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并非建立人力资本产权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是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主流.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契约设计的基本动因.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很清楚他的决策(努力等)如何影响所观察的业绩,而委托人对这种影响并不确定,这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最早对信息不对称范畴加以规范和分类的是阿罗(ArrowK.),他将信息的不对称性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划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产生于契约行为发生之前的信息称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由契约签订后无法观测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对称信息,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委托代理22口广州刘进关系定义为一种企业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①所有者和经营者;②股东和债权人;③企业与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 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企业代理链条上的全部委托代理关系,所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代理问题.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营者直接侵蚀所有者的财富;其二是,经营者不尽心尽力为增加所有者的财富而工作.因此存在着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代理成本定义为三部分的总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契约损失.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在此情境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调整.剩余索取权则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要求权.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总收入肯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不可能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均以自身投入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剩余.剩余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以投入来承担损失,所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就意味着分担企业的风险.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企业内部,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有两种途径:其一,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并且由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其二,是分配给经营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承担风险), 让其承担决策的一部分财富效应.与经营者业绩相联系的报酬契约(如股权激励)就属于这一类.控制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分类,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行为.一般认为企业经营者都有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即避免向那些期望收益很高,符合所有者长期利益, 但风险很大的项目投资;同样,出于对自己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关注,经营者还会避免那些预期收益高,但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当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过大风险时,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会更加突出,从而导致短期行为问题.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代表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对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周其仁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研究与探讨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加以规定.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资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的利用.周其仁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指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会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部分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探讨将经理人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产权化以取得同实物资本相当的分配权利,以此来解决企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企业内部的独立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因而对人力资本的使用只能采用激励的方式而无法对其进行”压榨’——即使是奴隶主也不能无视奴隶的积极性问题(周其仁).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适当分配来解决激励问题时无法使管理者和工人同时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在不同成员的积极性之间做出取舍.一方面,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努力程度比企业其他成员更加难以监督,或者说“监督监督者”的信息成本过于高昂,管理者获得剩余索取权以实现自我激励; 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行为对企业价值起决定作用:这表明降低管理者的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工人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企业合约的非对称性安排意味着适度放弃对生产成员的激励而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管理者以提高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此时将产生较少的“总”激励损失:因为这样安排下工人自我激励的弱化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而如果工人索取剩余,管理人员的自我激励损失就不可能由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对于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资本家而言,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可分离性,因而这一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保险而成为企业内”天生的”风险承担者,这表明资本家相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更好的积极性做出最优的风险决策.对比之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同时,非人力资本由于可与所有者分离因而更容易被他人滥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上述分析表明,如果负责经营决策的管理者是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者(风险承担者),而经营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他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对应的最理想状态是,管理者自身又是一个资本家,在现代企业情境下,对于经理人的激励合约的设计就成为了关键.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股权激励合约通过授予经理人股权使得人力资本取得了物资形态,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取得和非人力资本相同的”风险抵押功能”,从而确保经理人经营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最大程度地和他所掌握的控制权相对应,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匹配并解决经理人的激励问题.激励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管理环境为依托,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侧重对一般人性的分析.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多因素激励理论,强调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二是行为改造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希望将环境设计技术与道德抑制结合起来,使激励形式多样化.三是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四是综合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作用的状况.这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方式的多样化,机制的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重点介绍美国学者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美国tL,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经营者的期望值.(1)与工作绩效无关的固定合同收益,如固定工资,福利等,期望值=1;(2)合同确定的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未来收益,如依据任务完成情况的提成,奖励,晋升等,业绩的实现除与个人才能有关外,受到企业内外诸多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影响,属于风险收益,期望值≤1;(3)激励契约以外的间接收益,如社会声望,政府嘉奖,自有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提升等,是更加不确定的风险收益,期望值≤l.激励力与效价和期望值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效价或期望值来提高激励力.相对来说,效价是企业可控的,而期望值是企业不可控的,较为复杂;效价影响期望值.我们了解经营者目标效用和主导效用,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自身资源,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激励,效价虽高,却大大降低了期望值,产生的激励力可能不会增长反而下降,因为决定激励力大小的效价和期望值是人的经验的主观心理判断,受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激励理论恐怕要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马斯洛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栖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理想的需要.是一种要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内驱力(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在激励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励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
论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
论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对其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成为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及新经济时代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股权激励在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方面具有其他激励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应关注受益人、行权价格、激励数量和行权时间等4个方面。
[关键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一、人力资本的激励企业的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没有物质资本就没有企业,只有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本,企业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而经营决策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指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
一个缺乏企业家的国家,必然经济落后、社会发展停滞,对企业家进行适应其需要和利益的激励,产生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的激励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包括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等,集中体现为产权激励;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出现了新的企业负责人首席执行官(CEO)、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等;三是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表现为更加强调由人的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差异和地位差异。
激励机制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部推动力,而股权激励作为激励方式的一种,因其长短期结合的较好效果而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同,并因其在推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引起企业界的强烈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纷纷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建设。
众所周知,微软和CA这样的IT企业在平日用于职工报酬的工资并不很高,但这些企业的期权吸引了无数IT的精英,只要公司的股票一直上涨,期权远比工资要有吸引力。
人力资本出资与股权激励措施的比较
但是,很多的学者却认为人力资本出资等同于企业股权激 励措施。 他们认为, 企业承认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 , 允许人力资
本所有者 以人力资本 出资 的 目的就是激励员工 ,调动员 工的积 极性 , 和员 工持股 制度 ( S P 、 这 E O ) 管理层 收购 ( B 等 目的 M O)
( ) 二 人力资本 与劳务的区别 劳务是指 以体力 劳动或者智力劳动 的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有效 用 的活动 。 而法学意义上 的劳务 始终 表现为某种行为 。 种行 而这 为 的结果 ( 如物 的制 造、 运送 、 出版 、 出、 演 设计等 ) 通常是有形
是一样的, 因而从性质上讲就是股权激励措施。 然而, 这种观点
1 . 从形态上来说 , 币资本和实物具 有实在 的物 资形 态 , 货 是
从感官上可以感知。人力资本却具有独特的特征,它附属于人
体, 与人体 不可分离 , 不为人所 感知 , 现为人 的一种 内在的 它表
知识 、 经验 、 能力 。
种能力 , 所有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运用此种能力 , 就能实现资
二、 人力资本出资与股权激励措 施的区别
始终依附于人身 , 并且只有当人力资本所有者运用它时, 才可能
发挥其效用 。
2 . 从价格的确定方面来看, 市场的高度发达已经形成了对财
务资本完善的评估机制 , 对实物 、 专利技术等无形资 产的价格 的 评估 , 可以通过一套完善 的市场价格机制 得出 。 都 但人力 资本独
只是说明 了人力资本 出资的一个 方面 , 其实 , 资本 出资最主 人力 要 的方面并不仅仅在于股权激励 ,而在于承认人力 资本 的资本
属性 , 将人力资本提高到资本的高度, 使之与财务资本享有平等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股权激励的先行者在对我国股权激励实践后,在对企业的管理者持有企业股份是否对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的检测之后,发现由于我国的股权激励存在诸多问题,股权激励环境存在局限,各项发展掣肘,股权激励并没有发挥出原来计划里预计的效果,达成预期计划中的目标。
当前我国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相应的股权激励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对股权激励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对股权激励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实践是中国企业发展前进的有益建议,本文就对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观察,找出现前阶段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不足,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之策,对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借鉴。
希望文中提到的分析和对策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分析对策建议推动改进AbstractThe pioners of eqity incenties in China, after testing practice of equity incentives in China, after testing whether the company’s managers hold corporate shares and have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and the equity incentive environment has limitations. The development incentives did not play the expected results in the original plan and achieved the goals in the expected plan. At present, China's enterprises are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equity incentiv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entrepreneurs and economists.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equity incentives, and fuher applc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s is the devel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Suggestions,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find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mergence, considers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rovides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quity incentives in China.Key words:Listed company;Equity incentive;Problem analysis;Response recommendations ;Promoting improvements目录1引言 (1)2股权激励的相关信息 (1)2.1股权激励的发源 (1)2.2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 (2)2.3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2)2.3.1委托代理理论 (2)2.3.2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3)2.4我国股权激励现状 (3)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3)3.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自身存在的问题 (3)3.1.1股权激励的决策机构依附于原有机构 (4)3.1.2股权激励规模不足 (4)3.1.3股权激励的对象较少 (4)3.2股权激励的法律问题 (5)3.2.1股权激励的法律问题 (5)3.2.2如何划分股权激励在法律上的争议 (5)3.3股权激励的考核标准问题 (5)4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 (6)4.1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策 (6)4.1.1采取市场化的高管选聘机制 (6)4.1.2放宽股权激励数量限制 (7)4.1.3明确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7)4.2股权激励考核标准问题对策分析 (8)4.3股权激励法律问题对策分析 (8)4.3.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股权激励 (8)4.3.2划分股权激励纠纷 (9)4.4股权激励人才问题对策分析 (9)5结束语 (10)1引言股权激励是当前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企业谋求发展,寻求进步的有效方式。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率
产权-激励-效率——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率机制随着科斯定理的提出,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对有关产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
能够保证经济高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是利润最大化。
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做到企业的权、责、利三者之间的一致,实现高效率。
产权包括四种权利: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观,还是西方产权理论,都强调产权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具有鲜明的产权特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产权的一个最主要功能是给主体以激励。
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能够给人力资本载体以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将会带来激励的困难.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问题,即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的不恰当分配和使用使得其收益权无法实现,最终导致员工激励效率损失,减少人力资本有效供给量,造成企业绩效的降低.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
产权激励就是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卖给员工,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般来说,产权合约最重要的激励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即权益层。
从所有权角度界定的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和股权激励
No. 2 0 4 06 S m u No.2 22
【 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从 所有权 角度界 定 的 企 业人 力 资本 产 权 特 性 和 股权 激励
刘 桂 芝
(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0 2 ) 30 4
[ 要】 摘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在企业激励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从产权与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人
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姆塞茨 、 配杰威齐 、 马克思 等。 远 、 高鸿业 、 吴易风等学者为代表。另一派观点认 其中德姆塞茨是较早对产权进行专 门研究的经济 为产权不同于所有权 , 为产权是一个有别 于所 认
学家 , 认为产权是物进入实际经济行动后所 引发 有权 的概念 , 不能把二者简单等 同。这以丁建 中、 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益关 系的权 利界定 , 这一界 戴凤歧 、 刘伟等为代表。
资本其激励措施也有所不 同。
[ 关键词】 产权; 所有权 ; 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本产权特性; 股权激励 [ 中图分类号】 2 1 F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1 60 ( 0 )4 02 — 6 10 — 2 12 60 — 04 0 0
上就是罗马法 中所说的产权 , 只不过罗 马法 中把 “ 所有权” 特别定义为使用权L 。马克思关于所有 2 j
权经济学一般认 为产权是一种 财产所有权 , 是一
国内学者 围绕着这些争论分为两派: 一派学
种包括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 。这一点无论是国内 者认为产权 即为所有权 , 是有关财产的权利 , 可以 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均有过精辟 的论述。而在产权 把产权解释 为包括 所有权 、 支配权 、 收益分配权 、 其 与所有权关系的争论 中比较能够取得大多数人认 使用经营权等多方面权能的范畴 , 中人对 财产 同的观点 , 是产权 即是一种 财产所 有权 。持 此观 的占有关系是产权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这 以于光
股权激励4种案例(经理人必读)
股权激励(jīlì)4种案例(经理人必读)导读(dǎo dú):“人力(rénlì)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běnzhì)差异是看它是否持有公司股权。
有股权就是资本。
那么,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qǐyè)又如何设计自己的股权激励方案呢?股票期权——高科技公司背景特点:某公司是一家在境外注册的从事网络通信产品研究、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在注册时就预留了一定数量的股票计划用于股票期权激励。
公司预计 2006年在境外上市。
目前公司处于发展时期,但面临着现金比较紧张的问题,公司能拿出的现金奖励很少,连续几个月没有发放奖金,公司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邦咨询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面向公司所有员工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
主要内容:1)授予对象:这次股票期权计划首次授权的对象为2003年6月30日前入职满一年的员工。
2)授予(shòuyǔ)价格(jiàgé):首次授予(shòuyǔ)期权的行权价格为$0.0 1,被激励员工在行权时只是象征性出资。
以后每年授予的价格根据参照每股资产净值确定。
3)授予数量:拟定股票期权(qī quán)发行最大限额为1460500股,首次发行730250股。
期权的授予数额根据公司相关分配方案进行,每年可授予一次。
首次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50%;第二年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3 0%;第三年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20%。
4)行权条件:员工获授期权满一年进入(jìnrù)行权期,每年的行权许可比例是:第一年可行权授予总额的25%,以后每年最多可行权授予总额的2 5%。
公司在上市前,暂不能变现出售股票,但员工可在公司股票拟上市而未上市期间内保留或积累期权的行权额度,待公司股票上市之后,即可以变现出售。
如果公司3年之后不上市,则要求变现的股票由公司按照行权时的出资额加上以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回购。
浅谈人力资本中实行的股权激励
部 凶 素 内 部化 , 内 部化 所 导 致 企 业 的 损 火 是 比 较 小 的 。
而 股 权 激 励 就 是 达 样 一 种 _ 以 明 晰 产 权 机 制 , 得 外 部 H 』 使 囚 素 内 部 化 的激 励机 制 。
励 机 制 ,任西 方企 业得 到 了 广 泛 的 运 用 ,它 的 作 用 使 得 企 业的 产 权 ,所 有权 和 经营 权 柑联 系 ,减 少 r企 业 机 会 成 本 , 加 快 r企 业 的 发 展 并 促 进 r 方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完 善 了 相 应 的 金 融 市 场 。 为 促 进 我 国 人 力 资 本 的开 发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因
本的开发是极其 匝要的,而开发的一项重要的 内容就在 与对人
力 资 本 的 激 励 。 我 国 企 业 中 的 人 力 资 本 激 励 机 制 做 的 很 不 到 位 , 出 现 的 问 题 也 很 多 。 最 为 典 型 的 就 是 “ 9岁现 象 ” 就 云 5 ,
南 红 塔 集 团 的褚 时 健 来说 , 8 的时 间 他 将 一 个 濒 临 倒 闭 的 小 1年 厂 发 展 到 每 年 给 国家 上 缴 利 税 8 0 亿 的 庞 大 集团 ,然 而 他 的 0个 全 部的 工 资 待 遇 只有 4 万 ( 含 个 人 所 得 税 ) 6 不 。征 面临 退 休 和
何 利 于 引 导各 种 激 励 机 制 , 过 激 励机 制 的捆 绑 使 得 外 通
薪 金 制 度 和 经 济 的 发 展 不 相 协调 , 缺 的 激 励 制 度带 来 欠
的 是 食 -管 理 机 会 成 本 的 L 和风 险 的加 剧 。}此 ,建 I 升 l 1 立 一 套 行 之 有 效 的 激 励 制 度呼 之 欲 } 。 { j 2 世纪 8 0 0年 代 以 来 , 股 权 激 励 作 为 一 种 优 化 的激
试论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分析
试论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分析【论文摘要】股权激励主要着眼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
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明晰了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之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必然性,并得到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有效途径这个结论,由此认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仍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股票期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一、引言长期以来,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因此,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尤其是其中的股权激励机制是国外现代企业用来解决公司治理矛盾,调动代理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也有待怀疑。
二、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1.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股票期权激励是以股票期权为手段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是企业给予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力,并且经营者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所持股票在市场上出售,获取执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股票溢价)。
在西方发达国家,激励性股票期权十分流行,并很成功。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一些公司制企业也开始实行了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
2.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1)委托——代理理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下,如何保证代理人尽职尽责的管理经营企业是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最终利益分配不公平,必然引起代理人在经营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委托人必须给代理人适当的激励来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和花费一定的监控成本来限制代理人偏离正道的活动,股票期权激励正是这样一种激励制度。
试论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分析
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分析简介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旨在通过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作为薪酬形式,以激励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务价值。
在该制度中,公司向员工提供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通常在特定期限内行使,以鼓励员工长期参与公司的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探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分析。
人力资本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指一个组织内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等无形资产。
它代表了员工对组织和生产力的贡献。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对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影响。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定义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种将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公司股票表现联系在一起的激励机制。
公司通过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鼓励他们为组织的成功创造更大的价值。
股票期权通常在特定期限内行使,员工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并在未来以市场价格出售以获取利润。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与人力资本产权的联系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与人力资本产权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这种机制下,公司将一部分股权转移给员工,以鼓励他们为公司带来更大的财务价值。
这种转移可以视为对员工人力资本的一种认可和奖励,有效地将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激励员工创造经济价值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员工意识到,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成功直接相关,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投入到工作中去。
他们会积极创新,寻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公司的利润和价值。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忠诚度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之一,因此具有更大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他们会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价表现,以及各种会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因素。
这种参与度和忠诚度可以使员工更加稳定地留在公司,并为公司带来更长期的价值。
促进员工的专业发展和技能提升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在公司长期发展中参与和投入更多。
管理层股权激励逻辑悖论的理论解释
一
、
引 言
在 与理 论相 悖 的实证 结果 ?这种 逻辑悖 论 是否 存 在
股 权激励 源 于现代股 份制 企业 所有 权 和控 制权 理论基础?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从 旨在 说 明 股 权激 励 的分离 , 是解 决 委 托代 理 问题 的重 要 举措 之 一 。在 宏 观和 微观 两个 层 面进 行 分 析 , 西方 , 股权激 励最 初诞 生 于 2 O世纪 5 代 的美 国 , 0年 层 实施 激励 的 重要 方 式 。理 论 研 究 表 明 , 股权 激 励 能够缓 解企业 所 有 者 和管 理 层 之 间 的利益 冲突 , 改 逻 辑悖 论 的成 因 , 企业 治 理 理论 的完 善 提 供理 论 为
二 、 力资 本产 权理 论与股权 激励逻 辑悖 论 人
盛行于 2 纪 8 0世 0年代 , 已成 为上 市 公 司对 管 理 支 持 。 现 人 力 资本是 指 存 在 于 人体 之 中、 天 获 得 的具 后
技术、 能力和健康等质量 因素。 善 企业 治理 , 效 防范 管 理 层 的 “ 德 风 险 ” “ 有 道 和 逆 有经济价值的知识、 向选择” 减少代理成本 , , 最终实现企业绩效和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人 它 的提 升 。但 实证 结 果 大 相 径 庭 ,esn和 Mekig 力 资本 在企 业 中 的地 位 越来 越 重 要 , 保 证 了机 器 Jne cl n (96 借助代理成本研究表 明股权激励能有效降低 设备、 17 ) 厂房和 土地 等非人力资本 的保值 、 增值 和扩 张, 因此 也越 来 越 受 到 企 业所 有 者 的 注重 。 由于人 代理成本 , 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 , 越有助于提升企业 健康 、 经验 、 能和知识等天然地与人力 资 技 绩效 ; Hm e e 、 ubr Pl (99 却得 出 而 im l r H ba bg d和 aa 19 ) i 的体力 、 管理层持股不影响企业业绩 , 为管理层股权激励 本载体不可分离 , 以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属于个 认 所 与企业绩效不相关。我国也有学者得出股权激励与 人 , 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权 ( 周其仁,96 。新制 19 ) 人力资本产权的本质是 由于人力 资 公 司业 绩 无 关 的 结 论 , 魏 刚 ( 00 、 增 泉 度经济学认为 , 如 20 ) 李 (00 、 20 ) 常健(03 以及顾斌和周立烨 (07 等。 本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 的人们之间相互 20 ) 20 )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股权激励逻辑悖论。在我 国 认可的行为关系 , 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 的规则。 支配权 、 占有权和使用权 现 阶段上 市公 司 内部 人 控 制 问题 尚未解 决 , 内部 它是 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 且 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不完善 的情况下 , 股权激励又 等一系列权利构成的一个权利束。德姆塞兹提 出人 认 引发一系列新 的道德风 险, 如高管运用手中的职权 力资本产权残缺说 , 为当人力资本受到限制或删 操纵财务数据进行盈余管理 , 股权激励机制反而成 除时, 人力资本载体可以使这种资产 的经济利用价
浅谈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股权激励机制
浅谈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股权激励机制摘要:本文的主题是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和稀缺的人力资本。
经营者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力资本以及其人力资本的主动使用,导致其在企业剩余利润的创造中作用超过了物质资本,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应当与物质资本分享企业产权。
本文主要分析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含义、特征、构成及与股权激励的相关性分析,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收益权和使用效率的股权激励作用。
以人力资本产权化为基础,从物质利益机制、人力资本补偿机制、社会价值实现等运行机制相结合的新视角,实现股权激励的两权联盟的运行机理,阐述股权激励的模式以及如何实现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经营者的含义经营者是指从事企业战略决策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
经营者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或经理人员,经营者拥有战略决策权,他们所作的决策很多是不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经营者的工作对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和全面的影响,且经营者直接对企业经济效益负责,经营者的工作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一般管理人员主要拥有战略决策的执行权和业务决策权,只对职能部门的运转效率负责,对企业的影响是局部的或间接的,他们工作的风险性较小。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营者的才能的资本化,主要是指经营者在以往经营中磨练、显示出来的信息处理、经营管理和创新解决经济不确定的特殊能力,是经营者投资形成的产物,是知识、能力的凝聚和结晶。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是经营者的一组权力束,包括经营者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可以界定为三个部分:(1)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即经营者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权力或权能,包括经营者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支配权和占有权、经营者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职能以及对其主体生产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享有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2)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益,即经营者对其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具体表现为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即经营者应取得的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也是对经营者激励作用最明显的因素;(3)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责,即经营者必须遵守与他人的契约,并承担不遵守这种契约关系的成本。
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及实现形式
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及实现形式引言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由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能力。
然而,如何激励和保护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创造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概念和实现形式,以及其对企业发展和员工表现的影响。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概念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是指通过给予员工一定比例的企业股权或其他形式的利益,以鼓励其为企业做出更多的投入和创造。
这种激励机制旨在使员工与企业利益产生紧密联系,使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将分别进行介绍。
1. 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将企业的股份或股权分配给员工作为激励手段。
通过股权激励,员工将成为企业的股东之一,与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产生共同利益。
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且有助于留住优秀的人才。
2. 期权激励期权激励是指企业向员工发放一定数量的期权,使其能够在未来以优惠价格购买或出售企业股票。
通过期权激励,员工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增长中,并享受股票增值所带来的利益。
期权激励不仅能够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还能够降低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3. 利润分享利润分享是指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分配给员工。
通过利润分享,员工可以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增加其对企业的参与和归属感。
利润分享可以采取固定分红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员工贡献的程度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
4. 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指根据员工的表现和工作贡献程度,给予其相应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薪酬激励是最常见的激励形式,通过合理的薪资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效果和影响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对企业和员工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在企业层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试论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产权收益
试论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向显湖 钟 文(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610074)摘要经营者股权激励作为解决经营者代理问题的一种治理机制,符合理论逻辑。
但从实践效果看,大量研究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不仅在效率上存在逻辑悖论,而且引发了新的道德风险。
本文分析了经营者股权激励低效率的原因,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代理问题,应当确认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并赋予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收益。
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特性、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及构成、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实现方式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经营者 股权激励 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本产权收益一、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与现实经营者激励是源于两权分离条件下,解决经营者代理问题的一种治理机制。
股权(包括股票与股票期权,下同)激励是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者激励手段。
从理论上讲,实施股权激励能够缓解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减少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与价值。
从实践效果看,多数实证结论都支持了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即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或价值正相关,但也有不少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与理论逻辑相悖的结论,例如Lorderer和M artin(1997)对867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经管人员持有较多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的业绩;在我国,袁国良(2000)、魏刚(2000)、高明华(2001)、胡铭(2003)、常健(2003)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弱相关甚至无关的结论;金奚(2002)通过案例形式对微软、思科等国际知名企业的股权激励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股权激励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呈现出了负效应。
随着股权激励的大面积推行,学者们在研究股权激励效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股权激励风险,这些风险包括由于市场的有效性所导致的激励效率风险,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所引发的道德风险等。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股权激励是企业使用股权分配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股权激励的动因与实施效果进行综述。
一、股权激励的动因1. 人力资本投资动因: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鼓励员工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素质,进而增强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
2. 分散所有权动因:通过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分散公司的所有权,减少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化程度,增加企业的监管效果。
3. 规避代理问题动因:股权激励可以缓解企业的代理问题,降低经理人的行为偏离,提高经营业绩。
4. 弥合薪酬差距动因:在某些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较大,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员工持股,分享企业的利润,缩小薪酬差距。
二、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1. 公司绩效: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的绩效有积极影响,能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
员工持股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创造价值。
2. 公司成长:股权激励可以推动公司的成长发展。
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
3. 股票市场反应:一些研究表明,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后,其股票市场表现会受到投资者的积极评价,股票价格有所上升。
4. 员工离职率: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研究发现,员工持股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留任意愿。
而员工的离职会带来成本和不稳定性,对企业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5. 审计质量:股权激励形式多样,一部分是以股票期权形式实施的,实施这种方式的公司往往更注重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质量问题。
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审计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股权激励的动因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分散公司的所有权,规避代理问题,弥合薪酬差距。
而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包括提高公司的绩效和成长,推动股票市场的反应,降低员工的离职率,提高审计质量等。
华为股权激励的启示:人选好-事做对-钱到位
华为股权激励的启示:人选好,事做对,钱到位股权激励近些年变得很热门,大家都在说,也有不少国内企业在实行,然而华为成为最显眼的成功者之外,有许多企业走入了误区。
因此有必要对股权激励的本质和对战略落地的推动作用,做更明晰的讨论。
我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谈。
一 / 什么是股权激励?为什么股权激励变得这么热门?股权激励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法,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即有条件地给予激励对象以部分股东权益,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股权激励是通过利益共享机制,让员工共享未来的收益,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圈,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把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股权激励,把老板的事变成高管的事,把高管的事变成团队的事!经济学家张维迎提出:公司治理就是一个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通过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得你干了坏事承担责任,干了好事得到收益,这样你才有积极性。
华为任正非提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他认为这是华为成功的关键,所谓“力出一孔”即业务聚焦,华为坚持聚焦主航道不动摇。
而“利出一孔”,实际上就是任正非在创办华为时就建立起来的,与员工分享公司利润成果的分享机制。
任总认为这是华为成功的最核心要素。
股权激励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热门?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在工业时代,主要靠的是机器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在分配方式上,人力资本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也从过去的雇佣关系逐步走向合伙人关系。
而与此对应,激励的工具也从过去的“工资+奖金”逐步向“工资+奖金+股权激励”进行转变,使得人力资本能够更多地分享企业经营成果。
这在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行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比如高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
股权激励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标配,没有股权激励根本无法激励优秀的人才。
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需要转型的传统行业或是“传统行业+互联网”的也纷纷用股权激励来吸引和激励人才。
股权激励与企业人才留存
股权激励与企业人才留存股权激励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仅要关注如何吸引人才,更要想办法留住他们。
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股权激励与企业人才留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民营企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一、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1.1 股权激励的定义股权激励,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向员工分配股票或期权的方式,让员工在公司成长中获得利益。
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让他们与公司的命运紧密相连。
当企业发展得好,员工的股权增值也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员工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推动公司的业绩。
1.2 股权激励的目标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吸引高素质人才。
优秀的员工往往有很多选择,股权激励可以增加企业的吸引力。
其次是留住人才。
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看到未来,减少他们跳槽的意愿。
二、股权激励在民营企业中的实施2.1 实施的必要性在民营企业中,由于资金和资源相对有限,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压力尤其明显。
股权激励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激励方式,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很多企业无法提供与大企业相媲美的薪酬,这时,股权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实施的方式股权激励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绩效股份等。
在民营企业中,通常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较多。
这种方式能够让员工在未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激励他们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通过设定行权期和业绩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2.3 实施的挑战然而,股权激励的实施并非没有挑战。
首先,如何评估股权的价值,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是一个难题。
如果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员工失去动力,甚至造成反效果。
其次,企业管理层的稳定性也很重要。
如果高管频繁更换,股权激励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
此外,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股权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知识产权保护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知识产权保护随着现代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已成为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制定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会探讨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这些权利的保护能够激励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而在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员工通常会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了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在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员工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需要明确规定,以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或争议。
其次,公司需要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
最后,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跨国合作,因为很多公司都在全球开展业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申请和维护知识产权。
三、解决方案针对上述挑战,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来保护知识产权:1.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公司应明确员工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
可以通过签署保密协议、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等方式来明确归属关系,并将其纳入相关的合同和协议。
2.建立保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为了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
可以采取密码保护、访问权限管理、网络安全等措施,确保知识产权不被泄露或盗用。
3.国际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护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申请和维护知识产权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
公司可以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来处理相关事宜,确保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
四、案例分析以一家科技公司为例,为了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和贡献,该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并在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公司与员工签署了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确保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
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
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市场的竞争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首先,咱们得了解什么是股权激励。
简单来说,股权激励就是企业通过授予员工股份或者期权的方式,来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这种方式不光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还能让他们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股权激励,员工不仅仅是拿工资,更是企业的“合伙人”,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说到资本运作,这是一种涉及资金、资产和市场的综合性管理活动。
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投资、并购等方式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价值。
资本运作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收益。
这里面涉及的技巧和策略非常多,比如怎样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如何进行风险评估等。
那么,股权激励与资本运作之间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其实,股权激励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部分。
在一些新兴公司,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初期融资往往比较困难,但又希望吸引优秀的人才。
这时,股权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分配一定的股份,公司可以在没有大量现金流的情况下,留住核心团队,实现长远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以某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在成立初期由于资金有限,难以支付市场上高水平人才的薪水。
于是,创始人决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他们向核心团队的成员承诺,未来公司的股权会根据个人的贡献逐步分配。
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励了团队的士气,大家都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推动公司发展。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也逐渐显现出成效。
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开始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此时,创始人意识到,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他们开始与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洽谈,争取融资。
由于团队的稳定性和执行力得到了股权激励的保障,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最终顺利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激励并非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摘要] 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之间互相冲突并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治理方式的不断变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理念从无到有,人力资本从附属地位向独立地位发展,逐步主导企业的过程。
财富的来源并不是物力资本,而是运作物力资本的智慧和能力。
特别是产权理论得到发展以后,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享有企业产权的观点开始出现,认为在现代企业,应该建立起人力资本产权。
本文旨在分析什么是人力资本产权,现有的股权激励是否真正建立了人力资本产权,以及真正的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可以带来怎样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股权激励一、关于人力资本产权1.人力资本产权定义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识,应该从人力资本与产权两个方面来逐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物力资本应该与人力资本平等对待,西方经济学只把通过投资形成的那种知识、技术、能力等构成的劳动力称为人力资本。
笔者认为这样的界定范围有些狭窄,之所以将人力称之为资本,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增值性,而不管是高级劳动力或是普通劳动力,在其投入企业的时候,便都有了增值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本应该包括投入企业的所有劳动力。
产权最早出现时一个法学范畴,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确立起来的。
他们认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易和转让,产权的交易和转让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环节。
科斯在讨论产权含义的时候,首先将所有权和产权区分开来,认为产权是行为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实际交易中的财产权利。
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的一个权力束,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
目前这个权力束中最残缺的就是收益权,它必须包括两个部分,即保值和增值。
人力资本的保值以工资的形式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则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来实现,而保障剩余索取权最好的途径就是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企业的股东对其所拥有的物质财产享有产权,因此当他们将其物质财产投入企业的时候,物质资产成为企业的物质资本,股东便成为了企业所有者。
那么同样的道理,企业的劳动者对其拥有的劳动力享有产权,当他们将其劳动力投入企业的时候,劳动力也就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劳动者成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应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目前有不少的学者将人力资本产权等同于人力资本者对企业的所有权,笔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因为对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享有产权才有可能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本产权。
2.人力资本产权在会计上的体现传统的会计恒等式,我们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然这里的资产是指物质资产,所有者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但是在建立人力资本产权之后,这一恒等式应该变为:人力资产+物质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将人力资本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范围扩大。
这一恒等式能体现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的企业,他们共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控制和剩余分配。
二、分析股权激励的实质不少著名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是人力资本产权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这一机制体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财富创造者这一本质,建立起了人力资本产权。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股权激励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人力资本产权。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1.从股权激励的模式来进行分析:现有的股权激励模式按照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出资可以分为两种:即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出资获得企业股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取得企业的股权:(1)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获得的企业股权分析从第一部分的模式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股票期权,MBO 或是ESOP,都是通过是其管理层或者是职工成为公司的持股人来达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目的,这样的出发点确实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正是这两种制度甚至于其他股权期权激励得到广泛发展和普及的原因。
而有些学者也认为股权激励在劳动力资本化的基础上,使劳动者拥有了自己劳动力的产权,从根本上打破了物力资本一元垄断的局面,使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但是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分析这些制度,人力资本所有者取得股权仍然要通过付出物质资本来获得,原本企业的所有者只是较早地付出物质资本而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而管理层和员工们为企业做出贡献,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远不只他们所拿到的工资报酬,如今要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的股东,却还是只能以物质、货币为媒介即通过买股份来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
笔者认为,这不过只是一种资本与劳动的协调方式,或者说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一种协调方式。
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他们本身的价值并没完全得到认可,他们所获得实质上也还是一种物质资本产权而并非人力资本产权。
之所以只说没有完全认可,区别在于他们享有了一种可以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资购买企业股份的权利,是因为他们出资购买的价格明显是低于市价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得到了认可,但是毫无疑问,比起他们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上的股权激励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因为他们不是依靠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来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取得企业股权这种形式下获得股权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获得又有不同,从表面上来看,它比出资获得看起来更象建立起了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这些方式下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股权来源来看:一般说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根据物质资本主体出资并经过评估程序而确定的,并且划分为股份,这些股份,人力资本所有者并不享有。
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创造大的价值或者说做出重大贡献时,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将一部分股权分离出来,作为赠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股票,这其实是对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产权的再分割,而不是真正承认人力资本所应该享有的企业产权。
因此,在这些方式下,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仍然只是物质资本产权,只不过被披上了人力资本产权的外衣而已。
其次,我们从获得的这些股权享有的权利来看。
大多数的形式对获得的股票享有的相应的权利,有着很多的限制,比如时间上、方式上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拿到手的股票并没有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对等的效益,他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形式来享受这些股票给他们带来的部分企业产权收益,而这些收益与他们实际为企业所创造的增值部分是一点也不成比例的,即便我们勉强要说这些方式赐予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的产权,也只是他们所应该享有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所取得的企业股权与建立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从股权激励实施的范围来看从现有的股权激励制度来看,大多数的学者在理论阐述中甚至是在实践中,都只注重高级人才,既对经理人以上级别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
但是本文认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产权,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我们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力上的差别,也认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差别,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人力资本所有者都应该是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所以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力资本所有者。
这对于减少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以及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对部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导致新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问题,即如何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股权激励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即对企业经理人的监督成本及其风险道德成本。
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采取的一种逼不得已的妥协。
不管是何种股权激励方式,总之,企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一员,成为企业剩余收益的法定分享者,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经理人已经与企业的所有者有了一致的目标函数,其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委托代理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也是股权激励制度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将股权激励的范围局限在一部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我们可以预见,新的委托代理关系,将在经理人与普通员工之间再度出现,由此,新的委托代理成本也将产生。
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本是一个整体,有着一致的目标函数,当经理人加入到股东的行列,经理人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一致,则与其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产生分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带来新的问题。
(2)股权激励制度无法解决我国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国内的MBO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企业经理人自卖自买侵占国有资产的评价,并且曾经一度叫停。
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党的十六大以后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的。
因此,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链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更为复杂,并且委托——代理链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
政府代表全国人民享有绝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但其企业不直接承担监控国有企业的任务。
中间人则相反,他们享有的剩余索取权远远不能和其拥有的决策权相匹配。
由于现存的制度未能对中间人构成强有力的约束,所以中间人会千方百计地为地区和部门瓜分企业的剩余,同时还涌现了大量的政治创租和抽租现象,而对于企业内部人来说,他们享受的是近乎固定的报酬,企业剩余的多寡和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甚微,这种机制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其实施股权激励,其操作性太强,往往到了最后,激励的力度大大超过其应该享有的份额,国有资产和普通职工的利益遭到侵蚀。
因此,股权激励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建立全体国企职工的人力资本产权显得非常必要。
企业内部人不能为所欲为,他们受到其他职工的监督与约束,并且形成与其他职工一致的目标函数,即将企业利润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
三、结论我们强调的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以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基础,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看成是资本的两种不同形式,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资产,两种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经营控制权。
为了保障这种人力资本产权,应该出台新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允许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人力资本出资,并将其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本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抛开一些迂腐陈旧的观念,认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认可人力资本,争取自身该享有的权利,毕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最关键的因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协商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筹码,充分、完整地建立起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