒硝半斤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
捣筛二味。
内杏仁芒硝。
合研如脂。
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
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取下为效。
禁如药法。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
但头微汗出者。
大陷胸汤主之。
大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发心胸大烦。
从心下。
至少腹。
鞕满而痛。
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
少结胸者。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括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括蒌实。
取三升。
去滓。
内诸药。
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大阳病二三日。
不能卧。
但欲起。
心下必结。
脉微弱者。
反下之。
若利止。
必作结胸。
康平讲稿: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2)

康平讲稿: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2)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2)既然这个版本这么重要,以至于我们现在学习不得不去参照它,我们就大致地了解一下《康平本》是怎样一个身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康平本》的背景。
古本《康平本伤寒论》是古代的时候,由我国传到日本的一个版本。
为什么叫《康平本》呢?历史上日本有一个世医叫丹波雅忠,据目前知道的、最早有记载的,《康平本》是他抄录的。
这是能追溯的最早,是日本的康平年间抄的,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 1060 年。
大家注意1060 年丹波雅忠抄这本书的时间。
这之前一定会经过诸多周折,传到日本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有人发现了它,再抄它,应该有这个过程。
但是他抄的日期就早于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的日期,林亿他们整理《伤寒论》大概是1066 年间。
这个版本在日本一直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都是收藏。
丹波雅忠抄完了以后,又有些抄过,也就是说版本不是一个,是好几个。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康平本》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应该说跟《宋本》差不多,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
这本书是怎么传到日本去的?这已经没有准确的记载了。
据记载发现《康平本》的那个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僧人,他曾经两度来过中国。
每次来中国都会类似《西游记》上的唐僧取经一样,带走很多典籍。
在中国,雇人抄我们中国的一些典籍,然后带回日本去。
像这一类的史料,出入不会太大。
因为当时能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本来就非常少,具体发现《康平本伤寒论》的日本那个地方,能来中国的人,有机会来中国的人,恐怕也就这么一个人。
所以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这个人带回去的,但也没有真实可靠的文字纪录。
直到后来在日本有人抄了以后才慢慢流传,但是那个流传跟我们在中国的概念是两回事,毕竟是一个汉字的东西,所以说大部分都是收藏。
就说我有中国的一本什么经典中医书呢,就这么个意思。
一直到了 1937 年,日本有一个汉方学家大冢敬节,他发现了由丹波雅忠抄的这个版本。
讲稿: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1)

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1)为什么叫“返璞归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须找一个比较适当的词,来形容我们这次的学习活动。
这个“璞”字,就是去掉伪装、去掉一些装饰的东西,只剩下真的,而我们的本意就是这个意思。
在国内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伤寒论》的,可能不多。
我们算是走得比较领先了一点,至于效果好与不好,就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尝试一下,大家可能会受益匪浅。
因为我们挑选的这个方向,它能够使我们学到更多,从经方的书里边能够得到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
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跟大家说清楚。
近代以来,我们学习《伤寒论》,基本上都是按照《宋本》来学习的。
因为《宋本》确实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用《宋本》作为一个学习的底本,这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偏好,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宋本》是比其他的版本,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经得起推敲。
本次学习仍以《宋本》为基础,但是我们会介入另一个版本,《康平本》。
《康平本》的介入,会使整个学习中,许多问题都得重新审视,许多问题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是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东西。
一旦我们参照《康平本》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要从头考虑,或者说有一些以前形成定论的东西值得研究、值得推敲。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康平本》带给我们特有的一部分信息,是以往任何一个版本所没有的。
近代的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师,他既是经方理论家,又是经方临床大家。
恰恰就是在胡老一生当中最后一次讲解伤寒论的讲解内容,把整个《宋本》讲得近似于《康平本》。
他把那些在《康平本》里边明显地不是很重要的条文,甚至是错了的,明确地提出了批判。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胡老一生没有见过《康平本》。
《康平本》尽管说1947年就从日本传回大陆了,但是刊行的数量非常少,很多的经方大家都没有见到过它。
我们从胡老的讲座里边明显地能看出来,他没见过《康平本》。
但是他讲得重点的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明显都是一些重点条文;他讲得不细、很浅的,就是说明显得不重视的一些条文,在《康平本》也恰恰就是一些价值不是特别高的条文。
《伤寒论》主要版本简略

《伤寒论》主要版本简略
黄飞;闫小光;李秋贵;李文瑞;李怡
【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4(9)12
【摘要】《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总页数】4页(P1267-1270)
【关键词】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伤寒论;版本;流传史【作者】黄飞;闫小光;李秋贵;李文瑞;李怡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再论孟浩然诗集的版本问题--对吕正惠教授非议的简略回应 [J], 王辉斌
2.从目的论角度试析《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以罗希文版本和魏廼杰版
本为例 [J], 叶烨;赵海磊;周恩;
3.《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J], 钱新艳
4.《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J], 钱新艳
5.《古本康平伤寒论》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版本可信度之研究 [J], 明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耕铭医轩细究《康治本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本非“辛凉解表”

耕铭医轩细究《康治本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本非“辛凉解表”《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伤寒论》第63条的文义并不简单,单读这一条,相信大多数中医学子很容易“是非蜂起”。
笔者曾经在讲课过程中反复提到过:尝试把句读、序号、六经前缀、提纲证破开,把整篇大论衔接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原来《伤寒论》竟是一篇文章!这其实类似于医圣张仲景的一篇口述文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正如疾病六经转归不定一样,仲景讲的也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尤其是在太阳篇。
不过,也正是这种神妙无定、自由随意的叙述与思维方式,才使整部《伤寒论》鲜活起来,才真正具有了临床启迪与引导的意义。
笔者认为:仲景本人并没有想着让后人死抠硬套他的方子,而仅仅是在进行临床思路的剖析与示范,剩下的,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现行比较权威且流行的《宋本伤寒论》本身糅杂了太多后人嵌注与各家旁注,如何正本清源地阅读并使用《伤寒论》成为我们绝大多数临床医生最为头疼的问题。
笔者也同样经历过这种比较矛盾而又难解难分的学医历程,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①切忌盲目死记硬背条文,这种“野驴狂奔”式的传统中医学习方式在《伤寒论》的学习上并不适用。
(这里也不怕大家笑话,因为记忆能力实属有限,加之内心对于不明就里、死记硬背的强烈排斥,笔者大学《伤寒论》考试仅考了70分,《金匮要略》挂过科。
)②反复研读琢磨,培养思辨精神,亦即“进三步(求索新知),退两步(反思质疑)”,切勿急于求成。
(笔者研习《伤寒论》五年期间,反复研读《伤寒论》不下百遍,大塚敬节之“始于《伤寒》,终于《伤寒》”亦成为笔者治学与临床的座右铭。
)③现存的诸多《伤寒论》版本里,《康治本》是笔者比较中意的本子。
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

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
钱超尘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0(0)1
【摘要】据考,宋本《伤寒论》中国藏有五部,日本藏有一部,今世所存凡六部。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本为赵开美所刻无疑,但它是赵氏初刻本,不是翻刻本;而宽文本虽然不是好版本,但它对传播《伤寒论》功不可没。
日本翻刻《伤寒论》最精善者是安政本。
另,考证宋本《伤寒论》务须将两类误称"仲景全书"者加以区别:一是与张卿子《仲景全书》相区别,二是与恽铁樵影印日本安政本相区分。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宋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日本内阁本;宋本《伤寒论》日本宽文本;宋本《伤寒论》日本安政本;宋本《伤寒论》台湾本;版本
【作者】钱超尘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宋以前医籍考》著录《注解伤寒论》版本讹误一则 [J], 李玉清
2.宋本《伤寒论》版本考辨 [J], 钱超尘
3.宋版《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版本流传简考 [J], 钱超尘
4.宋释居简生平与《北磵文集》版本考述 [J], 纪雪娟
5.宋释居简生平与《北碉文集》版本考述 [J], 纪雪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