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试题

合集下载

应用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

应用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

应用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生态学的定义是:a) 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b) 研究生物的进化与变异c) 研究生物分类与系统发育d) 研究生物个体的生长与繁殖2. 在生态系统中,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3. 下面哪个因子不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a) 温度b) 光照c) 水分d) 种群结构4. 一个生态系统中,下面哪个层次所涵盖的空间范围最小: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5.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所有生态系统的集合: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6. 生态位指的是:a) 在种群中生活的个体数量b) 单个物种所占据的生态地位和资源利用方式c) 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总数量d) 群落中物种分布的范围7.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体数量和物种的多样性:a) 种群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8.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包括:a) 物种灭绝b) 种群迁徙c) 群落变化d) 所有选项都正确9.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 实验研究法b) 观察研究法c) 数学模型d) 所有选项都正确10.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一个特定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状况: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生态系统,并描述其中的非生物和生物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中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气候、土壤、水等非生物要素,而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2. 请解释物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并说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是由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所驱动的。

遗传变异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某些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生态学期末考

生态学期末考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1、监测植物: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

2、大气污染: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3、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临界剂量:污染物浓度和接触时间的联合作用称为剂量。

能引起植物伤害的最低剂量称为临界剂量,或叫伤害阈值。

5、植物抗性:指植物在污染物的影响下,能尽量减少损害,或者受害后能很快恢复生长,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的特征。

二、填空、选择、简答1、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①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②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可以测得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强度和总毒性,以此作为确定污染承受能力和制定环境标准怕参考依据。

③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④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2、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③滞尘作用④减菌效应⑤减噪效应⑥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⑦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3、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①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②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4、园林植物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

5、常见的防风林结构。

①紧密(不透风)结构。

②稀疏(疏透)结构。

③透风(通风)结构6、大气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2020-2021大学《普通生态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大学《普通生态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0-2021《普通生态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生态因子2.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3. 生态位4. 生命表5. 生态系统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选出来,每小题2分,共30分)1.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级其原因是A、贮存的能量逐级减少B、生物量逐级减少C、热量逐级丢失D、生物体变少了2.进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多少可以传递给下一营养级A、1%B、2%C、5%D、10%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4.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A、猫头鹰和食草虫B、青草和猫头鹰C、食草虫和猫头鹰D、食草虫和青草5.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B、照射到该系统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6.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 生存竞争B 资源利用C 占据空间 D.拓展时间7.下列哪一特征是生物群落的特征A 年龄结构B 社群结构C 性别比例D 营养结构8.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叫A 共生B 演替C 生态平衡D 波动9.我国东部和南部为森林分布区,向西北依次出现了草原区和荒漠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哪一个生态因子所致A 光B 湿C 水D 土壤10.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最大的一组生态因子是A 光和热B 光和水C 水和热D 水和土壤11.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出生率无关?A.性成熟的速度;B.种群死亡率;C.单位时间的繁殖次数;D.繁殖期长短。

12. 下列哪一个因素与死亡率无关?A. 种群密度;B.个体发育期;C.环境优劣;D.自然反应时间。

13.迁出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A. 种群数量减少B.种内竞争加剧C.种间竞争加剧D. 种群数量增加14. 迁入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A. 种群数量减少B.种内竞争降低C.种间竞争降低D. 种群数量增加15.生命表中e x表示:A. 死亡率B. 存活分数C.平均寿命D.死亡数三、判断题(10分,对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农业经济B. 农业技术C.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D. 农业政策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A. 多样性B. 稳定性C. 封闭性D. 可持续性答案:C3. 农业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是主要的生产者?A. 昆虫B. 微生物C. 植物D. 动物答案:C4.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是指什么?A. 农业产值的平衡B. 农业资源的平衡C.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平衡D. 农业生产的平衡答案:C5. 以下哪种不是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A. 土壤肥力B. 气候调节C. 能源供应D. 文化价值答案:C6.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是指什么?A.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B. 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影响C. 农业产品对市场的影响D. 农业技术对产量的影响答案:A7.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什么?A. 农产品的销售链B. 农业产品的供应链C. 生物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链D. 农业生产的流程链答案:C8.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A. 物种多样性B. 基因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所有以上答案:D9. 农业生态系统中,哪种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A. 过度耕作B. 轮作制度C. 单一作物种植D. 过量使用化肥答案:B10.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农业”是指什么?A. 只使用化肥的农业B. 只使用农药的农业C.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D. 只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生态平衡2. 农业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空间位置以及________。

答案:功能;营养状态3.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一、名词解释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

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7.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包括促进系统的演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和调节生态关系三个方面。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By 非带奈何愁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 )A.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北方针叶林D. 热带雨林2、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个营业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 )A. 能量越来越少B. 能量越来越多C. 能量没有变化D. 因生态系统不同而变化不同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 )A. 原生演替B. 次生演替C. 水生演替D. 旱生演替4、生态学做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 A )提出并定义的。

A. E.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 Darwin5、臭氧层破坏属于( B )A. 地区性环境问题B. 全球性环境问题C. 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 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6、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气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A )A.250kg 左右 B. 350kg 左右C. 500kg 左右D. 大于500kg7、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C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8、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3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A )A. 凸型曲线B. 凹型曲线C. 对角线型曲线D. S型曲线9、dN/dt=r N (K-N/K)这一数字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D )A.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 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 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 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1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D )A. 原始合作B. 竞争C. 中性作用D. 偏利作用11、下列说法正确的事( D )A. 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 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 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2、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B )A. 种子植物B. 真菌C. 蓝绿藻D. 蕨类植物13、不符合群落演替方向性的特征是( D )A.群落结构从简单到复杂B. 物种组成由少到多C. 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D. 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14、按logistic方程增长的种群的最大持续收获量是( D )A. k/2B. k/4C.rk/2D. rk/415、环境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 A )A.《寂静的春天》问世B.《只有一个地球》问世C.《人口炸弹》问世D.《增长的极限》问世1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 )A.通气组织发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17、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如果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有部分重叠,它们之间就会存在潜在的竞争。

生态学试题附答案

生态学试题附答案

四、问答题(本题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那些阶段?2、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3、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各有何特点,各循环类型的代表物质有哪些?五、简述题(本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对于一个物种,它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并产生影响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 至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生态学》试卷(试题编号GE00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 Metapopulation2. Ecosystem3. Short Day Plant4. Species Frequency5. Ecotone三、问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热环境?2、试说明什么是最大可持续产量?3、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4、影响初级净生产力的因素有那些?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 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3.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谈谈你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并提出拯救该物种的建议。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1、演替系列和顶极群落2、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北方植物引种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适生态因子有哪些? 为什么?2、捕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或作用?3、海洋鱼类水分平衡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解决的?五、简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举例说明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1、生态型与生活性2、生态幅与生态位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北方植物引种到不成功的原因是。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

生态学课程考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2.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3.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4.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_牛•态幅。

6.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口相互干涉性竞争。

7.退化牛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8.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C)A.寄生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没关系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A)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B)A.顶位种B.中位种C.基位种D.关键种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50‘是指(D)A.绝对致死剂量B.绝对致死浓度C.半数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浓度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A)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使用价值D.存在价值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根据植物对过量盐量的适应特点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BCD)A.盐土植物B.聚盐性植物C.泌盐性植物D.透盐性植物2.以下对于增长型种群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BC)A.年龄椎体呈典型金字塔形B.种群有大量幼体,老年个体较少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A)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球》C.《人口炸弹》D.《增长的极限》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D)A.保护B.恢复C.维护D.破坏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C)A.越高B.越强C.越低D.越弱C.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3.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是(ABCD)A.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B.可以共同防御敌害C.有利于改变小生境D.能够促进繁殖第4.下面用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中,属于生产成本法的有(BCD)1页A.市场价格法B.机会成本法C.恢复和保护费用法D.影子工程法5.环境污染物一般毒性评价方法有(ABCD)A.急性毒性评价B.畜积毒性评价C.亚慢性毒性评价D.慢性毒性评价6.目前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类型有(BCD )A.原有替代型B.现有改造型C.全新规划型D.虚拟型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什么是生态位?高斯竞争排除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3.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法?4.什么是生态工程?生态工程设计所涉及的生态学原理有哪些?5.请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提出今后的防治对策。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生态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密,,,,, 封,,,,, 线,,,,, 密,,,,, 封,,,,, 线,,,,,,,4. "在低温环境中生活的北极狐的特点有(D)A. 四肢长、尾巴短B. 四肢短、尾巴长C. 四肢长、尾巴长D. 四肢短、尾巴短生态学课程考试题题号得分评卷人一、填空(每空 1 分,共15分)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捕食者或猎物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作为一种选择压力促使对方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进化。

3. 每种生物生长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这就是生物的—甘片” “三基点”。

4. 土壤及时地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5. 生物的种内关系有集群和种内竞争。

6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自我调节。

7. 按干扰动因可以把干扰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8.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三个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16分)1. 环境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A)A. 《寂静的春天》问世B. 《只有一个地球》问世C. 《人口炸弹》问世D. 《增长的极限》问世2.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多,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弱,则系统C)A. 抗性大,弹性大B. 抗性小,弹性小C. 抗性大,弹性小D. 抗性小,弹性大3. 阳地植物具有以下特点(B)A. 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低B. 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C. 光合速率低,代谢速率高D. 光合速率高,代谢速率低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复核人5. 关于高斯竞争排除原理表述正确的是(C)A. 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共存B. 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开始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共存,后来可以C. 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共存D. 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开始可以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共存,后来不可以6. 一个在食物网中不被任何其他天敌捕食的物种是(A)A. 顶位种B. 中位种C. 基位种D. 关键种7. 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D50”是指(C)A. 绝对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浓度C. 半数致死剂量D. 半数致死浓度8 .生态工程的基本理论是(B)A. 环境科学B. 生态学C. 工程学D. 生物学班姓名座号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24分)1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ABCD)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景观多样性2•根据Gaia假说,下面正确的说法是(ABCA. 地球上所有生物对其环境都起着主动调节作用B. 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C. 地球生态系统是个有机整体D. 生物进化是没有目的的3. 下面用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中,属于生产成本法的有(BCD)A. 市场价格法B. 机会成本法C. 恢复和保护费用法D. 影子工程法4.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原则主要是(ABC)A. 地域性原则B.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第C. 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最大原则1页D. 生物多样性原则,,,,,,,密,,,,,封,,,,,线,,,,,密,,,,,封,,,,,线5.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有(ABCD)A. 独立作用B. 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拮抗作用6. 目前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类型有(BCD)A. 原有替代型B. 现有改造型C. 全新规划型D. 虚拟型四、简述题(每小题 6 分,共30分)1. 什么是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和Shelford耐受性定律?二者有何区别?2.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 生态恢复的标准主要是什么?5. 请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提出今后的防治对策。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团粒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A、疏选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山风效应C、谷风效应D、陆风效应11、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13、种群平衡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2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谁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A、蒙古标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18、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1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20、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气候项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项级21、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2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2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24、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A、海洋B、草原C、海陆交接地带D、荒漠25、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B、森林C、海洋D、农田26、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A、湖泊B、草原C、果园D、热带雨林,27、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煤D、水能28、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试题(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p120)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答:不管初始组织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特定组织种群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公式:Y=W*D=Ki(W-植物个体平均密度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一常数)2、Simpson’s diversity index(P160)辛普多森多样性指数(同名词解释)3、what is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P131)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答: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General law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p25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格局有什么规律?答:中国东部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林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西部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山系,植被水平分布呈现: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5、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P6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答:自然种群有3 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6、What is ecesis(P183)什么是定居?答: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72004) 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Author and Reviewer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B、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C、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D、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我的答案:C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枝干B、根部C、叶片D、土壤我的答案:C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A、湿度B、惰性气体C、云量D、太阳辐射的反射我的答案:C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A、压舱水B、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C、运河的淤积D、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我的答案:C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A、辐射平衡B、空气温度C、湿度D、土壤我的答案:D6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1.0分1.0 分A、时间长度B、变化强度C、影响范围D、造成后果我的答案:A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A、二氧化硫和臭氧B、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C、甲烷和臭氧D、甲烷和氧化亚氮我的答案:D8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1.0分1.0 分A、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B、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C、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D、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我的答案:C9磷在大多数有机体中的重量比为左右..1.0分1.0 分A、10%B、6%C、3%D、1%我的答案:D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A、1220亿B、1200亿C、220亿D、20亿我的答案:D11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1.0分1.0 分A、对自然种群的利用B、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C、工业D、农业我的答案:D12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1.0分1.0 分A、澳大利亚B、挪威C、加拿大D、俄罗斯我的答案:A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A、42%B、63%C、71%D、97%我的答案:C14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1.0分1.0 分A、10B、100C、1000D、10000我的答案:C15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1.0分1.0 分A、碳B、氮C、磷D、硫我的答案:D16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20世纪最热的十年..1.0分1.0 分A、10年代B、40年代C、70年代D、90年代我的答案:D17关于遥感资料和陆地生态学定量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数字化数据与计算机相结合;改进了模型的质量和可信度B、可以用来验证模型预测的结果C、卫星遥感数据提供了最可靠、最有效的资料来源D、定量模拟主要是模拟全球各种植被类型的水分、养分和CO2循环我的答案:D18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1.0分1.0 分A、5%-15%B、5%-25%C、10%-15%D、10%-25%我的答案:B19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1.0分1.0 分A、0.6B、1.2C、1.8D、2.4我的答案:A20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B、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C、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D、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我的答案:B21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1.0分1.0 分A、板块运动B、海洋变化C、火山喷发D、水汽输送我的答案:C22TEM模型采用了平衡态大气环流模型的结果来代表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条件..1.0分1.0 分A、2个B、3个C、D、5个我的答案:C23位于英国和北美的河流;其水温变化幅度为气温变化幅度的倍..1.0分1.0 分A、.5B、.9C、1D、2.3我的答案:B24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1.0分1.0 分A、鞭毛藻B、蓝藻C、硅藻定鞭金藻我的答案:C25显生宙比隐生宙的研究更清晰主要是因为显生宙产生了大量的..1.0分1.0 分A、水分B、土壤C、化石D、氮气我的答案:C26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1.0分1.0 分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我的答案:D27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0分1.0 分A、17-18kmB、10-12kmC、8-9kmD、5-6km我的答案:A28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可用3种方式表示;其中最小的是..1.0分1.0 分A、总第一性生产力B、净第一性生产力C、净生态系统生产力D、净物质循环生产力我的答案:C29关于主动式的遥感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由传感器自身发出电磁波B、测定地物的反射能量C、这种遥感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正常工作D、多云天气无法正常工作我的答案:D30电磁波谱学使遥感技术的应用扩大到..1.0分1.0 分A、可见光之外B、地球之外C、海洋深处D、对流层之外我的答案:A31采用模型预测时;传统的植被-气候平衡模型没有考虑到..1.0分1.0 分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B、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前置效应C、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D、气候对植被变化反应的时滞效应我的答案:C32遥感的起源可追溯到..1.0分1.0 分A、17世纪初B、18世纪初C、19世纪初D、20世纪初我的答案:C33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1.0分1.0 分A、30万公顷40万公顷C、50万公顷D、60万公顷我的答案:C34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1.0分1.0 分A、主观分类B、逻辑分类C、演绎分类D、数据调查分类我的答案:C35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1.0分1.0 分A、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C、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D、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我的答案:C36阔叶林对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大约为..1.0分1.0 分A、30%B、50%C、70%D、90%我的答案:B37地球是一个巨大的..1.0分1.0 分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开放系统D、群体系统我的答案:C38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1.0分1.0 分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我的答案:C39;特别是在IGBP的推动下;以观测资料为基础;考虑各环境因子;建立了各种回归模型或过程模型..1.0分1.0 分A、60年代初期B、70年代初期C、80年代初期D、90年代初期我的答案:D40根据我国1997年的相关调查;在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占总数的..1.0分1.0 分A、12%B、39%C、51%D、67%我的答案:C41在淡水生物丰富的中纬度温暖区域;每10年紫外线辐射增加..1.0分1.0 分A、10%-20%B、20%-30%C、30%-40%D、40%-50%我的答案:A42从全球角度看;随着;土壤呼吸量减少..1.0分1.0 分A、植被的NPP的增加B、年平均气温的升高C、年降水量的增加D、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化我的答案:D43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B、覆盖了陆地绝大部分面积C、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D、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动态变化我的答案:B44按照生物质燃烧对相关气体排放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分1.0 分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非甲烷烃、对流层臭氧B、一氧化碳、对流层臭氧、二氧化碳、非甲烷烃、甲烷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非甲烷烃、对流层臭氧D、二氧化碳、对流层臭氧、一氧化碳、非甲烷烃、甲烷我的答案:D45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1.0分1.0 分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B、C、更绿D、更薄我的答案:C46食植动物不能消费密集生长的藻类;可能导致底层需氧生物被厌氧生物代替..1.0分1.0 分A、正确B、错误我的答案:A47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1.0分1.0 分A、二氧化碳B、一氧化二氮C、甲烷氩气我的答案:D48我国森林火灾累积受害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1.0分1.0 分A、11%B、19%C、21%D、29%我的答案:D49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部分..1.0分1.0 分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伽马射线我的答案:C50关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A、水中二氧化碳一般比较贫乏B、二氧化碳和水结合而成碳酸;能调节pHC、水中二氧化碳适量增加能延缓光合作用和许多生物的发育过程D、二氧化碳不足对动物有麻醉作用甚至有毒我的答案:B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辐射强迫理论中;辐射强迫和大气温度升高成正比..1.0分1.0 分我的答案:√2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0分1.0 分我的答案:√3台风强度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内陆水汽的增加..1.0分1.0 分我的答案:√4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1.0分1.0 分我的答案:×5遥感的3S技术主要是指RS、GIS、GPRS..1.0分1.0 分我的答案:×6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1.0分1.0 分我的答案:√7气溶胶可能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1.0分1.0 分我的答案:√8淡水水域生物受紫外线影响远小于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1.0分1.0 分我的答案:×9当前研究全球元素循环分为寒带、中纬度、热带、海洋及山地5个区域来研究..1.0分1.0 分我的答案:×10一般认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条件较现在更加干燥..1.0分1.0 分我的答案:×11目前全球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地区;缺少偏远地区和海洋上空的资料;这也给判断全球气温的变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1.0分1.0 分我的答案:√12在草本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中;除农作物的谷物外;大都以落叶、落枝和桔杆还田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我的答案:√13样带研究的宽度应该在50公里左右;以便满足遥感影像幅宽的要求..1.0分1.0 分我的答案:×141910年;怀特兄弟第一次从飞机上拍摄照片;开辟了近代航空摄影的先河..1.0分1.0 分我的答案:√15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为获得大尺度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布以及变动规律提供了传统方法无法测定的手段..1.0分1.0 分我的答案:√16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1.0分1.0 分我的答案:×17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1.0分1.0 分我的答案:√18大气中的氩气主要来源于火山和生物源..1.0分1.0 分我的答案:×19我国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总量中;最高的是农作物;其次是亚热带、热带灌丛..1.0分1.0 分我的答案:√20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1.0分1.0 分我的答案:×21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着物种..1.0分1.0 分我的答案:×22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 光合速率提高;叶中许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1.0分1.0 分我的答案:√23滞留在水库中的碳的主要来源是土壤..1.0分1.0 分我的答案:√24用以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环境因子;除了温度和降雨;还可包括太阳辐射、CO2浓度、土壤质地、土壤持水量和风力等..1.0分1.0 分我的答案:√25生物圈净初级生产力等于植物总第一性生产力加植物的总呼吸..1.0分1.0 分我的答案:×26造成数据的辐射误差的主要因素一般会考虑传感器本身或大气散射两个方面..1.0分1.0 分我的答案:√27任何能跨越天然屏障、在浅海之间快速大量运输含有浮游生物水体的机制都有可能促进海洋生物的入侵..1.0分1.0 分我的答案:√28在植物群落的上部;即使太阳辐射减少50%;白天大部分时间的光强仍然在叶片的光饱和点以上..1.0分1.0 分我的答案:√29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中国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1.0分1.0 分我的答案:×30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1.0分1.0 分我的答案:×31人类影响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地球物理效应和地球生物效应..1.0分1.0 分我的答案:×32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气温显着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1.0分1.0 分我的答案:√33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地表短波辐射;使大气变暖..1.0分1.0 分我的答案:×34试验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数据结果不准确;无法体现出长期生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1.0 分我的答案:√35遥感系统提供的数据只有通过GPS系统的储存、分类、整理、提取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1.0分1.0 分我的答案:×36空生态位假说认为;岛屿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比较少的群落;对外来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而出现入侵..1.0分1.0 分我的答案:√37温带落叶阔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直到黄河以南的区域..1.0分1.0 分我的答案:×38大气圈是所有圈层中化学循环最快的圈层..1.0分1.0 分我的答案:√39根据1992年的统计;我国农村燃烧作物秸秆和薪柴消耗的能源总量约占农村消耗的能源总量的23.8%..1.0分1.0 分我的答案:×40高温导致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加强;干旱期的延长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的积累..1.0分1.0 分我的答案:√41除金枪鱼和鲸鱼渔业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鱼场都集中在沿岸内湾及大陆架水域..1.0分1.0 分我的答案:√42分类单位校准法是将从表土沉积物中采集的古代花粉样品进行处理分析;计算主要分类单位其花粉的百分率;然后;将此百分率与实测的优势植被进行校准;建立相关的数量关系..1.0分1.0 分我的答案:×43陆地植被研究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强调多样性、及时性、数据资料的可比性、形式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共享性..1.0分1.0 分我的答案:√44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开始形成于寒带;以后应用到其他地区;最后扩展到全球..1.0分1.0 分我的答案:×45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1.0分1.0 分我的答案:×46由于氮常常制约着植物的净第一性消耗;因此;与生物圈的碳等元素的循环发生耦合作用..1.0分1.0 分我的答案:×47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1.0分1.0 分我的答案:×4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1.0分1.0 分我的答案:√49地壳含有更多的硅和铝;而铁和镁的成分相对较少 ..1.0分1.0 分我的答案:√5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降水显着减少;秘鲁的太平洋沿岸降水显着增多..1.0分1.0 分我的答案:√。

山西师范大学生态学期末考试题

山西师范大学生态学期末考试题

山西师范大学生态学期末考试题
生态学期末考试问答试题及答案
1、何谓环境?按环境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生态意
义如何?
环境定义: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
件的总体。

环境类型: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
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1)、宇宙环境。

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是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地球邻近天体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也有人称之为空间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阔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组成,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和热源,为地球生物有机体带来了生机,推动了生物圈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因而,它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源泉。

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影响着地球环境。

例如,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同地球上的降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潮汐现象,并可引起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

(2)、地球环境。

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
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

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
系尤为密切。

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密切
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云大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

云大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Metapopulation:复合种群;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7、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藉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8、Short Day Plant: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9、Species Frequency: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10、Ecotone: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故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故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11、Species Abundance: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分子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

分子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

分子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回顾与展望:分子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分子生态学的基本假设?A) 多样性的概念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D)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2. 分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 分析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B) 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C) 揭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D) 探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过程3. 在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新兴的研究工具是:A) 传统统计学方法B) 分子生物学技术C) 实地观测和调查D) 生态模型构建和仿真4. 分子生态学的核心观点是:A) 生物群体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环境条件B) 生物群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C) 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的适应性D)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群体层级的结构和功能5. 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包括:A) 竞争、捕食和共生关系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适应性和进化D) 遗传变异和表型可塑性二、简答题1. 解释分子生态学中的群落多样性指标,并选择一种常用的多样性指标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群落多样性指标是用来描述一个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的度量。

常用的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基于丰富度的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和基于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的指数(如Simpson指数)等。

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例,计算公式为:H' = -Σ(Pi * ln(Pi)),其中Pi为第i个物种的相对丰度。

该指数反映了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的变化情况。

当H'值越大,表示物种丰富度和相对丰度更为均衡,群落的多样性越高。

相反,H'值越小,表示物种丰富度和相对丰度更为不均衡,群落的多样性越低。

2. 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请简要介绍其中一种技术手段的原理及应用场景。

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DNA条形码技术、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于分子标记的群落分析技术等。

普通生态学试卷(10份)(鲁东大学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10份)(鲁东大学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一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Gaia假说2.阿伦规律3.边缘效应4.长日照植物5.初级生产6.次生裸地7.单体生物8.顶极群落9.复合种群10.领域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正确的在()中写“对”,错误的写“错”。

1.“红皇后效应”就是指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错)2.草原生态系统是大陆上最干旱的生态系统。

(错)3.赤潮是水体被有颜色的有机物污染的结果(错)4.低纬度地区的短波光较多,高纬度地区的长波光较多。

()5.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的典型植被类型被称为显域性植被。

()6.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7.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8.集合种群是多个物种的集合。

()9.昆虫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

()10.群落演替是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三、选择题:10分,每题2分(不定项)1.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

A 2个种死亡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2.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 ac )。

A 体型小B 体型大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3.从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

A 雨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4.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分布型是( )。

A. 随机分布B. 均匀分布C. 成丛分布D群集分布5.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 )。

A 能量输入输出稳定B 生物量高C 结构稳定D功能作用稳定E、适于人类居住四、填空题:10分,每空1分1.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有地带性特征,这种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某物种在群落中缺乏竞争者时,会扩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14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15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整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16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17.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18.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综合称为繁殖成效19生理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部分可被光合作用所利用。

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在生态学上理解成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辐射40%~50%20.光周期: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21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他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得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周期)即需要一定得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规律即有效积温法则。

2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23.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为亲本投资。

2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2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26健种群: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伞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edificater或constructive species)。

27盖度:盖度(coverage)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简答1、何谓种群空间模型主要有哪几种类型?7何谓种群的分布格局,哪几种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为三类:1)均匀型(uniform)2)随机型(random)3)成群型(clumped)2、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差异及优缺点r—对策者特点: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和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a、生境稳定;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c、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生殖并重复多次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1)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照顾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

但高的r 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

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2)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只有较高繁殖能力才能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故谁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将对谁更有利,即不稳定环境中具有较大的r m是有利的。

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

在稳定环境中进化的,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Logistic方程中的饱和密度k)对谁有利。

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3、何谓G l e a s o n-C l e m e n t s轴,是由什么学派的理论演变而来的?各学派的理论有和主要不同?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括全部真理,现实的自然群落可能处于个体论4、何谓层片?有和主要特征?层片一词系瑞典植物学家H. Gams首创。

他将层片划分为三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①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啊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②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部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③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部占据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5、何谓中度干扰假说,干扰理论对生态管理有何意义?缺口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多样性,据此T. W. Connell等提出了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干扰理论对应用领域有重要价值。

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因为中度干扰能增加多样性。

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冰河期的反复多次“干扰”,大陆的多次断开和岛屿的形成,看来都是对物种形成和多样性增加的重要动力。

同样,群落中不断地出现断层,新的演替,斑块状的镶嵌等,都可能是维持和产生生态多样性的有力手段这样的思想应在自然保护、农业、林业和野生动物管理等力面起重要作用。

例如,斑块状的砍伐森林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但斑块的最佳大小要进一步研究决定;农业实践本身就包括人类的反复干扰6、如何区别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不利效应表现为出生率下降而死亡率上升。

逆密度制约:出生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一般将天气因素、CO2浓度等随机作用的因素看成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把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空间竞争等因素看成是密度制约因素8、全球初级生产量的分布特点。

(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地球表面生态系统大体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前者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

主要原因是占海洋面积最大的大洋区缺乏营养物质,其生产力很低,平均仅125g/m2.yr,有“海洋荒漠之称”。

(2)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平均为2200g/m2.yr。

由热带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

初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一般认为,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是导致初级生产量随纬度增大而降低的原因。

(3)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输入,它们的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500 g/m2.yr,产量较高。

但是,所占的面积不大。

9、个体论演替观及三种主要模型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认为机会种(初始物种组成)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

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

抑制模型:先进入生境的物种会抑制后来物种,演替的结果决定于谁先进入生境忍耐模型:任何物种都可以作为演替的起点,先进入的物种并不改变群落的环境使得对后来物种有利,当不能忍受环境压力的物种被淘汰后即达到演替顶级10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要素?(1).非生物环境(无生命部分)能量因素,物质因素,气候因素物质因素①无机物:单质,化合物,两者的联结者②有机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殖质(2).生产者:以简单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所谓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以取食生产者来生存,(4).分解者: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与生产者相反。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直接影响。

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生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间接影响。

(2)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冷害原因: a.损害细胞生物膜,b.生物膜的结合酶与游离酶之间反应速度失衡等等。

冻害原因: a.原生质失水,蛋白质凝固;b.原生质机械损伤等。

(3)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凝固,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麻痹等。

对植物的伤害生理饥饿;蛋白质结构破坏;毒物生成;高温引起旱害;缩短生育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