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导致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传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调节体质、提高免疫力,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和优势。

一、治疗方法与过程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首先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药治疗方面,常用的中药包括止咳祛痰、清肺化痰、益气健脾等药物,可以通过煎剂、颗粒、胶囊等剂型进行内服。

针灸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穴位进行调理,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以改善气机运行,增强体质。

推拿、拔罐等方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排除体内湿邪,加速痰液的排出,缓解气道炎症。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饮食调理、起居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二、效果观察本次观察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并接受了至少3个月的中医内科治疗。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1. 症状改善经过中医内科治疗,50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的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甚至完全缓解,痰液也明显减少。

气促、胸闷等症状有所缓解。

治疗后仅4例患者症状未见改善,但也未出现加重情况。

2. 体格检查指标改善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体温、呼吸音、肺部啰音等指标有所改善。

其中肺部啰音减轻或消失的患者占治疗前的60%以上。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提示炎症程度减轻。

肺功能检查中,患者的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量(FEV1)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个方法慢性支气管炎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导致患者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威胁着患者健康,因此患者要及早急进行治疗,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吧。

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单纯偏寒型治疗用温“肺”健脾、化痰止咳法,如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2.单纯偏热型治疗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法,如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瓜萎仁、前胡、甘草等)。

3.喘息偏寒型治疗用温“肾”化痰、平喘止咳法,如用苏子降气汤加减(麻黄、肉桂、生姜、厚朴、五味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陈皮、炙甘草等)。

4.喘息偏热型治疗用清“肺”理气、化痰定喘法,如用定喘汤(白果肉、麻黄、北杏仁、紫苏子、黄芩、款冬花、桑白皮、甘草、法半夏等)。

二、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1)简易的耐寒按摩①以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位,每日3-5次,每次5分钟。

②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止于鼻翼处,以食指轻轻揉1-3分钟,每日2次。

③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颈肌两旁的.凹窝中,以双手掌心按摩之,每次30-60下,每日2-3次。

(2)注意保暖:在气候变冷的季节,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发生继发性感染。

(3)加强锻炼: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预防感冒: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个人保护,预防感冒发生,有条件者可做耐寒锻炼以预防感冒。

(5)做好环境保护: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6)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环境优雅安静、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通常由长期的炎症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在中医内科中,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和特点。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气机郁滞、痰浊内盛有关。

王肻所《伤寒论》中指出:“病卒至,心中懊侬,一嗽而出痰者,为肺痹。

”可见病情的发展与痰浊密切相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由于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肺气不畅,郁热内生,痰浊壅滞而发病。

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与气道黏膜的长期受损、细菌感染、炎症反应过度等有关。

二、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采用中药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润肺止嗽的中药,如麻黄、杏仁、桔梗、贝母、杏子、百合等。

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在于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对患者的整体调理作用显著。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肺经、大肠经等穴位,通过调理气血、祛痰止咳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许多患者对针灸疗法有较好的接受度。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也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肺部的气血循环,调理痰浊,对于改善患者的气促、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推拿按摩还可以帮助患者舒缓紧张的情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显著改善症状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患者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与生活环境、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临床分析,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参考。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情志不畅等密切相关。

外感风寒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肺脏受损。

湿热之邪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湿邪寄肺,容易引发痰浊内结,长病则成痰,形成慢性支气管炎。

情志不畅也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痰浊内生,加重病情。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疏利肺气、祛痰止咳、调理脏腑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调理脏腑方面,中医内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整脾肺肾三脏气机的平衡,加强体质的调理,提高抵抗力。

在疏利肺气方面,中医内科主要采用温肺祛寒、行气通窍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耐寒能力,减少外邪对肺部的侵袭。

在祛痰止咳方面,中医内科会根据患者的痰浊情况,采用化痰祛湿、理气止咳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呼吸困难等不适感。

中医内科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气血,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肺气功能。

推拿治疗可以通过调理腧穴和经络,促进气机的畅通,加速病邪的排出。

气功治疗可以通过调理呼吸,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

通过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需要长期治疗,患者需要耐心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加强自我调理,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袭。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有时还伴有喘息。

中医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运用中药来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邪侵袭是常见的诱因,如风寒、风热、燥邪等。

其次,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关键因素,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邪袭肺,导致肺气不宣,就会出现咳嗽、咳痰;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运化失常,水湿聚而为痰;肾为气之根,肾气虚则纳气无力,也会影响呼吸功能。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也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体质,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型及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法:一、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麻黄、杏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等。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荆芥、桔梗疏风解表,宣肺利咽;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二、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芦根、甘草等。

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三、风燥伤肺型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技术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中咳嗽、哮喘、痰饮的范围。

主症咳嗽,气喘,咳痰,病程长及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

多在冬春季发病,发作时咳嗽加剧。

痰量增多,喘促不宁,有的病人甚至不能平卧。

咳嗽和咳痰,尤以晨间起床后明显,痰量也以清晨较多。

如属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在发作时常有哮鸣音,呼吸常显困难。

病因病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由饮食起居,吸烟嗜酒,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逐渐引起肺脾虚弱,复感外邪侵袭,诱发成疾。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气虚弱,外卫空疏,利于六淫外邪乘虚而入,邪客于肺,使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故咳嗽,气喘之症遂作。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不但饮食谷物精微上奉日少,水湿亦因之停聚为痰饮,痰饮上逆,阻塞气道,故喘促痰多。

肾主纳气,主水主命门火,肾虚则气不归根,故动则气促;命火不足,则水失其制,上泛为痰。

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病情表现,注意分清标本及分清久病和新病。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中医理论,一般急性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或配以西药的消炎、解痉、止咳、祛痰等治疗;缓解期则以固本为主,多以中医中药固本治疗,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

1 .外寒内饮主证:恶风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多而清稀。

形寒肢冷。

常随气候寒冷而病情加重。

舌质淡,苔薄白或滑润,脉弦滑。

治法:温肺化饮,宣肺化痰。

选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8g、细辛3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甘草3g。

加减:内有郁热而烦躁面赤者,加石膏、黄苓、鱼腥草;咳喘重者,加杏仁、前胡、紫苑;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海浮石、陈皮。

2 .外寒内热主证:恶寒,无汗或有汗不多,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舌尖红,苔腻,脉滑数。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患者每年咳嗽、咳痰达三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其起病缓慢、病情较长,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随病情发展可终身不愈。

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

急性发作期痰量较多,可有脓性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或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④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二、治疗方法1.天灸疗法【药物】白芥子、甘遂、麻黄、延胡索、细辛、半夏等。

【主穴】初伏:大椎、肺俞、天突、心俞。

中伏:大杼、身柱、膻中、肾俞。

末伏:定喘、风门、璇玑、脾俞。

【操作】以上各药按比例研粉后,装瓶密封备用。

使用时用新鲜姜汁调成膏状,穴位常规消毒,取黄豆大小的药膏,用4cm×4cm胶布固定于上述穴位上。

每伏天各贴药一次,双侧取穴。

若中伏天为20天时,在中伏第2个10天内加贴1次。

成年人每次贴敷6~8h,儿童应根据年龄酌减,贴药后皮肤有痒感、灼痛感,若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3年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操作】发作期兼有痰热着用鱼腥草注射液;肺脾气虚者用黄芪注射液。

患者取俯卧位或反坐俯伏于椅背上,选用肺俞、定喘、膈俞、脾俞等穴,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6.5号针头抽取上液,根据患者胖瘦决定进针深度和药量,每穴一般为1~2ml。

治疗时间一般以夏至到三伏天为宜,发作期可随时治疗。

3.穴位敷贴疗法【药物】黄芪、麻黄、桔梗、鱼腥草、金银花、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

【主穴】中府(双侧),膻中,定喘,肺俞,膏育(双侧)。

【操作】将药物研磨成细粉,加生姜汁、蜂蜜调成糊状,密封保存。

治疗在每年夏天的初、中、末三伏进行,每伏的第1天敷贴1次(每10天敷贴1次)。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气道黏膜慢性炎症,伴有气道阻塞和产痰增多。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中医将其分为寒痰型、热毒型、湿痰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中医方剂治疗。

对于寒痰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用温化寒痰的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对于热毒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使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连翘败毒饮等。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医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方剂的配比和用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调理养生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医师还会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进行个性化的调理。

对于体质虚弱、易感受外邪的患者,中医会推荐适当补益,增强体质;对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的患者,中医会教育患者适当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调理情绪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会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中医内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咳嗽、咳痰、气急等不适感,增加肺功能;中医内科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减少病情反复。

中医内科治疗还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和信赖。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复杂,病情差异较大,中医内科治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中医内科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要求较高。

中医内科治疗的具体疗效和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可靠性。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情反复。

慢性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贾钰华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一、概述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特点:病程长、治疗难、痛苦多、反复发作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约3千万)患病率3~5%,50岁以上约20%。

发病规律:五多五少冬季多,夏季少;北方多,南方少;老年多,青年少;农村多,城市少;吸烟者多,不吸烟者少。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咳喘”范畴。

二、病因(一)西医病因1、理化刺激吸烟,二氧化硫,化学毒物,粉尘与刺激性烟雾等。

2、内在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道组织退变。

3、感染因素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鼻病毒、流感病毒等。

4、过敏因素细菌感染的代谢产物,霉菌孢子、杀虫药、化学气体等。

5、寒冷刺激(二)中医病因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水津不布,痰饮阻肺或因吸烟、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

日久不愈,肺脾损及于肾,见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三、病理病机(一)西医病理⏹支气管粘膜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粘膜上皮和下层炎症细胞浸润。

⏹腺体分泌亢进,粘液腺明显增多。

⏹粘膜上皮增生,纤毛上皮细胞损坏,纤毛变短,稀疏脱落。

⏹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纤维增生。

细支气管软骨萎缩变性支撑力减弱。

⏹粘液和炎症渗出物在支气管内潴留继发感染。

(二)中医病机肺脾肾虚损,痰火瘀参与。

本虚标实。

*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咳嗽。

* 脾不运化,聚湿为痰----咳喘,咯痰。

*肾阳亏虚,气化失常,水气不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灼伤肺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

*外邪内火,与痰湿结合形成痰火,火热壅肺,痰闭肺络。

*久病多虚多瘀。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孙鹏冲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400)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伴有气急,痰多为白色粘液泡沫状,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为主,稳定期以治疗慢性炎症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中医如何看待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心的情绪波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所引起,会导致肺、脾、肾等内脏功能紊乱,使得体内的气体流动不顺畅,导致痰液积聚,阻塞呼吸道,从而产生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在于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

同时,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慢性支气管炎常见证型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蕴肺、肺肾阴虚等,治疗方法包括服用中药、针灸、拔罐、热敷、穴位敷贴等。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中医外治法(1)推拿:对肺部及周围穴位如肺俞穴、膻中穴进行推拿按摩,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调节呼吸道功能,起到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的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疏通经络,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从而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针灸的主要穴位包括手太阴肺经穴和背部的背腧穴,如风门、肺俞、太渊、列缺、丰隆等。

治疗方式是以天突、肺俞、太渊为主穴。

在配穴方面,实证配膻中、列缺;风寒配风门,重用灸法;痰湿盛配丰隆、章门,针后加灸;喘甚配定喘;脾肾气虚配肾俞、脾俞、太溪;肝火灼肺配太冲。

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个。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1 病 因及 发病 机理 .
喘; 干姜、 细辛各 1g散寒降逆; 0, 配五昧子 lg并用甘草调和诸药, o, 加水煎服,

本病多由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 外感六淫之邪, 口鼻或皮毛而人, 从 使肺气被束 , 肺失肃降而发病。风为六淫之首, 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
日1 2 , — 剂 半月为一疗程, 一般4个疗程之后感到肺部有暖热感, 疗效明显。 22 风热犯肺型 。表 现为 恶风 , 热头 疼 , . 身 肢体 酸楚 , 咳痰不 爽 , 嗽频 咳 气 其 润燥 止咳 。例 如 , 患者 临床痰 粘 稠 , 某 或夹寒 , 或夹热 , 或夹燥 , 出现风寒 、 热、 热等 不同 的症候 。除此 之外 , 脏 作 , 粗 , 治疗 方法主要 为疏 风清热 , 风 燥 肺 功能失常也 影响肺脏 , 可分为 其 他脏器 病 变涉及 肺 和肺 脏 自身病 变 。而 鼻流黄涕 , 具体 口渴心烦 , 表现为 风热犯 肺型慢 性支气 管炎 , 可用夏 枯草 2g 法半 0、 0、 0、 0、 0、 g 自芥子6 、 g板兰根 1g 0、 饮食不当, 嗜食烟酒、 辛辣肥甘之品, 亦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外感咳嗽如迁 夏 1g代赭石 3g 车前草 3g瓜萎皮 1g莱菔子 6 、 沙参 1g杏仁 1g苏子 1g加水煎服 , E 2剂 , 0、 0、 0, 每 l 一月为 一疗 程 , 口服汤 剂一 徙失治 , 邪伤肺气 , 易反 复感邪 , 更 而致咳嗽屡作 , 为内伤咳嗽 。 转
32 脑心通配方中含9味活血化瘀药物, . 其活血作用较强。与脑心通用 参考 文献 于冠心病伴 随心肌梗死病人 时优 于通 心络 , 心通 由益 气通 络药 和化 瘀 药为 脑 [] 戴慎, I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主组成 , 并选用有 自溶现象的动植 物 , 内含 有大 量 “ 血栓 溶解 因子 ” 可 明显降 , 卫生 出版社 。 0 : 9 2 31 . 0 3 低血液粘稠度 , 血液的高凝状态 , 改善 减少血 管阻力作用 的原 理相同 l 。 4 J [] 戴慎, 2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33 以上两个中成药组方虽有不同, . 但治法是类似的, 说明书皆无各组 卫生 出版社 ,0 3 1 3 20 : . 9 分 的用量显示 , 给临床 中医辨证施 治带 来不 便 , 中药 临床 使用 中 , 者是 否 在 两 [ ] 吴 以岭. 3 络病 学. 北京 : 中国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0 :7. 2 428 0 可以合用?最 大使 用量能达到多 少?都是一 个未 知数 。这 与 中医药 的研究 标 [ ] 毛艳君. 4 浙江实用医学, 0 2 2年4月第七卷第2期8. 0 9 准未 建立有关 , 的中药研究 多用研究 西药 的方法来 进行研究 , 目前 亦使 我们 在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咳痰、气促和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由外感风寒、湿邪、痰湿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以疏风化湿、化痰止咳为主要原则。

下面将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进行介绍。

一、辨证分型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首先需要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确定证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袭肺型、湿痰壅肺型、痰湿阻肺型、气滞痰阻型等。

二、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内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可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推拿按摩等综合手段。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应用疏风化湿、开窍通络、理气化痰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药物有桔梗、薄荷、百部、苍术、半夏、栀子、厚朴等。

在治疗期间,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消除痰湿,改善肺部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穴、胆俞穴、肺经等。

针灸治疗一般每周一次,连续多个疗程。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胸部和背部的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肺部功能。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捏、推、拉等。

三、注意事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有所不同,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治疗时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在病情稳定时进行治疗,避免剧烈的咳嗽、气促等症状出现时再治疗。

3.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需要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包括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注意事项的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症状。

它的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中医在调理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医是如何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的。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邪侵袭、肺气虚弱、脾失健运、肾不纳气等。

因此,调理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风寒袭肺型的患者,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常用的方剂有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如果是风热犯肺型,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口渴等,会选用桑菊饮加减,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对于痰湿蕴肺型,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晨起时咳甚痰多、胸闷脘痞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是常用之方,能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除了口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法。

比如艾灸,通过艾灸肺俞、风门、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肺俞、大椎、风门等穴位进行拔罐,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有助于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止咳、健脾化痰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山药、薏米、冬瓜等。

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可以煮梨水喝,或者做成冰糖雪梨。

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以煮粥或者煲汤。

山药健脾益肺,可以蒸着吃或者炒菜。

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适合煮粥。

冬瓜清热化痰、利水消肿,可以煮汤。

情志调理同样重要。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

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

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

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喘。

【诊断要点】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广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周。

2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

此为单纯型,如伴哮鸣者则为喘息型。

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

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 .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湿啰音以肺底部较多);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 .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啰音等情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证型施治。

1.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黏,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举例:止嗽散加减。

苦杏仁IOg,枯梗6g,前胡10g,金沸草10g,紫WlOg,甘草3g。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g,橘皮6g,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桔梗;加麻黄5g,佛耳草15g。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1. 概述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 止嗽散:用于咳嗽较轻的患者,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 桂枝汤:用于寒邪侵袭型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 二陈汤:用于湿邪内蕴型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 补中益气汤:用于气虚型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体质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 肺俞:调节肺气,缓解咳嗽。

- 肾俞:温补肾阳,增强体质。

- 足三里:补益脾气,调和气血。

- 合谷: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

常用的部位包括:- 后背:特别是肺俞、肾俞等穴位附近。

- 前胸:胸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

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遵循饮食宜忌,合理安排饮食。

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具有润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蜂蜜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刺激支气管,加重症状。

6. 总结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疗效确切等优点。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信任中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生活中的调养,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00一、前言在临床慢性气管炎患者的治疗上,采取中医药治疗方案能够立足根本出发进行患者病症根因的探寻,确保患者通过中医药方式进行器官炎治疗,取得出色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慢性支气管炎介绍慢性气管炎,在临床中,也有医护人员直接称其为慢支。

气管炎指的是患者由于自身或是外界因素的刺激,导致患者支气管黏膜或是患者支气管黏膜周围组织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在慢性气管炎指的是患者罹患气管炎至少超两年的时间,而且每年患者均会有至少超3个月时间的咳嗽、咳痰表现,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喘息音。

从临床症状表现来说,慢性气管炎一般起病较慢,氮不排除急性发作的可能。

目前从临床既有的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成因解读来看,患者若是平常喜欢吸烟,或是患者存在支气管或是肺部感染、患者长期处于大气污染环境中生活,亦或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患者为过敏体质、外界环境寒冷等因素均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另外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数据也证实了吸烟患者会比不吸烟患者有更高的罹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长期处于寒冷北方的人相较于南方人会有更高慢性支气管炎的罹患概率。

三、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疗法在中医领域中,慢性支气管炎被纳入中医所列的咳嗽以及痰症类别。

按照中医理论,导致慢性支气管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源于外部病因导致,也可能是源于患者内伤病因,多数情况下,是两种病因综合诱发的。

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症主要是在患者的肺部,而且该病症往往和患者的脾、肾等脏器之间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中医学认为,人体肺部器官的核心功能是贮痰,若是病因在患者的肺部,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

脾生痰,若是病因在脾,那么临床症状表现是多痰。

肾为气之根,若是病因在于患者的肾部,则体现为气喘。

所以在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上,一般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化痰止咳、健脾益肺。

目前在临床中,也有大量关于中医药进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临床报道,而且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临床中医师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采取对症治疗方案能够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治疗上取得出色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观察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等。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一、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中药有瓜蒂、杏仁、桑白皮、薏苡仁、款冬花等药物。

这些中药多具有清热化痰、润燥止咳、平喘止嗽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还能够调整身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患者身体特定穴位进行针灸操作,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流通,改善呼吸道的通畅度,从而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1. 观察对象: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确保其病情较为稳定,能够配合治疗及进行观察。

2.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的变化情况,以及进行相应的肺功能测试,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率等指标。

3. 观察方法:对患者进行中医内科治疗后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的肺功能测试。

进行对照组实验,选取一定数量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西医内科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三、效果观察结果分析通过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观察研究,发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后,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肺功能测试指标也有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西医内科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效果不及中医内科治疗明显。

这说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部分患者在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长期稳定,不易复发。

说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体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迁延时间较长的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慢性炎症。

中医认为,慢性支
气管炎是外感邪气侵袭肺脏所致的病症,常伴有脾胃虚弱。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治疗
可分为寒邪袭肺、湿热犯肺和气滞血瘀三种类型。

对于寒邪袭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稠、胸闷、喘息、声音低沉等
症状。

这种类型的患者体内有寒邪侵袭,治疗上应该解表散寒、温阳化寒为主。

临床上,
可以选用温阳化寒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等,也可以选择艾灸或者温热药物敷贴。

气滞血瘀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气促、舌质暗紫、脉涩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患者体内有气滞、血瘀,治疗上应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

临床上可以选用桃仁、三七、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我们可以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取得良
好的临床疗效。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还应该注意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包括戒烟限酒、避免寒冷刺激、定期锻炼等。

与此还应该合理调理脾胃,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减少慢性支
气管炎的频繁发作。

中医辨证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针对不同辨证类型
的个体化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并且能够预防疾病的发展和复发。

中医
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皆以辛味开散、 归肝经中药为主, 同时通心络亦用归心、 肺、 脾、 胃、 胆经药物; 脑心通亦用归心、 肺、 脾、 肾、 胆、 心包、 大肠、 膀胱经药物。 表 4 药理毒理比较 通心络 1 、 对血液的治疗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2 、 对血管病变的作 用 改善 血管内 皮功 能障碍, 稳定 斑 药理毒理 块、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有效缓解血管痉挛 3 、 有效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 4 、 对微血管的保护作用 3 . 分析 3 . 1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各 组方用药 数量不一 样。通心 络化瘀 活血, 侧重于理气开窍; 脑心通化瘀 活血, 侧重 于祛风散 寒。 治疗重点 不同, 通 心络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因此用养心安神药, 脑心通主治脑梗塞、 冠心病心绞痛。 3 . 2 脑心通配方中含 9味活血化瘀药物, 其活 血作用较强。与脑 心通用 于冠心病伴随心肌梗死病人时优 于通心络, 脑心通由 益气通络 药和化瘀 药为 主组成, 并选用有自溶现象的动植物, 内含有大 量 血栓溶解 因子 , 可明 显降 低血液粘稠度, 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减少血管阻力作用的原理相同
组别 中医治疗组 传统西医对照组
例数 65 69
28 ( 43 . 08 ) 31( 47. 69 )
22 ( 31 . 88 ) 29( 40. 03 ) 18( 26. 09)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 7 % , 传统西 医对照组为 80 . 0 % ,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1 ), 这说明中医临床 治疗慢性支气 管炎是具备显著疗效的。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老年 人的易发 病症, 严重 危害着中 老年人的 身体健 康, 中医治疗虽然 初期效果不如 西医快, 但是治疗 更加深入持久, 也不会产生 二次药害, 相信随着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加快和中医技 术的不断进步,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陆再英, 钟南山, 主编. 中医内科学 [M ].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87- 388. 刘新光, 贾 博琦, 林三仁, 等. 中 成药 对慢 性支 气管 炎疗 效的 临床 研究 [ J]. 中华内科杂志, 1996 , 35 ( 1): 12 - 15 . 钱云, 姒健敏, 吴加国. 慢性 支气管炎 的中医 治疗方 法 [ J]. 中华 肺病杂 志, 2005 , 25( 7): 431- 432.

3 . 3 以上两个中成药组方虽有 不同, 但治 法是类似 的, 说明书 皆无 各组 分的用量 显示, 给临床中 医辨证施治带 来不便, 在中药临 床使用中, 两者 是否 可以合用? 最大使用量能达到多少? 都是一个未知 数。这与中医药的 研究标 准未建立有关, 目前的中药研究多用研究西药的方法 来进行研究, 亦使 我们在 中药临床应用中不易掌握, 因此急需建立中医药的研究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刘任能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岳社区卫生服中心, 湖南
学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将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 肝火; 中成药 do: i 10. 3969 /.j issn . 1006- 1959 . 2010 . 07. 308 文章编号: 1006- 1959( 2010) - 07 - 1953- 02 流清涕、 舌苔薄白等, 其主要治疗手法为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例如, 某患者 长期 反复咳嗽、 咳痰 3年, 每年 发作至少 3个 月, 遇受寒感 冒时症状加剧并伴 有气喘。就 诊时 见患 者咳痰 色白 呈泡 沫状, 舌质淡、 苔白 腻 。这是典型的风寒袭肺型慢性支 气管炎, 一 般西医治 疗关注与 止咳化痰, 但是不易根治, 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可服用三拗汤合 止咳散加减, 用麻黄、 杏仁、 姜 半夏各 6g, 砂糖 若 干, 扁柏 10g、 冬瓜皮 10g、 豆腐 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水煎服, 每日 1 剂, 12日为一个疗程。也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方中麻黄、 桂枝各 6g , 用以宣 肺平喘; 干姜、 细辛各 10g, 散寒降逆; 配五味子 10g, 并用甘草调和诸药, 加水煎服, 一日 1 - 2剂, 半月为一疗程, 一般 4个疗程之后感到肺部有暖热感, 疗效明显。 2. 2 风热犯肺型。表现为 恶风, 身热 头疼, 肢体 酸楚, 咳 痰不爽, 咳嗽频 作, 气粗, 其治疗方法主要 为疏风清 热, 润燥止 咳。 例如, 某患 者临床 痰粘稠, 鼻流黄涕, 口渴心烦, 表现为风热犯肺 型慢性支 气管炎, 可 用夏枯草 20g、 法半 夏 10g、 代赭石 30g、 车前草 30g、 瓜蒌皮 10 g 、 莱菔子 6g、 白芥子 6g、 板兰根 10 g 、 沙参 10g、 杏仁 10g、 苏子 10 g , 加水煎服, 每日 2剂, 一月为一 疗程, 口服汤剂一 周后, 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少, 无气喘。 2两疗程之后痰液和鼻涕显著减少, 体 回暖。
桃仁 地龙 全蝎 赤芍 桂枝 桑枝 当归
苦、 甘、 平、 有小毒 归心、 肝、 大肠经 咸、 寒 辛、 平、 有毒 苦、 微寒 辛、 甘温 苦、 平 甘、 辛、 温 归脾、 膀胱经 归肝经 归肝经 归肺、 心、 膀胱经 归肝经 归肝、 心、 脾经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祛风通络、 行水消肿 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 润肠
医学信息
# 1954#
N o. 7 2010
MED ICAL I NFOR M ATION
中医中药 # 中西医结合
显效 有效 无效 6( 9. 23) 总有效率% 90 . 77 73 . 91
2 . 3 肝火犯肺型。这种类型表现为咳时面红, 口苦咽干, 痰少质 粘, 难以 咳出, 胸胁胀痛, 治疗方法一般为清肝泻肺, 化痰止 咳。临床可用鱼腥 草、 白毛 夏枯草、 桔梗各 500g, 加水后 2次蒸馏, 收集蒸馏液 1000m ,l 再加黛蛤散 30g, 沙 参脉动唐, 肉桂, 干姜各 100g, 加水煎服, 每日 2 - 3剂, 一般一周为一疗程。 同时也可配合服用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 每日 2次, 连服 3个月为 1 疗程。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桑菊感冒片 每次 2片, 每 日 3 次, 1月 为 1 疗 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 除此之外, 也可口服蛇胆陈皮散 8g, 每日 2 次, 急支糖浆, 20m ,l 每日 3 次, 息喘平胶丸, 6~ 8 粒, 每日 3次, 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期。患者口服中成药一般 2月后有明显疗效, 痰可咳出且不断 减少, 声 脆, 口渴状得到明显改善。 3 . 诊疗数据分析 为了表明中医诊疗与传统西医 诊疗疗效 的差异, 可 以用相关 诊疗数 据进 行统计学分析, 具体方法是对传统 西医治疗 和中医治 疗的患者 分组按治 疗期 没 1周采集治疗数据, 治疗结束后 5日内检查病症 治愈情况, 同时检 查血、 尿、 大便三大 常规, 在数据搜集 完成之后可做 统计学处理, 采 用 SPSS 计数资 料采 用率表示, 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 0. 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n (% ) ] [ 3] [ 2]
长沙
410000
!摘要 ∀慢性支气管炎隐蔽性较强, 发病急, 成为老年人的隐性杀手之一, 且容易 导致急性支气 管炎的发作进而 引起死亡, 所以关 于支气管炎的 研究一直是
慢性支气管炎, 是由细菌、 病毒感染, 以及物理、 化 学刺激或变态反 应等因 素引起的气管、 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 性炎症。多发于春 秋两季, 临床以咳 嗽、 咳 痰为 主症, 常伴 有恶寒、 发 热、 头 痛、 肢 体酸 楚、 鼻塞、 咽痛 等 症状。 根据中医的观点,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 咳嗽 、 痰饮 、 喘 症 等范 畴, 老 年人患病率最高, 北方高 于南方, 农村 高于城 市, 吸 烟者 高于 不吸烟 者, 以 咳 嗽、 咳痰为主症, 部分患者伴随 喘息, 每年发 作累计三 个月以上。 本文主 要从 病理和分症论治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多由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 失调, 外感 六淫之邪, 从口鼻 或皮毛 而入, 使肺气被束, 肺失肃降而发病。风 为六淫之 首, 其他外 邪多随风 邪侵袭 人体, 或夹寒, 或夹热, 或夹燥, 出现风寒、 风热、 燥热等不 同的症候。除此之 外, 肺脏 功能失常也影响肺脏, 具体可分 为其他脏 器病变涉 及肺和肺 脏自身病 变。而 饮食不当, 嗜食烟酒、 辛辣肥甘 之品, 亦可使 肺气上逆 而作咳。外 感咳嗽 如迁 徙失治, 邪伤肺气, 更易反复感邪, 而致咳嗽屡作, 转为内伤咳嗽。 2 . 分症论治 2 . 1 风寒袭肺型。风寒袭肺型临床表现为 头痛、 恶寒、 发热、 无 汗、 鼻塞、
[ 4]
脑心通 1 、 低脑血管、 心脏血管的阻力、 增加冠脉血流量、 增加脑血流量 2 、 改善心肌代谢、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血液流变性 3 、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抑制血栓的形成 从两者的药理研究看, 其药理作用没有太大的区别。 3. 4 以上的分析可能是片面的。只是本人在学习中的一 点体会, 中医太 博大精深了, 常常 是我们学起来 摸不着头脑, 一头 雾水, 本人试图 从类似中成 药的对比寻找中药临床应用的规律, 希望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者有点启发, 本 人认为通过类似中成药组方的比较容易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 疗标准与 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3 : 139 . 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 疗标准与 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3 : 193 . 吴以岭. 络病学.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78 . 毛艳君. 浙江实用医学, 2002年 4月第七卷第 2期 8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