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编辑:admin 时间:2021-4-24 16:14:00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口然规律和保护口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口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如何从理论上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五”发展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A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夭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

所谓夭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夭人相统一,将人与口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口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儒家:仁者要热爱大口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口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

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口然界,夭即口然界的功能,口然界是有生命的口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

儒家但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口然,对口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口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

口然界有其口身的规律,人类应按这些规律办事,如果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儒家倡导“知夭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口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口然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了夭人关系,才能倾听口然界的呼声,从而达到“不逾矩”的境界。

儒家还但导“制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口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夭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

道家:人要以尊重口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口然、敬畏夭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夭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

“知和”,就是说和谐是自然的根本规律。

“知止”,就是说要认识、把握夭地万物的极限和限度,以限制或禁止口己的行为。

“知足”,就是说人们要走出口己的不符合实际的欲望。

道家关于夭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夭,天法道,道法口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对策与实操性建议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篇,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主要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核心及其有益借鉴。

二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政策、规制和实践探索,集中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该书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3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态势,并追溯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文明的特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的核心理论以及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依法规范的社会关系和长期的时间跨度的统一,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及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而优化国土空间、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制度建设等则是推动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聚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自然界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同时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该书以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为切入点,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提供了全新视角。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及消费异化则是加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该书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的深刻解读,揭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发展和实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出发,实行“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落实资源与环境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如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健康、生态文化建设等。

首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又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和愿景。

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广生态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

这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之一。

再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还注重了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手段,强化环境治理。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最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转换。

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弘扬“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绿色发展、科学创新”的生态文化,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绿色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总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正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实现的。

这种实践路径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了深入推广,成为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道路和示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摘要:中共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原因要求与措施“生态文明”自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以后,就一直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有过多次强调和阐述,共计525字;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可行性措施,共计1361字;在3月份召开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共计401件,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的议案76件,政协代表提出议案5641件,其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案件458件。

为什么生态文明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有没有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到底应该如建设生态文明?本文就简要阐述一下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事实也已经向我们证实了伟人的话。

自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屡次受到大自然的严惩,并且这种灾难已经由发达国家蔓延到经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成为一个普遍性、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以破坏自然,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的工业文明道路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反思,如何能够找到一条与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有意识地保护客观世界,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理想文明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今天,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不同领域内,建立、实现并维护以生态系统健康为中心的自然与人与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

这种文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关系到我们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发展的大局,还能够明确未来的方向,使我们有明确的前进目标。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浓厚的实践意义。

在现代生产方式下,许多人普遍地忙于生产和消费,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乱砍乱伐、污染环境、烟尘滚滚、垃圾无处堆...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它要求我们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说,在环保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损害生态环境,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在不同的领域内探索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福利,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稳定。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生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发展创造最佳的条件。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重要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框架下,以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理念。

其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阐释,构建生态文明观、自然观、人与人的和谐观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

理论创新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要真正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提升。

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强化环境经济政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等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保护和维护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困难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2024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5篇)

2024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5篇)

2024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学生,我积极参与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总结出以下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久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增强环保意识。

在过去,很多人可能并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然而,通过学习和宣传,我认识到环境的健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和整个人类。

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重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能减排等行为,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

再次,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关注和了解生态环境变化。

了解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态农场等地,我深刻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了解并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鼓励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只有亲眼见到环境的污染、破坏,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环保行动等,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我还加入了学校的环保协会,积极参与组织各类环保活动,向同学们普及环保知识,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还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衡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思想观点为我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自然条件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主义被定义为解放生产力,为全面发展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系统治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科学管理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中,人与自然不再对立,而是和谐共生。

这种观点指导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重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理论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形态等不断发生着变化,自然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围城等。

为避免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整体关系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和稳态的状态,使人类和自然融为一体,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融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进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体现了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

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健康、美丽、有韧性的生态环境,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保障生态环境稳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生态环境稳定的保证。

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追求幸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增强国家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重要的软实力。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坚定了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

三、实践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矢志不渝,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中国在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轻大气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大气污染治理中国通过采用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大力去除散煤烟尘,加强环保检查,实现了大气污染的治理。

北京等大城市的PM2.5浓度呈现下降趋势,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 推进清洁能源中国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8年底,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和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4.3GW和20.4GW,初步解决了清洁能源发展的难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它让我们深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方法。

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分析和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了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在哲学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将人类置于自然的主宰地位,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

而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实践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资源开发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例如,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鼓励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有效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三章生态文明理论的演进1.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首先提出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强调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下得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经济学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了学科基础。

2.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基础之一,生态学强调要以系统、协同、循环、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是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个理论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自然保护,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国具有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近年来,中国以“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指导思想,力求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包括:1. 加强环境保护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举行多项环保措施,如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环境责任、强化空气质量治理等。

2. 发展绿色产业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实现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3. 推进生态修复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实行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的生态修复,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

4. 做好生态环境监管中国政府强化环境监管,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和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环境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另一方面,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要实现转型升级困难,还有的地区落后产业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环境矛盾严重。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不仅包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包括了对未来生态文明构建的规划和设想。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创新1.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源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川既破坏,积沙必成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论断直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性。

在过去,人们往往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视为对立或矛盾的关系,甚至认为环境保护是牺牲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却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了“四个只能”,即只有生态环境优良、只有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走向成功。

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理论创新在于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山水”理论,即山清水秀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保护优先的思想。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立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法治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二、实践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13年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同义词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

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

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

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林难育。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生态文明做出我们应该有的努力。

在暑假之余,我读了《美丽中国__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让我明白了__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的缺乏、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的道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足中国国情,注重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注重本土化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中国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也强调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低排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城市低碳化、农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等低碳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三)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根本着力点,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促进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主要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一理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观点,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推动循环经济等。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宪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实践中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二是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
实践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实践途径:
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布局,确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法治保障: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执法力度。

建设法治保障体系,通过法治手段推动企业和公众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

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重点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推动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
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环保责任感的公民。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等国际倡议,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这些实践途径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理论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实践。

以下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的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这意味着要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践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绿色发展,比如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提倡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形成了较好的平衡。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政治体制中注重参与和监督。

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实践上,中国政府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建设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比如,设立绿色环保组织,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使公众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

这种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机制,有助于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文化传承中注重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实践上,中国政府鼓励培养绿色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

比如,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生态伦理,提倡绿色消费等。

这些文化建设的实践,能够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合作和共享。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享资源,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中国政府倡导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的生态文明体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实践上,政府推动相关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资源共享,提倡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9期◇ 贺之杲(本刊特约记者)未来成功的社会将会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然而,目前许多资源使用具有不可持续性,环境退化趋势加强,因此未来的成功需要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用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资源消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极大凸显。

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与更具体层面上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相契合,必将成为一个宏大的政策体系和话语体系。

这就彰显了如何更系统地理解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

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就生态文明的理论意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现状和国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路径等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

《领导文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事关全局的议题,这背后是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演变与完善。

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取实践经验,反过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您如何认识生态文明概念的演进,以及如何解读生态文明理论?郇庆治: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丰富学理意涵的“元哲学”概念或范畴,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谐与共生。

它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随后便逐渐被纳入到官方的发展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其中,2003年6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不断阐发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观念”这两大主题意涵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逐渐提升为一个基本性的社会发展目标,承认生态环境恶化的累积效应和公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已使绿色关切成为突出的民生与政治议题。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广义的“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或范畴集群,至少可以解析出如下十个基础性概念,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说,这十个概念共同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伞形概念谱系。

在上述概念或术语集群中,“生态文明”无疑是最为核心性的。

一般而言,当代中国语境和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实践包含着如下四重意蕴。

其一,生态文明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关系价值和伦理道德;其二,生态文明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是一种有别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主导性范式的替代性经济与社会选择;其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及其创建实践中的生态关系部分,也就是广义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四,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语境下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绿色向度。

这种界定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要比狭义的生态文明概念的单纯哲学层面解析更综合、也更具包容性。

相比之下,“生态文明理论”意味着一个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

生态文明理论是我们现有的绿色认知和实践水平的一种反映,生态文明理论要更加明晰、更加有机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融合。

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绿色左翼”的政党意识形态话语,“绿色左翼”指的是一个执政党明确地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其社会与政治解放运动和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创建目标中的一部分;二是“红绿”综合的环境政治社会理论,“红绿”指的是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三是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有机性思维方式与哲学。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理论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不断绿化”的理论成果或呈现,也是一种基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红绿”变革理论,同时强调重建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和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融合。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和未来社会构建的理论。

它不仅主张理论上把社会公正和生态可持续性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统一起来,还努力主动吸纳当今世界不同区域或制度环境下的一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成果。

相应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一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文明性革新。

应该说,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深化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研究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献依据,也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创新要求。

比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意涵,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阐释:一是从十七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文本所组成的权威政策话语体系,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阐释,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广义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理论诠释。

再比如,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涵,我们既可以从他长期而丰富的主政经历中加以总结概括,也应该着重从他十八大以来逐渐成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视角加以系统分析。

总之,十九大之后学术界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更加深入与系统地概括、凝练和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话语的学理性阐释——意味着逐渐形成其严谨的理论体系与言说规范,并日益具备明确的中国议题、语境和言说特征,而且需要更系统性地阐发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政策意蕴。

总之,我们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更加明晰、更加体系化、更加有机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融合。

《领导文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密切交织在一起,既有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生态建设经验与教训,也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治理需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您如何认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或语境?郇庆治: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挑战与应对的主体性认知或概念化。

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或语境,有两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更为关注或侧重的是第一个维度,即从环境污染应对、生态环境治理、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合作等议题政策来讨论问题。

相应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与欧美为核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理论作比照。

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些国家如何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减缓生态环境问题,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状况的改善。

在这一大的视角下,中国与欧美国家(曾)面临着相同的生态环境挑战,因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并更多体现为我们从欧美国家中学习借鉴相关的治理经验。

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等战略,其中的许多具体性环境经济与行政监管举措都被介绍引入到我国,但却或多或少忽略了这其实也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或话语权争夺场域。

第二个维度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的整体制度环境下进行的,而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终究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这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到底有没有生态文明,能不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对此,十八大之后我国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如何认识现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之间的区别或矛盾。

一般而言,所有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者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有生态文明,也无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如果接受上述基本立场的话,我们就必须谨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理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性条件,而这也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一个重要国际语境。

总体来说,我国的公共政策领域(尤其是社区基层),以及学界的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科更关注第一个维度下的国际背景或语境,其中蕴含着的看法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致等同于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因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欧美国家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相比之下,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更关注第二个维度下的国际背景或语境,强调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公共治理、法治环境的改善,但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意味着它们不可能有挑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民主政治的前提,而只会引入一些“浅”绿色的环境友好举措。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或语境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的是平衡考虑这两个层面的国际背景或语境。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具体经验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论是生态环境构成性元素还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治理保护,都需要先进的经济技术设施和规范的行政监管制度作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根本性不同,会深刻影响着二者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性思路。

尤其从长远来看,我们着力于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更多考虑通过经济、技术和法治手段渐进变革来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却不会挑战基本制度本身。

更进一步说,在国内层面上我们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将通过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来影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应该看到,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背景或语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客观全面的过程。

十九大之前,我们很少明确承认全球层面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更多集中于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气候变化谈判和环境治理合作。

如今,不仅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而且与欧美国家的各种形式环境治理合作也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

也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并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2015年末《巴黎协定》的谈判、签署与实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和政策特别适合于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因而,我们既要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要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纳入到中国外交战略的贯彻实施中,比如让那些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好的衔接和对接。

《领导文萃》: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路径不一致,您如何理解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现状?郇庆治:相比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