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与水_中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明清时, 由于倭寇的侵扰和内在的原因, 朝廷奉 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一度实行海禁, 使中国与近海的 日本、 朝鲜之间的经贸往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远洋航海活动同样历史悠久。据张光直 等学者研究, 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 华人先祖就横 渡太平洋, 抵达墨西哥、 秘鲁。不过这类假说尚需更 充分的考古证明。 史料记载, 中国的远洋航海始于汉 代。 两千年来,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东西方文明 传播的重要途径。 汉时, 中国与西亚各国就开始了贸 易往来, 其海上航线是: 从日南( 今越南会安) 或合浦 出发入南海, 穿过马六甲海峡, 到达都元( 今苏门达 腊) 国, 然后北上过安达曼海, 至邑卢没( 今缅甸南) , 穿越孟家拉湾到达黄支( 今印度马德拉斯南) 国。东 汉永元九年( , 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 年) ( 当时, 罗马帝国地垮欧、 亚、 非三大洲, 统治中心在 今埃及一带) 。甘英陆路抵安息( 今伊朗东北部) 后, “ 西行三千里至阿蛮国。 从阿蛮国西行三千六百里至 斯宾国。 从斯宾国渡河( 今幼发拉底河) , 又西行至于 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 乃通 大秦” ( 《 后汉书 ・ 西域传》 ) 。尽管甘英一行因海上天 气恶劣受阻没有抵达大秦, 但从文献记载来看, 东汉 人在航海地理方面的知识已远及西亚和北非。 唐宋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造船、 航海业的 进步, 中国与西方的海上“ 丝绸之路” 得以真正的开 辟。唐代至元代, 中国的远洋船只已横渡太平洋, 进 入了印度洋海域,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海上 贸易往来关系; 在航海技术方面进入了“ 定量航海” ( 即可以根据海洋季风、水文形态来把握航行的时 间、 方向) 的阶段。 唐帝国空前强大, 远洋航行的船舶以排水量大、 构造坚固、抵抗风涛力强而蜚声太平洋和印度洋周 边国家, 加之水手技术娴熟, 阿拉伯等地的商人都乐 意乘中国航船。当时南海有一条航线,唐人称之为 “ 广州通海夷道” , 以广州为起点, 经今九龙半岛和西 沙、 南沙海域, 向西南行到达西亚和东非各地乃至欧 洲,沿途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按当时的航程计 算, 约为’+%万#$。 直到’!世纪以前, 一直是世界上最 长的远洋航线。 唐中叶以来, 中国与大食即古阿拉伯 帝国( 当时非常强大, 疆域地跨亚、 非、 欧三大洲) 商 贸交往密切,从南中国海到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经 常有中国和大食等国家的商船出没, 甚至出现了“ 外 国之货日至, 珠、 香、 象、 犀、 玳瑁、 奇物, 溢于中国, 不 可胜用” ( 《 昌黎先生全集 ・ 送郑尚书序》 ) 的局面。另 据史载, 唐代宗大历五年( , 梯海而来的外国 **" 年)
帆, 长约*." (, 宽约+" (。 郑和的%次远洋航行, 前# 次抵达印度半岛西南海岸,未出东南亚和南亚的范 围。后!次远及波斯湾和非洲, 到达的港口有索马里 的木骨都来( 今摩加迪沙) 、 卜剌哇( 今布腊瓦) 、 竹步 ( 今朱巴) , 肯尼亚的麻林地( 今马林迪) 、 慢八撒( 今 蒙巴萨) , 沙特阿拉伯的依达( 今吉达) 、 天方( 今麦 加) 。 尽管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 宣布纶音” , “ 耀 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 ( 《 明史 ・ 郑和传》 ) , 换言之是一 次政治远航, 而不是军事征服和商品推销, 但在客观 上促进了中国与南亚、 西亚、 东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 流,同时它作为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一次空前 的壮举在印度洋上前人未涉的许多海域留下了航迹 帆影。直到郑和首次出海远航的1" 年后,葡萄牙人 达 ・ 伽马才从大西洋南下好望角到达印度洋。 郑和七 下西洋的壮举, 充分说明生活于黄河、 长江等江河流 域的中国人完全可以成为大海的征服者。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海上商贸活动主要 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要,与国计民生发 生的联系较少, 民间的海运往往受到压制。 在郑和七 下西洋完成中国人海上航行的壮举之后,明王朝因 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而实行海禁;清政府为了孤立 据守台湾的抗清力量, 又于顺治年间实行“ 寸板不许 下水” 的封闭政策。统治者出于专制统治的目的, 厉 行海禁, 闭关锁国, 遂使我国先进的航海技术无用武 之地,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只能遭到日益衰落的命 运。 到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的海洋事业已大大落后于 世界,而中国近代的落伍也与海运的不振有至关重 要的关系。
・ 水文化 ・
海河水利 !""#$ %&$’
中 国 古 代 交 通 与 水 !中"
金 戈
(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天津 $##"%#)
摘要: 水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 水运更具突出的价值。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发展水上交通事业, 而且较早掌握了制造和驾驭舟楫的能力。利用江河湖海自然条件乃至举全国 之力开挖人工运河以济不通, 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苦心经营的要务。 关键词: 水; 交通; 古代; 中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金戈( , 男,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水利行政管理工 ".-$) ) 作, 并在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可观。周时, 太公被封为齐地, 因其“ 地负海鸠卤, 少 五谷而人民寡, ( 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 利, 而人物辐凑” ( 《 汉书 ・ 地理志下》 ) 。 齐国根据濒临 大海的地理位置, 在近海之处大力发展捕捞业, 尽享 鱼盐之利, 并由此而逐渐强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 濒海的北方齐国和南方的吴、越两国不但尽收近海 中的渔盐之利, 还大造战船在近海海面上逞强斗狠, 使近海一带战事不断。 燕、 齐均濒大海, 且其民迷信, 视大海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他们的航海活动也与 求仙祈福活动有直接的关联。 如, 齐人以为渤海中有 蓬莱、 方丈、 瀛洲三神山; 燕人则相信碣石以外的沧 海中有羡门、 高誓等仙人。 齐国和燕国都曾有过遣人 驾船涉海求访仙人的记载。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近海航线的南北贯通和 与内河水运的衔接创造了条件。 据载, 秦始皇一生多 次巡游天下, 而且多有过江涉海经历。如, 始皇三十 七年( 公元前 !"# 年) , 是秦始皇巡游行程最远的一 次。 “ 十一月, 行至云梦, 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浮江下, 观籍柯, 渡海渚。 过丹阳, 至钱塘。 临浙江, 水波恶, 乃 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上会稽, 祭大禹, 望于南海, 而 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 从江乘渡, 并海上, 北至 琅琊。” (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秦始皇这次穿江过海 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标志着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和 航海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汉时,北起渤海南至南 海, 近海航运已然畅通无阻。三国时期, 东吴与夷洲 ( 台湾) 海上交通的开辟, 堪称一件大事。当时, 夷洲 居民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黄龙二年( , 孙权 !$# 年) “ 遣将军卫温、 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 琉球) 。亶洲在海上, ……其上人民, 时有会稽, 货
三 海运成本低廉, 是一种较之河运更经济、 更有利 于大规模物资及人员交流的水上运输手段。众所周 知,河运较之陆路车马运输要便宜得多, “ 而海运之 利, 非河运比” ( 魏源语) 。可以说, 海运的繁荣, 有助 于一个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 反之, 商品经济的发展 又会促进海运的繁荣。 但同时, 海运首先受到海上航 道、 水文、 气象特征和海岸地质、 地貌、 水文气象等自 然要素的制约,其次还取决于区间物资交流的状况 和外贸需求。 中国沿海海域由北而南有渤海、 黄海、 东海和南 海。古代中国海域的划分以长江口为界,以北称北 洋, 以南称南洋。中国人航海的历史很早, 但中国人 对大海的开发利用主要着眼于渔盐之利,而较少侧 重航运的展拓。 由于太平洋的辽阔无际、 难以征服和 农业型自然经济等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制约, 汉 唐以前主要限于“ 裨海” , 即近海、 内海。《 史记・货殖 列传》 提及的番禺( 今广东) 的“ 珠玑、 犀、 玳瑁、 果、 布” 等, 便是由近海航运流传到中原的。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 被中原人称之为“ 夷” 、 “ 越” 的滨海民族,便是海洋民族。大海中的丰富水产资 源,自然将他们渴求生存和发展的目光引向烟波浩 淼的大海。早在新石器时代, 夷、 越先民便驾驶着自 己制作的原始舟船, 勇敢地驶进无际的大海。 殷商时期, 中国已有一定规模的航海活动。 殷纣 王曾率大军过江、 涉海征伐人方, 其航行规模已较为
・ ・ ((
海
河
水
利
!""#$ %&$’
商船有! &&&多艘,侨居广州的外商达 *# 万人之多。 由于唐代海外贸易的繁荣,随之留居海外的中国人 也越来越多, 所以至今南洋人常称中国为“ 唐人” , 称 中国为“ 唐山” 。 唐代佛教盛行, 除了像玄奘那样的高 僧取道陆上丝绸之路赴印度取经外,由海上去印度 取经者不乏其人。 据《 大唐求法高僧传》 记述, 当时西 行求法的高僧达+&人, 其中半数是取海道前往的。 宋代发明指南针以后, 水罗盘很快成为航海中普 遍使用的最主要的导航仪器, 从而大大提高了航船的 定位、 用锚和使舵的准确度, 为远洋航行创造了科学 的条件。 宋朝与印度尼西亚、 印度、 波斯、 阿拉伯、 东非 沿岸国家都有海上交通往来。到了元代,中国已与 陈大 *!& 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海上贸易往来关系( 震《 南海志》 ) 。 与此同时, 远洋航行的发达也大大促进 了海洋地理科学的进步, 产生了新的地域概念。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壮举,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重大事件,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 技术和航海水平。永乐三年 ( *!&. 年)至宣德八年 ( 前后 "/ 年间, 郑和 % 次奉诏出使西洋, 共到 *!## 年) 达 !&多个国家, 横跨整个印度洋, 最远曾到达非洲东 岸、 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所率远洋船队, 以规模和航海水平而论, 当时都是世无其匹的。 最大 规模的一次有船"&& 多艘, 最小的一次也达 +" 艘。船 上配有官校、 旗军、 火军、 舵工、 班碇手、 通事、 医生、 铁锚、 搭材等船员、 水手和工匠。船只则有不同的等 级, 有官员乘坐的宝船、 战船, 护卫士兵乘坐的坐船、 马船、 粮船 . 种。其中宝船是总指挥船, 树 1 桅, 张 *"
#$$%& ’(&)
中国古代交通与水 ! 中 "
・ ・ *+
布。会稽东县人海行, 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 绝远, 卒不可得至, 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 《 三国志・ 吴志 ・ 吴主传》 ) 孙权使万人至夷洲, 堪称大规模的海 上活动。 夷洲以外, 北至辽东半岛, 南到南洋诸国, 都 曾有吴的使臣和商人活动。 据载, 大秦的商人也曾经 南海来到吴都建业。 秦汉以后, 中国的近海航线逐渐 成为运输军粮和商业往来的重要通道。隋唐屡次用 兵高丽, 兵丁粮草大部分由近wk.baidu.com水运至辽东。 元代漕 行海运, 近海运输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元代 海运漕粮的海路南起长江口,北至天津直沽,长达 后迅速增至 !""" 多 #$。最初年运量仅 % 万石左右, 《 元史・食货志》 ) 。漕行海运由国家经 &"" 多万石 ( 营, 户部是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下设漕运司, 负责漕 粮的征购和转运。 漕船按船只始发地编队, 一队称一 纲。这种规模庞大、 组织有序的海运活动, 从元初一 直持续到明永乐时。清道光以后, 运河淤塞严重, 海 运逐步恢复, 海运漕粮最多时也达到年 ’!" 万石( 周 魁一、 谭徐明《 水利与交通志》 ) 。 中国古代的近海航行,还包括与一衣带水的朝 鲜、 日本等邻国的梯海往来。 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 海岸线连在一起,朝鲜半岛的南端与日本列岛之间 又隔海( 朝鲜海峡) 相望。 地域上的相近, 使中国与朝 鲜、日本之间的海上通道在很早的时候就联通了。 《 诗经 ・ 商颂 ・ 长发》 说: “ 相土烈烈, 海外有载。” 据推 测,诗中记载的是商王契的孙子相土浮海抵达当时 尚未开化的朝鲜, 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块海外领地。 另 据史书载, 商末大臣箕子因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 弃 官隐居在沿海一带。商亡后, 他率 (""" 之众乘筏从 山东半岛渡海到朝鲜,并在那里扎下根来。秦汉以 降, 中国与近海一带的邻国交往更加频繁。 《 史记 ・ 淮 南衡山列传》 载,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仙药, 派方 士徐福率“ 男女三千人, 资之以五谷种种, 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 止王不来” 。 据今人推测, 这次大规 模的航海活动航行路线可能是这样的:从山东半岛 莱州湾启锚出发, 渡过渤海至朝鲜半岛的东南部, 经 朝鲜海峡进入日本南方的九州岛,再经濑户内海到 达日本本土。 汉时, 海路交通已可达今朝鲜、 日本、 印 度尼西亚、 苏门达腊、 缅甸、 印度、 斯里兰卡、 马来半 岛等,尤其是与近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往来日 益增多,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朝鲜—日本和中国— 日本两条航线。唐代, 中日、 中朝之间借助于碧波大 海的桥梁, 使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元朝时, 雄 心勃勃的忽必烈曾经试图向海外的日本和爪哇扩 张,但一场大风暴使元朝军队在日本海岸遭到了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