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植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生理作用: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和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植物的向光性: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二、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氧气:氧气充足时,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时,有氧呼吸将会减弱。
水分:细胞水分充足时,呼吸作用增强。
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此原理可用于贮藏水果和蔬菜。
三、糖类、脂质和无机盐糖类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四、水和细胞膜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细胞膜的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
此外,人教版必修三生物还涉及了其他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的基本规律等。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对于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一)内环境成分辨别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四、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五、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六、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1植物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都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3.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因而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5.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8.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9.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那么可促进果实成熟。
10.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知识点2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人教教生物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教生物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1必修(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第第一一章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内环境.内环境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细胞内液(占2/32/3))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由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和淋巴淋巴三部分组成。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酸碱度酸碱度,温度温度等相对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中性,PH 为7.357.35-萘乙酸,2.4-D)2.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群落1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生物。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
龄组成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衰退型。
可以预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样方法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昆虫卵密度,蚯蚓等6要求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2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种群增长的““JJ””型曲线和““SS””型曲线“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互有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周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好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响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向的牢固,所以解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必然程度上反响体内物质代谢情况,能够解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浸透压,酸碱度,温度〕a.浸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浸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浸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浸透压。
功能:是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计;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必然若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相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汇编
必修三知识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 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 多细胞动物: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养料O2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废物CO2 淋巴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般不超过1℃)。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一、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突体神经纤维轴突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教版⾼中⽣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兴奋传⼊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起构成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配的肌⾁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体的突触⼩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脑的⾼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脑:⼤脑⽪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级中枢,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体平衡;脑⼲: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功能是⼈脑特有的⾼级功能语⾔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级功能:学习与记忆1)、⾎糖的含义:⾎浆中的葡萄糖(正常⼈空腹时浓度:3.9-6.1mmol/L)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同⼀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清除抗原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式靶细胞(被抗原⼊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同⼀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如⼲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被释放⾄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对象抗原被抗原⼊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式效应B细胞产⽣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五、动物激素在⽣产中的应⽤:在⽣产中往往应⽤的并⾮动物激素本⾝,⽽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鱼类受孕率:运⽤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鱼类的受孕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细胞内液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液,约占细胞内的2/3,而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则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包括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它们之间有相互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呼吸道、肺泡腔和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也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如Na+和Cl-)和蛋白质(如血浆蛋白)。
血液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如O2和CO2等,以及其他物质如激素、抗体和维生素等。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需要注意的是,血红蛋白和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的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酸碱度指正常人血浆近中性,即7.35-7.45.缓冲对是指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和XXX。
温度是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和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包括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和渗透问题(如过敏和营养不良)。
第二部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在神经元内部,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其它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等。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温度: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②营养不良: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前言生物必修三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遗传、进化、生态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对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第一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展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能力。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模型。
DNA复制:半保留复制方式。
3. 基因的表达转录:DNA信息转录成mRNA。
翻译:mRNA翻译成蛋白质。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一个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组合定律: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是独立分离的。
2. 连锁与交换定律连锁:某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遗传时往往连锁在一起。
交换:同源染色体间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交换。
第三章:生物的变异1. 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
2.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如缺失、重复、倒位等。
染色体数目变异:如整倍体、非整倍体。
第四章:人类遗传病1. 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血友病。
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2.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咨询:对遗传病风险的评估。
产前诊断:监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显示生物进化的历史。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间结构的相似性。
2. 进化理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进化理论:包括基因频率变化、群体遗传学等。
第六章:生态学基础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2. 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第七章:生物技术1. 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
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技术。
2. 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生产酒精、抗生素等。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生物分类学
1、分类分层体系:将生物分为域(Domain)、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2、分类标准:根据生物形态结构特征(如外形结构、组织形态、形
态特征)和生物系统发育等相关特征进行分类。
3、分类系统史:古典期的“宇宙三分”;中古期的“自然界三大类”;近现代的“二十五界十七纲系统”;近代的“五分类体系”;现代
的“分类分层体系”。
二、进化论
1、进化的概念:指生物的种群由比较简单的形态,在不断地演变和
变异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更加复杂的形态。
2、进化的规律:自然选择;自然变异;应激性适应;生态压力。
3、自然选择:基于竞争、挑选原则,加以环境因素作用,生物个体
之间存在优劣的差异,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的个体更具有优势,最终被选择
并传播下去,从而改变种群的结构,使得进化发生。
3、变异的作用:异种杂交和进化分支等变异机理,使得种群中受环
境影响具有随机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可以使有利的变异保留下来,不利
的变异被抛弃,从而实现进化。
4、应激性适应: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外界环
境刺激作出反应,而改变它们本身的性状。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NH2—C—COOHH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基本元素:C、H、O、N(4种)最基本元素:C(1种)主要元素:C、H、O、N、P、S(6种)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NH2—C—COOHH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基本元素:C、H、O、N(4种)最基本元素:C(1种)主要元素:C、H、O、N、P、S(6种)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一)内环境成分辨别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或树突的膜②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5. 人脑的高级功能1、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
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3、言语区:①S区受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H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W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V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4、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1提取液注入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小肠粘膜2、结论: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③甲状腺——甲状腺激素④胸腺——胸腺激素⑤肾上腺——肾上腺素⑥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⑦卵巢——雌性激素⑧睾丸——雄性激素(二)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1、氧化分解CO2+H2O+能量肝糖原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寒冷等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三)激素调节的特点3、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调节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减少散热减少散热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增加散热减少散热【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细胞↓细胞外液大脑皮层垂体外液的渗↓↓释放的渗透压 产生渴感 抗利尿激素 透压 下降 ↓ ↓(+) 下降 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补充水分 ↓(-) 尿量 结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 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第四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 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 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 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3.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4. 抗原与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5. 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a. 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c. 浆细胞来自于B 细胞和记忆细胞。
6. 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效应T 细胞作用: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7. 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 b.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 免疫学的应用:a.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 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 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1.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2.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3. 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 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 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6. 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素旺盛的部位。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 作用:a. 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 促进果实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 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3. 特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 芽< 茎)。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一、其他植物激素1. 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 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如:2、4-D,萘乙酸(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