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合集下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1。语言信息的取舍 以满足顾客和委托人的需求为目的。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决定译本
的体裁和类型(摘译,选译,改译等)。 3。译文形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确定译语的形式和风
格。
.
节译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 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毗邻港澳和深圳、 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担负京广、广深、 广肇铁路繁重的旅客运输工作,车站有7个 站台、66股车道、6个候车室,还有酒楼、 商场、旅店等服务,为不同层次的旅客提 供各种优质、完善的服务,是我国第一个 多功能新型铁路客运站。
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类 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情、使役)分 类;另一是语篇题材或文本种类:按语言特征或 惯例常规分类(如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 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
莱思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
The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takes on the heavy passenger and freight work of Beijing-G, G-S, G-Z lines. The station has 7 platforms, 66 tracks and 6 waiting rooms. There are station restaurants, shopping centers, hotels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 passengers’ needs. This is the first multi-funtion raiway station in the country.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

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

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

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

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

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

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

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的自由。

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

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

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

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 弗米尔 弗米尔、 凯瑟琳娜 莱斯、汉斯·弗米尔、克 莱斯 里斯汀娜·诺德 里斯汀娜 诺德
概 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 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原语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 莱斯( 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 莱斯 ) 年出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 客户 )、委托人 (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委托人(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 )、译者 )、译者( )、 译本使用者( 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 ) 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 )。他们并非参与每 )。 一个过程, 一个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担任几个不同 的角色。 的角色。翻译行为同目的论有很多相通之 处。
弗米尔指出, 弗米尔指出,翻译委任应该由包括翻译目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且客户与译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译者作为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德国学者贾斯塔·藿茨 藿茨- 德国学者贾斯塔 藿茨-曼塔里 (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提出翻译行为论( of translation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 ),进一步发展了功 ),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1984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 理论与方法 (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heorie und Methode)一书中。 )一书中。

功能翻译学派讲解

功能翻译学派讲解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A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 • • •
1.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2.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 3功能翻译的形成与发展 4.功能学派翻译实例
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 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 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 语法,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对等”成为翻译研 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 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 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 令译者感到不满。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 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 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 、最活跃的学派。 它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5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11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基础笔译 Chapter 10 功能翻译理论

基础笔译  Chapter 10 功能翻译理论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 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re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ST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by which the TT is judged. 原 文的主要功能是否能得到传递,是评判译文 的决定因素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ext type.不 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Toursim brochure
Official speech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
expressive
Operative
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
表情类
信息类
传记
参考书 报告 演讲 操作说明 旅游手册
布道
官方演说 剧本
竞选演说
诗歌
讽刺文学
广告
操作类
翻译方法
信息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 内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是要 使用明晰化技巧;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 式。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该采用 原语作者的观点;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浅述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姓名:常首鸣班级:08级外应2班学号:2008142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忠诚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为有所表现。

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凯瑟琳·赖斯( Katharina Reiss ) 、弗米尔( Hans. Vermeer ) 、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 、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 目的论3条次生原 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充分原则
•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 原则”(coherence rule) 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 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 “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 “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 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 本之木。这里的“忠实” 近似为国传统议论,所不 同的是其在翻译中的地位。
译文作则是译者在目的和特定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在这 个理论框架下,所谓翻译的“目 的”,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后来在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与委 托性中,费美尔对目的论又进行 了充分的阐释.他认为翻译除目 的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就 是委托性,即:一个人从事翻译, 要么出于自己的意愿,要么出于 别人的意愿,无论哪种情形,他的 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委托。
•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目的”。 •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 的理论 •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 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 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 来指译文的目的。
•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 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 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 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 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 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 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 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 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 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目的论3条次生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充分原则?篇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或也叫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精选可编辑ppt
18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划分
点和习惯 ,对文本体裁
信息型 (informative)
或变体进行划分 ,可分 为工具书 、讲稿 、讽
文 本
表达型 (expressive) 刺作品或者广告等 。
使役型 (operative)
精选可编辑ppt
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 2.原作目的和翻译目的是可以甚至必然不同 的。
❖ 3.译文本身就是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文本,与 原文的存在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精选可编辑ppt
10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现了面向译 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1)..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1)..
➢Fawcett : why there should only be three
types of language function;
➢Nord: feeling the need to add a fourth
● Christiane Nord’s more detailed text-analysis model which contunued the functionalist tradition in the 1990s.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历经四个发展阶段, 主要包括: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 批评理论
lecture
operating instructions
-------to--u-r-i-s-t--b-r-o--c-h-u--r-e
biography
play
offic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t
❖ The TT of an express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orm of the ST.
❖ The TT of an operative text should produce the desired response in the TT receiver.
● Katharina Reiss’s early 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
● Justa Holz-Mänttä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Hans J. Vermeer’s Skopos theory which centered on the purpose of the TT;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1. 如果扣原文形式的翻可能引起所指意 的解,就必然在文本中作某些改,或者 字面翻可以保留,但必增加脚注,明可能 引起的解; 2. 如果扣原文形式不通,即所指意完全模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除非原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种情况下,所指 意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明种模 糊不清的性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例中也 明是恰当的;
• 5.翻的哲学取向派(Philosophical): • 斯坦(Steiner)的翻 • 德里达(Dedrria)解构主翻
• 6.知学派(Cognitive): • 格特(Gutt)的关翻理
• 7.翻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克(Baker)的料翻研究 •舍(Loescher)有声思翻程研究
A minimal level of (realistic) functional equival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discourse.(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Translating)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 ”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
制。”
三、三者的关系
忠实法则(语际法则)
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夫妇译)
(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 其要点是,“语际连贯应该使源语文本与
“忠诚”即译者、原文
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2 评判标准 首要标准:必须确保内容和信息充分展示 于目的语之中。
第二标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彻底性,目 的语必须占主导。
半信半疑
eg: These statements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目的语的 读者,信息的翻译 应直白易懂。
将“hospitable”译为“挺骚”等 低俗词汇,破坏了是个整体意境,
也有违泰戈尔的本意,情感风格皆 与原文本不符。
(三)诱导型文本
广告 公示宣传语 1体裁
重诱导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2关注点
Good to the last drop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 受众-依照心中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 生的文本”。(邵艳,2010)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
•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 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 理论。 •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 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
“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弗米尔指出翻译委任应该包括翻译目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且客户和 译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译者作为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 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目的论还反复声明,认为译者应该根 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但并不排除“语码转换式”的 对等翻译也是合理目的的可能性。
• 雅格布逊从语言学角度对语言首次把翻译分为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和符际 翻译 这一分类准确概括了翻译的本质。 • 尤金` 奈达则是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他 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提出了动态对等 的翻译原 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克里斯汀娜·诺德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 译学教授,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主要著作: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篇分析模式 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其师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 积极倡导弗米尔的目的论,认同藿茨-塔里曼的翻译 行为理论。诺德将“忠诚”这一道德范畴的概念引入 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主要针对当时曼塔里的学术观 点,希望以此纠正翻译理论中的偏激倾向。曼塔里在 理论阐述中甚至避免使用“translation"一词,而是 杜撰出“translation action"取而代之。表示各种 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语文学派 文艺学派 阐释学派
西方翻译 流派
对等学派 语言学派 功能学派 认知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概论、规范理论、操纵理论) 文化学派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 后殖民主义理论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目录
一、发展背景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影响 四、功能对等理论与功能翻译理论
• 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 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 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 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 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 几个不同的角色。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 地位,使译者摆脱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理论史上有 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 出,并在商业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成功。
三、 德国功能学派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
3.1 对世界译论界的影响
1.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 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 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 成为翻译行为,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 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2.功能学派从某一个角度上丰富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内容,其理论并不能 成为翻译学建构中的主干框架,它只是和操纵论派,诠释论派、文化构 建派等国外译论的不同派别一样成为多元中的一支,在实践中存在着缺 陷甚至负面影响。 3.功能派理论重视翻译发起人、委托人、译文读者等对于翻译的影响和 制约作用,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了人们 对于翻译本体论的认识。
1.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以莱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 限制》一书为标志。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 第二阶段,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成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 第三阶段,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特瑞进一步 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诺德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 功能翻译理论》,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合了功能派各 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她对 目的论理论即继承又发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目的论功用主义的批评,扩大了 其影响。
• 从以上代表人物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从源语转换为目的语过程中的 变化规律,而对等是他们理论共同点和契合点. 虽然此时的翻译研究有了朦胧的学科意识, 进入了科学的理论层面,但过分强调对等, 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庸而不是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
莱斯的理论跳出了以往语言学纠缠词句等微观层面的框框, 将语篇作为研究单位,关注翻译的交流目的,这无疑有着重 要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她的理论也有明显的缺憾,受到不少学者质疑。 譬如,语言的功能是否只有三种,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界限 是否如其所言那样分明,仅凭语篇类型来决定翻译的策略是 否可行等等。。作者在本文中对部分质疑作出了回应,至于 译者自身的作用和意图与外界社会的压力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那就要到目的学派的后继者那里以及文化学派学者的论述中 去找相应的答案了。
二、功能翻译理论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娜· 莱斯(Katharina Reiss) 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 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 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 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 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 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汉斯·弗米尔
(目的论)
•德国海德伯尔大学翻译学院教授,谙熟十多种语言。
•主要著作: 《翻译理论文集》(1983)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 《目的与翻译委任》(1989)
• 他还认为翻译还应遵循 “语内连贯法则” (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译文必须内部连 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
2. 代表人物
•凯瑟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
•汉斯·弗米尔→目的论
•贾斯塔·霍茨→翻译行为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
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 学院,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主要论著: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1971)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与其师费米尔合著)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