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瑰宝
1.人类文明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而海洋文明则是其中最古老、最神秘的一种文化形态。
在古代,人们对于海洋充满着敬畏与想象,他们将海洋视作神的居所,也将其视作生命源泉和连接各地文化的桥梁。
2.古代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海洋有关,诸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都与海洋有着紧密联系。
这些文明中的一些国家依赖海洋贸易进行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则通过探险和航海将文化和知识传播到其他地区。
3.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海洋的深处充满了神秘与未知。
被海洋环绕的人们渐渐地将它们视作神圣的存在,用各种方式对其抱有敬畏之心。
例如,在希腊神话中,英勇的奥德修斯需要穿越湍急的海洋才能回到自己的王国。
而在北欧神话中,诸如海神尼奥尔和洛基等神灵则是牢不可破的象征。
4.海洋文明在加强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航海和贸易活动,古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和扩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将东方文化传到了西方,为中西方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此外,南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化也因海洋贸易而得以向世界各地传播。
5.对于那些依赖海洋贸易的国家来说,船只是他们经济的命脉。
在古代,人们使用木材和帆布制造出适合航行的船只,并利用它们进行远距离贸易活动。
古代文明的瑰宝,例如印度的香料和丝绸、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埃及的金子和香料等,都是通过海洋贸易来到了各国。
6.对于现代的海洋文明来说,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探测和研究海洋深处,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保护海洋资源的巨大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垃圾等问题都在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而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任务。
7.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海洋文明都将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中,并成为连接各国文化和推动交流的桥梁。
让我们珍惜这个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瑰宝,继续探索和保护它,让海洋文明成为我们传承给后代的宝贵财富。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
西方海洋文明主要构成Fra bibliotek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地理环境的差异
纬度较低,普遍地势平坦,气候炎热湿润,以冲积平原地形为主,适宜农作物生产。
靠近海岸,纬度较高,气候相对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流众多,交通运输不便。
文明特征
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农业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保守,易固步自封,但其收容较强。这种地理环境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诞生于两河的巴比伦、亚述和波斯都是这种。而且这些文明也都是农业文明。
制度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经历了奴隶社会,但中国等级森严,实行世袭制,一般是长子继承王位。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出现了三皇五帝。
古希腊实行元老院制度,没有世袭制,带有民主共和的形式。
希腊是城邦制,各城邦之间无臣属关系。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
可耕地的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便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
地中海文明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
性格特征
吃勤劳勇敢、朴实敦厚、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性格。
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善于想象、思绪如云彩变幻无穷的海洋民族性格。
有外向开拓精神,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座落在爱琴海边的希腊半岛土地有限,商业活动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希腊的商业活动又主要依靠海上贸易,所以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希腊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开放。
发展情况
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农业很发达。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
在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海洋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介绍海洋文化。
一、海洋文化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海洋文化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千年。
古代的航海家和水手们依据星象测定方向,建造海上交通工具,开辟了海上贸易航线,从而推动了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在文化艺术方面,海洋文化也有很多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在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中国通过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洋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航运文化更加是代表着中华文明之海洋部分的传承。
海洋文化不仅是经济、贸易的印记,更承载着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历史的认识与贡献。
这个海洋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承载着地方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具体实践。
二、海洋文化的现实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海洋文化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表现。
不仅是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海洋文化也在环境和公益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环保和公益方面,我国有着众多的志愿者和各个组织参与到各种海洋环保活动中,例如海滩擦洗、拾捡垃圾、海龟保护等。
此外,各国议员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海洋环境,防止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
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海洋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在海洋文化的展览和文艺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海洋文化的艺术、手工和航海知识,还能了解到自然环境、文物和海洋生态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是人们在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海洋文化背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海洋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展示了人类探索的美好愿望与奋斗历程,更代表着人类对海洋生态责任与担当。
我们希望海洋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与表现,保护好海洋环境,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做出贡献。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
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
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
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
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
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
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指中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洋战略的重点调整,中国的海洋文明正逐渐展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中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中国加强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方面,中国加大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合作,推进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中国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海洋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力量的文化基础。
中国通过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加强对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产品供给。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文明交流与互鉴。
第四,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和地区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海洋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争议和分歧,在南海、东海等海洋争议的处理中积极寻求和平与稳定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法治,加强海洋法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海洋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文明正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合作并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和平与法治并举的趋势。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
海洋文化起源浅释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陆地的摇篮。
远古时代,地球上没有陆地,只有海洋。
因此,人们又把人类诞生以前的历史叫做史前时期,把海洋时期叫做“史前文化”。
在我国广阔的海洋上分布着很多文明古国,他们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海洋文化,它们是东海文化、南海文化、西海文化和北海文化。
其中,以东海文化影响最大,也最为典型。
这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南海文化和西海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但还没有像东海文化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圈。
下面,我将简要谈谈东海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精神基础、核心内容、重大意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社会背景海洋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也是历史的产物,无论是外向型的、封闭式的或是内向型的文化圈,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人类正逐渐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走出固有的文化圈,渴望从异质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短处。
于是,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海洋文化应运而生。
由于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截然不同,它不像陆地文化那样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壁垒,所以被称为“后起之秀”。
我国古代的先民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帝国,但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们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是黄帝。
相传黄帝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使用“指南车”辨别方向,还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建了宫室房屋;发明了舟楫;驯养了动物;修建了宫室等。
据说,他还发明了养蚕,并且教会了人们制衣。
海洋不仅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台湾岛是世界上磷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岩岛则是世界三大硫磺产地之一,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丰富。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
对海洋文明的理解海洋文明是指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深入,海洋文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海洋文明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海洋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洋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不同的民族在利用海洋资源和面对海洋环境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北欧的维京人以海洋贸易和探险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勇敢和冒险的元素;南太平洋的玛利亚人则以捕鱼和航海为主,他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与自然的关系密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环境。
人类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必须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的特点,使海洋文明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精神。
海洋文明的形成离不开海洋科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海洋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人们对海洋气候和海洋循环的认识,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支持。
海洋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球合作。
海洋是全球公共资源,海洋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通过《海洋法公约》,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国际海洋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了全球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文明是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需要科技支持和全球合作等特点。
海洋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共同推动海洋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在中外大航海史上,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另一位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郑和28 年7 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贸易和往来,创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更向亚非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表达了中国睦邻友好、不会恃强凌弱的优良传统。
哥伦布的航海主要是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马可·波罗讲述了他在神秘东方大陆中国的见闻,因此他的游记不仅使欧洲人对东方大陆充满了向往,还让欧洲人对“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实践和证明,开始了地理大航海。
哥伦布历经4 次航行发现了美洲,他的航海成就在科学史、航海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血腥残暴的殖民主义侵略,印第安文化从此销声匿迹,西方的殖民统治从此变本加厉。
郑和与哥伦布两位航海家的大航海,在很多方面类似,但仔细分析却有所不同。
他们都是为君主效力,都经历过多次的远洋航海,都创造了很多奇迹,他们为世界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航海的背景、目的、结果,以及他们航海成就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这些异同直接反映了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1 郑和与哥伦布大航海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 年,比哥伦布和他的船队远洋早了87 年。
从船队的规模、随船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所携带的物品来看,郑和航海时期的造船业、航运业和商业较之欧洲是非常发达的。
郑和的7 次下西洋为中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友好贸易往来。
哥伦布的4 次远航虽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发现了北美新大陆,他为西班牙帝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为西班牙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始积累。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哥伦布与其他冒险家有所不同,他除了探险之外,更明白殖民的重要性,他的目的是要让那些新大陆上生存的人种臣服在西班牙人脚下,残酷地剥夺他们的财富和劳动力。
有关海洋文明的
有关海洋文明的
海洋文明是指以海洋为基础的人类文明,它涵盖了人类在海洋领域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海洋文明的重要方面:
1. 海洋经济:海洋文明的核心是海洋经济,包括渔业、航运、海洋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等。
海洋经济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贸易机会和经济增长。
2. 海洋文化:海洋文明也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神话、传说、艺术和文学等。
海洋文化反映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以及对海洋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3. 海洋科技:海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包括航海技术、海洋观测、海洋工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
海洋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海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4. 海洋治理:海洋文明还涉及海洋治理,包括海洋法律、政策和国际合作等。
海洋治理旨在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5. 海洋探险:海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海洋的探险和探索精神。
从古代的航海家到现代的海洋科学家,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海洋,拓展对海洋的认识。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和对海洋的依赖。
海洋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为载体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化。
海洋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其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
一、海洋文化的起源古人类生活在海边,海洋是人们最早的交通工具和经济来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洋和海滨资源进行文化创造。
比如古埃及时期,法老们就将自己的巨大的光荣陈列在海洋中,让人们通过海上游览,来体验强大的统治力和财富。
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商周时期开始,富饶的海洋资源就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海船、渔网等器具在海洋运输和渔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汉代,海洋交通和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南沿海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唐宋时期,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完善,海洋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方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海洋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中世纪欧洲的航海时代,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在海洋上大雄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此后,欧洲的海运业开始逐渐崛起,海运和海关制度的发展也为海洋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殖民主义和殖民地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带来了新的境界。
在殖民地的建立过程中,殖民国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等,这些元素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另外,20世纪以来,海洋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海洋文化体验的载体也从传统的旅游和展览逐渐向虚拟现实、数字文化等新模式转变。
比如,许多海洋主题的动画、影视作品也逐渐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文化娱乐方式。
三、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历史的铭记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中华海洋文化博物馆等海洋文化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海洋文化的历史和内容。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知识讲解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
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
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
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
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
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
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
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
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虽然也产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备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国家。
海洋文明的刚性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
所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
西方海洋扩张史——西方海洋文明与东方对比,抓住时代的时代宠儿
西方海洋扩张史——西方海洋文明与东方对比,抓住时代的时代宠儿西方真正崛起的时代是海洋文明的时代,却无处不包含着游牧民族的特性西方文明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背上的民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形成开始就具有着极为强烈的文明对外冲击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从人种演变的划分上,我们可以知道欧洲民族是古代的蛮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他们曾经广泛生活在欧亚内大陆,西南亚的一些干旱地区。
往往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
他们的所有财产往往随身带着,过着游牧的简朴生活。
只有当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才会聚集成部落。
正是因为这种品性,使得游牧部落演变成了一种重财轻土,游荡成性的特质。
而这一特质在西方海杨文明正式到来,由原先对陆地上各个国家的征服也变成了在海洋时代的称雄称霸。
在传统概念当中游牧民族,发动的掠夺战争,往往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晚。
而且往往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是征服抢掠殖民三位一体的,是一种随机性的外拓行战争。
所以西方对于其他文明而言是极进攻性的。
自西方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的前希腊时代的文明历史就是如此。
虽然之后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并非同一个民族一脉相承,文化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
西方文明起源,开始就是急剧扩张的民族文化历史。
到了近代以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而且还被西方国家赋予正面的文明开拓者的含义。
对于我们现在很多人而言,我们在寻求海洋贸易是源头的时候。
总会将大西洋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上,西方文明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的海洋文明早就已经开始,而开始的源头也并非大西洋,而是至今存在感并不高的印度洋。
可以毫无否认的是,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文明都是与印度洋有着直接联系的。
海洋文明发源于印度洋,转换于大西洋。
印度洋在前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甚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都是人类海洋贸易的主要发源地和经营对象。
可以说从南海到印度洋整个国际贸易圈的繁荣,促使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也是当时西方极为追求的发财致富的贸易圈。
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影响因素
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影响因素
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条件:古希腊处于地中海东部,拥有众多海湾和海岛,海洋资源丰富。
这使得古希腊人依赖海洋生活,发展了强大的海洋文明。
2. 海洋经济:古希腊的海洋经济以渔业为主,渔民以捕鱼为生,同时也出口鱼类和其他海产品。
此外,古希腊还发展了航海贸易,往返于各个海域之间,与其他地域进行贸易往来。
3. 海岛分布:古希腊由大量海岛组成,这个地理特点促使古希腊社会形成了分散的城邦制度。
每个城邦都有独立的政府和军队,迫使它们在海上进行频繁的争斗和竞争,从而促进了海洋文明的发展。
4. 航海技术:古希腊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创造了一套先进的航海技术,包括制作船只、导航、航海图表等方面。
这让古希腊人能够勇往直前地探索未知的海洋,开辟了航海领域的新路。
5. 海洋军事: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与军事息息相关。
古希腊人发展了强大的海军力量,以应对不同的军事挑战和海上侵略。
他们创造了三段式的长船,以及一套成功的战术,如“赫拉克利斯之列”等,这为后来的船舰设计和作战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
总之,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海洋经济、分散的城邦制度、航海技术和海洋军事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得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得以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比较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比较摘要: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
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海洋文明;中国;西方;比较东西方不同的环境下孕育出了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称之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海洋文明史。
西方学者通常认为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海洋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更没有形成传统的海洋文明[1]。
所以,中国究竟是否拥有自己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学者间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而实际上中国东面临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海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古代也曾经有过发达的航海事业,也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海洋文化甚至海洋文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认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欧洲的海洋文明和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发展道路。
因为文明的衍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
这些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文明的差异。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道路,比较了中国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区别,并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海洋战略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过程海洋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仅限于捕捞、制盐和航运。
15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不断尝试环球航行,开始疯狂地殖民掠夺,扩大了世界市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海洋更是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经济和军事价值越来越大。
中西海洋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摘要:中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中国人民世代与海为伴,创造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海洋文化。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其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不断地铸造着这些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更是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中。
本文从中西谚语、文学以及民族性出发,探讨中西海洋文化的异同,以期取长补短,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实践有所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海洋文化;谚语;海洋文学;性格【中图分类号】{g5}一、概述“海洋文化”又被称为“蓝色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海洋文化呢?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众多,很难统一。
曲金良(2003)总结道:“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不循规蹈矩,崇尚机遇和奋斗精神,具有开放、创新和流动的特征。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郑敬高,1999)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有没有海洋文化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按照传统思维,中华文化属于内陆河流文化,而西方文化才是海洋文化。
这个论点更是因黑格尔的言论而变得深入人心。
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印度、巴比伦……占有耕地的人民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其他民族把它们找寻和研究出来”;“西方文明是蓝色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明是土黄色的内陆文化”……(徐凌,2005)然而,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成果表明,中国不仅仅是农业文明古国,也是海洋文化大国。
古代中华海洋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积极影响
文化文明Ocean World2019古代中丰海洋文明对论界文明的积极影响撰文I郭奇林S/—洋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在造船和航海能力上“突破大海隔离和束缚”“有走向海洋的进取意识,同时获得与外部族群接触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机遇”,则是最近儿 千年才具备的能力。
这也是人类海洋文明的开端。
它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从区域走向全球,从全球走向立体。
中华祖先在石器文化时代就开始在大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渤海、黄海以及东南沿海区域进行生产和生活,他们种植水稻、谷物,泛海捕鱼,陆地和沿海居民相互间进行着必要的交换,为中华多元 文明的开创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中华海洋文明就起源于这种滨海与岛屿先民的渔捞生活,这些濒海聚落在进入文明时代后逐步发展为港口(或者是海洋族群建立的早期国家的国都),“他们通过大海沟通环中国海不同区域的联系,并将文明传播到西、南太平洋的岛屿。
”据文字记载推断,中华先民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与海外世界有了接触。
如,“大九州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认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益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九者,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文献描述了一个被海洋环绕的世界,有如中国这样的州还有很多。
九州说反映了中华先民以中国为中心观察世界的一种朴素的海洋观。
《竹书纪年》中有夏帝王芒“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也就是说,4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辽阔的海疆、狩海经营的海洋意识。
《诗经•商颂》载:“肇于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祈祈”,反映了从海上来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况。
20世纪20年代,殷墟出土了大量海贝、鲸鱼骨、龟甲,说明中原地区与沿海很早就有贸易往来,中华民族的疆界达到了东南沿海。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
西方海洋文明的渊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
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
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
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
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
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
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
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
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虽然也产生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备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国家。
海洋文明的刚性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本来中国可以具备海洋文明国家的条件,但海洋文明不连续。
所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等。
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若干个小块平原,但又多为关山所阻隔。
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比较分析
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比较分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主要有尼罗河,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除中华文明以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沉积在考古遗址遗迹和文物。
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农耕文明,充沛的河流冲积的平原,依靠农业生产,提供文明的物质基础。
埃及金字塔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成为封建社会的第一大国。
梁启超先生爱琴海古希腊文明,作为第五大文明古国。
古希腊文明是与其他四大文明古国完全不同的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或航海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
希腊神殿遗址古希腊的文明经历约650年,从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为止。
罗马文明一般指的是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开始算起,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为止。
又吸收中亚的古希伯来文明犹太的一神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的启蒙运动发展成为西方文明,中国农耕文明则被称为东方文明,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西方文明也吸收融合借鉴相对先进的东方文化。
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像西方文明相比较东方文明,受亚非欧的影响,来源广泛复杂,融合了多民族多区域的优秀文化和宗教,形成了以基督教为单一宗教的西方文化主体。
但也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下来发展起来。
从时间上来分析,出现了黑暗时代的断层,并非一以贯之连续不断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而东方文明相对独立纯粹,虽然吸收了来自于外来的文化艺术和民族但最终融合成为统一的儒家文化体系。
其历史和文化没有中断,经过五千年连绵传承发扬光大。
孔子西方文明中基督教和圣经成精神和信仰主体,异教徒和无神论者被歧视甚至被裁判处治,宗教在生活生命中处于重要位置。
教皇教徒教堂及圣经是基督教的重要内容。
而在东方文明的发展中,孔儒思想占统治地位,其经典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教派,更没有教主教士教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外海洋文明
摘要: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自古以来就不具备扩张、开放等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
然而,史料表明,古老的中国并非绝对没有海洋文明。
只是中国的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且几度被压制扼杀,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本文依据掌握的材料进行了客观分析,重点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及影响,并对现代中国如何走海洋文明之路做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 海洋,中华,开放,封闭,发展
现代史学界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地中海文明视为典型的海洋文明。
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成就了典型的商业文明。
而古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被称作“大河文明”。
尤其在中国,其绵延不绝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竟一直忽视着它那漫长的海岸线,延续着内向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统治者,有如何的海洋观呢?古中华的海洋
文明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史料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不但一直与海洋打
交道,而且还有深刻影响。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过6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则出土过大量有关舟楫陶器,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造出了舟楫,而且证明他们在5 000年前就已开始航海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之利”,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当时出现了专门进行水上战斗任务的古代海军部队——舟师。
当时吴、越、齐、楚等各大诸侯国的造船业发达,并有战船征战在海河之上。
据说吴、齐还在黄海进行了一次大海战。
秦始皇为寻长生不老灵药,派遣徐福东渡,最后到达日本,充分显示了当时不凡的航海技术。
汉代任命过“楼船将军”、“戈船将军”、“横海将军”和“下濑将军”等,楼船军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军种。
三国时期,吴国拥有风帆战船5 000艘。
公元230年,吴国主帅孙权派卫温将军统率万人船队远航到台湾,吴国的使臣还曾远航至东南亚。
南北朝时期,惠琛和尚在得到皇帝恩准后,向东远航2万里到达美洲去普渡众生,并把华夏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美洲大陆。
应当说他才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又一次向日本带去了中华文明。
唐代还组建
了庞大的水师,利用大型“五牙”战船,多次越海东征高丽。
宋代,尤其是偏安东南时期,海上贸易特别活跃,出现了泉州福州等重要海港。
元明时期,中国航海达到高峰。
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密切了中华文明的对外联系。
明中后期以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海禁,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
这一段时期是海洋文化的衰落期,不过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台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航海并非止步不前了。
然而,经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这些“走向海洋”的步伐,显然不具备亚历山大大帝般的扩张欲,不具备哥伦布一般的“寻金”欲,更不具备后来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殖民欲。
而且,中国“走向海洋”更多地属于特定个人的行为(尽管有时候是奉王命),既非严格意义上的代表政府行为,也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这与中国传统的海洋意识直接相关的。
班固说:四裔之地,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者惩而御之,去者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縻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
这正是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典型体现。
古代中国王朝对于臣服和朝贡的周边各民族,即环绕著中国形成东亚的边缘地带的那些地区或政权,不抱任何土地扩张和直接统治的欲望,虽然致力于维护最高权威,但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比如,历史上康熙帝收复台湾之后,曾产生过尽撤台湾岛民回大陆的想法。
或许,在它看来,收复台湾的意义仅在于颠覆了郑氏政权。
看来,即便这样一位较为开明的皇帝,也没有较强的海洋意识。
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没有得到发展,我认为根源于国民的文明心理。
中国民众长期处于农耕时代,由于客观条件适宜,没有产生海外探险的强烈欲望,因而一直保持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这正好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海洋民族形成鲜明对比。
海洋民族凭借舟楫“四海为家”,不像农耕一样具备“有种有收”的逻辑,所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是其生存所必需的。
海洋又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无界限的世界,所以海洋文明具有广阔性、不稳定性甚至侵略性。
中国文明是重权威的,所谓“一山难容二虎”。
而希腊罗马是重自我的。
希腊文明最发达的时候,也是一系列的城邦,不曾组成一个绝对集权的国家。
可以想见,中国人心目中的神都是几近完美的,不可抗拒的;而古希腊古罗马心目中的神往往更像人类,他们是能力超众却摆脱不了常人思想、也会犯错误的。
所以说海洋民族骨子里都是“自由”“竞争”,最终发展为商业文明。
中国文明则相对保守,还一度陷入了“自大”的境地。
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华文明固然十分炫目,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点。
比如传统儒家学说,其实就是是提倡守旧和服从,反对创新、反对标新立异的。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所
以,中华文明要想更加辉煌,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外界交流,不断地汲取其他先进文明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克服民族弱点的英明步伐。
当代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一步步离不开世界。
因而也一步步与海洋打了更多的交道。
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开拓海洋文明之路,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与周边各国的海权之争还在上演,这却只是发展海洋文明的一个起点。
只要全民增强海洋意识,我们的海洋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参考资料]
(1)国学网《海洋文明与中国的繁荣》
(2)网页文章《从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视角看台湾问题》(3)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