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十章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北大串讲笔记(10)-1
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北大串讲笔记(10)-1J-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M-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区别:个人空间领地是无形的、是可见的不见边界的划分好的可移动的、相对静止以个报酬中心的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本身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调整与本身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
)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不雅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
(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
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
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伴侣扳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
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
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
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
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有关理论的解释(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
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庇护个体周围有必然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北大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串讲笔记(完整精华版)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
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2006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
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环境心理学自考题目汇总(02-07).
北京自考《环境心理学》02-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一、单项选择题★2007年★1,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的学者是:A,贝尔B,费希尔C,普罗夏斯基D,霍拉汉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工作的主要因素的是:A,噪音B,照明C,房间D,办公桌的大小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暖色的是:A,红色B,黄色C,紫色D,橙色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为学习环境的)开放型教室的缺点的是:A,噪音大B,降低学习积极性C,无关干扰多D,私密性得不到保护5,框架优先选择模型的提出者是:A,斯蒂芬和卡普兰B,斯蒂芬和柏林C,卡普兰和柏林D,卡普兰和利顿★2006年★1、自主试选择和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变量是()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控制变量2、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A.危机效应B.堤岸效应C.位置效应D.分享效应3、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A.小B.大C.相同D.无法确定4、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是()A.感觉密度B.内部密度C.有效密度D.可知觉密度5、下列座位排列方式中适合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是()A.矩形B.环形C.马蹄形D.秧田形★2005年★环境心理学常使用“假装电击”的实验范式来研究BA利他行为B攻击行为C人际吸引D任务操作开放式办公室最大的缺点是BA成本高B私密性差C不易沟通D不利于互相监督3.参观时,人们看一个展厅后,通常出门后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称为CA习惯化B博物馆疲劳C出口偏爱D定势4. A气味不属于基本气味A柠檬香B恶臭C花香D松脂香5.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D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A4 B 8 C 12 D16★2004年★1.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CA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 20世纪70年代2.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以下那些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DA知觉B感觉C意识D情绪3.音色对应的声音的物理参数为BA频率B频谱C振幅D音高4.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BA小B大 C 相同D无法确定5.国内大多数野生动物园中乘车进入动物的放养场地进行参的方式属于动物园的CA第一代设计B第二代设计C第三代设计D第四代设计★2003年★1.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②作为中介变量的①拥挤②情绪③噪音④空气污染2.Preiser(1973)归纳了步行街上各种因素带给步行者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因素用③来解释①透镜模型②消极情感逃离模型③摩擦─—一致模型④平衡亲密程度模型3.动物园的设计可以分为①代①三②四③五④六4.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是④①情境②人格特点③情绪④密度5.在冒险性操场上活动居第一位的是②①学前儿童②学龄儿童③青少年④成人★2002年★1 个人即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被John Platt称为( C )A 社会矛盾B 社会问题C 社会两难D 个人两难2 据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观察的结果,划分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四种距离( A )A HallB AltmanC SeottD Dean3 香与臭是一种( C )A 客观评价B 一般评价C 主观评价D 适应4 座位排列方式适用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活动( B )A 矩形B 马蹄形C 圆形D 秧田形5 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D )A 保护个体私密性B 成本低C 有利于员工相互监督D 方便沟通二、多项选择题★2007年★6,沃尔维尔德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三种环境刺激可以在以下哪些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A,强度B,刺激得多样性C,刺激得时间D,刺激得模式7,莫若比安认为环境负荷包含的环境信息方面的特性有:A,新奇性B,精确性C,强度D,复杂性8,噪音对人的操作的影响包括:A,噪音呈现前的影响B,噪音呈现期的影响C,噪音间歇期的影响D,噪音过后的影响9,人类领地的种类主要包括:A,主要领地B,公共领地C,私人领地D,次级领地10,下列选项中,属于坎恩和贺氏提出的环境问题的有:A,资源问题B,社会两难问题C,健康问题D,环境美化问题★2006年★6、设置指路地图遵循的原则为()A.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B.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C.主观构建的表征D.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7、光环境设计应满足下列标准()A.对比B.明亮C.舒适D.艺术感染力8、技术灾难的特点为()A.持续时间不一定B.有最低点C.无法预测D.会增加社会凝聚力9、根据领地对个体或群体的重要性,人类领地可以分为()A.主要领地B.次级领地C.公共领地D.私人领地10、动物园的设计应该考虑的双重作用为()A.教育B.限制C.隔离D.消遣★2005年★6.控制噪音的方法有ABCDA变化家具摆设 B 在公路两侧设置绿化带C采用隔音材料D对噪音源严加控制7.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与专家预测的结果相比,可能ACA 更高B完全一样C更低D差不多8.声音的心理属性为ACDA 音高B振幅C响度D音色9.动物园的设计应该考虑的双重作用是ADA教育B限制C隔离D消遣10.能源保护的先行策略有BDA反馈B媒体战役C政策和技术革新D榜样★2004年★6.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括以下那些步骤ABDA阻抗B觉察到对环境失去控制C消除应激D习得无助7.有一些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它们是A可区分性B视觉接近的程度C空间规划的复杂性D自然性8.消除拥挤负性结果的调节方式有BCDA再现B想象C认知重建D肌肉放松9.操场设计通常包括以下那些形式ABCA传统式B现代式C冒险式D启以式10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应该注意ABA安全性B无障碍性C经济性D易操作性★2003年★1.影响个体认知地图的因素有①②③对环境的熟悉程度②社会阶层③个体差异④记忆方式2.光环境的设计应具有①②④层次明亮②舒适③温暖④艺术感染力3人类领地的功能有①④保护、调整私密性②减少冲突③庇荫④组织功能4.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认为①②③④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一致性②清晰度③复杂度④神秘性5.环境保护的随后策略包括③④榜样②提示③反馈④技术革新★2002年★1 技术灾难的特点为( AC )A 持续时间不一定B 有最低点C 无法预测D 会增加社会凝聚力2 冒险式操场通常会提供给儿童( AD )A 泥土山B 单杠C 喷泉D 画笔和颜料3 是设计沟通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明了的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 BC )A 参与B 模型C 草图D 交流4 颜色的心理特征是( BCD )A 波长B 色调C 饱和度D 明度5 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数据的手段包括( ABC )A 观察B 自我报告C 档案检查D 描述三、填空题★2007年★11,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程度的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环境和()环境。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第一章感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1环境意味着什么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
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
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资料收集的方法❖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
环境心理学复习个人总结的笔记精华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环境—行为理论: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环境适应理论、生态理论★★L-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都可归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一、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唤醒理论的内容/ 观点: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
3、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比较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差异。
4、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根据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我们知道:唤醒水平太低不会促进任务的操作,太高会干扰操作,因为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4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4)4.☆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①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
②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③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
④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个人空间一词最早由凯特兹于1937年在《AnimalandMen》一书中提出。
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了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霍尔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会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旆中;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
6.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边界调整功能。
☆边界调整功能是由奥尔特曼于1975年提出的,认为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
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
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⑵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是由阿盖尔和迪安提出的,埃罗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
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
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
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⑶保护功能。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知识点(包括提出者)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 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45厘米),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2)个人距离(45—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2。
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远距离社交距离为1。
20-3。
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7。
60米),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5、压力评估的种类1)伤害或损失的评估:将焦点放于已经造成的伤害2)威胁性评估:焦点放于未来会产生的伤害3)挑战评估:焦点放在有可能即将产生的压力源6、大楼疾病和大楼综合症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大楼综合症: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通风系统引起的、过于舒适引起的)7、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8、私密性概念、形式、功能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 )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 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 下列四个人中, (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 林奇认为, 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 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 (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 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 是实施(城市更新)。
17.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 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 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 1968年6月, 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 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环境心理学考试大纲
环境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是在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适应环境和设计环境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涉及的学科较多,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明显。
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1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2掌握影响人们环境认知的物理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知识解决和处理不同的环境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了解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的基本策略与措施。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可在心理学基础课程中获得。
2与社会心理学联系密切。
社会心理学主要强调社会环境,而环境心理学主要强调物理环境。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环境第二节环境心理学的界定第三节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二、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识记并理解环境以及环境心理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环境的概念1.1识记环境的定义,了解环境的分类1.2了解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1.1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2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1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学科渊源3.2了解心理学内部对环境的探讨和有关理论,要求重点识记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以及环境心理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3.3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6
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6)11.☆老年室外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①老年人的能力和爱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室外空间场所应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②室外场所与室内空间相比实际使用率相对较低,因而很难满足个别特殊需要。
③室外空间环境在舒适、安全性等方面,能延续以往生活习惯的设施和空间环境,这些要求都给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在户外环境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体能力,为老人提供一个优美、安全的室外环境。
②户外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无障碍性。
③老年人对安全感也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
⑴供老年人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外场所。
社交场所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和方便舒适,它的位置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街区服务设施附近空间。
⑵供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室外场所设计。
为体弱者提供方便和安全,步行、晒太阳和观赏花草是老年人普遍爱好、合适和易行的活动。
⑶供老年人从室内观赏的室外环境。
从室内观赏室外活动和自然景色最受老年人的欢迎。
室内外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参与的愿望。
⑷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计。
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
⑸室外照明设计。
室外照明的重点区域一般在建筑物的出口,停车场以及由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的危险地段。
⑹道路。
道路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
⑺出入口。
对于出入口不要管理得太具庄严性及排斥性,要让老人可以自在的在此聚集。
⑻边界。
为避免老人的隔离封闭感,宜采用不隔绝视线的方式,如自然地形、植物、矮墙等,形成一个舒畅、开放、亲切的环境。
12.中国老年居住设施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⑴独立单元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和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一个整体住宅单元。
⑵以健康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⑶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⑷托养所——老幼同住。
第十五章公共环境设计1.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福建自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19)拥挤名词-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
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
(名词-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
名词-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
名词-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
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名词-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如实验发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当大鼠数量不断增长,密度过高时,成年雄鼠对雌鼠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会吃了刚出生的幼鼠。
(名词-消沉:)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
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1、情境因素:⑴物理情境。
A、物理空间的特性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
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所以,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B、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C、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D、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例如,天花板低,空间要求更大。
HJ-环境心理学-真题汇总
北京自考环境心理学第一章、绪论4%第1题:单选题1.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A )1P5A.物理环境B.心理环境C.人文环境D.社会环境2.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的学者是(C )1P5 A.贝尔B.费希尔C.普罗夏斯基D.霍拉汉3.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C )1P10X2A.20世纪初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第2题:填空题1.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1P1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1P5X23.相对于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环境,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1P5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和控制的因素。
1P5,75. 20世纪60年代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
1P10第3题:名词解释1.环境心理学: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
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1P5X22。
透镜模型: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1P9第4题:简答题1.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1P6-7答:1。
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2。
. 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3.. 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4..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第十章
自考环境心理学章节重点笔记:第十章拥挤相关知识点,以及名词解析、问答题形式对本章节进行解读。
第十章拥挤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
积的比值。
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
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
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
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
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
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
决定的。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
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
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