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汪 凯
【必备】《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桥(Cambridge)的历史和文化。
•理解鲁迅先生的《雨巷》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人生岁月的感悟和领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背景和为诗人、文学家和学者提供学术支撑的重要性。
2.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巷》这首诗歌。
•分组讨论诗歌中含有的情感和主题。
•请学生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标出来,探讨这些词汇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请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仿写一首描写自己所在城市情感和历史的诗歌。
3.诗歌欣赏•教师介绍《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播放相关音频。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感和意境,并请学生模仿朗读这首诗歌。
•演示诗歌的意象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背诵与分享•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加强诗歌记忆。
•让学生交流他们背诵这首诗歌的感受,分享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并欣赏《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学生是否能够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人生岁月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建议推荐学生去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背诵经典诗歌,增强诗歌欣赏和音韵美感的能力。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1.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1.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
3.2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增强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1.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如《离骚》、《长恨歌》等,引导学生思考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讲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诗歌特点。
4.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如“金柳”、“夕阳”、“河畔的金柳”等。
4.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5.诗歌鉴赏5.1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享。
6.实践活动6.1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格式,创作一首离别诗。
6.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课堂小结7.2提醒学生关注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培养同理心。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享。
3.深入思考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再别康桥》:建筑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1、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画“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期望查找“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悲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漂亮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纳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小姐的期待的描画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明白了,感受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制造的流淌、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制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孤寂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能够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阻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辞别康桥,也确实是与人一辈子中最美好的一个梦辞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受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状,也差不多上轻轻触及之后赶忙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出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孤寂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小姐”,而这小姐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全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二、教学步骤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由意象体验意境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太息般的眼光。
颓圮的篱墙……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 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2024年《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雨巷》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2)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雨巷》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3)能够准确把握《雨巷》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雨巷》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对比阅读,分析《雨巷》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2)通过学习《雨巷》,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哀愁与美丽,学会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雨巷》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2)理解《雨巷》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雨巷》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深入挖掘《雨巷》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人生的哀愁与美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分享对雨巷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1)教师示范朗读《雨巷》,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1)学生划分《雨巷》的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层次。
(2)小组合作,探究《雨巷》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深入挖掘意象和情感(1)学生描绘《雨巷》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等。
(2)讨论《雨巷》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哀愁、期待、失落等。
5.对比阅读,提升鉴赏能力(1)学生阅读其他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2)分析《雨巷》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巷》的韵律美、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背诵《雨巷》。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鉴赏短文,500字左右。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5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 《诗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
(15分钟)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 )( )④圯( ) ⑤凄婉()⑥颓圮()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雨巷教案
诗两首雨巷教案教案标题:《诗两首雨巷》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雨巷》,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诗两首雨巷》的诗意和意象。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诗两首雨巷》的诗歌文本。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雨巷的思考和联想。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雨巷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
讲解诗歌内容(15分钟):1. 分段展示《诗两首雨巷》的诗歌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分析诗意和意象(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夜雨、古巷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创作诗歌(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的印象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2.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思考诗歌的主题、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
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小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与雨巷相关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汪凯">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心海中的孤雁《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背诵【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
二、朗读: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
好,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tu)圮(p),太息,彳(ch)亍(ch)。
(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景、物、人、事,要具体可感。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
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四、找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
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苦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虽然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七、分析意象: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
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第一个是油纸伞。
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
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油纸伞较早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第二个是雨巷。
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
(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雨巷象征着阴冷、灰暗的社会现实。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第三个是我。
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
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
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八、引导背诵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
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九、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2.完成课后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分析意象1. 篱墙。
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2.丁香。
明确:丁香,又名紫丁香。
暮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
明确:一个女孩子。
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
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三、延伸拓展: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甲: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
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乙: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
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四、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五、《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附录:诗作鉴赏《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