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说课稿课件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共20张PPT)
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án
yóu
赠刘 残 犹
ào
jūn
傲君
走进生字
hé (荷花)
荷 hè (负荷)
走进古诗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走进古诗
朗读节奏 是怎样的?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思考 1.本首诗的代表性景物有哪些?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思考
2.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 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 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主旨概括
《赠刘景文》这首诗通过对“荷尽”“菊 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 的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以此勉励友人乐观向 上。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花开败,只有那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 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啊!
赏析古诗
缺乏生机,凄凉悲伤 不怕寒霜,不去精神 勉励友人,乐观向上
赠刘景文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诗题广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 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 法方面,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 家”。
《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
情景对比
将离别的凄凉与勉励的温 暖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 差。
人物对比
通过刘景文与诗人的形象 对比,展现两人不同的性 格和命运。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
将刘景文的离去比作“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离别之情和诗人
的祝愿。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创作背景及动机
《赠刘景文》是苏轼赠给好友 刘景文的一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乐 观豁达的心态。
诗中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劝勉好友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内容页
按照诗歌的章节或段落进 行分页设计,每页包含相 应的诗句和解析。
结尾页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以及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 讨论话题。
关键意象与象征手法
意象列举
如“长亭”、“古道”、“芳草”等 ,通过具体描绘自然景物和场景,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
象征手法解析
如“长亭”象征离别,“古道”象征 历史沧桑,“芳草”象征生命的短暂 与美好,深入剖析这些象征手法在诗 歌中的运用和表达。
分享交流
学生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离别诗,并阐述 理由。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看法,增加课堂互 动。
老师点评与引导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欣赏离别诗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创作尝试: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01
创作指导
老师简要介绍现代诗的特点和创作技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说课教学课件
重点词汇
荷花、擎雨 盖、残菊、 傲霜枝。
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 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课文讲解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
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 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 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 得生机勃勃。
一年/好景/君须记,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形象: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 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宋代文学 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辛
要求
读读 准准 节字 奏音 。,
读 通 句 子 ,
课文讲解
[]
最 是
一菊荷 年残尽
宋赠
/ 橙 黄 /
/// 好犹已 景有无 ///
/
苏
刘
轼
景
橘 君傲擎
文
绿 须霜雨
时 记枝盖
。 ,。,
zènɡ
liú
cán
yóu
赠刘 残 犹
ào
jūn
傲君
重点拼读
多 音
荷
擎 qíng 傲 ào
(擎天) (骄傲)
字
橙 c (橙色)
橘 jú (橘红)
字词解释
擎:举,向上托。 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犹:还,依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你,指刘景文。 须:必须。
拓展延伸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绿时。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 《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秋天的还有 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 找读读哟!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件(共25张PPT)
明诗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最是橙黄橘绿时。
就是在橙黄橘绿的秋天。
新知讲解
再读诗词,注意停顿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盖菊 残君 橙
赠送 盖子 菊花 残缺 君子 橙子 捐赠 遮盖 秋菊 残疾 国君 香橙
重点指导
gài
结构:上下
偏旁:皿
笔画数:11
书写提示:上边三横长短相似, “皿”居下居中,最后一横要长 。
组词:盖住 盖房 掩盖
造句:谎言永远掩盖不住真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héng
重点指导
结构:左右 偏旁:木 笔画数:16 书写提示:“登”横撇的横短, 捺舒展,“豆”末笔横窄于“ ”。
解诗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 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sòng sū shì
【宋】苏轼
qíng
荷尽/已无/擎雨盖,
cán yóu
ào
菊残/犹有/傲霜枝。
jūn
一年/好景/君须记,
chéng
jú
最是/橙黄/橘绿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第一课时说课课件(共31张PPT)
二、说学情
孩子们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在阅读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培养学生写规范字的习惯,具备了背默古 诗的能力,能够初步把握古诗的大意,体会诗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培养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 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 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 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 谈话激趣,营造气氛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诵古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 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让学 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 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赠刘景文》说课课件
汇报人:日期:•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目•教学反思录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重点难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讨论、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诗词,对诗词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语法等。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法学法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荷花、荷叶等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和季节特点,同时结合诗意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意。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教法选择及依据学法指导及依据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明确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VS新课教学030201口头练习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要点一要点二书面练习布置与诗歌相关的写作或翻译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巩固练习回顾内容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课相关的其他问题或话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归纳小结板书设计设计思路板书布局以黑板中央为诗歌主题区域,标注诗歌标题、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主题区域左右两侧,设计相应的板书内容,如重点字词、诗句解析、诗人情感等。
板书布局要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
板书内容及作用教学反思03教学方法得当成功之处01教学目标明确02激活学生的前知不足之处讲解方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不高增加讲解的变化在后续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增加讲解的变化,例如使用案例、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4《赠刘景文》课件(共29张PPT)
四
刘
年 级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景 文
语
文
上 册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
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
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解诗题
2
赠刘景文:送给刘景文。
0
2
3 年 四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
赠 刘
年
景
级 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 文
语
文 上
已五十八岁,却还是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
2
0 2
赠刘景文
3 年
(宋)苏轼
秋日荷尽图
赠
四
刘
年 级
荷尽已无擎雨盖,
景 文
语 文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残傲霜图
上
册
一年好景君须记,
橙黄橘绿图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0 2 3 年 四 年
盖 级
语 文 上 册
菊
残
霜
君
赠 刘 景
橙文
课后小结
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古诗,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
2
0
2
3
年
赠
四
刘
年
景
级
文
语
文
上
册
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犹绿将黄的时候。
2
0
2
3 年
质疑思考:诗人为什么说“一年好 赠
四
刘
年
景
级 语
景”“最是橙黄橘绿时”?诗题“赠刘
文
文
上
册 景文”揭示了怎样的赠诗目的?
2 季节之秋 硕果累累、成熟丰收
4古诗《赠刘景文》PPT课件(2024)
诗、词、散文、书法 、绘画等方面均有很 高成就,对后世影响 深远。
2024/1/26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4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
。
刘景文(1033-1091),名季孙 ,字景文,工诗善文,为苏轼所
器重。
。
人格魅力
苏轼性格豁达、乐观向上,他的 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
追求,深受后人喜爱。
2024/1/26
17
其他相关作品推荐
2024/1/26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
史沧桑的感慨。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描写了他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和内心
2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议学生自行查阅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来加深对诗歌的理 解
推荐学生阅读与《赠刘景文》主题相关的其他古诗或现代诗文,并进行 比较分析
2024/1/26
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思考、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价值,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中常常运用典 故,以古喻今,表达自己 的见解和态度。
12
《赠刘景文》中修辞手法运用
对偶
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荷 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使得诗句更加工整、有节奏感。
借景抒情
诗中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 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易逝的 感慨。
比喻
苏轼运用比喻手法,如将荷花比作“ 擎雨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 凋零和秋天的萧瑟。
《赠刘景文》一诗体现了苏轼 豪放派的诗歌风格,语言简练
赠刘景文ppt课件
05
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结词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明月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 考。
详细描述
这首诗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作,通过对明月升起、高挂、西斜、消失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语言优美,意 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代表了某一时期的文学风格
这首诗作为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 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注自然环境
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
传承传统文化
这首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提 醒现代人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追求内心平静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容易忽 视内心的平静和修养。这首诗启示 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保 持一颗平常心。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知州,而 刘景文已于前一年调任苏州。
苏轼在创作此诗时,表达了对 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 高尚品格的赞美。
03
《赠刘景文》的赏析
诗中描绘的景色
秋天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如枯荷、残菊、黄橙、绿橘等,展现出秋天的萧瑟 和凄凉。
季节的转换
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暗示季节的转换,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总结词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亡妻的悼念之作,表 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思 。
VS
详细描述
这首词是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见亡 妻而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 念和无尽哀思。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 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苏轼 词中的经典之作。
感谢您的观看
《赠刘景文》优质课课件
傲霜枝
突出菊花在寒霜中依然傲 然挺立的形象,寓意坚韧 不拔的精神。
诗歌情感体会
勉励友人
通过描绘一年中最美好的 景色,勉励友人珍惜时光,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感慨时光流逝
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时光 流逝的感慨和珍惜当下的 情感。
寄托理想
通过傲霜枝的形象,寄托 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不屈 不挠精神的追求和崇尚。
03
启迪人生智慧
诗中所蕴含的珍视友情、乐观向上等思想,对现代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
启迪作用,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07
课堂互动与拓展
学生朗读与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的把
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背诵诗歌时,可采用分组竞赛、 接龙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押韵工整
诗中的韵脚安排得十分工整,使得整 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优美,增强了 诗歌的感染力。
06
诗歌鉴赏与启示
诗歌鉴赏方法分享
了解作者背景
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赠刘景 文》的内涵。
分析诗歌意象
通过解读诗中的荷、菊、橙、橘等意象,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深秋 氛围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提高背诵效果。
学生讨论与交流引导
鼓励学生就诗歌内容、意境、 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 有傲霜枝”等诗句的感悟。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 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 歌的理解。
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延伸
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内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教学课件说课课件
赠
汪 伦 李
白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 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 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 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 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 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 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 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 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 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 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 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 这首诗。
注释
➢ 荷尽已无擎雨盖:凋零枯败的茎再也撑不起像伞子的。 ➢ 尽:此处指荷花凋萎。 ➢ 擎:举的意思。 ➢ 雨盖:挡雨的伞子。此处指像伞子的荷叶。 ➢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凋零,只剩那不怕霜打的花茎
依 然挺拔。 ➢ 傲霜:不怕霜打。 ➢ 最是:最好。 ➢ 橘:常绿灌木,叶长卵形,茎有刺,初夏开白色花,
抢答题:
1、汪伦是一个的
、
2、
把
送给
人。 。
按要求学习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的意思,并联起来说说。
(3)、提出不懂的问题。
lún
赠汪伦
李白
xí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人小组讨论:
想象汪伦送别 李白时的心情,讨 论一下如果你是汪 伦,你会唱着什么 歌去送行?
2024版《赠刘景文》PPT课件
《赠刘景文》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诗歌内容解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课堂互动环节目录CONTENTS01诗人与作品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豪放,充满个性和创造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生平及成就《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刘景文是他的好友,两人交情深厚。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刘景文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诗中通过描绘荷尽菊残的萧瑟景象,衬托出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以此比喻友人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
诗人用充满感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敬仰和祝福,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赠刘景文》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02诗歌内容解析整体结构梳理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与刘景文的交往背景。
篇章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梳理整体脉络。
诗句逐句解读对每一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理解诗歌含义。
从诗歌中提炼出关键意象,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
意象的提取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分析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季节变迁、人生阶段等。
探讨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030201关键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运用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表现技巧探讨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等。
诗歌风格赏析艺术手法鉴赏03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育课程PPT课件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 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洵弟辙, 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 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
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
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
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课文赏析
小组讨论:这诗写的是什么时 候的景色? 第一句写的是什么?
认 字 识 词
正一菊荷 是年残尽 橙好犹已 黄景有无 橘君傲擎 绿须霜雨 时记枝盖
淡蓝色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 浪盖过 一浪, 连绵不 绝,源 源不断 。海水 在人们 的心中 无非是 易怒的 。可是 ,在现 在的我 眼中, 如同母 亲的手 温柔的 抚摸着 这岸上 的一切 生灵。 贝壳与 螃蟹戏 玩着, 玩累了 ,便躺 在柔软 的沙上 睡上一 会儿。
君刘橙
君子 君王 君主
刘海 橙色 刘先生 橙红 刘老师 橙子
jú
2024小学语文赠刘景文备课课件
小学语文赠刘景文备课课件CONTENTS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教学方法探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拓展延伸与跨学科融合•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01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苏轼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书法被誉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诗人苏轼生平及成就《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等句,既描绘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又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苏轼与刘景文是好友,两人交往密切,常有诗词唱和。
刘景文是苏轼的同乡和同僚,两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
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刘景文曾前来探望,并给予苏轼很大的精神支持。
两人的友谊在困境中得到了加深。
苏轼与刘景文关系探讨文本解读与赏析02《赠刘景文》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典型的七言绝句。
诗歌以景起兴,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写作特点苏轼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将离情别绪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歌意境深远。
同时,诗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展现出苏轼卓越的诗词才华。
诗中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诗中通过“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
审美体验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中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境,从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体验。
同时,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也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赠刘景文》说课课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学习态度等方面,以便对学生 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及时反馈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 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 需要努力的方向。
反馈机制建立与完善措施
横向比较
围绕《赠刘景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情 感进行讨论,探讨诗人想要传达的意 思和情感。
将《赠刘景文》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 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
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语言、修 辞和表现手法,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的内涵。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 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诗歌内容
相符的情境。
鼓励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 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及时反馈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 反馈和评价,以激励他们更加努
力地学习。
04
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说明
作业布置要求及内容
针对性强
作业内容应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 行布置,确保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难易适度
03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与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诗 歌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并回答。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 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别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讨论环节设计
主题讨论
作业难度应适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打 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赠刘景文》说课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导入 • 古诗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宋朝,文人墨客辈出,诗 歌文化繁荣。Fra bibliotek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诗文创作 丰富。
作品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写给 友人刘景文的诗,表达了 苏轼对友人的赞美和勉励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赠刘景文》的诗意 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 感,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苏轼与刘景文之间的 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情 感态度。
教学内容
诗意解析
讲解《赠刘景文》的诗 意,包括景物的描绘、
情感的表达等。
文学常识
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 地位,以及诗歌的创作
背景。
鉴赏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诗歌 ,包括意境、情感、语
言等方面。
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
忆。
02
古诗解析
诗人介绍
苏轼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人物。
生平
苏轼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 次遭贬谪,其诗作多表现豁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
诗意解析
内容概述
《赠刘景文》是苏轼写给友人刘景文 的诗,赞美秋天的景色,勉励友人珍 惜时光,乐观向上。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豁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友人的美 好祝愿。
逐句解释
第一句点明时节,第二句描绘荷枯菊 败之景,第三句写橙黄橘绿之景,第 四句抒发感慨。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2024鲜版
一定要记住。
2024/3/27
14
重点字词解释
最是
正是。
橙黄橘绿时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指秋季。
2024/3/27
15
难点字词辨析
2024/3/27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擎雨盖”和“傲霜枝”分别比喻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擎雨盖”比喻荷叶像撑开的雨伞,“傲霜枝”比喻菊花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姿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凋零和菊花的凋谢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菊花在 寒霜中傲然挺立的坚强品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豪放,语言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4/3/27
4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30
10
03
字词解析及注释
2024/3/27
11
重点字词解释
2024/3/27
赠
01
赠送,送给。
刘景文
02
诗人的朋友,生平不详。
荷尽
03
荷花枯萎。
12
重点字词解释
2024/3/27
擎雨盖
比喻荷叶像撑开的雨伞。
菊残
菊花凋谢。
犹有
仍然还有。
13
重点字词解释
傲霜枝
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菊花枝。
君
您,指刘景文。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人教部编版优秀课件
2024/3/27
1
目
《赠刘景文》课件
《赠刘景文》课件一、作者介绍《赠刘景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尤其以边塞诗闻名。
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明快著称,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的英勇形象。
王之涣的诗作流传下来的较少,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诗歌背景《赠刘景文》是王之涣赠送给他的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刘景文,字士衡,唐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等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刘景文高洁品德的赞赏。
三、诗歌鉴赏《赠刘景文》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五言绝句。
诗歌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
1.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
诗人将黄河与白云相联系,表现出黄河之壮阔,以及边塞风光的雄浑。
2.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通过“孤城”和“万仞山”两个意象,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壮美。
孤城象征着战士们坚守边疆的孤独与勇敢,而万仞山则凸显了边塞地区的险峻。
这句诗意在赞美边塞战士的英勇品质,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精神。
3.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以羌笛和杨柳两个意象,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关切和祝福。
羌笛,作为一种边塞地区的民间乐器,常常用来抒发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诗人认为,战士们无需因离别而伤感,应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战争和生活。
这句诗意在鼓励战士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4.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以春风和玉门关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好友刘景文的赞美和祝福。
春风象征着友谊和温暖,而玉门关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象征着刘景文在官场上的重要地位。
诗人希望春风能将友谊传递给刘景文,同时也祝福他在事业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诗歌意义《赠刘景文》这首诗,既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
《赠刘景文》优质课件
互动式教学
01
02
0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 他们围绕诗中的某个主题 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 维活力和创造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 通过表演深入体验诗人的 情感世界,增强对诗歌的 感受力。
问答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引导 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诗歌。
课程内容
《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介绍,包括 作者苏轼与刘景文的交往经历、时代 背景等;
《赠刘景文》的文化内涵,包括宋代 文人雅士的交往和情感交流方式、传 统文化中的“惜时”观念等;
《赠刘景文》的诗意解析,包括对诗 句的解读、意境的营造等方面的讲解 ;
课程总结与回顾,包括重点内容的回 顾、答疑解惑等。
学生作业评估
完成情况
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 且没有明显的错误。
独立思考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 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语法和拼写பைடு நூலகம்
学生是否能够注意语法和拼写错 误,并加以纠正。
学生反馈及改进意见
教学内容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方法、教材质量等方面的
反馈。
教师表现
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 水平、师德等方面的反馈。
诗人的心境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感受诗人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状态,深入理解诗 人的内心世界。
05
课程评估与反馈
学生课堂表现评估
参与度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 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专注度
学生是否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认 真听讲。
合作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共同解决问题。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说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诵读秋诗
2、学习生字
Hale Waihona Puke 赠刘擎菊
残
犹
君
须
橙
橘
3、朗读课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A、课件再现画面,让学生找一找和画面匹配的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正是橙黄橘绿时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四、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利用画面再现、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 文本进行对话。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 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 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赠刘景文
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
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 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 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在此一反 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二、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 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 2、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采用“欣赏意境的训练”和“想象训练”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古诗
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 的熏陶和教育。
B、指导诵读诗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C、情境迁移,感悟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