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道探讨
传播美食文化新气象——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之处
度 过。 《 舌 尖 上 的 中国 》用 真 实 的 影 像 ,生动 的展 示 了 中国 人 的家 园 意 识和 追 求 团 圆 的生活 理 念。 第 二 集 《 主 食 的故 事 》中 摄 影 师 白波 一 家三 代 共 度 “ 春 节 ”,最 让 人难 以 忘怀 的是 三代 同堂一起在 除夕夜 “ 包
一
髓, 以唯美的声 画造 型 为传 播手段 ,
尽 致 。第 一 集 《自然 的馈 赠 》中, 以单 珍 卓玛 为 代表 的藏 民们 ,在 采
集松茸 的同时 不忘把菌坑再 次埋好 ,
、
以便 延 续 自然 的馈 赠 ;查 干湖 畔渔 民一 直 以来 遵 照 自然规 律 心 口相 传 的严 格 规定 ,使 用 六寸 渔 网只 捕捞
家 、道 家和 释 家 又将 “ 和 谐 ”这 一 概 念 系统 化 ,分 别从 人与 人 之 间的
和 谐 相 处 、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相 处 以
及人 自身的和谐 阐释 了和谐 的意义 。
而今 ,和 谐仍 然 作 为 中华 民族 坚持
不懈 的价值 追求和 隹则而存在 。《 舌
泛 热 议 ,掀 起 一股 “ 舌 尖 ” 热。 该 饺 子 ”,这 种 强烈 的 温 暖融 洽 的亲 尖上 的中国 》 运用真 实的记录手法 , 片 以 美食 为 载体 ,以传 统 文化 为精 情让 人 觉 得 ,饺子 这 种 美食 ,包 的 将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共 处展 现得 淋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6 9 1 6 . 2 0 1 3 . 0 1 . 0 3 2
电视 纪 录 片 《 舌尖上的中国》 是 由央视 纪 录 片频 道 制作 拍 摄 ,于 央视一套 《 魅 力纪 录 》栏 目播 出的 美 食 文 化类 纪 录 片 ,播 出后 , 以其 对 美食 文 化 的独 特 阐释 ,获 得 了业 内外人 士 的一致 好 评 ,引起 社 会 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
散发 出浓郁 中国韵昧的审美情趣
《 舌尖上 的中国 》这部纪 录片不仅让 观众见识到 了中华美食 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 长 ,中国所特有 的食材 以及各种顺应 大 自然 的制作美食 的特色方法 ,同时 ,还展 示 了美食 背后所凝结 的中华 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 。 《 舌 尖上 的中国 》触动 了无 数人 的味蕾 ,透 过屏 幕 , 观众们仿佛 嗅到 了家 的味道 、 童年 的味道 、 故 乡的味道 。 而 透过 《 舌尖 上的 中国》的火爆 ,作 为媒体人 ,我们更想 知道 , 这些 “ 触动人 心”的味道是 如何制造 出来?它 的背后又隐藏着 什 么样 的趋势变化 ? 拍摄美 食为主题 的纪录片并不少 见 ,以往展 现 中国美食 的影 像素材 ,更多 的是 以烹饪 大师或美食名 家 、菜 系流派 、地域特 色 来结构 ,展现 的是 精湛 的厨 艺和繁复 的过程 ,能够 看到的 电视节
目也多 以 “ 比赛 ”的形式 出现 。
《 舌尖 上的 中国》 却 另辟 蹊径 , 改变 以往 纪录片 “ 宏大叙事 ” 的表达方 式 ,以浓浓 的生活气 息和人文气 息成功突 围。拍摄视 角 上, 将 市井味与人文 味的和谐 “ 混搭” , 是该片成 功的突出 因素 , 用导演 陈晓卿 自己的话说 , 就是要 找 “ 对 中国美食认 同的交 集点 ” 。 打破 以往 “ 就食物谈食 物”的窠 臼 , 折射 出中 国纪录 片从 “ 仰视 ” 到 “ 平视 ”的变化趋势 。 片 中不见 “ 烹饪大师 ” ,不见 “ 美食 专家 ”,更像 是美食献 给普通劳 动者的颂歌 ,手工挖莲藕 、两小 时采 竹笋 、全 中 国只剩 5 人继承 的高跷式捕 鱼 ,7 0 多岁黑 龙江 “ 鱼把 头” 、卖 黄馍馍 的 陕北老汉 、陪外婆制作 年糕 的浙 江慈城小姑娘 ,这极大地 激发 出 了观众 的感情 共鸣 。这些 情节反 映的是对人 和食材 的关 系的微妙 理 解 ,更呈现 出该片与众不 同的魅力感 召。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传媒形式,能够通过丰富的图文信息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民间性质。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受众角度分析纪录片传播效果,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综合分析传播方式、热度、受众群体及内容认知等方面,得出纪录片传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中。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其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画面呈现,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效果,揭示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纪录片制作提供一定参考。
二、传播方式1. 电视传播《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覆盖范围较广,节目播出时间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
同时,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提示也能进一步提醒观众关注该节目。
2. 网络传播在网络时代,纪录片也能够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推出了多个视频网站的支持,观众能够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加强互动性,提高观看率。
3. 活动支持《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来提高其传播效果,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舌尖上的中国摄影展等。
这些活动进一步拉近了纪录片制作方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对该节目的印象。
三、热度1. 口碑营销《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自身内容精彩,也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报道、论坛等,扩大了观众群体,形成了口碑传播。
2. 热门话题《舌尖上的中国》触及了人们的生活,从温暖到感人,从吃货到艺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同时,该节目引发的话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进一步提高了热度。
四、受众群体1. 年龄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舌尖上的中国》在18-35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占比较高,这也符合该节目的定位和内容风格。
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
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探究《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了影响。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 问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其节目内容 的设置,没有太过专业化的知识,只是 立足于现场的聆听和讲解,进而对传统 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有利于提升人 们思想,对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贴近人 民实际、走进人民生活,从而促进文化 的传播。 3.3 增强传播娱乐性 无论任何电视文化节目,增强它的 娱乐性,可以引发受众群体的关注度。 针对电视文化改革,应该在内容上加入 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元素。纪录 片 《舌尖上的中国》 其音乐具有轻快特点, 节目内容将娱乐和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 从而找到节目拍摄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平 衡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合适的载体 呈现出它的精髓 [2]。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在我国当代电视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树 立了正确的文化传播的方向,为传递文 化营造积极的氛围,进而促进了中国传 媒文化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谢 芳 . 从 纪 录 片《 舌 尖 上 的 中 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J]. 新媒体研 究 ,2015(10):58-59. [2] 王妙甜 .《舌尖上的中国》:地 域意象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表达 [J]. 大众文 艺 ,2012(21):169. 作者简介:甘甜(1991-),女,贵 州毕节人,本科,初级助理记者,现就 职于贵州省毕节市广播电视台,主要
摘 要:互联网文化共享时代,电视文化在革新上面有了自己的风向标。随着电视文化的革新,使传统文化有了广泛的传播。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该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特点,进一步阐释该片的文化传播表现。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 区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文化情感类节目。 电视文化的传达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精神 上的满足。由于电视文化节目以传播文 化为中心,以传承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 在对电视文化革新上面,就要打破传统 的传播方式,给受众者一个快乐分享文 化的平台。 本文以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为例,讲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有 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是 2012 年热播的 一个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此档节目分为两 季,总导演是陈晓卿,采用欢快的背景音 乐,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的 黄金时间段进行联合的播出。它以人物个 人成长、美食情感体验、美食由来的背故 事与传统手艺的传世等为内容,选用不同 地区的特色美食,让著名的配音解说员李 立宏用最平实的情感,对观众进行真实的 美食诱惑。节目宗旨以实现文化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的传播作用,为人们展现 真实的视觉盛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具有积极的作用 [1]。 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 传播的特点 2.1 传播态度客观公正 电视这个媒介,纪录片《舌尖上的 中国》的播放,在进行文化情感传达的 时候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对文 化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文化 情感的传播者存在不客观的情感因素, 就会使得受众在获取文化信息时被干扰。 因而,在对美食节目进行传播时,应该 正确强调传播者正确的文化观念。 2.2 立足于传统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文化给 124
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6篇
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6篇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了,结合实际经历写心得体会,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产生共鸣和共同成长的愿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纪录片_舌尖上的中国_之节目品格_兼议电视节目_舌尖_热现象
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 播功能,使神东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手 段和形式更趋多样化、多元化,对神东 文化建设影响也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直 接、更加深远。此外,通过互联网络的 传播,不仅使更多的群众关注到神东文 化建设的内核、动向和概况,还推进了 神东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充 满活力。 2 媒体在神东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的品格; 舌尖热现象
2012年5月,七集记录片《舌尖上 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 记录”栏目播出,取得空前的社会反响 和收视热潮。这部安静、温和、内敛的 记录片有着冲击人们的心灵魅力,它成 功吸引一群不看电视的人们重新回归电 视,甚至被看成为中国电视的救命金 条,素来在荧幕上表现低调的记录片华 丽丽的成为观众、学者和电视人关注的 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电视台的纷纷 效仿,他们把目光转向当地美食资源, 希望复制或者延续《舌尖上的中国》取 得的成功,于是荧幕上《舌尖上的山 东》《舌尖上的成都》《舌尖上的重 庆》《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广 州》等等以美食为内容的节目应运而 生,一时间电视上演热闹的“舌尖”现 象。但是要想真正去学习一个东西,必 须先做到理解它,然后才谈得上吸收和 借鉴,进一步拿来为我所用,对待一个 节目形态也是一样,必须把握它的内涵 实质,才可能去借鉴其成功的经验。笔 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舌尖 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的品格。 1 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充满哲学
尖”,电视应有的原创力被丢掉了,势 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最后剩下的可 能只是一片平庸的热闹。
参考文献 [1] 高红波. 舌尖上的中国的国际传 播特性解析. 南方论坛,2012(3). [2] 庄臣,朱玮. 浅论中国电视纪 录 片 与 国 家 形 象 的 建 构 —— 以 《 舌 尖 上的中国》热播为例. 现代物业,2012 (6). [3] 卡罗·佩特里尼. 慢食运动—— 为什么食品要讲究优良、清洁、公平. 新星出版社,2010(3). [4] 《舌尖上的中国》那些美食地图. ,中国宁波 网,2012年05月24日.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文化与传播 系,郑州 450000)
发现纪录片中的“真善美”——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真、善、美”
Discover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the Documentary
----Take the Second Quarter of "A Bite of Chinan Qian
Key words: 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truth, goodness, beauty"
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关于纪录片,它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它的概念是相对的,模糊的。约翰.格里尔逊曾经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一概念,他提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 [1]纪录片创作的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动态领域,大家总是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实践并不断更改创新,因此让纪录片的定义充满了模糊性。纪录片不能随意更换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的特点以及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外延的扩张性,这些均让纪录片难以拥有一个确定的含义”。[2]但是纪录片创作要坚持真实客观,同时也要坚持审美底线,这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征。若以题材内容概括,当今纪录片可以划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社会人文类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而饮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则属于社会人文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创造了惊人的收视成绩,不但引发了许多有关"舌尖"的相关话题,也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
时隔两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登陆荧屏,从2014年4月18日起每周五晚播出一集,题为《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的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在时长为50分钟的时间里探讨国人对饮食的深厚情感。
在当下的电视节目之中,《舌尖上的中国2》堪称收视最火的节目之一。
一直以来,周五晚间是各大综艺娱乐节目的竞争时间,而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以来,很多观众选择在周五晚间守候收看这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的收视热度就超越了同时段的综艺节目,以2.481%的收视率力压多档节目拿下同时段的收视冠军,有关"舌尖"话题的关注度一点也不输热播的电视剧。
《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能够延续第一季的收视热潮,与其精良的制作有关。
节目制作单位除了在摄制方面花费了极大的精力选择和拍摄内容,在后期剪辑制作方面也对每集节目精心构思,平均每集约50分钟的时长里播出的镜头有1400多个,这些镜头是经过大量拍摄、筛选之后的精华,而纪录片平均拍摄素材和成片的剪辑比例为150:1.精细的剪辑让《舌尖上的中国2》每集节目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感觉,虽然整部纪录片的主题和立意较为明确,都在讲述食物和人们的生活,但每集的风格却各有千秋。
总体来看,《舌尖上的中国2》在后期制作上不仅配乐和解说的风格延续,画面也做到了行云流水、风格独特,很好地实现了纪录片的艺术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期剪辑制作将直接影响最后呈现出的节目效果,对纪录片的制作至关重要。
一、叙事结构流畅《舌尖上的中国2》每集都会讲述多个故事,叙事结构的清晰流畅是实现纪录片艺术性的基础。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中国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向观众展示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饮食哲学、食材采集、烹饪技艺等方面的精彩内容。
这档节目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观看完《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纪录片以后,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中国人讲究“食在四方”,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追求饮食的“色、香、味、形”。
无论是家常小吃,还是地方特色美食,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纪录片中,我深深被每一位食客对于美食的描述所打动。
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满脸笑容,讲起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肴时激动不已,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珍贵的故事。
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单单是填饱肚子,更多的是通过食物来表达感情、传递文化、凝聚人心。
在中国文化中,“好吃”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百年传承的家族秘方,是祖祖辈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另外,纪录片中展示的各地美食也让我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民俗风情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每一种食材、每一种烹饪方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比如东北的冷面、四川的麻辣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都是地道的中国美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风貌和饮食习惯。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纪录片,我深切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对食物的崇敬。
中国的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滋养。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宣传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美食文化,让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高中政治-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知识拓展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求)
克服错误倾向
坚持正确方向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
补充(要求):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 众的主体地位。 6、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 传播的手段。
课堂检测
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 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目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
B 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
A.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 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 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任导的话给我们文化创新什么样的启示?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横向)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三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个 过
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程 在此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必须注意:
文化创新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纵向)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造和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要 不能离开传统, 求 空谈文化创新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追求
探究三
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
分析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如潮汕人爱“鲜”一样,中国人爱舌尖上的味觉享受。
一部纯中国的高端美食纪录片就这样腾空出世,一夜间“a bite of China”流动在每个中国人的舌尖上。
但这种感情并非一夜间短暂产生的,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食物呢,我想这得问问我们的老祖先吧。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仅仅是为中国人而造的吧,中国人的食物不像欧美人那样随便百搭,不像日本料理那样呆板模式化,更不像现代化建筑那般的灰调冰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必定会造就这样一种使外来文化也无能为力的“中国风——饮食文化”。
通俗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很屌,外国人不会懂也学不来。
时间紧迫,仓促只把第六集看完了。
但其中精髓已领略在心。
“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饮食的五种基本调味选择,可以说是ABCDE选项,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很难出现单项选择。
现在人人都爱重口味,因此多项或全项的口味选择通常是“delicious”。
试分析这个节目,精辟总结出以下几点:制作:中国首款饮食纪录片,精美制作,画面高清,拍摄角度独特,色彩鲜亮。
拍摄手法、剪辑手段、音乐、灯光、美术造型、取景等与纪录片内容、纪录片节奏、主题等糅合得贴切、自然并紧扣核心思想。
内容: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小人物到大城市。
视点鲜明。
取材有方,选取了广东潮汕、广州、厦门、四川乐山、重庆、江苏等地的饮食,在与各地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层面上,表现中国人饮食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又高于传统生活意义。
视角:选取小人物故事视觉角度立体,贴近大众生活。
地域横跨半个中国,囊括进几个独具代表性的小人物饮食劳作生活小故事,使其环环相扣。
趣味性故事穿插其中,设计线索有料——有人物性格、人物背景、人物关系、人物代表性事件串联成一个不会枯燥略带温馨情分的民间饮食故事。
风格:创作视角突破过去传统纪录片硬性模式,有创新、别具一格的风格部分,但并非另类。
虽然此类纪录片的口味大众难调,但它做到了老少皆宜。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
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
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
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
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
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
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自然,主食,转化。
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________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
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
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道探讨
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道探讨摘要2012年,一部仅七集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完胜同时间其他剧集,两年后,《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观看热潮仍在继续。
笔者从创作理念、情感表达、文化内涵以及推广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舌尖优于其他纪录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美食自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掀起中国纪录片的高潮。
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登陆央视荧屏,继续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纪录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日常生活、文化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七集和花絮,涉及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使人们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系列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央视纪录片改革与创新所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
因此,深入分析《舌尖》的选题策划、拍摄手法、创作理念、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化的推广策略十分必要,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使我国纪录片取得更大的突破。
1创作理念:平民化关于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衡量纪录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创作理念是否平民化,《舌尖》系列自始至终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
中国人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舌尖》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吃”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但不是就吃论吃,而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美食个体展开叙事,展示大量温情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II》开创的娱乐营销新模式
《舌尖上的中国II》开创的娱乐营销新模式近日再次备受瞩目的央视一套《舌尖上的中国II》在电视上热播,这股热潮同样席卷了网络,在各大视频网站中,节目的点击都成了同期之冠。
其中,在目前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就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六必治。
六必治在2014年开启了一个娱乐营销的新模式。
六必治迈出了瞩目的娱乐营销新一步,以冠名了央视一套庾澄庆和谢娜主持的《嗨!2014》打响了头炮。
据表示,此次冠名是营销转型的一个风向标,对于六必治,传播策略不仅要延续吃嘛嘛香那种“快乐”、“平民”的特色内容,还要以消费者需要的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升级,同时,在品牌定位上,需强化“中药养护防上火”的品牌理念。
因此,六必治借助与节目高度结合,以“不怕口腔问题,绽放健康笑容“为传播主题,借助此次娱乐营销,将产品和节目共有的“健康、快乐”理念高度契合,重塑品牌形象,帮助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配合电视节目,六必治还开展一系列的公关传播活动,譬如,知识性强的六必治21天防上火训练与互动性极高的”嗨FUN美食防上火”蚂蜂窝活动,这些活动更强的加深了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
这种强强联手,借娱乐之势与消费者深入沟通互动的模式,成为了国内知名牙膏品牌六必治的新娱乐营销策略。
娱乐营销的步伐需要继续走下去。
六必治借助强势栏目《舌尖上的中国II》不断给消费者传递品牌产品信息,作为优酷的栏目首席冠名商,六必治不仅是看重节目本身的影响力,更是看重产品与节目本身内容的高度关联性。
作为节目的观众都是热爱美食的吃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口腔,即使有再诱人的美食,都不能快乐享受。
通过此栏目的冠名,高频次投放汪涵的品牌广告,让更多目标受众认知到品牌,简单的广告语“有六必治不怕口腔问题”加深了大家对品牌的了解。
六必治一直都在倡导全新的中药养护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口腔保养。
六必治科研人员介绍说,“六必治研发产品的理念是‘治未病’,即以预防口腔问题为主。
我们的每款产品都有不同的成分,具备不同的防治功效,且经过了无数次的临床验证。
纪录片_舌尖上的中国_的成功之道
于中国现实饮食的反思。有观众说,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 情绪式叙事等手法。[7]在《舌尖上的中国》里,采用了大量设置
“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文化学者胡野秋 悬念的叙述方式,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持续的关注。比如说
也从这个角度这样评价其意义: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 在写到远洋捕鱼的时候,从林红旗船长妈祖庙祭祀切入,进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饮食。孔子 视出品方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也介绍道:“纪录频道的宗旨就
形容《韶乐》之美就说“:三月而不知肉味”,孟子把利益之辩比 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
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形容学风浮躁就用“浅尝辄止”,比 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
被前所未有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非常 入了新的出海捕鱼旅程。在旅程的开始就介绍到,“不断减少
契合当今人们的需求。[5]立足当下,关注现实,能够更好地吸 的鱼群,让船长林红旗担负着一无所获的风险”。开头设置悬
引广大观众,也应该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方向。
念,激起观众的好奇心。第一次夜晚下网捕捞,船员们紧张的
根据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的调查可以看到,通过网络点播
神情……大家在期待着下一次捕捞。然而,镜头转换,开始介 观看影片还是占了绝大的部分。网络的发展以及电视节目的
绍南海西沙群岛富饶的丰源和船员们的生活,使整个影片的 网络化,对于影片的推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微博、论
节奏趋于和缓。但观众的心却一直在关心着船长的捕鱼,直 坛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有很大的推动力。中国人民大
《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守夜观看,更有不少的观众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正如《人民日 报》 所言,《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 看,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没有大肆渲染,不在黄金时 段,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1]
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分享
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分享一、引言广播电视节目是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广播电视节目也需要不断创新创优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本文将分享几个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
二、案例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是一档音乐选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制作。
该节目于2012年首播,至今已经播出了七季。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是选秀比赛,还融入了导师互动、现场表演、音乐评价等元素。
此外,在第四季中增加了“梦想学院”环节,让选手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和实战演出。
三、案例二:《奇葩说》《奇葩说》是一档辩论类综艺节目,由爱奇艺制作。
该节目于2014年首播,至今已经播出了六季。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辩论与娱乐相结合,让观众既能够看到精彩的辩论表演,又能够感受到娱乐的氛围。
此外,该节目还邀请了一些知名人士参加,增加了节目的影响力。
四、案例三:《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纪录片节目,由CCTV制作。
该节目于2012年首播,至今已经播出了三季。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美食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来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第二季中增加了“寻味之旅”环节,让观众有机会亲身体验美食之旅。
五、案例四:《极限挑战》《极限挑战》是一档户外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制作。
该节目于2015年首播,至今已经播出了五季。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明星与户外探险相结合,让观众能够看到明星们在户外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
此外,在第二季中增加了“远古冰湖”环节,让观众有机会亲身体验冰湖探险之旅。
六、结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是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好声音》、《奇葩说》、《舌尖上的中国》和《极限挑战》等节目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得到了愉悦和收获。
相信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出现。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电视节目创新
摘要:在娱乐心理和功利心理泛滥屏幕的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没有从众跟风,而是一头 扎进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里,于市井阡陌山川江河中,寻觅中华大地上有关饮食的文化神韵和 精神脉络。片子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充满浓厚的生活 气息、草根气息,深深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所带给我们的 独特魅力,并分析其成功因素。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中期报告
本次研究以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节
目在视觉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通过前期的文献综述和实
地调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结论:
一、《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是真实记录的手法,其主要表现形式
是纪实摄影与影像记录。
在镜头构图上,摄影师注重抓住餐饮文化的根源,通过对村庄、市场、厨房等场景的拍摄,表现出美食的来源和自然
的本质。
其次,在影像记录上,摄影师采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让
观众更贴近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质感和细节。
二、该节目运用了“闪回”技法,从视觉上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手法。
通过返显或黑白色调的应用,节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折呈现出一种悬
念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展现了美食的背后故事。
三、节目制作中重视节奏感和层次感的营造。
针对不同的内容主题,制作人员合理地运用了镜头的节奏和切换,通过音乐的运用和画面的场
面感,达到情感上的落差和张力,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融合了摄影、影像和音乐等多学
科的艺术要素,使得整个节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并且这些表现形式
与手法的运用使得节目能够更好地扩大了观众的接受面,成功地打开了
民俗文化与美食的共性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道探讨
摘要2012年,一部仅七集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完胜同时间其他剧集,两年后,《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观看热潮仍在继续。
笔者从创作理念、情感表达、文化内涵以及推广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舌尖优于其他纪录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美食
自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掀起中国纪录片的高潮。
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登陆央视荧屏,继续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纪录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日常生活、文化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七集和花絮,涉及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使人们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系列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央视纪录片改革与创新所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
因此,深入分析《舌尖》的选题策划、拍摄手法、创作理念、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化的推广策略十分必要,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使我国纪录片取得更大的突破。
1创作理念:平民化
关于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衡量纪录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创作理念是否平民化,《舌尖》系列自始至终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
中国人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舌尖》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吃”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但不是就吃论吃,而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美食个体展开叙事,展示大量温情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镜头通过对劳
《舌尖2》“脚动者在生活中与美食有关的点滴片段的记录,打动广泛的受众群体。
步”一集中出现的为生活奔波的养蜂人、出海捕鱼的夫妇、舍不得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
《舌尖》就是通过这种平民化的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抓住了观众的心。
一部纪录片想成功就要把握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社会,对真实和平凡给予恰当的解读,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2情感表达:故事化
主创人员谈到《舌尖》时提到“如果食物里没有人情味,没有人的故事,就不能被我拍摄,立题的根本是有一个人物在里面。
通过食物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是这个片子的主题。
”《舌尖》系列里的每一集独立成篇,互不纠缠。
每一集都是精心设计的,有一个大的主题线索贯穿全集,内容涉及几个独立平行的小人物故事,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讲述故事。
《舌尖》与同类美食题材不同,将美食文化融入到温情的故事之中,通过饮食延伸出来对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既以美食诱人,又以真情动人。
《舌尖》选取采集、制作美食的个人和家庭故事表现温情,表达方式真实自然、感人至深。
如宁夏马阿舍和丈夫每天工作12小时,共同喂养2000多头羊,辛勤的劳作只为给人们带来鲜美的羊肉。
长白山上,70多岁的姜贞淑和老伴沈范极每天走15公里山路为采集古老的植物蕨菜,只为把蕨菜捎给远方儿女……食物就是忠实的信使,传递的是家和亲情的讯息。
《舌尖》作为一部商业纪录片,通过对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人物生活的环境及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无论是乡愁、亲情,还是友情、爱情都在片中得到了抒发,展现了普通人家庭的团聚与家庭的凝聚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样的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内容紧密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多于展示,情感表达故事化强。
3作品内涵:人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被学者认定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一部典型的文化与人文生态纪录片。
该片不是罗列出各类特色美食,也不是泛泛地谈论中国饮食文化,而是将二者相互融合,巧妙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上达到的“知行合一”,通过具有特色文化意义的食物和故事来折射出充满寓意的文化审美。
在影片的故事中,少数民族的影子随处可见,通过镜头语言我们了解到各个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民俗特色,使我们感受到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即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人文景观,但是我们都具有倔强、节俭、坚韧的民族性格。
观众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还可以感知到在特殊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领悟到普通人们的情感世界、价值观念和生存意识,看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命运流传,进而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既矛盾又和谐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展现出美食与中国人、与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和谐共生、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4推广策略:商业化
《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获得良好的口碑,与其制作包装水平和营销策略密不可分。
纪录片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化运作的影响,因此,创作者也越
来越重视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舌尖》系列是一部商业化运作成功的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舌尖》系列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将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完美结合。
爱奇艺、凤凰等网站先后为《舌尖》制作线上专题,使观众了解所有话题。
在微博中,舌尖也迅速登上微博话题榜和热门排行榜,甚至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中一句话,都被疯狂转发。
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也最快速度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链接,这样的首页链接为该片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报道,大大优化了纪录片的传播力。
《舌尖》系列不仅掀起收视的高潮,片名中的“舌尖体”也迅速走红网络,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内容,足以证明该纪录片的影响深远。
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典范,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2]以国际水准打造中国名片——《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纪要[J].电视研究,2012(7):8.
[3]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负担导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