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一、设施管理目标为了保障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体育设施使用权利,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制定并推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二、设施管理主体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主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体育设施管理部门,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委托或者专职管理。
三、管理范围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范围包括社区内的健身房、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等体育设施。
四、管理内容1. 设施维护定期检查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完好性,确保设施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对于发现的损坏或者不安全情况,立即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2. 使用管理对体育设施的使用进行管理,制定使用规定,明确使用时间、费用、预约方式等使用方式,确保社区居民的使用权益。
3. 安全保障加强设施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确保设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 服务指导设立相关的服务指导员,帮助社区居民正确使用体育设施,提供体育运动指导和健身建议,提高居民的体育运动水平。
五、管理方式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员,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2. 制定设施使用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设施的有序使用。
3. 定期开展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4. 加强设施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认知度和使用率。
六、管理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 注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体育设施的长期可持续使用。
3. 强化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和投诉处理机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和建议。
4. 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沟通与协调,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改进。
七、管理成效1. 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参与率,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2. 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内涵。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这些设施的正常使用、安全可靠以及长期有效服务,特制定以下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1、社区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体育健身设施的种类和数量。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设施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健身需求。
2、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性。
建设过程中应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3、新建设施应与社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通行。
二、设施的登记与档案管理1、对社区内的所有体育健身设施进行详细登记,包括设施的名称、型号、数量、安装地点、购置时间、生产厂家等信息。
2、建立设施的档案,将设施的相关资料、维护记录、使用说明等文件进行归档保存,以便日后查阅和管理。
3、定期对设施档案进行更新,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设施的日常维护与保养1、社区应安排专人负责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维护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对常见的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
对于无法自行处理的问题,应及时联系厂家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3、定期对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设施的干净整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
4、对易损部件和消耗品进行定期更换,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设施的使用管理1、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并在设施旁醒目位置张贴。
使用规则应包括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安全事项等内容。
2、居民在使用设施时应遵守使用规则,爱护设施,不得故意损坏或破坏。
3、对于未成年人使用设施,应有成年人陪同和监护,确保其安全。
4、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对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不文明的使用行为。
五、设施的安全管理1、定期对体育健身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设施的结构稳定性、零部件的牢固性、电气设备的安全性等。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提高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保障其正常运行和维护,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规划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健身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设施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2、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施的建设,确保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性。
3、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设施的类型和功能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设施的种类与配置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应包括但不限于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健身步道等。
2、根据社区的规模和居民需求,合理配置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设施。
例如,小型社区可侧重于配置基本的健身器材和小型运动场地,大型社区则可以增加多样化的设施和较大型的运动场地。
3、设施的配置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身水平居民的需求,提供适合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使用的设施。
三、设施的日常管理1、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责任主体为社区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
管理责任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巡查、维护、卫生清洁等。
2、巡查制度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设施进行巡查,检查设施的使用状况、安全性和卫生情况。
一般情况下,每日巡查不少于一次,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应增加巡查次数。
3、维护与保养(1)对于出现损坏或故障的设施,管理人员应及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确保设施能够正常使用。
维修记录应详细记录维修时间、维修内容和维修人员等信息。
(2)定期对设施进行保养,如清洁、润滑、紧固等,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
保养工作应根据设施的使用频率和特点制定合理的保养计划。
4、卫生清洁保持设施及其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设施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在传染病高发期,应增加消毒次数,为居民提供一个卫生、舒适的健身环境。
城镇社区体育管理制度

城镇社区体育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更好地开展城镇社区体育活动,促进居民身体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组织机构1. 社区体育委员会:设立由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体育委员会,负责协调、管理社区体育活动,并定期向社区居民汇报工作情况。
2. 社区体育指导员:每个社区设立专职或兼职社区体育指导员,负责指导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和训练。
三、活动内容1. 常规体育活动:每周组织开展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让居民参与其中,锻炼身体。
2. 大型体育赛事:每年组织举办社区体育运动会,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增强社区凝聚力。
3. 健身项目推广:定期组织健身活动,宣传健身知识,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
4. 体育讲座:邀请专业的体育教练和医生为居民讲解运动知识和健康保健,提高居民的体育水平和健康素养。
四、经费保障1. 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由社区委员会统一筹措,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 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项目,争取政府和企业捐赠,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五、设施建设1. 社区体育馆建设: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2. 公共健身器材设置:在社区公园、小区内设置健身器材,方便居民随时锻炼身体。
六、人才培养1. 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定期组织体育指导员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更好地指导社区体育活动。
2. 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鼓励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为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宣传推广1. 社区体育活动宣传:通过社区广播、户外广告、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社区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
2. 社区体育成果展示:定期举办社区体育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成果和收获,激励更多人积极参与。
八、监督管理1. 建立社区体育监督机制,定期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评估和整改,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2.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建议箱、投诉电话等方式对社区体育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保障居民的权益。
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制度

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政策,加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管理,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管理工作,包括公共体育场所、体育馆、运动场所、健身房等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
三、管理机构1. 健身设施管理委员会:设立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建设规划、管理监督、运营推广等工作。
2.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由地方政府设立责任单位,负责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具体管理运营工作。
3. 健身设施管理员:负责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日常管理运营工作。
四、设施建设1. 健身设施建设项目需符合国家规划和政策要求,进行前期规划、设计、招投标等程序,并按照相关标准建设,保证设施完好、安全、环保。
2. 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紧急救援设施等,确保用户运动安全。
3. 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方便残障人士使用。
五、设施管理1.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进行维护检修,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设施使用规定和维护保养制度,加强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3. 健身设施管理员应对使用者进行安全提示和指导,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4.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设施文明使用宣传活动,引导市民文明健身。
六、设施监督1.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应设置监督检查组织,定期对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2. 对于发现的设施安全隐患、管理问题等,应及时报告并进行整改处理,确保设施运行安全。
3. 健身设施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汇总全市健身设施的管理情况,对健身设施的建设、运营等进行评估和改进。
七、设施推广1. 健身设施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健身知识和设施使用方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2. 健身设施管理委员会应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健身活动和培训,提高市民健身意识和水平。
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

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合法的体育健身权益,根据《体育法》、《政府采购法》、《产品质量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室外健身器材(以下简称“器材”),是指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配建在社区(行政村)、公园、广场等室外公共场所,供社会公众免费使用的健身器材。
第三条国家体育总局对各地器材的配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
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器材的配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
第四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公园(广场)管理部门、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等接收器材的组织和单位(以下简称“器材接收方”),负责对配建在本组织和单位所辖区域内的器材进行日常管理。
第五条器材配建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建管并重、服务群众的原则,并统筹考虑各类使用人群的特点,保障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健身需求。
第二章采购第六条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群众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行政区域器材配建和更新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器材采购。
第七条需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器材的,在招标评标中应采用综合评分法。
在采购中,对生产企业的诚信履约情况、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能力应加强审核。
不得采购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
第八条所采购器材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符合GB 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其他关于器材配建工作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更新的,应执行最新标准。
(二)通过经国家认可的器材质量认证机构的产品质量认证。
(三)鼓励投保产品质量险和包含第三者责任险、意外伤害险的险种。
第九条鼓励采购创新型器材,推动室外健身器材提档升级。
在评标中,对生产工艺、使用材料、结构功能等具有创新的产品应给予适当加分。
第十条器材中标、成交供应商(以下简称“供应商”)不得将中标和成交的器材分包给其他企业生产,或从其他企业购买器材代替本企业生产器材。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体育局
•【公布日期】2008.06.10
•【字号】
•【施行日期】2008.06.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体育
正文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
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体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规范管理,更好地为社区市民提供优良的健身设施服务,现将《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二○○八年六月十日附件:
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
表一: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区、县评估表(年度)
区(县)体育局
负责人:填报人:电话:填报日期:
表2: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街道、镇(乡)评估表(年度)
负责人: 填报人: 电话:
填报日期:
表3: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基本情况表( 年度)
负责人:联系人:电话:
填报日期:
表4: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街道、镇(乡)评估汇总表(年度)
负责人:联系人:电话:填报日期:。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资源。
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保障居民的健身需求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规划应根据社区的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规划方案应征求居民的意见,并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2、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质量和安全。
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3、新建社区应同步规划和建设体育健身设施,老旧社区应逐步改造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提高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覆盖率。
二、设施的种类与配置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应包括健身器材、球类场地、跑道、游泳池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健身需求。
2、设施的配置应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搭配,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和实用性。
3、对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应配置适合其使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并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
三、设施的管理与维护1、社区应明确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责任主体,一般由社区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
2、管理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设施管理制度,包括设施的登记、使用、维护、检查等方面的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3、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损坏的设施,应及时组织维修或更换,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
4、加强对设施的清洁和卫生管理,保持设施的整洁和卫生。
四、设施的使用与安全1、居民应遵守设施的使用规定,文明使用,不得损坏设施或影响他人使用。
2、儿童在使用设施时应有成人监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对于一些高风险的设施,如游泳池、攀岩墙等,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配备专业的救生员或指导人员。
4、在使用设施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五、经费保障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经费应纳入社区预算,确保经费的稳定来源。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保障其安全、正常、有效地使用,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1、社区应根据居民的数量、年龄结构、健身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体育健身设施的种类、数量和布局。
2、新建社区在规划时应将体育健身设施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社区建设同步实施。
3、老旧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造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
4、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质量和安全。
二、设施的配备与维护1、社区应配备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
2、定期对体育健身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对于损坏的设施,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3、建立设施维护档案,记录设施的安装时间、维修情况等信息,以便于管理和查询。
三、设施的使用管理1、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应免费向居民开放,使用时间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并在显著位置公示。
2、居民在使用体育健身设施时,应遵守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不得故意损坏设施,不得进行危险动作。
3、未成年人在使用设施时,应有成年人陪同。
4、对于使用人数较多的设施,可采取预约制度,避免拥挤和混乱。
四、安全管理1、社区应在体育健身设施周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2、定期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如发现存在安全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进行整改。
3、制定应急预案,对在使用设施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五、卫生管理1、保持体育健身设施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
2、严禁在设施上乱涂乱画、张贴广告等。
六、监督管理1、社区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接受居民的监督和建议。
2、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管理小组报告。
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制度

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宗旨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制度的宗旨是为广大居民提供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
三、组织管理1.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的管理(1)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由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设置专门负责体育健身活动的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各项体育健身活动计划和管理方案。
(2)社区体育健身中心配备完善的器材和设施,保证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
(3)设立健身指导员,提供健身指导和咨询服务,对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指导和培训。
(4)加强体育健身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居民的安全和舒适性。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1)社区居民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参加各项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2)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提供的健身指导服务,得到对健身活动的指导和帮助。
(3)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能力。
四、体育健身活动1.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活动(1)组织开展羽毛球、篮球、足球、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丰富居民的体育健身选择。
(2)定期举办体育健身比赛和表演,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提高体育健身的参与度。
2.加强体育健身指导和培训(1)开设健身课程和培训班,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健身技能。
(2)组织健身知识讲座和交流活动,加强居民对健身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3.健身活动宣传和推广(1)加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度。
(2)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如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增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了解和关注。
五、风险及责任1.风险防范(1)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应符合身体条件,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居民不宜过度运动。
(2)进行高强度的体育健身活动前,需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避免受伤。
社区体育工作规章制度

社区体育工作规章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推动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根据国家体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社区体育工作的宗旨社区体育工作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和普及性原则,注重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安全性,为广大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健身服务。
第三条社区体育工作的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观念,培养居民形成科学的锻炼习惯。
2. 提升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
3. 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友谊,促进社区和谐。
4. 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优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
第四条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1. 组织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
2. 开展体育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举办体育讲座和培训班。
3. 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4. 维护和管理社区体育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 组织居民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体育器材捐赠等。
第五条社区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 社区应当设立体育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
2. 体育工作小组由社区工作人员、体育指导员、居民代表等组成。
3. 体育工作小组应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 社区应定期召开体育工作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体育工作。
第六条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1. 社区体育活动应遵循自愿参加、重在参与的原则,不得强制居民参加。
2. 体育活动组织者应提前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报名方式等,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3. 体育活动应确保安全,组织者应提前做好安全预案,配备必要的救生和安全设施。
4. 体育活动组织者应对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登记,了解参加活动人员的基本情况,确保参加活动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七条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1. 社区应建立健全体育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设施管理人员职责。
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州市体育局2019年8月22日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和使用维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社区全民健身设施,是指由政府或社会力量建设并面向公众开放的用于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设施。
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包括在社区中广泛设置的各类公益性的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设施。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体育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体育部门”)负责本区范围内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街、镇”)负责本街、镇管辖范围内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区体育部门及各街、镇有计划地积极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确保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安全、有序、文明、健康开展。
第五条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管理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市、区体育部门及各街、镇可依法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管理资金。
第六条鼓励引入和创新社会合作模式,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行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利用社区全民健身设施从事违法或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二章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第八条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注重回应和满足社区群众的日常体育健身需求。
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制度模板

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体育健身权益。
2. 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应遵循安全、健康、公平、有序的原则。
3. 本社区所有居民均可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享受相应的服务和设施。
二、组织管理1. 成立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体育健身相关政策。
2. 管理委员会下设体育健身活动小组,负责日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3. 定期召开居民大会,讨论和决定体育健身相关事宜。
三、设施管理1. 社区应提供必要的体育健身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2. 设施使用应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不得擅自占用或妨碍他人使用。
3. 对于损坏的设施,居民应及时向管理委员会报告,以便尽快修复。
四、活动管理1. 定期组织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球类、跑步、瑜伽等。
2. 活动组织者应提前发布活动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参与方式等。
3. 参与活动的居民应遵守活动规则,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
五、安全管理1. 社区应制定体育健身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2. 居民在使用体育设施时应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3. 对于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管理委员会有权进行警告或禁止其使用设施。
六、卫生管理1. 社区应保持体育健身区域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居民在使用体育设施后,应将个人物品带走,不随意丢弃垃圾。
3. 鼓励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区域的卫生维护工作。
七、费用管理1. 对于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可酌情收取一定的维护费用。
2. 费用的收取标准应公开透明,定期向居民公布收支情况。
3. 对于低收入家庭,社区可提供一定的费用减免或补贴。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对于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应通过居民大会讨论决定。
3. 本制度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上述内容,以适应具体社区的体育健身管理需求。
社区体育健身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的安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体育健身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社区所有居民在社区内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
三、安全责任1. 社区居民应自觉遵守本制度,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社区居委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本制度,组织实施安全管理工作。
3. 社区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社区内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4. 社区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紧急医疗救助。
四、安全管理措施1. 设施检查与维护(1)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体育健身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完好。
(2)发现设施损坏、老化等问题,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3)在设施损坏、老化期间,应设置警示标志,禁止使用。
2. 安全宣传与教育(1)社区居委会应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
(2)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3)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进行健身知识讲座,指导居民科学锻炼。
3. 安全保护措施(1)社区居民在锻炼过程中,应遵循科学锻炼原则,避免盲目跟风。
(2)锻炼时,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3)锻炼前应充分做好热身活动,预防运动损伤。
(4)锻炼过程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锻炼,寻求帮助。
4. 紧急处置(1)社区应设立紧急医疗救助站,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2)社区居民发现他人受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3)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应配合医疗卫生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五、监督与责任追究1. 社区居民违反本制度,造成自身或他人伤害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2. 社区物业管理部门未履行安全责任,造成事故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3. 社区医疗卫生部门未履行紧急医疗救助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制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体育健身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

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基本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条规定了《办法》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和使用维护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指在广州市辖区内由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建设的主要用于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设施。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包括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社区体育活动室等各类体育设施。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须面向公众开放,并具有公益性质。
【本条规定了《办法》适用范围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定义。
】1第三条市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区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区范围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政府负责本街镇范围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本条规定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主体。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各镇政府有计划积极开展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确保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安全、有序、文明、健康开展。
【本条规定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要求。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及各街道、各镇可以依法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资金.【本条规定可以多渠道、多来源筹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
】第六条鼓励引入和创新社会合作模式,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社区体育中心管理制度范本

社区体育中心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开放共享、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四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在促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培养体育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六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机构应当由社区居委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也可以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体育组织或者志愿者团队负责。
第七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社区体育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体育设施的正常使用;(二)制定社区体育中心的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三)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四)负责社区体育中心的设施维修、保养工作,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用;(五)协调解决社区体育中心管理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管理与使用第八条社区体育中心应当对外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体育活动场所。
开放时间应当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第九条社区居民使用社区体育中心设施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社区体育中心的使用管理制度,爱护体育设施,不得损坏;(二)遵守公共秩序,不得在社区体育中心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三)遵守体育活动安全规范,注意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四)不得将社区体育中心作为盈利性场所使用。
第十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社区体育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包括比赛、讲座、培训等形式。
第四章维修与保养第十一条社区体育中心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舒适、便捷使用。
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维护标准(2024年修订版)

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维护标准(2024年修订版)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维护标准(2024年修订版)1. 引言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本标准提供了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社区运动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维护管理工作。
2. 总则2.1 建设目标社区运动设施应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运动需求,包括健身、休闲、竞技等,旨在建立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运动环境。
2.2 设计原则- 科学规划,确保运动设施与社区环境和谐统一;- 安全第一,确保设施建设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功能完善,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需求的居民;- 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2.3 建设标准- 运动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设施设备应选用高品质、耐用、易于维护的产品;- 智能化管理系统应实现设施预约、使用情况查询等功能。
3. 建设内容3.1 场地建设- 运动场地面积应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和运动项目需求确定;- 场地地面材料应选用具有良好弹性和耐磨性的材料;- 应设置适量的停车位,方便居民使用。
3.2 设施设备- 设施设备应包括有氧运动器材、力量训练器材、休闲运动设施等;- 应配置适合各类人群的运动器材,如老年人运动器材、儿童运动设施等;- 设施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的产品。
3.3 智能化管理系统- 系统应实现设施预约、使用情况查询、运动指导等功能;- 应具备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功能,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系统应支持多种支付方式,方便居民使用。
4. 维护管理4.1 日常维护- 每日对设施设备进行巡查,确保正常使用;- 每周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保养,确保卫生、安全;- 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更换,确保设施设备的完好率。
4.2 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可靠。
社区室内体育室规章制度

社区室内体育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区室内体育室的使用,维护良好的体育环境,保障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社区室内体育室是社区提供给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居民可凭有效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使用。
第三条社区室内体育室的使用者应遵守本规章制度的规定,遵守管理人员的指导,共同维护良好的体育环境。
第四条管理人员有权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制止,并可依规定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第二章使用规定第五条居民凭有效证件可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使用社区室内体育室,但需提前进行预约,预约时间为30分钟。
第六条使用者应在预约时间内准时到达场所,并按规定着装、佩戴适当的运动器材,不得穿着拖鞋、裸露上身等不文明行为。
第七条使用者应爱护场地设施,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涂鸦等行为,保持场地整洁,共同维护环境。
第八条使用者应遵守场地规定的使用时间,不得在规定时间外使用场地,不得占用他人预约时间。
第九条使用者在使用场地时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打闹,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第三章管理规定第十条管理人员对社区室内体育室的使用进行管理,有权对使用者进行身份核实,保障场地的安全和秩序。
第十一条管理人员有权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制止,并可依规定对其进行警告、禁止使用场地、暂停使用资格、限期禁止使用等处理措施。
第十二条管理人员有义务定期对场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确保场地设施的安全和良好使用环境。
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居民在使用社区室内体育室时应遵守此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对于个别情况不能覆盖的问题,管理人员有权进行相关处理,使用者应服从并配合工作。
第十五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管理人员有权对其进行相应处理措施,情节严重者将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本规章制度最终解释权归社区管理委员会所有,如有异议可向管理委员会申诉。
以上便是社区室内体育室规章制度的内容,希望广大居民能够遵守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体育环墶,创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本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工作负指导、监督责任。
各镇街对本辖区内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负管理、维护责任。
第二条各镇街应安排各社区指定专人负责辖区内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器材的安全使用。
第三条体育健身设施安装后,日常维修、保养经费由镇街自行解决。
第四条体育健身设施安装五年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使用单位要及时上报市体育局,由厂家提供维修。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社区体育器材随意改变安装地点或挪作他用。
各受赠单位应对受赠物品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对健身器材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分类进行登记,建立相应的使用管理档案。
第六条社区体育设施因人为造成损坏或失窃的,各镇街要及时将受损情况、原因以书面形式报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责令受赠单位修复或赔偿体育健身设施。
对于因使用不当而损坏健身设施者,受赠单位应酌情责令其赔偿或修复;对故意破坏健身器材者,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并责令其赔偿损失。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不善,不能保证公益性和安全性的受赠单位,由市体育局提出警告或进行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第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由市体育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