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f5f7ef3f43323968011c9215.png)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
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7bb718a300a6c30c229f1d.png)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
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
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
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
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
米尔顿弗里德曼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989892daaea998fcc220e61.png)
理论贡献 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在理论上有三大贡献,首先是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即通 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政府可以通过控制 货币增长来遏制通胀。这被视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场革命。 消费函数理论 其次,他创立消费函数理论,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 规律进行驳斥。凯恩斯认为,随着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 们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呈递减趋势,与此同时储蓄则越来越多。因 此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抵消个人消费的减少,从而保证经 济的持续增长。弗里德曼指出,这一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人们的欲 望实际上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即产生。 “自然率假说”理论 第三,1968年,弗里德曼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菲尔普同时 提出“自然率假说”理论。他们发现,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并没有必然联系。自然失业率永远存在,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政 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来看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弗里德曼名言编 自由、私有、市场这三个词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自由是指没有管制的、开放的市场。 单单使用市场并不足够。任何国家不论富庶或贫穷的,都在使用它。只有私有市场也是 不足够的。例如,印度虽然有一个相当庞大的私有市场,但人民的生活比起四十年前并 没有多大的改善。同样地,一般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也使用私有市场,但它们非常 落后贫穷。[8]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弗里德曼重振了自由经济学,在它即将被世人所遗忘的时候。他是一个学术界的自由斗 士,在没有比他更忧郁的“忧郁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中讽刺经济学的说法)”实践者。 美国总统布什: 美国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公民。他的工作证明了自由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他 的著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央行的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帮助央行维持经济稳定, 也改善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弗里德曼的主要理论对手、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 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一个巨人,在推动美国经济自1940年顺利发展至今的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方面,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还没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9] 批评 弗里德曼去世两年后,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不少人指责先前美国所奉行的自由放任 经济政策是海啸成因之一,弗里德曼也被指难辞其咎。 而支持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者则反驳说,次贷危机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并非是弗里德曼所 提倡的自由放任的过错,因为酿成次贷祸根的房地美、房利美属于政府资助型企业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研究第一章货币数...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研究第一章货币数...](https://img.taocdn.com/s3/m/c5c290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png)
内容摘要(一)选题背景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
2006年11 月16 日,这位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4 岁。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州的布鲁克林,他的家庭是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的移民。
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
他曾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
在公共政策领域中,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及尼克松总统与里根总统的非正式顾问。
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
“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
他坚持不懈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准备着为探寻真理而与他人进行辩论,他自己为此也受尽了那些无法理解他的人们的嘲弄。
事实上,只有在过去的15至20年里弗里德曼才受到实事求是的看待,而在此之前,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被人们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其著作都不被允许摆放在书架上。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自由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他几乎“独自”恢复了“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发起了一场广为人知的反凯恩斯主义论战,并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了自由市场精神的旗手。
弗里德曼与他一直反对但始终保持尊敬的凯恩斯,曾先后深刻影响了20 世纪的下半叶和上半叶。
受他们学说影响的国家,如今还在实践中或明或暗地按照其理论前行,而他们却从此只能留下其思想的光影,将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争战留给了这个争论不休的世界。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代名词。
他在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d1a3eb2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1。
弗氏采纳了凯氏理论中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即在凯氏和弗氏的理论中,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氏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而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就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弗氏也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的影响。
2.在凯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在弗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也是正相关的。
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就越大;弗氏也认为,在长期中,确定收入增加的话,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3.两种需求函数的最终简化式大致相同。
凯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f ( Y, i) ,弗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P=f (Yr, i)。
在两种函数中,收入和利率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不同点:1。
两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同。
1)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的是短期分析,假设价格不变;而弗氏的理论是在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并假设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2)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定义在M1的层次上,即假设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氏的理论将货币量定义在M2的层次上,即货币量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两种需求理论的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不同。
1)凯氏的函数为Md=f (Y, i)。
根据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2)弗氏的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
弗氏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同时还受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的影响,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
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1b9d831caaedd3383c4d396.png)
三、思想渊源
(一)旧货币数量论
1.定义:
旧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 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其主 要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 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大小,假若其 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 成正比,货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公式:
(1)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Equation of exchange ;现金交易数量说)
1970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 一文;1971年《名义收入的货 币理论》短论,构成现代货 币数量论的主要结构。
(二)其他代表人物
1.美国:
艾伦·沃尔特斯
卡尔·布朗纳
(Karl Brunner )
艾伦·梅尔泽
2.英国:
艾伦·沃尔特斯
(AllanΒιβλιοθήκη Meltzer )戴维·莱德勒
(David Laidler )
货币需求量;P为平均物价水平;M/P为手中的 货币量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量;f为货 币符号;y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真实 收入、持久收入;w为来自于非人力资本的收入 或者说来自于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rm, rb,re为货币、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即利率; dp/p·dt为价格水平预期变动率;u为其他不属于 收入方面的因素,如将来的经济稳定程度)
时去世。信奉犹太教,
狮子座。
(经济学顽皮的侏儒)
1933年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1945—1946年明尼苏达大 学副教授。1948年芝加哥大学教授,1977年 退休。
芝加哥大学商院
“一个人也要学习 管理家里的经济,一 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 像一个好的政府一样 管得要少。”
第四章 货币主义学派
第一节 货币主义的产生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f0b31859eef8c75fbfb39d.png)
e 1
O
u*
失业
七、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数量增加 货币需求增加 各种资产需求增加 实际产量增加
(二)否定财政政策,重视货币政策 否定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大 LM曲线平缓,货币政策作用小 曲线平缓, 曲线平缓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 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LM曲线陡峭,货币政策作用大 曲线陡峭, 曲线陡峭
失业的分类: 失业的分类
自愿失业 自然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2)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 )
①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 入水平、 入水平、即充分就业有政府干预, 率水平
2、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假说 、适应性预期( ) 适应性预期指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经验为 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 每一期的预期。 每一期的预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之四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之四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 货币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 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三种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名义收入模型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 名义收入模型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主义的 菲利普斯曲线 •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 • • • • •
(2)持久收入具有高度稳定性,货币需求 )持久收入具有高度稳定性, 也是高度稳定的 (3)经济波动是由于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 货币供给的波动所致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1a3395bd960590c69ec3761b.png)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
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
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
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
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
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
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
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
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主要观点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c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f.png)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主要观点包括: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加而减少,其后果往往是非生产性投资代替了生产性投资,过度的政府支出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相机抉择的政策反而会引发或加剧经济的波动。
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制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
这样的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解决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能解释的问题,即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永久性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的,需要通过消费行为推导出来。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弗里德曼原著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https://img.taocdn.com/s3/m/50340b8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1.png)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提出了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是在对货币持有动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是为了进行交易,并对货币持有数量与个体收入和交易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需求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即对交易货币需求和对资产货币需求。
对交易货币需求是指个体为了进行日常交易而持有的货币数量。
弗里德曼认为,交易货币需求与个体的收入和价格水平成正比,即随着个体收入和价格上涨,对交易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根据这一观点,弗里德曼提出了对交易货币需求的函数形式:M^d=kPY其中,M^d表示对交易货币的需求量,k是一个正常数,表示单位收入和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敏感度,P和Y分别表示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对资产货币需求是指个体为了持有货币作为资产而进行的需求。
弗里德曼认为,个体对资产货币的需求主要受到货币利率和其他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当货币利率下降时,个体更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其他资产,从而增加对资产货币的需求。
根据这一观点,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资产货币需求的函数形式:M^d=L(i,Y)其中,M^d表示对资产货币的需求量,i表示货币利率,Y表示实际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整体货币需求量等于对交易货币的需求量和对资产货币的需求量之和。
根据这一观点,他将这两个需求函数进行了整合:M^d=kPY+L(i,Y)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货币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使得货币政策的分析和制定更具有科学性。
根据这一函数,现代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
然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首先,该函数的函数形式非常简化,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预期和金融创新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27a4bdd7cd184254a353545.png)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2f35ad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44.png)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货币需求是当收入一定是,理性人们受便利,习惯,风险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将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的欲望。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富争议的理论之一。
而货币理论的基石是货币需求,供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具体阐述,学术界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但不同的理论之间虽有所争议,但也有相通之处。
在本文中,笔者将比较一下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某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和利率有关。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271eed6294dd88d0d26bfe.png)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历史似乎有意为凯恩斯创造了弗里德曼这位与他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的对手: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货币理论的关注,对既成体系的挑战才能,出众的口才,敏锐的头脑,令人瞩目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地位。
这一切都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色彩。
无论如何,凯恩斯的“凯恩斯革命”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反革命”都将成为交相辉映的千古绝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天才和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睿智。
一.思想碰撞:不同点:1.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种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反。
2.从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看: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分析是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储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政策含义与结论运用不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并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回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他认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即流动性陷阱水平时,如果投资还不旺盛,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再通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来刺激投资的话是没有用的,此时就应该用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增加。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https://img.taocdn.com/s3/m/97954f6148d7c1c708a145fc.png)
弗里德曼2006年11月16日,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去世,享年94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得知消息后说:“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
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
”弗里德曼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过多干涉经济问题。
他的观点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福特和里根政府以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曾担任多个政府机构顾问。
西方一些专家将弗里德曼、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人并称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的主流人物。
弗里德曼1912年7月生于纽约,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7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他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著作包括:《价格理论》、《经济学家的抗议》和《没有免费的午餐》等。
巧合的是,此前,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也在今年去世了。
加尔布雷斯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弗里德曼最大的论敌之一。
加在美国物价局工作时主导了二战后最长时间的物价控制,弗里德曼攻击他说,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来说,至少拖延了好几年。
现在看,弗里德曼这个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就在弗里德曼去世前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费尔普斯。
费最杰出的工作就是推进了经济学界对于“失业和通胀”的理解,实际上,这也是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理由(当时,弗里德曼获奖的演讲词就叫“失业和通胀”)。
费的获奖也可以看作弗里德曼的二次获奖,的确,他这个贡献太重要了。
对弗里德曼进行思想阵营划分是一个难题。
他不承认自己像哈耶克一样,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也不愿意说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他可能在保守阵营里偏左一点,或者自由主义的阵营里偏右很多。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f69bc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0.png)
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在经济学中,有两种非常相似的理论,都是讨论和分析货币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入假设就业与货币的关系。
它们分别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它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层面上,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凯恩斯理论都对货币的存在进行了区分和分析。
然后,它们的内容似乎是一样的。
即使他们不是,他们也很可能彼此很亲近,但他们不是。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主要认为货币是重要的,它是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货币是债券、股票、股份的替代品。
对于个人来说,货币类似于黄金和玉石,是一种财富资产。
它不重视利率。
它认为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同时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国民收入和企业对产品总产出的变化。
对于凯恩斯理论来说,并不否认货币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产生的利率可以转化为另一个层面的商业投资或者通过工资收入的变化来调节市场供求和劳动就业。
重要的是利率。
它们不同吗?他们也有共同点。
但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它们的基本内容。
▲货币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起源于50年代,最初以美国弗里德曼为首的流派认为货币是衡量个人总财富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个人总财富是难以衡量的,那么就只能总永久性收入或者用定性以固定总收入来衡量,不能用不稳定的收入来代替。
那么这时候弗里德曼就考虑到了货币需求,他还对其列出了最基础的公式。
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或者是其他资产对于货币预期的收益率(回报率)的函数。
Md/P=f(Ypη-,, -rm),对于一般人来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也就是个人财富的增加,那么对于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函数图但弗里德曼不同。
他认为人的永久收入是稳定的。
在商业上升周期的扩张区间,人们的短期收入会大于永久收入,收入的波动范围相对稳定。
因为工资在一条平均线上上下波动,所以往往是永久性收入。
然后得出永久收入稳定的结论。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名词解释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fbcff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b.png)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名词解释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在李嘉图以前,休谟曾被认为是这个理论的代表者。
李嘉图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并把这一原理运用到货币上,他说:“这种减色银币的数量超过了在只使用不减色银币情况下流通过程所能保持的银币数量,因此它便贬值而又减色了。
……通货贬值与否,完全取决于其数量是否过剩,而不是取决于它是辅币还是主币。
”货币数量论简介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核心思想: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经过了“实证”的理论。
它的“可接受性”或“正确性”至今还有大量的争辩之声,在现代社会里,它的“有用性”则几乎没有多么大的争议。
货币理论史上有一个直观易懂却又争论不休的理论,这就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有古典论和现代之分。
古典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货币数量多了,商品价格就上升;货币数量少了,商品价格下降。
在这种货币数量理论里,货币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得到这种工具就会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
得到货币数量多,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就多,商品价格上涨;得到的货币数量少,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商品价格就下降。
由于这种理论有许多生活的直观经验支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货币具体讲,货币数量多了,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多了,人们可能保留一些货币,也可能使用一些货币去购买商品,这并不一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同样货币数量少了,人们也可能动用原来的货币“资产”,保持原有购买力,或是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它可能带来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并不影响商品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规则”?
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1月16日去世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理论遗产。
其中的货币主义,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
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也称货币学派或现代货币主义,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
上周刚刚辞世的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们普遍看作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与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卡尔·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旨,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
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
弗里德曼还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支持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发挥独立作用的观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20世纪70年初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货币主义因此而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汇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
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起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自愿在身边贮存的平均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最好的政策方针是使货币供给量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比如每年4%的增长。
政府应该放弃对经济进行微调而代之以“坚持固定的规则”,避免干预自由的市场。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
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减少(增加)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
1.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给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物价高涨、生产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1979年,5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她高举自由经济的旗帜,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管制,并亲自主持了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撒切尔首相借用货币主义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上任当年,为控制货币流通量,一举削减了10亿英镑的国债,将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10%,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17%。
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时间使经济更加低迷、失业更为严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当时使人们难以接受,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名发表公开信,对此政策加以抨击。
但是,撒切尔首相并没有妥协,因为这一结果早在她预料之中。
当年底英国经济增长几近谷底,失业人数达250万,然而当经济走过这个“拐点”,便柳暗花明,生产渐渐复苏,物价开始回落。
撒切尔首相的做法,看似一招险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闯过了难关。
1984年,英国按照最狭义的货币Mo来控制货币发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金融形势趋于好转。
1985年11月起,为促使经济繁荣,政策调控的重心,从原来的货币供给转向了汇率。
一方面,将英镑和坚挺的德国马克挂钩;另一方面,大量买进外汇,通过降低利率、阻止外资涌入,以降低汇率。
而低汇率与低利率,又推动了投资;到8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降到4.9%,经济增长显著,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