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问题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问题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质疑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质疑3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探究案】探究一: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二:探究二: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探究三: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训练案】(或等拓展)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知识链接:孟子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大兴安岭实验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省级课题重点课题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2、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3、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学习重点与难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学习方法】诵读与讨论【知识链接】1.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合称“四书”。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
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
《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2、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寡人之于国也》原创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3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比喻论证;知识链接: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一)、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正音,诵读(5分钟)。
(二)学生初读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做到准确翻译文句。
(12分钟后抽查)(看哪些小组翻译得又流利又准确)关注句中重点虚实词的意思及用法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河东凶亦然.。
③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⑤请以.战喻。
⑥填.然鼓.之。
⑦弃甲曳.兵而走.。
⑧或.百步而后止。
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再读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1、梁惠王有怎样的问题问孟子?明确:2、梁惠王“尽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3、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明确:(四)、诵读、背诵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分钟)(五)当堂训练(15分钟)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5分)A.河内凶(有战乱)河东凶亦然(这样)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请以(把)战喻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5分)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主人忘归客不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拓展提升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察邻国之政③填然鼓之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②④⑤/ ③/ ①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 ①②⑤/ ③④4、翻译文句(16分)(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自主学习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主为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以暴力手段控制国家,有的用文化力量进行国家的治理,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齐威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该文是《左传》中的一篇。
《左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史书,收录了从西周末年开始到战国时期末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
而《寡人之于国也》则是《左传》中的一篇,用叙述的方式来反映齐威王的治国策略,可谓是一篇治国名篇。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内涵。
文章主要讲述了齐威王治国的一些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齐威王的文化治国。
齐威王善于用文化力量来进行国家的治理,他预见到“赋教子弟,以备社稷之后”的道理,因此他提倡民间的读书、学问和礼仪等文化,是他的治国策略的重要内容。
齐威王有一句名言:“余所为国,非谋田宅也,思文学之政”。
这一句话表达了齐威王的政治理念,追求的是一种文明的政治,一种以文化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另外,文章中还讲述了齐威王的抑制贪官污吏的举措。
齐威王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道德。
他通过政治清正、反对贪污污染来建立新的政治风气,打造了一个清明之政的治国格局。
他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让贪官污吏失去了盘剥百姓的市井权力,以至于他们感到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最后,我们来看齐威王治国的驹续。
齐威王治国非常有成效,他不仅重视文化建设,反腐除恶,还采纳了具有扶助农业、保境安民、缓和等多种功能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任期内掌握的大燕、晋阳、九原等多个地区,也让齐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强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先秦时期治国的一种全新方式,齐威王文化化治国的理念有较为深远影响,为后人治国经验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方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增加文章气概的特点2、把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见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乐观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方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法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gū,网)饿殍(piǎo,饿死的人)B.颁白(bā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tì,敬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①鸡豚狗彘之畜①树之以桑①未之有也①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知识: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⑷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寡人之于国也1.积累掌握“数”“发”“直”“兵”“胜”“之”等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名句烂熟于胸,说话、写作自然漂亮。
2.对照注释,查找资料,疏通文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查找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未删改的原文、相关文章等,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可采用诵读法结合分析法进行教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籍来反观自身,汲取古人智慧,加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
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大成目标】(课堂组织1分钟)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3、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4、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使用说明】1、建议两课时2、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3、学习方法: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结合各案说明,达成目标;基础案(25分钟)1、知识链接由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教师做必要补充。
2、结合文本完成大成目标1、4。
一、把握课文内容1、讨论:(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参考答案: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
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考纲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重、难点】1. 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教高中语文 必修三 3.8《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的1、积累文中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学习重点1、积累“凶、走、衣、谨、申、检、发、加、直、是、胜、以、于、之”等词语,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了解“河内、河东、庠序、孝悌”等概念,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学习难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知识链接1、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偏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的第一个“老”(尊敬);“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走到尽头)。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翻译成“为……”的形式。
如: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其继有在者乎?”(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
(《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活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用“者”“也”来帮助判断,有时“者”“也”都不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语与谓语之间用系动词“是”或“不是”。
如“是寡人之过也”(这是寡人的过错)。
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乎”译作“不是……吗”)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参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预习达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参看《高中语文古诗文对照注译》45页)2、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cùgǔ)洿.池(wū)衣.帛(yì)鸡豚.狗彘.之畜.(tún zhìxù)庠.序(xiáng)孝悌.(tì)不王.者(wàng)饿殍.(piǎo)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殍”,饿死的人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弃甲曳兵而走.:逃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这谷不可胜.食也:尽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5、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寡人之.于国也:放在主语与介宾之间,不译则移其民于.河东:到察邻国之.政:的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放在主谓之间,不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树之.以桑:没有意义的衬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代人,他请以.战喻:用未之.有也:代事,这样的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凭申之.以孝悌之义:他们,指百姓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6、解释“河内、河东、庠序、孝悌”等概念: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一、生字注音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xù)庠(xiáng)序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二、重点字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4、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既:已经走:逃跑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罟:细密的渔网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头以:按照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蓄养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夺:改变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三、文言现象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打鼓)树之以桑(种植)七十者衣帛食肉(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归咎,怪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2)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五、固定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知识: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⑷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孟子的作品《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自主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洿()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②无失其时通,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3.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七十者衣帛食肉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树之以桑⑤王无罪岁⑵动词作名词:①请以战喻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⑶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⑷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⑸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一词多义⑴王①然而不王者②梁惠王曰①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 名词作动词;②君王wáng名词⑵食①谷不可胜食也②狗彘食人食①吃动词;②食物名词⑶时①不违农时②无失其时①季节名词;②机会、时机名词⑷以①请以战喻②可以无饥矣③以时入山林④申之以孝悌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①用,介词;②凭借,介词;③按照,介词;④把介词;⑤认为动词⑸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寡人之于国也③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①比介词;②对介词;③在介词⑹之①填然鼓之②王道之始也③五亩之宅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①音节助词无义;②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③结构助词“的”;④代词百姓结构助词“的”⑺然①河内凶亦然②填然鼓之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太后曰:“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地……的样子;③连词然而、但是;④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⑻则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①顺接连词,就、那么;②转接连词,却⑼胜 shēng①沛公不胜桮杓②谷不可胜食也③二败而三胜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⑤予观夫巴陵胜状①能承担,能承受;②尽Shèng;③胜利;④战胜、超过;⑤优美的5.古今异义:⑴河内凶.古义今义⑵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⑶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⑷谷(稻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今义(细、密/数字或者数数)⑸树.之以桑古义今义(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⑹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6.指出下列的文言句式⑴未之有也⑵是亦走也⑶非我也,兵也⑷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⑸申之以孝悌之义⑹树之以桑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探究案合作探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
2.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在原文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3.归纳概括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4.探究本文的论辩特色。
5.探究: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6.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延伸案1.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
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看来,这才是正常的。
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
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做到了,甚至做得很好,但是要长期坚持那样做,形成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确属不易。
特别是对待老人,对待别人的老人。
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哪怕是一点点,都会让这个世界,多添一点色彩。
我们不需要感动他人,我们不需要感动政府,我们也不需要感动中国,但至少愿我们做到感动自己。
积累写作金库孟子名言1.【孟子语录】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孟子语录】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孟子语录】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孟子语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孟子语录】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6.【孟子语录】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7.【孟子语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8.【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你从《寡人之于国也》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知识,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
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1.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
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2.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
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