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合集下载

血液的古文雅称

血液的古文雅称

血液的古文雅称血液,是生命的支柱,也是身体微粒的桥梁。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血液,生命将无法延续。

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血液的古文雅称。

古人看到血液,会把它叫做“紫水”,因为血液会比水稀薄,而其颜色稍微带着紫色,古人把它叫做“紫水”。

诗经中有句:“春木萌生黄芽,紫水盈两河渤”,这里的“紫水”指的就是血液。

古人也把血液叫做“紫血”,杜甫有句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诗的后半句“求不得”,指的就是血液。

古人也有把血液叫做“紫液”,唐代李白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就指的是血液。

血液也可以叫做“绯血”,“绯”是古人认为是另一种颜色,比较深,比较复杂,可以指的就是血液的颜色。

陶渊明有句诗:“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绯血两分离”,这句诗中的“绯血”指的就是血液。

血液也可以叫做“殷血”,杜甫的《行行重行行》中有句:“行行重行行,殷血两袖染”,“殷血”也指的是血液。

有时,血液也可以被称为“鲜血”。

宋代苏轼有一首诗叫《蓦山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见钟鼓。

夜来香积雨,鲜血铁衣”,这里的“鲜血”就是血液。

总之,血液可以用许多古雅的词汇来称呼,比如“紫水”、“紫血”、“紫液”、“绯血”、“殷血”以及“鲜血”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它们都指的是血液。

古人在称呼血液时,是以传统文化的意义来描述的。

不仅是以上的几种词汇,血液在古代中也有其它的称号,比如“羚血”、“晋血”、“吴血”等。

其实,无论现在还是古代,血液都是被广泛赞美和尊崇的,它是生命延续的重要物质,在命运受不了乐观者的考验时,血液将会成为勇敢者的标志,给他们力量及希望。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02
03
04
献血的意义
保障血液安全供应、促进社会 公益事业等。
献血的条件和流程
年龄、健康状况、献血间隔等 规定,以及献血前的准备和献
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血型进行匹配,避 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的风险
感染、过敏、溶血反应等潜在 风险,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
THANKS
谢谢
血液检测的意义
评估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治疗 效果等。
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血液疾病,使 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如骨髓移植、脾切除等 ,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
病。
放疗和化疗
针对特定类型的血液肿 瘤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如输血、营养支持等, 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
活质量。
献血和输血
01
白血病
总结词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影响正常血细胞 的生成,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详细描述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症 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骨痛等。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骨髓 移植等。
血小板减少症
总结词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止血功能下降,容易出血和止血 困难。
03
02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电解质 、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
03
CHAPTER
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输送到肺部进行排出。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

血液

第三章血液Blood血液(blood)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s)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不停地循环流动,因此,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功能。

血液可运送氧、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到各器官、细胞,同时将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血液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吸收和运送热量至体表的方式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

血液具有强大的缓冲功能,它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以缓冲进入血液的酸碱物质而维持血浆pH的恒定。

血液还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多种蛋白质,如抗体、补体可消灭细菌及其毒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各种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理化特性来实现的。

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液组成成分或性质发生特征性的变化。

因此,对血液的这些特征性变化的检查在医学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The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Basic Components and Volume of Blood)血液由血浆(plasma)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blood cells)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和血小板(platelet)。

取一定量血液与一定量的抗凝剂混匀后,置血细胞比容管中离心30min(3000r/min),可见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占总体积的50%~60%;下层为深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占总体积的40%~50%,即通常测定的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正常成年男性的Hct 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

糖类代谢
葡萄糖摄取与利用
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被细胞代谢利用,为机体提供能 量。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糖原合成与分解
当血糖过高时,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 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血糖过 低时,糖原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两种激素对糖类代谢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 葡萄糖,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
04
CATALOGUE
血液的生物化学应用
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如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可以诊断感染、贫血、
白血病等疾病。
生化指标
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学指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通过特定因子诱导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 可用于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载体
02
研究新型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免疫反
应。
基因表达调控
03
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
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或替代 病变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人体某些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 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反应的速率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的制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血液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传递和氧化态的变化。这些反应对于维 持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

血液

9
(三)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H2O 或 770kPa (5800mmHg) 晶体渗透压 5775mmHg;胶体渗透压 25mmHg
10
① 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Na+和Cl-)所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11
②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白蛋白) 所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5
3. 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 (IIa)
纤维蛋白原 (I)
纤维蛋白 (Ia)
不溶性的多聚体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内源性凝血途径
起始因子 启动方式 Ⅻ 血管内膜下胶原或异物 激活 Ⅻ
代谢物质,保持pH值稳定; (3)维持体温:水比热大,吸收大量热量,维 持体温相对恒定 2.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入侵
3.参与生理止血
2
• • •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的生理 生理止血 血型与输血原则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4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功能:
50
(二)凝血过程:指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FⅢ (1)
三个步骤
两个途径
始动因子FⅫ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II)
凝血酶 (IIa)
(2)
纤维蛋白原 (I)
纤维蛋白 (Ia)
(3)
52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第三章、血液(blood)的功能
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 由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在心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 组织液的功能。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

目录•血液基本知识与功能•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介绍•诊断思路和治疗策略探讨•输血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防范•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血液基本知识与功能血浆(55%)、血细胞(45%)流动性、粘滞性、渗透性1.050-1.06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红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有关组成特性比重颜色血液组成及特性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实现缓冲酸碱平衡:通过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进而调节血液pH值调节体温:通过变形和聚集来影响热传导和散热0102 03吞噬作用通过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异物免疫应答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来调节免疫反应黏附作用聚集作用释放作用收缩作用血小板止血作用01020304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止血栓子血小板之间通过纤维蛋白原等黏附分子相互聚集,加强止血效果血小板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5-羟色胺等,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可使血小板收缩,进一步封闭血管破损口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贫血类型与诊断依据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诊断依据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铁代谢检查等。

白血病发病原因及分类发病原因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分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瘤识别与治疗方法识别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症状等。

治疗方法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定义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介绍血常规检查项目和意义红细胞压积(Hct):协助判断贫血程度及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浓度(Hb):判断贫血程度及类型。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 性:红细胞悬浮于血 浆中不易下沉的特 性称悬浮稳定性。
血沉 概念:以红细胞在第 一小时末下沉所析出血浆柱 的高度(mm)来
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子为0-15mm
女子为0-20mm
血浆成分的变化,如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 加快血沉。
红细胞生成及 其调节
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定向 祖细胞
原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晚期红系定向 祖细胞
爆式促进活性 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 素
(五)红 细胞的破 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120天,红细胞破 坏的场所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以血 管外为主。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脾脏、 肝脏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肝、 脾内的巨噬细胞能“识别”衰老、受 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并将其吞噬。 血管内主要红细胞因机械撞击而破坏。
二.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完成:
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其中主要有两大 类:
○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 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则主要停留在淋 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常在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隙之间往返循环流动,寿命 较长。
① 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RBC) 二.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
7~8μm,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胞 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大量 血红蛋白(Hb)。 数量: 男性:(4.5-5.5)×1012/L; 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 Hb:110-150g/L

3血液

3血液

三、血液作用:
• 具有运输功能
• 具有缓冲功能 • 有利于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 参与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的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上层:浅黄色 血浆 中层:白色不透明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和血小板(platelets) 下层:深红色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3、ABO血型的检测
测定血型的方法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3、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三、输血的原则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 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 必须使Rh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RBC形态:
正常RBC成双凹碟形,直径约7~8m,中 间薄,周边厚。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行的能力。
与红细胞的双凹碟形有关。
RBC膜的通透性:
RBC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O2和CO2可自由通过
来源:1)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2)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比较:血浆和组织液相比:晶体渗透压几乎 相等。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胶体 渗透压。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 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在许 多组织中合成,以血浆的的含量最 高。
第一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产生: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产生:肾小管、集合管内皮 细胞 第三型:激肽释放酶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是人体内部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载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

为了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血液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血细胞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肺部帮助气体交换,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同时,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将其运送回肺部排出体外。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摧毁入侵的病原体,维护身体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分为五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免疫调节等。

3. 血小板血小板起到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区域,形成血小板栓,阻止血液的流失。

同时,血小板还能够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块,进一步止血。

二、血浆除了血细胞,血液还包括血浆。

血浆是由水、蛋白质、激素、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它是血细胞悬浮的介质,承载了血细胞的运输和作用。

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白蛋白是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它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运输水、离子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球蛋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中和病原体。

纤维蛋白原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此外,血浆中还含有多种激素、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和各种生理功能。

电解质则维持了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参与了多种生物化学反应。

营养物质是供给身体能量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三、血液的功能血液通过其复杂的组成和作用,担负着多种功能,如下所示。

1. 氧气和养分的输送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着氧气和养分,在全身循环系统中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5 第三章 血液

5  第三章 血液

1.黏附
2.聚集
3、释放:血凝因子 4、收缩:可使形成的血凝块回缩 5、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在发生 黏附时,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利 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四、免疫防御
免疫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 (一)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 先天性、第一道防线,分两部分: 外部防御-皮肤黏膜 内在防御-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特点:早期对入侵的病原体迅速作出免疫反应、无特异性、不产生 免疫记忆、不可克隆扩增。 • 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 后天性、第二道防线,有T细胞和B细胞。 • 逐渐发展、有记忆、可克隆扩增。
二、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白细胞
血细胞
(占45%)
红细胞 血小板
水(91%~92%)
血浆
(占55%)
晶体物质 溶质 血浆蛋白
(二)血量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男性5-6升,女性4.5、肾、肺以及静脉丛内。
失血量:成人一次
<10%无明显临床症状;
3、嗜碱性粒细胞: 抗凝血。
参与过敏反应
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吞噬、免疫。 •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白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示意图
三、血小板Platelet
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碎片。 形态:呈双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 核,有伪足。激活后形态不规则。 数量: 正常值:(100-300)×109 / L 当数量 < 50×109 / L时, CaP脆性增 高,易形成出血点。 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修复内皮细胞。
RBC破坏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二) 血细胞 1 分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大血管高于微血管。 3 临床意义:
二 血量(blood volum): 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 1 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 2 储存血量:小部分,肝、脾、肺、腹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4)致聚剂: 1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等。 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放。
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
第一相:
第二相:
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
剂量依赖式:ADP 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
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 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 抑制CFU-E的凋亡 ③ 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④EPO的来源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
肝 ⑤分泌:组织缺氧时。
2)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 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图3-3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 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
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 造血三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功能: 1 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2 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 3 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 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 期。

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

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

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在体内承担着多种功能。

准确理解血液的各个相关术语和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

1. 血浆(Plasma):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约占血液体积的55%。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其中包括激素、酶、免疫球蛋白等。

血浆负责运输物质,维持体液平衡和免疫功能。

2.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简称RBCs):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们富含血红蛋白,使得红细胞呈现红色。

红细胞通常由骨髓生成并在体内寿命约120天左右。

3.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简称WBCs):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维护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抵御病原体感染和清除废物物质。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4. 血小板(Platelets):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从而帮助身体止血。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在伤口处形成血栓,起到封堵伤口的作用,防止过多出血。

5. 血型(Blood Type):血型是衡量一个人血液特征的分类系统,通常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种类来决定。

常见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和Rh血型,人们可以将其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等。

不同的血型之间会对特定类型的输血和器官移植产生免疫反应。

6. 血型配型(Blood Typing):血型配型是指将一个人的血型确定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这通常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来确定。

血型配型是实施输血和进行器官移植的重要步骤,以确保患者和供体之间的血液兼容性。

7. 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简称CBC):血常规是一个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以提供血液中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和其他指标的信息。

血液(七年级生物)

血液(七年级生物)

遗传与血型
血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 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进化和
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血型遗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 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某些疾病在 特定血型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了解血型遗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采取相应的
健康管理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血液疾病与健康
CHAPTER
贫血
定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 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身体组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血 栓形成等过程,对于维持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02 血液的功能
CHAPTER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01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从肺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 织和器官,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 气需求。
02
同时,血液还运输从食物中吸收 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和脂肪等,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 成原料。
毛细血管网络遍布全身,特 别是在皮肤、肝脏、肾脏和 肺等器官中更为密集。
ABCD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细胞进 行物质交换,例如输送氧气和 营养物质以及排除废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维 持体液平衡和调节体温等 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04 血液类型与遗传
CHAPTER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 红细胞表面所含的A 和B抗原的不同来分 类的。
谢谢
THANKS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血液通过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血液会运输热量或刺激身体产生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
同时,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血液

血液

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 30%,就会危及生命!
输血原则:输 同 型 血 如果受血者的血型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 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 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O型
O A型 AB型—“万能受血者” O型—“万能献血者” A AB AB型 B B型
受血者血型 A型 B型 O型 献血者血型 A型 B型 O型
长短不一,由红骨髓产生。
4.功能:
吞噬病菌等。
(三)血小板
1.数量:(100-200)×109 2.形态结构特点:个体最小 3.功能 止血:聚集在伤口处,堵住血管。 凝血:释放促血凝物质,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 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你知道一个正常成人有多少血液吗?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 体重60公斤的人约有血液4500毫升。 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 10%,可以恢复正常。
4.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 B A神经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成熟的红细胞 5.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 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 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 的图示是 ( D )
6、加入5%柠檬酸钠的血液静置一会儿后,中间 一层白色物质是( D)。 A、白细胞和红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和血小板 D、白细胞和血小板 7、贫血患者应多吃含( A )丰富的食物。 A、蛋白质和铁B蛋白质和锌C、锌和碘D、铁和锌
观察血细胞
(二)红细胞
1.数量: 男:5.0×10 /L;
女4.2×10 /L 2.形态结构特点 ⑴ 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两 面凹的圆饼状
12 12
⑵ 红细胞中有含铁的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8—150g/L 3.寿命与更新: 寿命约为120天,由红骨髓再生

血液

血液


㈣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1.渗透压的概念 渗透压是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 能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 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 关。 正常值: 300mOsm/(kg.H2O);(770kPa,5790mmHg) 胶体渗透压1.3mOsm/(kg.H2O ) 晶体渗透压 298.7mOsm/(kg.H2O)
㈤血浆pH值
• ★正常值:7.35~7.45 pH<7.35时,即酸中毒 pH>7.45时,即碱中毒 如果血浆pH低于6.9或高于7.8,将危及生命。 • 维持相对恒定的因素:①血浆和红细胞中多 种缓冲对的作用(NaHCO3/H2CO3)②肺和肾的 排泄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⑵叶酸和维生素B12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临床: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 → DNA合成减少→幼 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体内 叶酸和维生素B12贮存量大,缺乏时分别在3~4个月 和3~4年后才发生贫血)
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参与。
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的功能 ⑴运输O2和CO2
血液中的O2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 蛋白的形式存在。
CO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 在。红细胞内含丰富的碳酸酐酶,因此,在红细 胞参与下,血液运输CO2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⑵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内有多个缓冲对。 ⑶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抗体-补体 免疫复合物的吞噬。
★㈢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血液拼音

血液拼音

血液拼音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不仅能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处,还能排除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

在中医里,血液也被认为是体内的重要精气之一。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血液的拼音以及它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血液的拼音。

在中文中,血液的拼音是"xiě yè"。

这两个字分别代表着血和液体,合在一起,形成了血液这个词语。

虽然拼音只是汉字的一种音标表示法,但它方便了很多人在写和读的时候的使用。

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达身体各处,确保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作。

白细胞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抵抗外来侵害。

血小板则能够促进血液凝结,防止出血等问题。

而血浆则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它包含了水、蛋白质、矿物质和其他重要的营养物质,起到了输送和营养的作用。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它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如果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供氧不足、营养不良、代谢障碍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如何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呢?首先,均衡饮食是非常关键的。

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铁和维生素等,可以帮助血液正常运行。

其次,适量的运动也对血液循环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脏的泵血作用,增强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避免熬夜、抽烟和喝酒等不良习惯,对于血液循环的健康非常有益。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中医理论也提供了一些关于调理血液的方法。

根据中医的观点,血液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很大关系。

通过中医的方法,如针灸、推拿和食疗,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调理血液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第一节概述1.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成人的体液战体重的60%,其中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2/3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约占体重的15%)和血浆(约占体重的5%),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2.血液: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构成。

一.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相对于机体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而言)2.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3.血浆: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4.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①水: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大多数是溶解于水而运输的。

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②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用电泳法又可将球蛋白再分为α1,α2,β,γ等球蛋白。

作用1.运输功能2.营养功能3.缓冲功能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5.免疫功能6.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③电解质:血浆中含有多种电解质,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这些离子对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有具有重要作用④非蛋白有机物:血浆非蛋白有机物包括含氮和不含氮两类。

⑤其他:血浆中还有气体、激素和维生素等物质5.血浆渗透压①.渗透现象: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动力是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②.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的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③.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1).血浆净土渗透压:水分子易通过胞膜,而各种溶质不易通过胞膜。

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起重要作用6. 等渗溶液:在生理实验中和临床所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7. 等张溶液:通常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8.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密度和粘滞性:人全血的正常密度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浆密度 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红细胞的密度为 1.090~1.092,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的密度1.050~1.065,淋巴细胞的密度1.050~1.066,中性粒细胞的密度为1.070~1.092,血小板的密度为1.030~1.042.2.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也称黏度,是血液流动是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所形成的。

3.血浆酸碱度:人正常的PH为7.35~7.45.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神经、体液对肺脏、肾脏功能的调节。

四.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血液运输运送O2和各种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及时将其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除体外。

2.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使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白细胞对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和分解、破坏作用;血小板和血浆中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3.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对于内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含量、渗透压。

体温、PH等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1.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接7~8um,边缘厚,,中央薄,无细胞核,胞质内还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2.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红细胞。

通常用1L血液中的红细胞个数来表示红细胞数量。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②.可塑变形性:机体内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时,通常要发生扭曲变形,才能通过小于其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变形能力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1.表面积与体积2.红细胞膜的弹性3.红细胞内的黏度③.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4.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O2和CO2,血液中98.5%的O2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5.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再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网治红细胞的阶段,最终成为成熟的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铁是合成的基本物质,DNA的合成必须有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核苷酸的辅助因子。

此外,红细胞生成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B6,B2、C、E及微量元素铜,锰,钴,锌7.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在生成过程中经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逐渐完成的。

红系祖细胞向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分化是红细胞生成的关键。

二.白细胞1.白细胞:是一类不均一的有核血细胞。

2.按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按颗粒细胞胞质的嗜色特性不同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4.趋化因子: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能诱发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物质有: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毒素和细菌等。

5.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参与集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6.循环池: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岁血液循环,称为循环池7.边缘池:另一半滚动在小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上,称为边缘池8.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有:①限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9.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10.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分为两大类:①T淋巴细胞②B淋巴细胞11.白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的前体细胞等阶段三.血小板1.血小板:正常的血小板呈双兔圆盘状,直接2~4um,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2.血小板具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3.血小板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分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过程②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

③释放:当血小板收到刺激后,在发生黏附和聚集的同时,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多种活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的释放。

④吸附:血小板表面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

血小板可在破损的局部黏附和聚集,使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⑤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功能。

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有关。

5.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6.小血管破损而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然停止,这一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血型与输血1.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将血型不相溶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城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3.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条件。

4.血型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5.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凝集素)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

6.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7.ABO血型系统是1901年奥地利病理学家与免疫学家兰茨坦纳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血型系统。

它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4种。

8.凡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称为A型,只含凝集原B的称为B型,两种凝集原都存在的称为AB型,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称为O型。

9.ABO血型系统的各种特异性主要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10.血型抗体分为天然抗体和非天然抗体两类。

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

11.1940年,兰茨坦纳又与维勒在恒河猴红细胞表面发现一类凝集原,即Rh抗原。

这种血型系统成为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中的抗原有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D,E,C,c,e五种。

12.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一些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特殊重要的手段。

13.输血原则:血型相合,配血相合14.成分输血:指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分别制备成高浓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输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