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苏教版必修2
第2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直线与方程
2.1.5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课标点击
学习
栏
目 链
预习
接
典例
1.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初步学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典例剖析
学习
栏
目 链
预习
接
典例
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已知四边形ABCD各顶点坐标分别为A(-7,0)、B(2,-
目 链
预习
接
又∵AB=3 10,AD=3 10,AC=6 5,BD=6 5,
典例
∴AB=AD,AC=BD,即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规律总结:根据斜率判断对边是否平行、邻边是否 垂直,再根据对角线的长度、边的长度来确定
接
典例
►变式训练 1.已知点A(1,2)、B(3,4)、C(5,0).求证:△ABC是 等腰三角形. 分析:求出三边之长,比较三边的大小下结论.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5
谢谢欣赏!
规律总结: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适当的坐标系能
学习
使运算更加简便(如本例以两直角边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栏 目
链
预习
故在建坐标系时要有效地利用条件中的垂直、对称等关 接
典例
系.
►变式训练
2.A、B两个厂距一条河分别为400 m和100 m,且在河的同
2.1.5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课标点击
学习
栏
目 链
预习
接
典例
1.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初步学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典例剖析
学习
栏
目 链
预习
接
典例
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已知四边形ABCD各顶点坐标分别为A(-7,0)、B(2,-
目 链
预习
接
又∵AB=3 10,AD=3 10,AC=6 5,BD=6 5,
典例
∴AB=AD,AC=BD,即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规律总结:根据斜率判断对边是否平行、邻边是否 垂直,再根据对角线的长度、边的长度来确定
接
典例
►变式训练 1.已知点A(1,2)、B(3,4)、C(5,0).求证:△ABC是 等腰三角形. 分析:求出三边之长,比较三边的大小下结论.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5
谢谢欣赏!
规律总结: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适当的坐标系能
学习
使运算更加简便(如本例以两直角边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栏 目
链
预习
故在建坐标系时要有效地利用条件中的垂直、对称等关 接
典例
系.
►变式训练
2.A、B两个厂距一条河分别为400 m和100 m,且在河的同
高中数学第2章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苏教必修2.ppt
【规范解答】 法一:∵AB= 3+32+-3-12= 52,AC= 1+32+7-12= 52,
又 BC= 1-32+7+32= 104,8 分 ∴AB2+AC2=BC2,且 AB=AC,12 分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4 分
法二:∵kAC=1-7--13=32, kAB=3--3--13=-32, 则 kAC·kAB=-1. ∴AC⊥AB.6 分 又 AC= 1+32+7-12= 52, AB= 3+32+-3-12= 52,14 分 ∴AC=A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得x3y′′ ·x′--2+xy×x-3=y′-2+1 y+3=0
,
解得xy′′==6-x+8x18+0y1+06y6-18
.
又-8x+106y-18-6x+180y+6-2=0, 即 7x+y+22=0,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7x+y+22=0.
x-y-2=0 【解】 法一:由3x-y+3=0 ,
得交点 P(-52,-29). 取直线 x-y-2=0 上一点 A(0,-2), 设 A 点关于直线 l:3x-y+3=0 的对称点为 A′(x0,y0).
则根据 kAA′·kl=-1 且线段 AA′中点在直线 l:3x -y+3=0 上.
有xy00+-20×3=-1 3×x20-y0-2 2+3=0
考点三 对称问题
求曲线关于点(中心)的对称问题的一般思想是用代 入法.一般地,曲线f(x,y)=0关于点A(a,b)的对 称曲线的方程是f(2a-x,2b-y)=0;求点关于直线 对称问题关键是列出“垂直、平分”的方程组.
例3 求直线x-y-2=0关于直线l:3x-y+3=0 对称的直线方程.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轴对称问题,解决本题有 两种方法,一是转化为点的对称,二是利用轴对称 的条件,即应用中点公式与直线垂直的条件,代入 可得.
高中数学 第二章 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BC= 0-b2+c-02= b2+c2,
AM= b2-02+2c-02=12 b2+c2, 所以,AM=12BC.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5
小结 用解析法证几何题的注意事项(1)用解析法证明几何 题时,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然后根 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设出已知点的坐标;(2)再根据题设条件 及几何性质推出未知点的坐标;(3)另外,在证题过程中要不 失一般性.
解得:x=11 或 x=-5.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1.5
2.求点 P(2,4)关于直线 l:2x-y+1=0 的对称点 P′的坐标.
解 设 P′(x,y),∵PP′⊥l,∴xy--24·2=-1.
①
又∵线段 PP′的中点在直线 l 上,
小结 一般地,对于平面上两点 P1(x1,y1),P2(x2,y2),线
段 P1P2 的中点是 M(x0,y0),则xy00==yx11++22 yx22
.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5
问题 2 如何证明中点坐标公式?
答 当 x1≠x2 时,先证明点 M 在直线 P1P2 上.
因为 kMP1 =yx11- -yx11+ +22 yx22=yx11- -yx22,
kMP2
=yx22- -yx11+ +22 yx22=yx22- -yx11,
因此
k k =
MP1
MP2
,所以三点
P1,M,P2
在同一直线上.
再证 MP1=MP2.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因为 MP1=
x1-x1+2 x22+y1-y1+2 y22
BC= 0-b2+c-02= b2+c2,
AM= b2-02+2c-02=12 b2+c2, 所以,AM=12BC.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5
小结 用解析法证几何题的注意事项(1)用解析法证明几何 题时,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然后根 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设出已知点的坐标;(2)再根据题设条件 及几何性质推出未知点的坐标;(3)另外,在证题过程中要不 失一般性.
解得:x=11 或 x=-5.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1.5
2.求点 P(2,4)关于直线 l:2x-y+1=0 的对称点 P′的坐标.
解 设 P′(x,y),∵PP′⊥l,∴xy--24·2=-1.
①
又∵线段 PP′的中点在直线 l 上,
小结 一般地,对于平面上两点 P1(x1,y1),P2(x2,y2),线
段 P1P2 的中点是 M(x0,y0),则xy00==yx11++22 yx22
.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5
问题 2 如何证明中点坐标公式?
答 当 x1≠x2 时,先证明点 M 在直线 P1P2 上.
因为 kMP1 =yx11- -yx11+ +22 yx22=yx11- -yx22,
kMP2
=yx22- -yx11+ +22 yx22=yx22- -yx11,
因此
k k =
MP1
MP2
,所以三点
P1,M,P2
在同一直线上.
再证 MP1=MP2.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因为 MP1=
x1-x1+2 x22+y1-y1+2 y22
数学苏教版必修2 第2章2.1.5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33张)
有 xy00+-20×3=-1 3×x20-y0-2 2+3=0
,解得x0=-3 y0=-1
.
故所求直线过点(-52,-92)与(-3,-1),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y+92=-7(x+52), 即 7x+y+22=0. 法二:设 P(x,y)为所求直线上不同于与直线 l 的交点的任一 点,点 P 关于直线 l:3x-y+3=0 的对称点为 P′(x′,y′). 根据 PP′⊥l 且线段 PP′的中点在直线 l 上.
第2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02021/9/10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02021/9/102021/9/109/10/2021 10:50:09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02021/9/102021/9/10Sep-2110-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02021/9/102021/9/10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方法归纳
本题属于轴对称问题,解决本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转化为点的
对称,二是利用轴对称的条件,即应用中点公式与直线垂直的
条件,代入可得.
(1)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的求法
点 N(x0,y0)关于直线 l:Ax+By+C=0 的对称点 M(x,y),
可由方程组
xy- -xy00·-AB=-1AB≠0 A·x+2x0+B·y+2 y0+C=0xy′′ຫໍສະໝຸດ -yx×3=-1可得,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 2.1.5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4
课
主 导
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
时 作
学
业
数学能力.对于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由于两平行线间的
课 堂
距离处处相等,故教学时,可采用类比化归的思想,将其转
互
动 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解决问题.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菜单
教 学
●教学流程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SJ ·数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思 想
法
方
分
法
析
技
教
求点 P(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巧
学
当
方 案
(1)l1:y=x-3;(2)l2:y=-1;(3)y 轴.
堂 双
设
基
计
达
【思路探究】
标
课
前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
【自主解答】 (1)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为:x-y-3
课 时
导
作
学 =0,
业
课 堂 互 动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1= |11- 2+2--31|2=2 2.
菜单
2020—2021数学苏教版必修2第2章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2.本题条件不变,试求△APQ的边PQ上的中线长.
对称问题
3.已知A(2,-3),直线l:x-y+1=0.求: (1)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的坐标; (2)直线l关于点A的对称直线l1的方程; (3)直线2x-y-3=0关于直线l的对称直线l2的方程.
[错因与防范](1)在解题过程中,①容易忽视建立坐标系;② 建立的坐标系不适当,造成计算错误;③各几何量用坐标 表示时没有注意原图形的几何性质,设未知量太多. (2)一些平面几何问题用解析法解决时更简单,但要把坐标 系建立在适当的位置上,注意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 ①要使尽可能多的已知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计算. ②如果图形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线,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坐 标轴;如果图形具有中心对称性,可以考虑将图形中心作 为坐标原点;如果图形具有轴对称性,可以考虑将对称轴 作为坐标轴.
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已知△ABC三边AB,BC,CA的中点分别是P(3,- 2),Q(1,6),R(-4,2),求点A的坐标. (链接教材P100例2)
方法归纳 (1)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与数形结合相联系,是解题的好 途径. (2)本例关键是探求三角形各顶点和中点的关系,使用中 点坐标公式列方程组求解即可,也可以使用三角形中位 线性质求解.
5 (a-2)2+(b-1)2=25
5 (6,5)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已知△ABC三顶点坐标A(-3,1)、B(3,-3)、C(1,7),试 判断△ABC的形状. (链接教材P97引例)
方法归纳 (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大致明 确三角形的形状,以确定证明的方向. (2)在分析三角形的形状时,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 考虑角的特征,如本例的法二,主要考查是否为直角或 等角,在解析几何中一般借助于斜率;二是要考虑三角 形边的长度特征,要用到勾股定理,如本CD是矩形,则对任一点 M,等式AM2+CM2=BM2+DM2成立. 证明:取矩形ABCD的两条边AB,AD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矩形ABCD 的四个顶点A(0,0),B(a,0),C(a,b),D(0,b).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M(m,n), 则AM2+CM2=m2+n2+(m-a)2+(n-b)2, BM2+DM2=(m-a)2+n2+m2+(n-b)2, ∴AM2+CM2=BM2+DM2.
苏教版必修2ppt(课件集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等129个) 苏教版1
F`
E` D`
A`
B` 底 面 A
C` 叫两 做侧 面 侧的 棱公 共 边
A` B` C` :
侧 面
F A B C
E
C
D
B
结论: 底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 分别称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例如上图中的图形分别为三棱柱,六棱柱,并 分别记作:棱柱ABC-A′B′C′ 棱柱ABCDEF-A′B′C′D′E′F
棱锥 当棱柱的 一个底面 收缩为一 个点时,得 到的几何 体叫做棱 锥.
棱台 用平行于 棱锥底面 的平面去 截棱锥,截 面和底面 之间的部 分叫做棱 台
定 义
分类
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多少,可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 棱柱等;同理,棱锥、棱台也这样分类。
性质
底面是多边形,侧 两个底面是相似的 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面是有一个公共顶 多边形,且对应边 且对应边互相平行,侧面 互相平行,侧面都 点的三角形 都是平行四边形 是梯形
食盐晶体
明矾晶体
石膏晶体
学习了这么多的几何体了 , 你能根据要求 画出它们吗?怎样来画?
例题讲解:
例1: 请你对几何体的认识,画一个四棱柱 和一个三棱台. 画图思路:画四棱柱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画上底面-----画一个四边形 第二步,画侧棱------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 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第三步,画出地面------顺次连接线段的端点。
顶点
侧面 底面
侧棱
用表示底面各顶点表示棱柱。
合作探究:
观察下列的几何体,比较上下图形发生了 什么变化?变化后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2)
(3)
(4)
通过观察几个图形,发现它们都是 几个棱柱的一个底面缩为一个点了.
苏教版必修2 PPT课件 (课件集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等129个) 苏教版54
2.如果原点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点(a,b),则直线l的
方程为( B )
A. bx+ay=a2+b2
B. ax+by=a2+b2
C. bx-ay=a2-b2
D. ax-by=a2-b2
3.已知l1:(a+1)x+(2-a)y-3=0,
((l2:12) )(a当 两-2直a)x为+线(何5能a值-否1时)y平+,2行=l01 ,⊥l1? a
相交
发散思维:
已知直线 l1:A 1xB 1yC 10和 l2:A 2xB 2yC 20
相交,那么方程 ( A 1 x B 1 y C 1 ) ( A 2 x B 2 y C 2 ) 0
( 为任意实数)表示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结论:此方程表示经过直线 l 1 和 l 2 交点 的直线系方程.(除去直线l 2 )
•
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
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垂直,求该直线方程。
5x1y518 0
4、已知直线 l1 ,l 2 的方程分别为
Ax3yC0 2x3y40
且直线 l1 l 2 的交点在 y轴上,求C的值。
C4
2.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苏教版必修2)
业
第 2, 3, 4 ,5题 题
PP 一般地, 对于平面上两点 P(x , y ), P(x2, y2) ,线段 1 2 1 1 1 2 的中点是 M(x , y ) ,则
0 0
此即中点坐标公式 此即中点坐标公式
x1 + x2 x0 = 2
y1 + y2 y0 = 2
例3.
已知 ∆ABC 的顶点坐标为 A(−1,5), B (−2, −1), C (4, 7) , 求三角形两条中线AM和BE的长。 的长。 求三角形两条中线 和 的长
P P2 = ( x2 − x1 ) + ( y2 − y1 ) 1
2
2
2. 平面上两点 P(x , y ), P (x , y ) 对应线段
1 1 1 2 2 2
P P2 的 1
中点坐标公式
设中点
x1 + x 2 x0 = 2
y1 + y 2 y0 = 2
M ( x0 , y0 )
作
习题9-1 习题
一般地说, 一般地说,已知两点
如何求两点间的距离? 如何求两点间的距离?
P ( x1 , y1 ), P2 ( x2 , y2 ) 1
如果 x1 ≠ x2 , y1 ≠ y2,过P , P2 分别向 轴、 轴作 1 垂线交于点 Q,则点 Q 的坐标为 ( x2 , y1 ) .
y
x
合 作 探 究
y2
x
由此,我们得到平面上两点 P ( x1 , y1 ), P ( x2 , y2 ) 间的 1 2 距离公式
P P2 = ( x2 − x1 ) + ( y2 − y1 ) 1
2
2
例题讲解 例1
最新-高中数学 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苏教版必修2 精品
你能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此问题吗?
四、课堂小结: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1P2 (x2 x1)2 ( y2 y1)2
2,中点坐标公式
x0
y0
x1 x2
2 y1 y2
2
五、作业布置: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一、复习引入:
已知:P1x1,y1 和 P2 x2,y2 ,试求:两点间的距离
1)、y1=y2
y
P•1 x1,y1
P2•x2,y2
2)、x1=x2
y
y1
• P1x1,y1
x1 o
x2 x
P1P2 | x2 x1 |
o
x
y2
• P2 x2,y2
P1P2 | y2 y1 |
x2
2 y2
2
三、数学应用:
例1 已知 ABC的顶点坐标为A(-1,5),B(-2,-1),
C(4,7) (1)求BC边的长 ; (2)求BC边上的中线AM的长;
(3)求BC边上的中线AM所在直线的方程y。
C (4, 7)
A(1, 5)
M
O
x
B(2, 1)
练习:
(1)求线段AB的长及其中点坐标
二、构建数学:
y
3)、x 1 x2 , y1 y2
o
• P2 x2,y2
两点 P1x1,y1 P2 x2,y2 间的距离
P1 x1,y1 •
x
Qx1,y2
P1P2 (x2 x1)2 ( y2 y1)2
练习:
(1)两点 A1,3, B(2,5)的距离是____1_3___. (2)两点 A0,10, B(a,5) 的距离是17,则a=_±___8__.
四、课堂小结: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1P2 (x2 x1)2 ( y2 y1)2
2,中点坐标公式
x0
y0
x1 x2
2 y1 y2
2
五、作业布置: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一、复习引入:
已知:P1x1,y1 和 P2 x2,y2 ,试求:两点间的距离
1)、y1=y2
y
P•1 x1,y1
P2•x2,y2
2)、x1=x2
y
y1
• P1x1,y1
x1 o
x2 x
P1P2 | x2 x1 |
o
x
y2
• P2 x2,y2
P1P2 | y2 y1 |
x2
2 y2
2
三、数学应用:
例1 已知 ABC的顶点坐标为A(-1,5),B(-2,-1),
C(4,7) (1)求BC边的长 ; (2)求BC边上的中线AM的长;
(3)求BC边上的中线AM所在直线的方程y。
C (4, 7)
A(1, 5)
M
O
x
B(2, 1)
练习:
(1)求线段AB的长及其中点坐标
二、构建数学:
y
3)、x 1 x2 , y1 y2
o
• P2 x2,y2
两点 P1x1,y1 P2 x2,y2 间的距离
P1 x1,y1 •
x
Qx1,y2
P1P2 (x2 x1)2 ( y2 y1)2
练习:
(1)两点 A1,3, B(2,5)的距离是____1_3___. (2)两点 A0,10, B(a,5) 的距离是17,则a=_±___8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