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汇总解析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广州市从2021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笔者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就谈谈这些困惑和思考,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
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旧教材的编写体系比新教材好,执教起来比较顺畅,但也有不少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
以“细胞膜”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则安排在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本节内容与第4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即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合二为一。
教学顺序则普遍有4种情况: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按新教材的顺序讲述。
注:旧教材中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人教版2020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问题答案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教材问题答案第1章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答案和提示P2 (一)问题探讨1. 提示: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二)思考讨论P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可信。
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有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 -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P7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1.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通过上面3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完成的。
)4.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高中生物学教材思考·讨论栏目的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引导不足的问题
01
总结词
缺乏引导、教学效率低下
02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在应用教材思考·讨论栏目时,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导致
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教学效率较低。
03
改进建议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并注重对知识点的
讲解和归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和评估来不断
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展望与建议
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 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和体验生物学知识 。
强化与生活的联系
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 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对生物学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 的专业素养,以确保更好地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讨论栏目通过引导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生 物学的深层含义,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该栏目的问题设置往往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或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 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促进小组合作
个性化学习路径
利用思考讨论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 习路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
多元化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栏目可以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 、实验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04 教材思考·讨论栏 目的应用效果与 评价
例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缺陷及相关建议
课程篇例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缺陷及相关建议王浩源(郑州外国语学校)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从小就对奥妙有趣的生物世界深深着迷。
因高一时参加了全国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河南赛区的考试,我对河南省所使用的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研读。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我们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和不解。
在此,我想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谈谈我认为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个人粗浅的分析和修改建议。
一、陌生的专有名词鲜有解释我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多次碰到陌生的生物专有名词。
这些名词在课本中既没有前后语境帮助我们理解,也没有专门的小贴士来解释,导致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也不明白编者介绍这一知识的意图,更不能自主回答课本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例1.必修1第6页的练习一,让学生区别哪些是活细胞,哪些是死细胞,哪些是细胞产物。
但在本节的课文中并未介绍这几个概念,而且题后的选项中出现的木纤维、导管等,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初次见到的陌生名词,如果不请教老师或百度搜索,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来自什么生物,有什么作用,更回答不出它们是活细胞、死细胞,抑或细胞产物了。
这些困惑不是我个人才有,是我们中学生对该教材的普遍认知,希望在第三版教材修订时,编辑能在课本中适当的地方增加相关名词的注释。
二、多数实验只讲操作步骤,不解释原因我认为只有操作步骤却不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不利于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这应该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存在的通病:只重视结果、结论,不探索原因和事物的本质。
生物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材不能很完善、很系统地介绍相关实验,我们只能学习到有利于考试的结论,却养不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三、部分语言表述模糊,易让人误解例2.必修1第45页关于内质网作用的描述:“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必修第1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教材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类的健康服务ꎻ从否定的角度看ꎬ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
都属于无机盐ꎬ它们在饮料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ꎮ 运动员在运动中
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ꎬ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ꎬ或者被某些人用作
会大量出汗ꎬ出汗时人体会排出大量无机盐ꎬ所以要给他们补充无机
生物武器ꎬ将给人类带来灾难ꎮ
盐ꎮ 无机盐可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ꎬ也是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
“ 真” 字指“ 真正” 的含义ꎻ从进化的视角看ꎬ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
化而来的ꎮ
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1.(1) ✕ꎻ (2) √ꎻ (3) √ꎮ
2. Dꎮ
3.提示 根瘤菌是细菌ꎬ属原核生物ꎬ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ꎬ植
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ꎮ
拓展应用
2
高中生物 必修 1 ( 人教版)
1.提示 细胞之所以会有统一性ꎬ 是因为细胞来源于细胞ꎬ即新细胞是
老细胞通过分裂形成的ꎬ所有细胞都来自一类共同的祖先ꎬ所以具有
统一性ꎮ 细胞的多样性是在进化过程中ꎬ由于自然选择等ꎬ细胞出现
结构分化、分别承担不同功能而产生的ꎮ
(1) 支原体与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是:支原体没有成形的细
2.提示
胞核ꎬ只有游离的 DNA 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ꎮ
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ꎬ有些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ꎮ
(3) 因为人体皮肤和迎春叶都是由多种组织组成的ꎮ 例如ꎬ人体皮肤
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组成ꎬ这些不同的组织
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行使保护等功能的器官ꎮ
拓展应用
1.提示 可用学生已学过的植物或动物的分类、细胞所具有的结构进
含有大量的 Nꎮ
2.提示 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ꎬ但是却有重要作用ꎬ如在玉米细胞
(新)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汇总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汇总解析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问题探讨】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讨论:1.如果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与同学相互评价各自的证据是否正确和充分。
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思考讨论】p3—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可信。
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
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 )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p7: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1.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必修1教材问题讨论及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1章走进细胞1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4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4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5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5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6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6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8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9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0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2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2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2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3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5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5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6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6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7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20第1节细胞的增殖20第2节细胞的分化21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22第4节细胞的癌变22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P2问题探讨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P2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
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思考与讨论的教学研究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思考与讨论的教学研究分析作者:谢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1期【摘要】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提出了相关的新的要求,在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此,人教版对高中生物教材进行了相关的修改,添加了一部分具有特色的教辅类教学的内容,思考与讨论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教版思考与讨论【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91-02前言: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上做了一份精心的设计,并且安排了许多独有的栏目,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思考与讨论这个模块,这是老师们实施新课程的垫脚石,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能够帮助老师探索该模块的教学规律和策略。
1.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分析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思考与讨论这个栏目分布在三本书中的数量是平均占比,也就说明这个栏目的重要性,在每一本的教材中都有学习的必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各个知识点,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忽略这个栏目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虽然思考与讨论的占比较多但并非每一章都出现,只有均匀分布才能够将教材中的结构和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思考与讨论的分类首先是关联型,关联型思考与讨论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各部分知识,这可以提高老师课堂中教授知识的效率,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重复性,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的串联性。
在提高学生对基础学习的重视度前提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拓展知识,有效的衔接好初中过渡到高中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纽带的作用。
其次是概括型,这一类型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看教材,教会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再次是迁移型。
这是教会学生们知识迁移的能力,运用这一原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在思考与讨论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参加实践课堂的机会提供了依据。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江西省永新县任弼时中学谢首沸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在设计理念上以模块形式,插入大量图片,简洁易懂;并且每一节中都有问题的探讨,使内容充满活力;它的题目也是精挑细检,针对性强。
的确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
我想从内容的编排、问题探讨、插图三个方面各提出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能够引起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编委们的关注。
问题1:必修1中第四章的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位置编排的问题探究分析: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
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这是编委们的基本设计理念,但是在第4章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却不是细胞功能的内容,它应该属于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内容。
很肯定的说编委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把传统教材P23图2-4也就是下面这个图原封不动的复制过来,只是把图下说明由“细胞膜结构模型示意图”改成“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本意是为了区分第3章的细胞膜,从而达到讲生物膜的目的。
但是它的实质还是属于细胞膜结构的内容,因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通过细胞膜的研究提出来的,而第3章一开始就有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其实可以先阐述细胞膜的内容再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样由细胞膜延伸到生物膜也就顺水推舟。
也就是说假如把第4章第2节内容插入第3章第1节中,把第4章第3节调上为第2节即由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直接进入第2节控制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这样修改可以使内容更加紧凑,也完全符合编委们的基本设计理念。
教材P23图2-4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建议:把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到第3章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
新教材“探究·实践”栏目的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新教材“探究·实践”栏目的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丁志锋来源:《中学生物学》2020年第09期摘要以新修订的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对该模块中“探究·实践”栏目中的课题内容、探究环节、科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具体探究实践案例,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探究·实践”栏目探究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2019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下简称“新教材”)模块充分考虑探究实践本身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原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栏目整合变更为“探究·实践”栏目。
新教材中的“探究·实践”不仅是栏目名称更改以及探究数量的变化,相关变化的调整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研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对“探究·实践”栏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1 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确定为生物学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并将之定义为“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主要指向生物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并强调了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新教材秉承了这一理念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合优化。
1.1 整合课题内容基于原教材中的部分探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实验材料不易获取、操作难度大、实验效果不明显、实验价值不大等方面的问题,新教材进行了以下优化整合:删除了原教材中的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此内容改为了“思维训练”栏目)3个探究实践;整合了一个探究实践,将“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变更为“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新增了一个“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探究实践。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思考·讨论栏目的分析与教学探讨
03
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推广和使用该教材时,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优点,制定相 应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THANK YOU.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分为三册,每册包含若干章 节,每个章节又包含若干知识点。教材以知识点为单位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思考·讨论”等栏目,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优势
知识体系完整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 知识,包括细胞、分子、遗传、生态等方面的内 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意义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思考·讨论”栏 目的分析,探讨其设计意图、内容分布、呈现方式等 ,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可以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教材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思考 ·讨论”栏目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设计特点和意图,探 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 略和方法,为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 支持。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围绕讨论栏目展 开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 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
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 ,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电镜照片和 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 析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
VS
评价
栏目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时代 性,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联系紧密,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已校对2遍)公开课
必修1P5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A二、简答题略。
P10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讨论题参考答案1.可观察到细胞中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橙黄色的脂肪滴。
2.若观察到细胞之间的脂肪滴,可能是因为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细胞破损使细胞内的脂肪滴移至细胞外。
3.高倍镜使通光量减少,从而视野变暗。
P14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讨论题参考答案1. 略。
2. 略。
3.生物材料的原有颜色可能会干扰显色反应的实验结果。
P16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C4.C二、简答题蛋白质的分类方式有很多:①按组成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②按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可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③按蛋白质的生物功能,可分为酶蛋白、结构蛋白、载体蛋白、受体蛋白、防御蛋白(免疫球蛋白)、营养和储存蛋白、收缩蛋白、运动蛋白等。
P24活动“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讨论题参考答案1.①切片要薄,越薄效果越好。
②盖上盖玻片后要垂直轻轻敲击,以避免盖玻片横向移动而影响观察效果。
③使用样品和试剂时要注意避免污染物镜和载物台。
2.例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些新鲜的植物细胞能观察到叶绿体或大液泡,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和液泡。
P27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B3.C二、简答题1.答题思路:学生可根据题干信息中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起源时间的不同,从简单或复杂的结构特点以及是否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来描述两者的差异。
2.答题思路:“科学”和“技术”两个词通常一起出现,但有着很大的区别。
教师应先查阅一定量的资料,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充分的了解后,再动员学生讨论。
P29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讨论题参考答案1.烧杯蒸馏水呈淡棕色。
静置12h后,烧杯内蒸馏水恢复澄清。
原因是碘离子扩散进入透析袋内。
透析袋内淀粉溶液由无色变为深蓝色。
2.A组实验说明碘离子可以进入透析袋,而淀粉无法通过透析袋出来。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问题探讨应用初探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问题探讨”应用初探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编排形式独具一格,每章节之首都有“问题探讨”内容作为开始,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的面广,有自然科学史、小故事、自然发现、生活常识等,多数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练出来,为学生所熟悉,放在章节之首,有何用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用上它吗?这些疑问困扰我们首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
笔者根据一年来新教材的教学的体会,以生物必修I中部分的“问题探讨”为例,谈几点我对教材“问题探讨”的处理方法,与同行商榷。
1、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课堂导入负有酝酿情绪,组织教学,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可见,精心设计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而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设计的“问题探讨”环节,部分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效果非常好。
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光镜下未染色的动物细胞图,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并回顾初中学过的知识,分组进行讨论:“科学家用电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的存在了,请你推测,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一下就把学生的心思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学就很顺利进行。
又如:《细胞增殖》象与鼠人个体大小比较。
讨论:“⑴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⑵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课件展示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内容,课堂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它是一种组织教学极佳的手段。
但是生物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导入形式千篇一律,久而久之,会让人提不起兴趣,会影响教学效果。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变换着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典故激趣法,实验观察引入法,复习引导过渡法,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掌握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
[探讨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20xx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共6页)
[探讨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20xx年高中生物新教材[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在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材中一些说法存在困惑或争议,经咨询出版社老师或查阅资料,现把一些问题整理出来。
1 疑问:必修2第10页中孟德尔研究的是豌豆的子叶的颜色而不是种皮的颜色,可是教材中的图易使学生获得错误的印象。
解答:图文结合起来看应该不会弄错,不过图片确实会让人误以为是种皮的颜色,建议教师上课时加以说明。
2 疑问:必修2第29页第一段“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该句话应怎样理解?解答:29第一幅图中,红眼果蝇有雌雄,但白眼果蝇只有雄性的,可见白眼这个性状是与性别联系在一起的。
3 疑问:必修2第48页关于DNA图谱怎么衍射的,为何能从衍射图看到DNA的结构是此图形呢?解答:DNA衍射涉及到物理学特别是晶体学的知识,将获得的高纯度的DNA单晶体用X射线照射,能在胶片上产生DNA晶体的衍射图谱。
DNA衍射图谱分析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如确定相位、计算电子密度图、建立DNA的结构模型、优化构建的DNA结构模型、解释该结构对应的功能等,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运算和分析后,最后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衍射图谱中是不能直接看出DNA结构的。
4 必修2第66页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疑问: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怎么看似是相反的?解答:氨基酸序列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应该是一致的。
图示是由于平面图的局限,可能造成一些错觉。
5 必修2第86页黑体字“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疑问: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发生在杂合体的隐性基因中则可能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是否将“从而”改为“可能”或者“往往”,比较确切?解答: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往往是染色体上较大范围的结构改变,一般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或者电子显微镜下识别。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课后题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课后题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6T16:33:04.9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邓红双张丽[导读] 新教材的使用,使得高中生物课后习题更加科学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物知识的环境,有效的投稿教学水平。
邓红双张丽黑河市第五中学,黑河市第一中学,黑龙江省黑河市,164300摘要:新教材的使用,使得高中生物课后习题更加科学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物知识的环境,有效的投稿教学水平。
但是,在高中生物必修新教材课后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上的习题不够重视,而且缺少对课后习题的锻炼,致使课后习题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鉴于此,本文就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课后题的使用策略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教材;课后习题 1.高中生物新教材课后习题概况新教材下的高中生物课后习题是从传统的单一习题模式下演变而来的,主要有基础题、拓展题、概念检测、概念图、技能迁移以及技能应用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比于传统习题,丰富了习题类型,并且在题目上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习题和教材紧密连接,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1]。
2.高中生物新教材课后习题的具体应用 2.1利用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高中生物的概念非常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难用学术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而在课堂上借助课后习题来讲解高中生物的重难点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
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学生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吸收教师讲解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2利用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概念图这种习题类型是于2019年加入到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后习题中的,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运用生物知识点,并且在整体课堂体系中融入概念图的细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骨干的知识结构,划分知识重点,确保学生可以根据概念图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生物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分清主次关系,做到条理清晰,才能更好地做到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
考讨论”汇总解析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探讨】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讨论:
1.如果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
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与同学相互评价各自的证据是否正确和充分。
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思考讨论】
p3—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可信。
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
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 )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p7: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
1.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通过上面3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完成的。
)
4.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正因为有了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才能保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问题探讨】看看右图中的四张照片,是否似曾相识?这些细胞都是你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观察过的。
讨论:
1.图中共有几种细胞?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共同的结构?
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根尖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
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璧,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请举一两个例子,说说不同种类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探究•实践】
p9—10: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
看清楚物像为止。
2.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问题探讨】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
为什么组成地壳和细胞的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差异很大?
【思考•讨论】
p16:比较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
1.在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一一样的,都是C. H、O. N。
这是因为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这些物质含有C、H、O,蛋白质中还含有大量的N元素。
2.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
但是却有重要作用,如在玉米细胞中,s只有0.17%,Mg只有0.18%,但很多蛋白质都含有S,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就含有Mg如果缺少S或Mg,细胞就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或叶绿素。
3.组成玉米细胞中氧元素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人体细胞,而氮元素的含量明显又低于人体细胞,这说明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不同有机物的含量有差别,如玉米细胞中的糖类要多一些,而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多一些; Ca元索的含量也有区别,这与玉米和人体的物质和结构组成有关。
【探究•实践】
p18—19: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略。
2.略。
3.不同生物材料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有差异,因此在日常膳食中要遵循“多样、均衡"的原则,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