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期+张颐武: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象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之中国电影百年

百家讲坛之中国电影百年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中国电影百年》论文要求: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尹鸿谈谢晋电影;②:从中国式离婚看家变;③:可可西里悲壮的独行;④:张颐武论《英雄》;⑤:破解十面埋伏。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答:张颐武谈《英雄》内容:张颐武在百家讲坛中主要谈到关于电影“英雄”的社会批评、故事情节、主题、产生原因等四个方面。

首先,媒体、大众对于《英雄》的评论大致有三种:一种评论是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就说这个秦皇不可杀,而历史上秦始皇是具有争议的人物。

张艺谋在电影中渲染了秦始皇是一个好人,或者秦始皇不可以杀,秦始皇他创造了一种和平,这个是不对的。

第二说法是这个电影没有什么故事,说不会讲故事,只有画面漂亮,不会讲故事的电影就没有意思,不吸引人。

那么三个说法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电影里边只是有一些空洞的武打,没有意思。

第二,是故事情节。

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没有故事,其实它不是没有故事。

它其实是用两个人的对话撑起来的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是一个又一个否定的故事。

它其实这个电影里边,你可以发现第一个故事李连杰演的无名跟秦皇讲了以后,就被秦皇一下子否定了,然后李连杰又讲了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又被否定了。

第三个故事他说是真的,其实也被否定了。

大家觉得单薄就是因为这几个故事都被否定了,他编了几个故事但是最后又被否定了,然后只有两个人的不间断的对话。

所以这个情节的线索显得比较单调,这个可能是大家认为《英雄》比较简单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电影主题——秦皇不可杀。

在电影最后其实这个无名跟秦皇也近在咫尺了,无名可以杀掉秦皇,但是无名没有去杀秦皇。

秦皇为什么不可杀?这个电影有一个非常让人震撼的价值观,跟我们以前现代历史里边理解的秦始皇故事不一样的。

就是说为了和平秦皇不可杀,这个世界要有秩序,所以秦皇不可杀。

第四,产生原因。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进步电影就建立了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关注底层民生、批评社会不公、强调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传统。

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平民、劳苦大众或普通知识分子,他们多挣扎于战争、阶级压迫和苦难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心怀向往。

上海进步电影涌现出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花月》等。

这些作品承袭了文学和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美学上强调客观真实地描写生活;但其呈现的整体社会图景和人物,因为现实的原因常常是灰色的。

上海进步电影的灰色之气,在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创作中被一扫而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启了新中国电影的新征程。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表达了关于电影的新思想,即电影要务于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社会,电影要展现新的国家形象,就要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歌颂“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

这就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的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叙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毛主席电影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对传统的私营电影公司进行了国有化改造,建立了国营电影工业的系统。

与此同时,在电影创作中也开始形成一种与此前上海进步电影不同的面貌。

这些红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革命战士,这里的战士,可以是革命军队的士兵,也可以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普通人;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主人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说最终取得胜利;故事空间也相应地从城市转向了革命战场、农村和工厂。

同时,随着革命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的变化,影片的叙事和影像风格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建构

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建构

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建构
袁智忠;田鹏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24(37)1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转向、价值观多元化等趋势将中国电影文化不断推向未知与尴尬的境地。

因此,中国电影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伦理的引导与规训。

在“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呼声中,中国电影文化应以传统伦理为基底,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价值观念,沿着电影文化的生成肌理,通过思想文化层面的共同体美学价值理念传续、叙事文化层面“手段善”与“目的善”的统一、镜头文化层面的诗性镜头建构,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建构,助力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

【总页数】11页(P39-49)
【作者】袁智忠;田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建构文化地图书写时代篇章——首届“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2.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建构——《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
评介3.底层记忆与文化想象--新中国电影中的流动农民形象建构及其文化阐释4.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的伦理视角5.中国电影伦理学的体系建构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教授张颐武出语惊人,章子怡和孔子类比引发文化争论

北大教授张颐武出语惊人,章子怡和孔子类比引发文化争论

北大教授张颐武出语惊人,章子怡和孔子类比引发文化争论张颐武观点: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摘自《新周刊》编采手记“太受伤了!请你们一定要为真正的中国文化说句公道话!”昨日下午,读者张先生打进本报热线表示强烈不满,称中午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无意间引用某媒体的观点,“一个孔子抵不上一个章子怡”,让这位大学生气愤难抑。

我们的编辑记者立即输入关键词“孔子·章子怡”,很快找到文章出处。

在《新周刊》上一期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中,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的新锐观点。

于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本报推出这个选题,也想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教授: 一个章子怡比万本孔子有效?在《新周刊》专题“如何‘贩卖’中国文化”中,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称———“现在都说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20世纪是一个美国梦的时代……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也很好,这个高速成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

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

’这就是中国梦。

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

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

张颐武

张颐武

3月24日《张颐武论"英雄"》张颐武央视国际2005年03月28日10:16主讲人简介: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内容简介:2002年,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忘却的年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这一年打破了低迷多时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寂静,在强大的明星阵容,和3000万美元的巨资打造下,这部以刺杀秦王为主题的武侠故事片在中国乃至国际影坛掀起了一股《英雄》狂潮。

同时也在舆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尽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如潮的批评声依旧成为舆论界评价这部电影的总的论调。

在震耳欲聋的指责声中,《英雄》却出人意料的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国内,《英雄》的总票房收入2亿5千万人民币,远远超出同期上映的国外大片的票房收入,在境外的票房收入也超过9亿人民币,并连续两周夺得北美票房冠军。

从而成为国产电影中真正的英雄。

那么,为什么这部备受笑骂的电影会取得如此成功的票房成绩?真的是小骂帮大忙么?《英雄》魅力究竟是什么?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与您一起论《英雄》。

《百家讲坛》,正在播出!(全文)2002年的年底,那个时候天下雪非常冷的天,那天我在五道口电影院去看《英雄》。

但是我在这个门口买了票以后,你可以发现就是堵在那个门口,八点五十的晚场,还是堵在门口,有一大堆人堵在一起,等着前面那一场结束。

哎呀,这个状况我觉得是从来没有过,就是我这二十年来看电影历史里边就没有这样的经历了。

看电影里边你就可以发现看电影的人总是越来越少,但是到今天张艺谋这个电影创造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大家一般的评论,大家如果看过的话就知道有三种评论。

一种评论是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就说这个秦皇不可杀。

那么秦皇不可杀这个说法是媒体里边我们经常看到的,由于这个说法说明了张艺谋他就是歌颂暴君。

3月25日 《破解十面埋伏》 张颐武

3月25日 《破解十面埋伏》 张颐武

《十面埋伏》是不是《英雄》的翻版呢?是不是跟《英雄》一样?你可以看到在表面上一样,其实包含了很多不一样。
我看到一个不一样其实有意思,什么不一样?你比如说最简单的一个就是《英雄》告诉你的是强者的力量,是世界秩序的力量,但是《十面埋伏》告诉我们的不是秩序的力量,而是反秩序的,是超越秩序的生死缠绵的爱情的力量。这个爱情的力量是不讲道理的。那个秩序的力量是讲道理的。比如说天下、和平这个概念是抽象的,爱情是两情相悦,这是完全没有理性的,它不是说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感情的这种结合。你可以发现这里边它跟过去那个电影《英雄》里边它歌颂的是秦皇,或者秦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十面埋伏》里边正好这个情况有所改变。就是不再是《英雄》里边那样歌颂秦皇了,它是觉得两个力量,一个是反抗大唐的飞刀门,还有一个力量就是大唐。秩序的力量和反秩序的力量,但是这两种力量都变成了一种压抑的力量。你看那个电影,最后这两个力量都要不让人谈恋爱,都不让人谈恋爱,都让人生死的爱情不能继续,那怎么办呢?人就脱离这个秩序。你发现原来那个时候,他讲这个秩序是非常好的。但是意外的是这个电影它居然反过来了,他说是爱情是非常好的。而且张艺谋自己讲爱情是不讲理由的,在这个电影宣传的时候,他非常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哎呀这个时候你就觉得这电影怎么回事?
它和《英雄》不一样。我觉得《英雄》主要是讲的新世纪秩序的高端的层面,高端的层面。高端的层面是什么呢?就是反恐,或者是叫做新世纪这个秩序的隐喻,就是一个强者的秩序的隐喻。而《十面埋伏》给我们的是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说它给我们让我们如何去面对新世纪里边我们的满足,提供一种欲望的满足,感情的满足的要求。它这个里边其实包含了一种对权力的深刻的失望。你可以发现它对大唐的权力已经失望了,大唐也是非常残酷的。那么它对于飞刀门原来是反抗的力量是不是好的呢?你可以发现这反抗的力量也是非常压抑的。宋丹丹演的女的假帮主,到后来那个真的从来没露面的那个帮主都是很压抑的力量,你可以发现这个反对秩序的力量它也是很压抑的。你可以发现张艺谋在这个电影里边表现的跟原来那个电影不太一样,他对于秩序和反秩序都失望。他原来是,《英雄》是肯定秩序,对反秩序的刺客他是有怀疑的,但是现在你可以发现他对两个秩序,对反秩序的和秩序他都失望。这个失望是非常非常深沉的。就是你可以发现张艺谋在这里边表现的其实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主题。我觉得非常奇怪,张艺谋已经有《英雄》那样的一个主题以后怎么会进入一个爱情至上的主题呢?这个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让我们值得深入讨论下去的地方。

张颐武:电视人文大片,还能再多些

张颐武:电视人文大片,还能再多些

张颐武:电视人文大片,还能再多些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所谓电视节目“回归本源”,关键点在于发挥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核心功能。

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应当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充满内涵的文化节目鼓舞人、感召人。

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要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灵感,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原创的重要来源。

【总页数】1页(P88-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48.13
【相关文献】
1.菜蛋油价逆市再涨,你的腰带还能否再勒勒? [J], 刘鹏
2.索尼说电视机还能再薄4.9毫米索尼超薄电视开启预售 [J], ;
3.电视人文纪录片:在大片时代中寻求精神的独立 [J], 李文雅
4.纪录大片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品牌化的出路——“再栏目化” [J], 弭璐
5.张颐武:一个人文学者的经济视野 [J], 江耀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影“换代”新局:旨趣与走向

中国电影“换代”新局:旨趣与走向

中国电影“换代”新局:旨趣与走向张颐武【摘要】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完成由大都市中产观众为主导,向更广阔的、以“全国化”状态存在的、以三四线城市观众和青年为主导的转变.电影观众主体的变化带来了电影趣味的变化,以“超离”和“切己”两个趋向形成的电影趋势会在最近一段时间主导中国电影.这个大趋势不可改变,并显然会带来全球和中国电影格局最深刻的历史转变.【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年(卷),期】2015(000)034【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中国电影;全国化;新观众【作者】张颐武【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4与好莱坞电影平分秋色今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呈现出新的爆炸性增长态势,连续创出新高。

在《速度与激情7》4月到5月间创出24.24亿票房,成为中国有电影以来最高票房之后,7月到9月,中国电影《捉妖记》又超出了这个数字,成为新的票房冠军。

到9月份,中国电影今年票房就已经突破了300亿的关口,超过去年全年票房。

《港囧》《夏洛特烦恼》等也在国庆档期引发了关注。

这些接连出现的新现象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未见过的。

这其实是2011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繁荣的一个新高点。

以这样的趋势看,中国电影票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将会在最近几年内发生。

因为当下美国电影的观影人数和票房数都出现了停滞,而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速度似乎超出人们的预料。

以上现象正是电影市场“全国化”带来的巨大消费能量的释放。

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电影市场全国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的巨大增量。

三四线城市的观众涌入电影院,决定了电影市场的走向,也创造了最大的增量。

二是80后和90后观众对电影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强大,他们的影响力使得电影生态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这两股力量正是中国最重要的消费增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正是在他们的作用下,中国电影票房才会有如此的增长。

这当然既是基础设施配置增长的结果(大型购物中心中的电影院向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普及和整个银幕数的增长都是三四线城市加入到电影市场中的必要条件),也是中等收入者近年来急剧扩大和普通劳动者收入快速增长为电影消费提供了充分前提条件的结果。

张颐武:文化的新变——“90后”与“现场感”

张颐武:文化的新变——“90后”与“现场感”

作者: 张颐武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112-11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社会文化发展 “90后” 现场感 张颐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转型 文化现象电影市场
摘要:2016年,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迅速且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亮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互联网主导大众文化转型趋势明显,传统文化产业如电影市场在前几年的巨大增长之后迎来了调整的“阵痛期”……各种活跃纷繁的文化现象中有一个群体和一种体验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张颐武: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立方向

张颐武: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立方向

作者:�北京日报》[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40-4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张颐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方;文艺创作;
文艺工作者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固步自封,一定要同大时代有联系。

在当下的大时代中,如何对时代的发展有深刻理解,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精神命题,其实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

植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当下时代,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才可能有其真正的价值。

9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

9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

9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
张颐武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8()2
【摘要】9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张颐武一90年代以来,似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中国的经济在以极高的“速度”发展,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力也改变了既有的文化的“地图”。

中国电影发生的改变也是往往出人意料的。

全球化与市场化也在把“电影”化为发展的“速度”...
【总页数】8页(P15-22)
【关键词】中国电影;空间想象;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民间资本;“他者”;资本化;跨国公司;张艺谋;日常生活
【作者】张颐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2
【相关文献】
1.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中国电影的上海城市想象和建构 [J], 李晓灵;王晓梅
2.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跨国空间与全球想象 [J], 陈晓云
3.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杭州想象与空间建构 [J], 周根红
4.中国电影回望:行业新机、类型发展与想象力消费——中国电影2019高峰论坛
综述 [J], 杨碧薇
5.从《盗梦空间》反观中国电影想象力的缺失 [J], 宋明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中国梦_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_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_张颐武

_中国梦_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_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_张颐武

2009年9月第16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hangha iU n i ve rs i ty (Soc i a l Sc iences)Sep .2009V o.l 16N o .5本刊特稿收稿日期:2009-07-09作者简介:张颐武(1962- ),男,北京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梦0: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 )))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张 颐 武(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年。

六十年间,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一齐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

电影当然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形式,但它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像,是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的文化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刻,回顾电影发展的六十年是对于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大历史0进程的反思和探讨的一部分,也是对于中国的认同建构重要部分的重新认知。

从/公民身份0建构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考的角度和空间,而通过对电影发展六十年的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和思考/中国梦0的轨迹。

六十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正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部分,在中国认同的创造中,电影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影直接参与了/新中国0的认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发展之间相互扣连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它与/中国梦0展开的过程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

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历程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公民身份的建构和转变的历程,也就是确立/公民0和/消费者0的同一,/英雄0与/凡人0的同一的进程,这也是一个/中国梦0展开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电影六十年;中国梦;公民身份建构;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9)05-0005-13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一1897年9月5日,上海的5游戏报6发表了一篇影评,是观看美国人雍松放映的电影的评论,这篇题为5观美国影戏记6的文章被视为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影评。

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90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

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90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

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90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
张颐武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7()4
【摘要】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90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张颐武一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异常深刻。

经过了持续的高速经济成长,中国业已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最具冲击力的区域。

它的发展所产生的“速度”使人们十分震惊。

中国已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之中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但...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90年代小说;张艺谋电影;小说写作;走向世界;寓言化;文学本文;小说家;魔幻现实主义;《与往事干杯》;“寻根”文学
【作者】张颐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4
【相关文献】
1.文学和电影的共同财富——论简·奥斯丁小说的电影潜质 [J], 白素
2.跨国界的“想象共同体”的建构——论蒋光慈短篇小说《鸭绿江上》的“共同体叙事”及人物形象塑造 [J], 刘志财
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里的中国小说想象——关于"新世纪文学"二十年的随想
[J], 傅逸尘
4.“生产的城市”、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1950至197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城市想象 [J], 徐刚
5.“黑暗森林”还是“自由人联合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命运共同体想象 [J], 陈舒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颐武:“看碟的一代”和本土电影(整理精校版)

张颐武:“看碟的一代”和本土电影(整理精校版)

张颐武:“看碟的一代”和本土电影素材汇编0220 1040张颐武:“看碟的一代”和本土电影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逆势飘红,在主流院线上映的80多部影片赢得约23亿元人民币票房,持续6年高速增长。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除了多年来电影产业改革的成就外,更与十多年来,市场对电影观众、导演的培养分不开。

“十部大片”成为中国电影“拐点”1994年11月12日晚7点,寒风凛冽,年轻的北大中文系教师张颐武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海淀剧院,观看一部名为《亡命天涯》的电影。

来看电影的人并不多,稀稀拉拉地。

片中囚车冲出路基,不停翻滚,主人公在火车将要撞上囚车的一刹那逃离,碰撞产生出巨大的金属撕裂声,爆炸声,烈火浓烟……情节跌宕起伏,场面紧张宏大,尤其是一组组大规模特技镜头带来的巨大震撼力让张颐武目瞪口呆。

这是《亡命天涯》的中国首映。

《亡命天涯》是首部分账式引入的国外电影。

就连研究影视的张颐武也没有意识到,他见证了中国电影文化的一个大“拐点”。

自1995 年起,中国采用利润分成的形式每年引进十部“优秀”的外国影片,由于这些影片基本上是好莱坞电影,可以反映国际影坛的流行趋势,所以被称为“十部大片”。

“自那个冬日首映到今天,大片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了。

《阿甘正传》、《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和《哈利·波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时间的刻度,我们用这些电影来标志自己的人生。

”人到中年的张颐武说。

在张颐武看来,大片的引进,对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收获:一是好莱坞电影中诡异的想象力和视觉奇观。

如《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的场面,这些都毫无疑问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延展了我们的电影理解力,给我们的电影工新的刺激和新的机遇。

另一个收获是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这些大众文化产品了解与他人的不同,以便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明智的批判精神去进行思考和体验。

“对于好莱坞电影的了解正是中国人全球视野形成的关键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58期张颐武: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象
来源:作者:任敏朱俊刚发布时间:2006-05-30 14:48:10 编辑:点击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任敏朱俊刚报道)5月23日晚,西五117室座无虚席,同学们在这里和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教授一起想象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

什么是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象呢?张教授用了一个小故事作引:2005年4月,贾樟柯拍了一部电影名叫《世界》。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世界公园里工作生活,这座公园布满了仿建世界名胜的微缩景观,从金字塔到曼哈顿只需十秒。

在人造的假景中,生活渐渐向他们展现真实。

张教授将这个虚拟的世界公园的景物和中国电影类比:它们都不是真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想象中国电影的未来,首先要回顾它的过去,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电影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年代,这是中国电影的创始阶段,以张石川、郑正秋等导演为代表,那时的作品奠定了中国电影的主要题材:言情感伤类和武侠类;第二阶段是在3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进入电影圈导演了一系列带有左翼传统的电影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三阶段是解放前后,以谢晋、崔嵬等导演为代表;第四阶段是70年代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代表作为《城南旧事》、《青春祭》等;第五阶段是始与84年和85年,以1978年第一批进入电影院学习的154人为主力军,其中代表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人。

1984年,张军钊独立执导电影《一个和八个》,引起强烈反响,以此为开端,第五代导演在影坛渐露头角,以其强烈的视听造型和影像的丰富表现力令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耳目一新,第五代的影片开始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使中国电影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开创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

陈凯歌的《黄土地》运用大色块和色觉强烈的摄影、西北黄土地的民俗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

通过天高地阔、气势磅礴的黄土地,鼓乐齐鸣的
迎亲队伍,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等场景,反思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特性。

第五代电影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资金来自海外,作品销售在外,而加工再国内。

《老井》、《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此类所谓的“外向型电影”。

到了9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外向型电影造批判,这是一个特殊时期。

此时冯小刚打造出贺岁片《甲方乙方》,释放出压抑的梦想,受到欢迎。

之后他又陆续推出了《不见不散》《大腕》等植根于北京文化的贺岁系列。

新世纪是中国电影的第六阶段,以90年代出现的新导演为主力军。

这时的电影有两个特点:大的越大,小的越小。

所谓大的越大是指部分电影采取大制作、大导演、大演员和国际运作,如《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都是走这一路线,其共同的三要素是悬幻虚幻、武打武侠和爱情。

此外还有两个特色:题材架空和有中国元素。

小片越小是指小制作的影片数量剧增,它们以个人的创造力反映中国的现实题材,以怀旧、面对现实和直接切入中国当下现实等方式表现电影的题材。

纵观百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张教授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不要害怕开放:二是观众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是中国未来的电影的动力。

同时他还提出两点期望:希望大家支持中国电影;希望大家多看中国电影,电影在衰落,但是它很美,它不会消失。

录音下载地址:http://202.112.28.132/hust/lecture/1158.mp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