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合集下载

马原试题集合

马原试题集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真理没有阶级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和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误的思想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和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劳动力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

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

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简述价值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是实质和核心?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什么是质变和量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样理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简述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解释题:(6*4共24分)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12.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0年4月浙江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4月浙江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课程代码:1009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顺序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4.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出污泥而不染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概念-感觉D.实践-认识-实践7.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1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9.下列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检验真理标准观点的是( )A.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B.以伟人之言论定是非C.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D.以自己的认识定是非10.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方式C.生产力D.生产关系11.国家的政体是指(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行使国家权力的指导思想12.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B.思想范畴C.经济范畴D.社会范畴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概念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B.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16.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人们共同拟定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17.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者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2C.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D.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厂房1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B.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C.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D.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20.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A.货币流通速度B.货币周转次数C.商品价格总额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21.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2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产出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C.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D.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同比例上升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同比例下降C.不变资本比例上升,可变资本比例下降D.不变资本比例下降,可变资本比例上升2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325.生产价格形成后,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更多利润属于( )A.平均利润B.超额利润C.垄断利润D.不当获利26.资本主义地租是( )A.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对土地投资的利息B.农业资本家为使用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全部MC.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资本折旧费D.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7.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资本输出B.货币输出C.商品输出D.劳务输出28.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 )A.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所有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C.生产成本+商业利润+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利息29.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集中表现在( )A.它是借贷的中介者B.它是收支的代理者C.它是万能的垄断者D.它是货币的发放者30.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 )A.先进的技术获得的B.科学的管理获得的C.新颖的产品获得的D.垄断地位获得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要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3. 近代西方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康德和休谟B.费尔巴哈和黑格尔C.孟德斯鸠和卢梭D.歌德和席勒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说明(B )。

A.实践对认识有指导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5.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D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C.以传统的观念为标准D.坚持历史的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统一的观点和斗争的观点C.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D.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7、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则值20多万美元。

这种算帐方法强调了( 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卷2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卷2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了解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

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作用影响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

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C)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B )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C )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 A )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C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B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D )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C )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D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许昌学院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盖伦简单题

许昌学院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盖伦简单题

1[论述题,3.3分] 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具有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来调整生产关系,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的学说,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方向,必将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2[论述题,3.3分]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请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结合材料,对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分析。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要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实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与观念上实现变革|倡导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3[论述题,3.3分] 试述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关系及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用该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我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既不能简单的否定也不能简单的肯定?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是相互联结的,肯定包含有否定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否定|否定包含有肯定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肯定|对传统误会和西方文化,由于其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只能批判的继承或接受4[论述题,3.3分]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联大系统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答案

联大系统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答案

联大系统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答案[论述题,4.3分] 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一般特点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请用该原理分析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为什么必须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答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了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平衡、不一致、历史继承性、内部相互作用、反作用|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等,又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反作用,或者会促进或者会阻碍|现实生活中精神文明发展存在的众多问题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论述题,3.3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论述题,3.3分]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历史必然性答案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逐渐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一种新的更为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题,3.3分] 试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并结合实际说明现时代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答案是: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论述题,3.3分]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案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论述题,3.3分] 试述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抠纽”|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述题,3.3分]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答案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社会意识内部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论述题,3.3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5)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3.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量变转化为质变C.事物的运动与发展D.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形式D.生产工具7.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阶级性B.相对性C.主观性D.可变性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趋势C.事物发展的状态D.事物发展的途径1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性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D.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B.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D.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文艺复兴思想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E真理是全人类的经验形式4.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引起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含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5.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A.地理环境B.意识形态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的新特点有( )A.资本主要由发达国家流向经济落后国家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长更快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7.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把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中介B.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得以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8.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B.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意识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E.大脑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B.它的好坏优劣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C.它不能决定社会性质D.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它不能影响某一国家的经济面貌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它们是()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实践唯物主义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关于马克思的论文1500字

关于马克思的论文1500字

关于马克思的论文1500字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500字)8、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几天前,全世界数不清的媒体都在炒作这条新闻:“世界人口已70亿了,不得了!”于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都跳出来,大谈世界人口论。

而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普查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

大陆是1339724852。

近十年年均增长率0、57%,男女性别比例为105.20:100??那么,到底人多了好,还是人少了好?我们到底应该紧张还是淡定?这是个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对人口因素给出定义:人口数量、构成、分布、密度、质量(健康以及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规律。

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具有自然的生物属性,它既是社会生产中的劳动者,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着。

人类自身的生产、再生产数量多少、增长快慢、质量和分布状况等对社会发展都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一,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为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的素质(体质和文化素质)的人,会形成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就无法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开展经济建设和不断扩大再生产。

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限度,多余的劳动力就不能发挥作用,同样也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而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口的增长状况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比例关系,只有控制好这个比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否则,当生产满足不了人口的消费和就业等需求,就会造成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三,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状况以及人口质量高低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比例合理化的另一个体现即为人口分布合理。

现在的中国,经过了快速崛起的过程,逐渐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都能看到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已经从一个后进者成长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大群体,城市的发展、街道的变化,甚至你我的饮食、衣着、娱乐媒介都日趋国际化,可是,繁华背后,我们也看到,仍然有那么多的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种慈善机构、慈善行为不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1.简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原因:(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人类哲学意识产生时就出现了,在传统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形神关系或者说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是:(1)哲学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即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8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A.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5、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就是世界观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世界观就是哲学D. 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B.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C. 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10、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A. 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C.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1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12、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B. 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D.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A. 发展B. 就是位置的移动C.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D.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16、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0、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A. 劳动改变了自然界B. 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C. 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D. 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1、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 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B. 物质C. 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D. 高等动物的脑活动2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而且人口因惯性在二十年至三十年期间是减缓地增长的,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加速度是负增长的,在三十年后中国人口将成负增长。

一个国家首先有人,没有人不能成为一个国家,人少了也不行,人太多了也不行,这就存在着一个科学的人口数,科学的人口数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面积、耕地、水资源、生产力、生态系统等因素。

在实际中,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还有历史和国际环境因素,如现在我国的人口数13亿多人不仅是由现实的因素也有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走来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加上战争的原因和国际环境,我们需要足够的人口,战争年代出生的多,非正常死亡的也多,到了和平期,出生的多,非正常死亡的少了,但是人口的增长不能与生产力相适应,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加上社会机制的原因,人口多成了社会发展的阻力和不稳定因素,在七十年代起实行的计划生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应给予肯定,是人为主动干预,使人类社会存在各要素保持正常的比例的一种非常政策,到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提高,人口的加速度已降到了一个比较的数字,加上国际的环境,再强制实行计划生育就弊大于利,综合上说是不妥的,弊是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本质上讲,强行计划生育是一个国家行为,是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不适应,二是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不相符,我们应该承认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生态的反作用力很大,地球生态系统有她的规律性,人类不能主导这个规律,只能按这个规律生活,人的活动如果超出了允许值,就会打破生态系统,不仅人类不能很好生存,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人口数量是很重要的因素,人为影响过多,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站在地球的高度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如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引起社会结构的不和谐,贫者多生,富者少生,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加速了两极分化,三是对人的生育权的剥夺,人都是有生存权的,都有生育的自由,如果人口数量没有构成足够威胁,应变为更适应的当前社会和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15、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2006,2004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5、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2005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
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地侵袭。

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在一定量的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口规模影响: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二是人规模过大或过小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时,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快,明显对经济的增长起制约作用。

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要扩大再生产,就要不断扩大积累的增量。

国民收入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在每年新增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为了满足现有和新增人口的需求,并使人民的消费水平提升,必须增大消费基金的比率,从而大大减少了作为扩大在生产的投入比率,对国民经济产生制约作用。

同时,过大的人口国模还迫使积累较多地投入到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基础建设,致使经济增长的扩大再生产基金更为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

巨大的人口规模,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制约经济增长。

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难匹配,致使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制约经济增长。

劳动力的供给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产业的转型,制约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闲置
的劳动力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要别人来抚养,从而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数量巨大的问题。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 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 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二是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

三是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

人口素质低下是我国目前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人口素质低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

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500多万残疾人,平均每20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另一方面,表现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在许多偏僻的农村,由于经济贫困,儿童失学率较高,文盲的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

四是人口社会关系的问题。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量。

由于人口增长快,目前劳动年龄的人口远远多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老年人口近年来不断处于上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人口增长与消费品增长需求的矛盾突出;人口过多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剩问题严重,大量农村富余人员涌进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员的急剧增加,不仅造成教育、就业的紧张,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这几类问题同时并存,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我国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控制人口数量是前提。

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相对越来越少,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由于人口数量增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增加,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的数量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
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量,滥垦滥伐,毁林开荒,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工业和农业排放出来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交通拥挤、汽车废气、噪声的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人口增长快,造成教育、就业紧张,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问题的关键。

只有全面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指导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对人口与资源的认识也随之而提高,人们能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

人口素质提高了,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进程,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强法制建设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地区,偷生、超生现象仍很严重。

加强法制建设,把人口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办事,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依法处理。

同时,建立必要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做好我国人口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大、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矛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要努力使全国人民的教育素质提高起来,这样才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使我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