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复习总结资料.docx

运动生理学复习总结资料.docx

生理学复习绪论人体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映的能力。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第一章肌小节是我们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是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特点:内正外负。

肌肉的分子结构有哪些?简单的说就是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之间的相对滑动肌动蛋白组成细肌丝,肌球蛋白组成粗肌丝肌肉收缩系统中的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1.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当一个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小体,引起去极化使得Ca2+进入细胞膜,使突触小泡向前移动并释放出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ACH)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终板电位并向两侧扩布到两侧的肌细胞膜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细胞膜传递到肌细胞的横管系统使两侧终池释放出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发生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于横桥结合的位点,接着横桥和肌动蛋白相结合后横桥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循环把细肌丝不断地向肌节中心M线拉,最终达到肌肉收缩。

关键点:肌肉收缩时关键点是终池和细胞外液中Ca2+的含量,当Ca2+含量不足是将直接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阻碍肌肉的收缩.快肌慢肌生理特征以及适应项目红肌慢肌i型肌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抗疲劳性强低强度运动走路慢跑长时间大强度适应马拉松长跑白肌快肌2型肌快大弱大强度运动短跑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力量训练使肌纤维面积增大,线粒体容积密度降低。

2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随运动专项或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

2.最大吸氧量:人体在严格定量控制的运动器械上进行全身大肌肉肌群的递增运动负荷的力竭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的供氧能力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3.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4.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内环境:是人体内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

体内细胞和外环境进行交换的桥梁。

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7.热习服:在热环境下持续重复训练,可逐渐提高克服中暑与热疲劳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热习服。

8.基础心律:是指清晨醒来之际的心率,基础心率十分恒定。

9.敏感期:是指人们某种素质发展的较快的一段关键时期。

10.间歇训练:由重复的短时间运动组成,期间都有短暂的恢复期,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以及间歇时间。

11.阈值:生理学中把能引起组织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值。

12.心力储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储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13.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已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一二三秒末的呼出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一二三秒得时间肺活量。

健康成人第一秒为83%,第二秒为96%,第三秒为99%。

(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整理)《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

(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指标、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以两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时间。

2、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F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3、外抑制:额外刺激引起原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抑制。

4、消退抑制:条件刺激氏期不强化信号失去意义条件反射减弱或消失。

5、分化抑制:区分为条件刺激相仿的刺激的能力。

6、条件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后阳性刺激加上附加刺激不强化则条件反射抑制。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溶剂百分比8、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而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时间肺活鱼在最大吸气Z后,以最快速度进行呼气,记录着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10、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11、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2、眼震颤:张体绕纵轴旋转时,眼球不自主的运动。

13、超限抑制:由于过强或过长的刺激超过了人脑皮质神经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14、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5、AT (无氧阈):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到大量动用无氧代谢的临界运动强度。

通常以血乳酸达4mmol/L浓度來表示。

1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性屮枢的关系得到改善,动力定型恢复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白如。

17、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冇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収的氧量。

也称最大吸氧量。

18、极点: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心率剧增、情绪低落等症状。

19、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生理学复习的资料部分.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的资料部分.doc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部分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解)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解):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 TP、CP组成供能系统。

时间短、供能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不需要氧,无乳酸的产生。

是高功率项目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其功率输出评定运动能力。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总量较多、时间较短、功率较大、不需要氧、最终产物是乳酸。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指标,是1min 以内要求高功率能量输出项目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4、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P24①能量对无氧运动的反应:急性运动开始的能量主要来自ATP、CP的分解,但供能总量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运动如果要大强度维持,则需糖酵解供能的参与,虽功率输出较系磷酸原系统低,但功能总量较之高,因而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由于产生乳酸,不能长时间运动。

②能量对有氧运动的反应:低、中强度运动中,机体可以满足运动氧的需要,从而有氧代谢主要提供能量供应。

但在运动开始后时,由于呼吸反射迟缓以及氧的运输滞后,导致短时间内一无氧代谢为主。

随着呼吸、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氧的需要,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6、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肥胖: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极点: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碱储备:生理学常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

4、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5、体质指数(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6、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及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

7、家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加。

8、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9、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器官内重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皮肤血流增多,这就是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

10、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11、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的机制,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2、异常自身调节: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称为异常自身调节。

13、有效虑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14、期前收缩: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可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

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的
科学。

它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运动生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运动的分类
1. 按照运动需氧量的不同,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
运动以耐力型为主,如长跑、游泳等;无氧运动以力量型为主,如
举重、短跑等。

2. 按照运动强度的不同,可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

3. 按照运动的性质,可分为持续性运动(如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和间歇性运动(如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二、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1. 心血管系统: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促进
血液循环。

有氧运动还能增加冠状动脉的供血量,降低心脏病风险。

2. 呼吸系统:运动可以增强肺部功能,使肺活量增加,提高肺泡和分钟通气量。

3. 骨骼系统: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风险。

4. 肌肉系统: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5. 代谢系统: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维持合适的体重。

6. 免疫系统: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三、训练原则
1. 超负荷原则:通过持续适应性超负荷刺激,促进身体的适应和改善。

2. 适应原则:运动要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3. 多样性原则:选择不同类型的运动,避免单调性和适应性。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人体内atp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答: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子在氧化时,就可释放出所蕴藏的能量。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其余“自由能”的载体就是ATP。

2、什么是状态反射?答: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3、什么是条件反射?答: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比较高级.它使机体对环境具有比较精确的适应能力.即当条件出现是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射活动。

5、人体主要依靠什么来调节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答:人体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等调节功能,维持体液PH的相对恒定。

6、什么是运动性疲劳?答:在动力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时,称为运动性疲劳。

7、什么是心力储备?答: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8、快肌肉纤维和慢肌肉纤维的的生理特征表现是什么?快肌纤维比例大的适合什么运动项目?答:生理:无氧、有氧、速度、耐力、力量、抗疲劳形态:神经、神肌纤维、肌浆网、线粒体、毛血管。

短跑、跳高、跳远、篮球、拳击、散打、击剑9、人体的调节机制有哪些?答: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快,准确,局部。

体液调节慢,范围广泛,时间长。

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控制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也影响神经调节。

10、人体的心脏受哪些神经的支配?答:交感,副交感,内脏感觉神经11、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化学能物质有哪些?答: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2、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是什么?答:杆细胞可以在弱光下工作,视锥细胞可以在强光下工作13、人体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哪?答:○1口腔内消化○2胃内消化○3小肠内消化14、人体正常的血压、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多少?答:人体正常的血压是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的科学。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生理学、运动科学等。

对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学生来说,掌握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运动生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呼吸、心血管、肌肉、神经等系统的变化和适应。

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方法。

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1. 肌肉的结构与功能:肌肉是运动的基础,了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运动生理学非常重要。

2. 呼吸系统的变化与适应:运动时,呼吸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肺活量的提高等。

3.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与适应: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的增加,血压的升高等。

4. 神经系统的变化与适应:运动时,神经系统会对肌肉发出指令,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三、运动生理学的影响因素1.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运动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年轻人的适应能力较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较弱。

2. 性别:男性和女性在运动生理学上有一些差异,如男性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一般比女性更强。

3. 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的人对运动的适应能力较强,他们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4.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对于运动生理学的适应性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较好的运动适应能力。

四、运动生理学的应用1. 运动训练:了解运动生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

2. 运动康复: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对于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受伤或康复中的人恢复功能。

3. 运动健康: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也有一定的意义。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 什么是ATP: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为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三磷酸腺苷或腺苷三磷酸,ATP也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贮存和利用等环节的联系纽带2 三大供能系统:1.磷酸原供能系统: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成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少,时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产物2.糖酵解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成为糖酵解。

特点:供能总量比CP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为致疲劳物质乳酸3.有氧氧化系统:三大营养物质都可以参加有氧氧化,而有氧氧化则是绝大多数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特点:生成ATP总量很大,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参与,终产物为水二氧化碳3 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 基础状态:室温在20至25摄氏度,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第二章1 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外力消失时,肌肉又逐渐恢复原来形态为弹性粘滞性,肌肉活动时由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2 肌肉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3 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收缩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称为收缩性4 时值: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5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6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存在在三联管中7 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4.等张收缩:指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特点:张力>阻力,长度缩短。

动力性、做功的。

5.等长收缩: 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特点:张力<阻力,长度不变。

静力性、不做功。

6.体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7.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的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的CO2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为50%~70%.10.心力储存: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功能储备,或心力贮备.11.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1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13.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14.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ml).15.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16.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17.排泄: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

这些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即排泄。

排出体外的物质称排泄物。

1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经体液传递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19.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机能稳定性.2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21.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22.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问答:1.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答: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运动生理学-精髓-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精髓-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规律及机制、阐明生理学原理、指导运动锻炼、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延缓,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的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运动生理学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当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最大摄氧量研究:a,传统的方法直接,但过程复杂;间接的方法简易、经济快速(自动)b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正相关c目前最大摄氧量能力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氧债学说的再认识:传统认识—剧烈运动—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产乳,形成—运动后恢复期—较高耗氧—氧化乳—偿还氧债;新的研究表明:人体从事短、大、力竭、恢复早,血乳酸浓度持续升高,而耗、恢复、安静水平;从事长时间、力竭运动中、血乳酸、峰、随后逐渐降,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水平,而此时耗氧高于安水平,表明乳酸与运动后的氧耗不成线性关系,证明不正确,提出了概念个体乳酸阈研究:亚极限运动时,缺氧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一些运动生理专家提出用乳酸阈代替无氧阈概念。

由于血乳酸拐点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据运动时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称之为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研究:1880莫索,开始研究人类疲劳,运动性疲劳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两方面;疲劳产生的机制认识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运动对自由代谢基的影响:1956harman提出自由基学说,是生物体代谢的副产物,极为活泼,攻击所以的细胞成分;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自由基,对人体的机能和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

对自由基的研究将越来越广泛、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结构和代谢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激烈运动后产生的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和肌纤维结构变化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且不能缩短伸长。

肌腹是运动伸缩的部位,可以产生关节的运动。

*肌腹—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丝二、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两者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肌原纤维。

*肌小节,即是最小的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明带(I带):Z线与其发射的细肌丝(不含有粗肌丝)的立体区域。

·暗带(A带):粗肌丝在空间中形成的立体区域。

·H带(H区):两侧细肌丝中间的中空部分。

三、肌管系统肌原纤维内有两种不同的肌管系统,称为横小管与纵小管。

纵小管两端会分别形成横管终末池,简称终池。

四、肌丝的分子组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头部膨大的部分称为横桥。

横桥由肌球蛋白累积而成。

横桥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结合,与细肌丝连接使其收缩,且具有ATP水解酶的作用。

细肌丝分为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挡住肌丝蛋白,避免横桥与其结合)和肌钙蛋白(分为三个亚单位)三个部分。

肌钙蛋白的三个亚单位的作用分别为:与钙离子结合;与原肌球蛋白连接;与肌动蛋白结合。

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三、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就会随之产生到达最大值,不会因为刺激的改变而变化。

*不衰减性传导:一旦在细胞膜上产生,它就会向整个细胞传播。

*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动作电位不会融合,故两个电位间总有一定的间隔。

四、产生原理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动作电位:升支部分:钠离子内流降支部分:钾离子外流五、细胞间的兴奋传导:神经—肌肉接头六、细胞内的兴奋传导:局部电流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该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中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横纹肌收缩时在形态上的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的缩短。

其证据是:肌肉收缩时,肌细胞的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变短,而肌球蛋白(粗肌丝)在暗带,肌动蛋白(细肌丝)在明带。

三、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过程。

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肌肉舒张时,原肌球蛋白掩盖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横桥不能与之直接结合,当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肌钙蛋白与原肌球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使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之结合,并拉动肌丝滑行。

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构成,即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其主干由球状的肌纤蛋白单体聚合为双螺旋结构而成。

原肌凝蛋白也呈双螺旋结构,与肌纤蛋白双螺旋并行,在安静状态下其空间位置恰好位于肌纤蛋白和横桥之间,从而阻碍二者的结合。

肌钙蛋白以一定的间隔结合在原肌凝蛋白双螺旋上。

肌钙蛋白对肌质中的钙离子有很大的亲和力,当钙离子增多时,可与肌钙蛋白结合,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分子的构象和位置发生变化,解除它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的阻碍作用。

四、骨骼肌收缩全过程¥1.兴奋传递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神经细胞末梢)对Ca+通透性增加,Ca2+流入N末梢内—突触前膜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乙酰胆碱(Ach)向突触间隙释放—Ach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突触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Na+)—产生终板电位(EPP)—引起肌膜AP(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2.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生物电信号传递)—终池膜上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暴露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第四节骨骼肌的特性一、物理特性¥1.伸展性2.弹性3.粘滞性(阻碍伸展和回弹的内部性质)二、生理特性1.兴奋性2.传导性3.收缩性*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变化三、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有时也被称为动力性收缩或时相性收缩)*等动收缩(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阻力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2.等长收缩(在收缩时保持其长度不变)3.离心收缩(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四、比较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以产生最大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0%左右。

*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时会产生张力。

五、力学表现1.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绝对肌力:肌肉的横断面或肌肉纤维的数量*相对肌力:单位横断面积(通常是1cm2)所具有的肌力*绝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即每公斤的肌肉力量2.与运动速度的关系:P=Wt =Fxt=Fvtt=Fma,即肌肉爆发力所需要的要素。

六、运动单位的动员¥1.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其受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紧张性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但持续时间长*运动性运动单位:冲动频率高,但持续时间短2.运动单位的动员*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视运动强度而定。

*在运动训练时,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肌纤维。

通常来说,运动单位内肌纤维越少越灵活,越多则越粗大。

3.训练对肌纤维产生的影响*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酶活性的改变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分为血细胞(45%)和血浆(55%)两个部分。

*血浆经过去纤维蛋白原处理或抗凝剂处理后可变为血清。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是影响血黏度的主要因素。

测定时将抗凝血在一定的条件下离心沉淀,即可测得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血黏度范围内红细胞数量、比容增加可使红细胞功能增加。

二、内环境:其生化物质数值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三、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运输营养(代谢)物质*调节生物体内的理化物质的平衡(神经—体液调节,传递激素与各类神经递质)*防御与保护(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场所)*简记为:维持稳定、运输物质、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四、血液的理化特征¥1.颜色与比重*动脉血:鲜红色(富含氧);静脉血:暗红色(富含有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与水比重大概在1.050与1.060之间2.粘滞性血液约为蒸馏水的4~5倍,血浆约为蒸馏水的1.6~2.4倍。

3.渗透压*影响因素:溶质分子的含量(颗粒数目的多少)*分类:晶体渗透压(无机物)、胶体渗透压(有机物,在溶剂中产生了丁达尔效应)4.酸碱度*血液的PH约为7.35~7.45,约为中性偏弱碱性。

*维持血液酸碱度正常波动的物质被称为酸碱缓冲对,或缓冲对。

常见的有:NaHCO3/H2CO3(碳酸氢钠与碳酸)、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碱贮备:含量高的可以相应提升缓冲能力,对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有较强的排解能力。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一、对血量的影响¥*循环血量:在人体内迅速循环的大部分血量*贮存血量:停留在少数内脏里的少数血量(贮存血量并非不循环,而是缓慢地进行循环)血容量是指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的总和。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简单地说就是参与心血管血液循环的血容量。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血细胞容量增加更加明显。

*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容量的改变主要是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

二、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一般认为,进行短时间大强度的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地更加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2.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