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五年级第六周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估算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于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不够到位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如何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分数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估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分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用具(如分数卡片、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答。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六多边形的面积新知识点教学要求1.使学生利用方格纸通过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
2.使学生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进行图形割补、拼摆,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时,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
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3.适当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
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地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的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课时安排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2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3梯形的面积........................................................2课时4组合图形的面积....................................................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3.小学五年级第六周数学教案
书
设
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
反思
本节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
2×6=12
3×4=12
教学
反思
只要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总计第24节
课题
找质数(集备)
第1时
教具
课件
教学
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第1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探索规律。
难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复习导入
探索新知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1.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五年级数学第六周导学案
(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手表、发夹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预
习
板
块
预习课本P54页。
导
学
板
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你有办法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2.学生动手捏一捏
3、测量石块的体积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练习
板
块
一.填空题。(18%)
1.长方体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长度
米、()、厘米
10
面积
米2、()、厘米2
体积
米3、()厘米3
展
示
点
拨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展
示
点
拨
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点拨
练
习
拓
展
思考题:
五年级数学第六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六周教学设计大水井小学刘福圣第九课时(第17节)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4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实际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单位之间的化聚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探索,交流来掌握。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小组合作填表: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用填空的形式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第46页的表)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1立方米=()立方分米想:1000×1=1000(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400÷1000=2.4(立方分米)学生试一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 提问: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剪刀、直尺和三角板。
- 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并记录剪拼过程。
- 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3. 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10分钟)- 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面积,并与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
-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草坪、操场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提问:如何计算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给出拓展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课时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课时篇引言:数学是一门普及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学科是基础课程。
在小学五年级中,数学学科中的第六单元是整数的加减法上,本文将针对这一单元讲述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熟悉整数加减法,并进行加减法的口算与运算。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及其应用,并进行思考性的运算。
二、教学内容1、整数加减法的定义,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2、整数的加减法口算及写法,小学生应当熟悉常见的整数运算口诀。
3、整数的加减法应用举例,教师将编写运算题的实例进行一一解答,并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互动,自己发现和掌握解题方法。
2、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语言。
3、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逐步深化和扩展学生的数学认识。
四、教学流程1、思考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学习之前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探究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依据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生引导:问题一:5+3等于什么?3-5等于什么?问题二:我们在物理实验中使用记数器来记录数据,如果出现少记的情况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到什么?2、学习知识点: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便可以讲解整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在学习知识点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以及实例的解题方式进行教学。
3、课后布置作业:教师可按照“名师备课网”的方式进行布置相应的作业。
五、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流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整数的加减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以及问题现学学习和讨论,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的第六单元整数加减法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们的数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整数加减法的学习更是为后续诸多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 人教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 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平行四边形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对角线相等等。
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5分钟)1. 让学生尝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可以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再计算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2. 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
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其计算公式。
三、练习与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进行答案核对。
2. 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四、拓展与提高(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关系,让学生尝试推导出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给学生发放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多边形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计算正多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正多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2.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1.正多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老师先用几个不规则多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自己估算面积,并讨论他们的想法。
2. 概念解释介绍多边形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正多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和性质。
3. 计算正多边形的面积以三角形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正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介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练习。
3. 计算多边形的面积结合实际问题,练习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课堂作业1.根据给定图形,计算正多边形的面积。
2.测量周围环境中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其面积。
3.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于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以上是本教案的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年级数学第6周备课
第26课时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三:构建空间想象力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第27课时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教案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回忆和理解基本的几何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两个或多个简单几何形状的异同,显现出对形状属性的熟悉和应用能力。
3.学生能够按照指定的步骤实施简单的制作活动,展示出对几何形状的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1.回忆和理解基本的几何概念2.描述和解释两个或多个简单几何形状的异同教学难点1.应用几何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介绍、讲解、演示、启发、练习、反思、制作实践教学过程1. 知识的引入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在场知识,让学生们回顾课外普及的几何学知识,体会几何学的神奇之处。
2. 习题讲解教师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3. 教师示范用实物、图形、视频或幻灯片演示如何使用几何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的应用价值,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在具体情境中。
4.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和示范,进行几何概念的练习,同时在练习中增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5. 制作实践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几何形状和原材料制作各种物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在制作实践中的应用。
6.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几何知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参与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
在讲解、演示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实践能力几何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制作实践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制作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可通过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年级第6周数学教案设计(汤俊)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备课教师:汤俊使用日期:2014年4月8日至4月11日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计算体积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空: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单位单位单位说一说:计算长度用单位,计算面积用单位,计算体积用单位。
1米=()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分米=()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二、新课: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5立方米=()立方分米1.5立方米=( )立方分米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填写比较表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立方米)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
这块钢重多少千克?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教材的基本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在三年级时,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与提高学习的乐趣,在编写中教材呈现如下的特点。
1.认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2.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可能性的知识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摸球的活动之中,这是学习比较熟悉的活动,也是学生具有一定体验的活动。
这样,当提出数据表示的方法后,学生就能较为顺利建立新的学习结构。
又如在第89页的“猜测谁将胜出”的练习中,这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猜测的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活动中进行猜测,这样当每个学生兴味盎然投入猜测时,则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同样,第90页的“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
因为,根据所提出的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每个学生也都有能力进行设计,所以,当学生主动进行设计时,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将灵活地运用了知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因此,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教法分析:主要采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分析:知识技能:通过“摸球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能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6周五年级数学教案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含义。
2、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勤于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难点:探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去掉下面各数的小数点,每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口答)0.13 6.7 19.056 7.012、填表被除数8.4 84 0.84除数 3 30商 2.8根据表格说说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呢?3、出示:6.75÷54=?(列竖式计算)[说明]通过以上的复习其目的是为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二、探究新知1、看课本上图片:p23小丁丁他们在劳技课上制作围裙,需要买彩带做围裙的带子。
如果买5.4米的彩带要付6.75元,那么买1米的彩带要多少元?(1)引导学生审题后列出算式:6.75÷5.4=观察,比较和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异同?(2)小组讨论,尝试解答:(3)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5.4米转换成54分米,变成小数除以整数的问题,算出买1分米彩带要多少元,再将结果乘10,就可以算出买1米彩带需要多少元。
二是利用商的不变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来得出结果。
(可以结合书本上小丁丁和小巧的算法作出分析)(4)比较这两钟算法的共同点。
都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说明] 让学生自主探究,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转化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第六周)
课时计划第 6 周星期二2020 年 4 月7 日课时计划第6 周星期三2020 年 4 月8 日教学内容约分课型新授教学要求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分析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关键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因数.18和24 12和30 9和72(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3和8 12和8 5和2 7和4(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怎样表示小明已经游了的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
2、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3、8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
反馈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二)教学例4.出示例4。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教师提问:看到例4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把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分数化简?(1)分母30、分子24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2)15和12还有公约数3,再用公约数3去除分子、分母教师明确:把一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这种过程叫约分.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4.还有更简单的约分方法吗?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一次约分比较简便.5.反馈练习.把下面的分数约分.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四、布置作业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判断一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课堂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6周教案
第 6 周教学计划教学日期:2020 年 3 月 16 日---3 月 20 日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 教学知识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体积的概 念,掌握体积单位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进行单位的换算。
2、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利用学具找到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数量,确定每种涂色 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位置规律。
3、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课时:2 课时新授课+3 课时习题讲解课题 课时 主备人学习 目标学习 方法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教学 准备第 1、2 课时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2 课时课型习题课 执教时间杨小明审核人执教人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3.掌握体积、容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4知.能识灵梳活理地加运记用长忆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计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巩固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增强空间观念。
2.知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知识点 1:去分析判断。
长方体的特(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征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3)哪几个面的长为 24cm,宽是 12cm分析:根据正方体的特征知识点 2:去判断。
正方体的特征 这个魔方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分析:利用正方体的表面知识点 3 长积公式:棱长×棱长×6 进行计方体或正方中队委员把一个棱长 46cm 的正方体纸箱 算。
体表面积的 的各面都贴上红纸,将它作为给希望小学捐款计算方法 的“爱心箱”。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3.能够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难点: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分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关于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教学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理解。
3.实物:准备分数条、分数块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1. 通过实物展示引入分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2. 请学生回答: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分数呢?二、学习1. 讲解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带领学生认识分子、分母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练习。
三、练习 1. 让学生互相组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点评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 1. 对上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
2. 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复习练习。
二、学习 1. 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技巧。
三、操练 1. 让学生进行分组操练,巩固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课时一、引入 1. 回顾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2. 引入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了解分数运算的基本规则。
二、学习 1. 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三、练习 1. 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2. 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堂小结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规则。
3.同学们要多加练习,提高分数运算的技巧。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运算练习。
七、拓展阅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学习的空间,可以参考相关数学书籍或网上资源进行进一步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6、7周教案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应看哪一位?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只算到角呢?
②通过这道题你发现在小数除法中求商的近似值应怎么办?要注意什么?
三、互助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
重点强调:
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
这道题应该保留两位小数。
计算时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四、释疑解难
比较一下求积和商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课时目标教学备课
周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倍数与因数
第1课时
教具
投影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不是2 的倍数叫奇数。
总计24节
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第1课时
教具
投影
教学
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
观察发现3的数的特征
难点
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教 学 流 程
1、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1、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3的倍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难点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一、导入
二、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百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板
书
设
计
3的倍数的特征
各个数位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
(2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 )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你有哪些收获?
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收获?
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板
书
设
计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
总计23节
课题
2的倍数的特征
第1课时
教具
投影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特征。
2.能够熟练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
3.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重点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难点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一、导入
二、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怎样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 的倍数?
1.2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请在书第4页找出2的倍数。
(2)观察、思考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活动一:复习巩固。
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三:练一练
全课小结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2、说说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一、导入
二、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1)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2.认识倍数与因数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乘法算式:9×4=36(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交流:是2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验证:说出几个较大数,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奇数、偶数
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
进行你问我答练习。
3、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观察以上2的倍数里,哪些还是5的倍数?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用0、5、8组成三位数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 )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 )
使这个三位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5 ( )
你有哪些收获?
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
书
设
计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叫偶数。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9×4=36中,9和4是什么数?36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找因数和倍数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信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
书
设
计
倍数与因数
9×4=36 36是4和9的倍数, 4和9是36的因数。
总计22节
课题
5的倍数的特征
第1课时
教具
投影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5倍数的特征。
2.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2)观察、思考: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是5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验证: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1、猜数游戏: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5的倍数。
2、用0、5、8组成三位数,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