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合集下载

耳针术

耳针术

耳针术一、适应证黧黑斑、粉刺、疣、面游风、摄领疮、白驳风、酒渣鼻、粉花疮、油风、疮疡疖肿、针眼、近视、唇风、肥胖症等各种损容性疾病。

二、术前准备消毒的毫针、揿针、三棱针,王不留行籽,2.5%碘酊,75%乙醇,消毒棉球,胶布,探针,镊子等。

三、操作方法1.针刺耳郭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拇、示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右手拇、示二指持针,快速刺入或慢慢捻入,刺入2~3分即可。

采用小幅度捻转手法,刺激强度应根据就医者的病情、体质而灵活掌握。

若局部感应强烈可不行针。

留针时间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

出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

急性病症,两侧耳穴同用;慢性病症,每次用一侧耳郭穴位,两耳交替。

2.埋针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郭,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揿针针柄,轻轻刺入耳穴的皮内,刺入针体的2/3,用胶布固定。

仅埋患侧单耳,必要时可埋双耳。

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3~5d。

3.压籽使用前,将王不留行籽用沸水烫洗后晒干,贮瓶中备用。

压籽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每天就医者可自行按压数次,留置3~5d。

4.刺血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法快速刺入、退出,并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少许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四、注意事项1.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针刺后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酊,或涂擦消炎抗菌类软膏,严重者加服抗生素,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耳郭上有湿疮、溃疡等,不可用耳针治疗。

3.不可刺入耳软骨。

4.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妇女怀孕期间应慎用耳针,禁用内生殖器、盆腔、内分泌、肾等耳穴。

5.若发生晕针,其处理同一般晕针。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耳针技术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二、操作程序1、选穴方法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臵20~30分钟,痛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

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疗法操作规范

耳针疗法操作规范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一、概念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二、操作方法
1根据贴敷部位选好体位,做好解释工作。

2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三.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操作流程及操作技术

耳针操作流程及操作技术

耳针操作流程及操作技术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耳针疗法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详解耳针疗法,源于我国古老的中医针灸理论,是一种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耳针刺法

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耳针刺法

耳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③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④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4)在护理中的应用:①头痛:取神门,皮质下、额。

②失眠:取神门、心、肾。

③胃脘痛:取胃、交感、神门。

④鼻炎:取内鼻、肺。

⑤尿潴留:取肾、膀胱、外生殖器。

⑥痛经:取子宫、内分泌、卵巢、肾。

⑦止痒:神门、内分泌、肺、枕。

⑧口腔溃疡:取口、舌、心、神门。

⑨便秘:取大肠、皮质下。

⑩腹胀:取大肠、小肠、胃、交感。

耳针的功能主治和操作规范

耳针的功能主治和操作规范

耳针的功能主治和操作规范1. 功能主治耳针,又称为耳针疗法或耳针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耳朵上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缓解疼痛:耳针能够刺激耳朵上的穴位,通过神经反射和内分泌调节等机制,使身体释放内源性的镇痛物质,从而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

•调节内分泌:耳针刺激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平衡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改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例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

•提升免疫力:通过刺激耳针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改善睡眠:耳针刺激特定穴位,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减轻焦虑和抑郁:耳针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释放身体的紧张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戒烟和减肥:耳针疗法在戒烟和减肥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刺激穴位,减轻戒烟和减肥引起的不适症状,帮助戒断烟草和控制体重。

耳针疗法作为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提供更好的疗效。

2. 操作规范耳针的操作规范是确保疗效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穴位刺激不准确,影响疗效,甚至引起刺痛、感染等不良反应。

以下是耳针的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耳针疗法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消毒:彻底清洁双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使用无菌手套,保证操作过程的卫生。

•单次使用:确保所使用的耳针为单次使用的,避免交叉感染。

•具备知识:操作者应具备耳针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耳朵上的穴位位置及其功能主治。

2.2 穴位选择和刺激•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治疗的疾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刺激方法:可以使用手法刺激或使用特殊的耳针器具进行刺激。

•刺激力度:刺激力度需适中,根据患者的感觉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刺激或刺激不足。

耳针的操作

耳针的操作

耳针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术前准备(1)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耳穴处方的选穴原则(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

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

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

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3、耳穴的探查方法临床常用的耳穴探查方法主要有3种:(1)直接观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部由上而下,从内到外,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征象,如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2)按压法:诊断明确后,在病人耳部相应部位用探针、火柴梗、毫针柄等物用轻、慢、用力均匀的压力寻找痛点。

一般在疾病相应部位的耳廓部从周围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细致地找压痛点。

当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

挑选最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的治疗点。

(3)电阻测定法: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多数患者相应耳穴的电阻下降。

耳针操作规范

耳针操作规范

耳针操作规范1、定义耳针是指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2、操作步骤与要求2.1 针具选择短毫针、电针、qian针、三棱针2.2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3 消毒2.3.1 针具消毒:应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法。

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2.3.2 部位消毒: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2.3.3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2.4 操作方法2.4.1 毫针法2.4.1.1 定穴:根据诊断,确定处方,选定耳穴。

尽可能在选用的耳区内探准敏感反应点,并以探棒或针柄稍用力按压做一标记。

2.4.1.2 消毒:除了针具和医者手指消毒外,耳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

2.4.1.3 针刺:耳针的刺激方法很多,根据治疗需要可选用短毫针、电针、qian针、三棱针进行针刺,亦可作耳穴注射、埋针、压籽、激光照射等。

毫针针刺时,左手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又可减轻进针时的疼痛。

右手持针180°顺时针方向捻转刺入,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要求操作既准确又迅速。

针刺手法以小幅捻转为主,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min,慢性病、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小儿、老人不宜多留。

起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快速起针,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必要时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2.4.2 压丸法2.4.2.1 耳穴压丸的材料多种多样,可选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等重要籽、六神丸、益视丸等中成药丸,以及磁珠、绿豆、小米、菜籽等,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而多用。

应用前应用沸水烫洗,晒干装瓶备用。

2.4.2.2 在使用时先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已选的耳穴之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s,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目标
同毫针法。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6




定位
再次核对;明确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5
35
施灸
点燃艾条,灸法正确。
10
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
2
及时除掉艾灰。
5
艾条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
5
观察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5
灸毕
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3



整理

耳针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耳针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 ↓→↓ ←↓ → ↓← ↓ →↓ ←↓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

耳针诊疗操作规范

耳针诊疗操作规范

耳针诊疗操作规范耳针诊疗操作规范耳针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

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已有不少记载。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四)耳穴的临床应用1.耳穴处方的选穴原则(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

(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

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

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是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和程序,以保障医疗人员和病人的安全、准确和高效的治疗效果。

正确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避免误诊、漏诊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前期准备1、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等;2、准备好医疗工具及设备,对其进行清洁、消毒操作;3、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等。

二、操作步骤1、耳针穴位定位(1)用酒精消毒耳朵及针头;(2)用手指按摩并找到相应的穴位定位,或者借助穴位定位仪找到相应的穴位;(3)用针头顺着定位好的穴位刺入皮层。

针头刺入不宜过深,一般为0.5cm-1cm;(4)用一只手托住耳针的尾部,另一只手以旋转方式固定针头,每次30分钟左右。

2、激光治疗(1)准备好激光治疗仪和相应的治疗头;(2)激光治疗前进行清洁和消毒;(3)定位好治疗部位,用激光仪器进行直接照射或者距离照射;(4)每个穴位治疗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需要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疼痛以及治疗细节。

3、耳穴按摩(1)用酒精消毒患者的耳朵;(2)对着患者的耳垂,推压相关穴位。

每个穴位按压时间一般为1-2分钟,可根据患者反应适量增减按摩时间;(3)按摩时力道需适中,不宜过度,避免造成耳部损伤。

三、操作要点1、操作前要仔细阅读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手册,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2、医务人员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特别是对于药物过敏、心脏疾病、重要器官失调的患者应该进行特别关注和评估。

3、医务人员应该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禁违规操作,以免造成医疗事故。

4、治疗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对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医疗设备的洁净和卫生。

四、注意事项1、对于急性病例和临床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考虑,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耳针法(耳穴压贴)

耳针法(耳穴压贴)

耳针法(耳穴压贴)耳针法(耳穴压贴)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穴压贴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姓娠。

4、心理状况。

(二)目标同毫针法。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75%酒精、棉球、镊子、棉签、止血钳、探棒、王不留行子耳贴、耳模。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耳穴压贴期间,患者感觉到局部热、麻、胀、痛或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2、嘱患者局部皮肤不湿水,每4小时按压一次,以提高疗效。

3、一般耳穴压贴留3~5天,天气炎热可缩短时间。

中医耳针技术

中医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痛经(原发性痛经)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

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

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

耳针技术基本操作

耳针技术基本操作

耳针技术基本操作
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二、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2、用棉签蘸 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3、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4、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 次。

三、护理
1、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2、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3、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4、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耳针法(耳穴埋豆)

耳针法(耳穴埋豆)

耳针法(耳穴埋豆)
耳针法是指用毫针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目的: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禁忌证:耳部有炎症、溃疡、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3.注意事项
(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2)年老体弱者及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以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

耳针法操作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流程图
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洗手,态度和蔼,
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姓名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
耳针法(耳穴埋豆)护理常规
一、护理与注意事项
1. 消毒应严密,一旦耳廓感染较难治痊愈,因耳廓血液循环差,严重者可导致耳廓肿胀、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故应积极预防
2. 要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夏天炎热、汗多者,耳穴埋豆时间不宜过长。

3. 局部出现红色栗粒样丘疹、对胶布过敏伴有痒感者,可将胶布取下,休息3〜5天后再贴。

必要时加贴肾上腺穴,或遵医嘱予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

4. 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者不宜采用,更不宜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严重贫血者不宜采用。

(3)外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采用。

(4)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宜慎用。

二、常用穴位与用途
1•感冒:肺、内鼻、下屏尖
2. 咳嗽:支气管、肺、神门
3. 哮喘:平喘、肺、下脚端、下屏尖
4. 胃痛:胃、神门、脑、下脚端、脾
5. 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
6. 眩晕:肾、神门、内耳
7. 便秘:大肠、小肠、脾、肺、三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院耳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
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

根据需要选用
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

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

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

如采用耳
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
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
(一)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脑、额、枕、胆、神门耳区穴位。

每周1~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二)痛经(原发性痛经)
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

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

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

每周2次,1月为一疗程。

(三)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养心安神利眠。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耳区穴位。

每周2次,每次留针1~2天,1月为一疗程。

(四)便秘(功能性便秘)
本病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
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润肠通便。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直肠下段、大肠、脑耳区穴位。

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1.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2.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者。

3.耳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

四、注意事项
1.耳针治疗疼痛类疾病及功能紊乱性疾病通常作为辅助技术,临床上须根据病情与各专科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防延误病情。

2.严格消毒,预防感染。

耳郭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针。

若见针眼发红、耳部胀痛,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发热后,宜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