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

势 是 用 发 展 的 眼 光 认 识 外 宣 , 报 忧 , 喜于而 中阴的新,惯 观多 。 变 少报 ”;映国暗 闻 价 值 “ 态 衷 反 面习 于 . 热
一
让我 国媒 体成 为 全 球 新 闻信 息 源 。
特 别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新 闻 价 值 观 往 往
中 国 政 府 发 出 声 音 。 先 应 该 塑 造 首
调“ 重要 性 ”
三 是 西 方 新 闻价 值 观 注 重 以 受
好转 。也 有可 能 引发 新 的矛盾 与 冲
突 .我 们 必 须 以 亦此 亦彼 的 辩 证 眼
光 和 多维 思 维 看 待 问 题 , 采 取 更 加
这 样 的 一 种 亲近 形 象 , 也是 减 少 这
第一 , 了解 国际传 播 的规律 。 要
舆 论 形 成 的 规 律 就 是 利 益 — — 国 家 利 益 、 的 利 益 集 团的 利 益 。 家利 大 国
交流 的姿 态 , 以 负责 任 大 国的 身 是
份 , 渐进 的 和 平 民 主 方 式 , 与 以 参 国 际 秩 序 的 建 设 和 变 革 , 演 国 际 扮
军事记者
l 瓶 泰 论 ; |
如何提高我国媒体 计 经 到 会 义 场 济 是 现 新一观西往 强闻 值、. 、 转 对济 社 主 市 经 的 表 在 闻 往方 调 反 常 冲尤 变 划 外 传 播 需 要 适 应 这 样 的 形 传 统 : 是 新价观 突 其
。
国际传播力
合起 来 ,巧妙 地 避 开矛 盾 与 冲 突 。 从 个 体 利 益 中 寻 找 共 同 利 益 , 小 从
利 益 中 寻 找 大 利 益 . 本 国利 益 融 将
中西新闻比较

一.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与舆论导向受众本位。
在西方,新闻媒体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商业性经济实体。
它们拥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
传者本位。
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家运作和社会稳定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教化,政策的事实讲解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两种不同的主体依据就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1、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受众意识;2、以传者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传者意识。
受众意识的表现:1、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2、要尊重受众的自觉能动性;典型性和传神性3、重视对受众的调查。
二.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客观报道与主观认知我国新闻失实现象的表现浮夸溢美,拔高事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以微观的真实掩盖宏观的不真实三.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表现和陈述1)在语言技巧上的区别:中国的新闻写作主要采用的是陈述的方法;西方的新闻写作则是变现的方法中国: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纪实的风格,特点是讲究字词的锤炼和结构的严谨。
陈述用于反映客观内容的概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比较富裕概括性。
没有陈述,就看不到客观内容的总体和发展,便没有广度。
外国:知和感要统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具有传播的事实,也必然会在接收对象身上引起某种程度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的目的性和受众的感受性要结合起来,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
表现的方法:白描、细描(细节描写)表现的基本构成——画面、形象和细节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曲折和朴直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顺序写来,整个结构是一条直线,如河水平顺地流过宽阔的河道。
曲:是讲求记叙层次的变化无定,忽断又续,造成起伏不平的结构格局,似一泓山泉,在嶙峋怪石间跌宕流淌。
由于宣传职能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事实,因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了结构的逻辑性。
定势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严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在实践中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强调媒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 中国媒体会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实践,并引导公众舆论。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和社会权 力之外,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例如,在报道政治事件时,西方媒体通常会 关注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分析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实践和理论构 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闻 专业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理念、新 闻制作标准和新闻道德规范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政治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则受 到新闻自由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存 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效果,但都追求 客观、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新闻传 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文献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比较,未来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的实践差异及其原因。
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民 主政治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强调新闻的自由性、独立性和 客观性。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与共性
特点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政治正确和舆论导向,受到政府 和党派的影响较大。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碰撞逐渐增多,尤以新闻媒体的交流最为频繁,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在这个时候彰显出来。
作为西方新闻界的代表——美国的新闻体制很好的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理念,将之同我国新闻理念进行对比并研究其发展历史,对于国人清楚认识中西新闻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理念;新闻史;新闻自由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6-01伴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体系相互摩擦,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新闻作为沟通全世界事实与真理的媒介,在跨文化符号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此时代背景下,了解各国的新闻传媒机制和发展历史,并与我国的新闻理念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发展我国媒体技术,培养新闻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以此为初衷,以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代表——美国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视角探讨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一、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一)文化观念不同一般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舍小我而顾大局”;相反,美国人常表现出独立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从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人追求群体效益,以实现集体利益为最终目标,美国人则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
中国人讲究和谐,避免冲突;美国人往往直面问题、提出批评,将意见表达权视为基本权力,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从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
(二)新闻价值观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新闻价值观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报道立场不同中国的新闻媒体属国家经营,由政府对媒体行业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因此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党性:即完成当党和政府所规定内容的宣传,在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去满足受众的需求,完成舆论引导;美国新闻媒体主要为私营,由商家对媒体进行私营垄断,他们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可以极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求,游离于美国的政府监管之外,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第四权力”。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中西新闻观之异同

中西新闻观之异同中西关于新闻价值观也同样存在差异与其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深深植根于其资本主义制度中,它所处社会的经济架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文化观念是以崇尚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在平和时期,西方在选取和报道新闻事件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即能否引起关注制造轰动效应,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是植根于以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中的,并且它的新闻自由受着阶级性、国家利益、西方价值观念等的强烈制约。
所以我国的新闻报道则更偏向于社会效益,即能否确保舆论导向。
真实、新鲜是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
而比较与大众传媒,新闻价值则是衡量人们选择新闻的依据。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就新闻价值而言,西方的新闻报道更注重的是“抢”新闻,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而中国在时效性这一点上仍然存在欠缺。
但从2009年6月初开始,央视已率先在全国8个城市设立应急报道驻点,往各驻点派记者,一旦当地发生突发事件,驻点记者必须在4-6小时内赶赴现场报道。
重要性方面,西方媒体侧重于按新闻的重要性播报新闻,而我过则多数按特定的顺序安排,更多的是按时间顺序。
新闻挖掘的角度是多样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对灾难性的报道,西方报道则更多聚焦灾难本身,面对灾难性事件和灾难造成的悲剧,西方记者惯于带着浓重的情感以大量的笔墨赤裸裸地描摹事实,着力表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悲惨境地。
例如在印度洋发生海啸时,美国的《纽约时报》大篇幅地向读者传达灾难信息,用很多形容词来展现、渲染灾难的破坏性。
而国内报道重在消除悲剧,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王中教授曾经说过:“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我国的媒体对灾难报道持相对谨慎的态度,灾难报道往往聚焦于灾难中人的精神,用相关组织和部门的如何抗灾,救灾去消解灾难的悲剧性质,这种报道传统为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战胜灾难起到重要作用。
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性探析

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性探析作者:王庆春来源:《活力》2014年第11期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新闻传播媒介的带动下,现代中西方的很多方面已经打破了以历史和时间为分界线的传承关系,这些变化的实现,大大拓展了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领域与地位。
但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存在的明显不同,促使中西方新闻事业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全球一体化这个大环境下,“和而不同”成为了中西方新闻传播方向和性质的最好的概括。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三大思想支柱与等级观念都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的传统观念,是一种“利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的是群众意识和社会意识。
即个人利益就应当服从群体、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提倡并弘扬无私奉献的文化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以商业气息为主,罗马时期就出现以钱财交易为主的社会契约关系。
他们信仰的是耶稣基督,所以是以基督精神为文化底蕴的精神。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近代倡导“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思潮,都充分体现他们比较注重“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的是人和大自然、人和人之间及人和社会活动的分离性与独立性,即倡导自由平等的观念,也就是与中国“天人合一”正好相反的文化理念“天人分裂”。
因此在他们的理论导向中:“人民伦理就是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所有大众传媒存在的现实基础和伦理合法性的来源。
”西方人认为,个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去维护每个公民的权利,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体现就是: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保证每个社会公民的知情权,使公众从媒体中得到真实可信的消息,而不是强加给受众的某个思想或某种观念。
例如,在911事件当中,美国的主流媒体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细节的片段当中,抓住动人的故事加以描写。
中外记者价值观

中外记者价值观
中外记者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新闻报道的目的,中国记者更倾向于把新闻报道作为宣传的工具,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社会效应,而西方记者则更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和公众效应。
2.对于新闻报道的原则,中国记者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而西方记者则主张“自由、公正、客观”。
3.对于新闻报道的方式,中国记者倾向于使用正面报道,强调新闻的积极面,而西方记者则更倾向于使用负面报道,强调新闻的批判性。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国有着深厚的官僚文化传统,新闻媒体被视为政府的喉舌,记者的价值观自然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
而西方则有着深厚的民主文化传统,新闻媒体被视为社会的公器,记者的价值观自然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记者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目的、原则和方式上。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对记者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国家中新闻价值有什么不一样 传播学教程

不同国家中新闻价值有什么不一样传播学教程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对新闻价值的基本
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不等同于新闻价值﹐但两者关系极大﹐不能相离散。
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才逐渐确
立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休X便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将“报道合人惊奇、事实的兴趣、适时的事件”作为构成新闻价值的三要素;19XX年,李XX将构成新闻的要素写入《舆论学》,归纳为“突发事件、地缘接近性、个人影响及冲突等”,使新闻价值理论得到了丰富﹔此后又有众多学者对新闻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
综合来说,西方国家公认的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基本包括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最先引进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人包括学者徐XX,他认为能引起注意的人数和注意程度越多越深、时效性越强、且“随时随地而有别"的新闻价值更高。
这三点被他作为新闻价值的三要素收入《新闻学》一书中这本出版于19XX年的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结合国情总结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基本观点,将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概括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中西方新闻写作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

中西方新闻写作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中西新闻写作在新闻价值上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新闻实践的差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多的强调传媒的经济功能,倾向于把传媒视为一种产业,把受众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中国则更多的强调传媒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更倾向于将传媒变成社会教育机构,向受众宣传和讲解各种正确的观念。
西方新闻习惯于把新闻价值归纳为七个标准,分别是“读者、影响、接近性、及时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而我国新闻界则习惯于将其归纳为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时新性等五个要素。
从这种区分看,西方更注重受众,以受众为本位。
正因为如此,中西媒体在新闻价值上有认识上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新闻的及时性方面,西方更注重及时,中方则更关注于时宜性,有些新闻必须从社会利益的角度考虑。
从新闻自由的理念来说,消极报道、批评性的报道似乎是西方推崇的新闻理念,但中国人以“仁”为社会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这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的新闻价值观。
再次,西方媒体的商业意识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使媒体获得恒多的商业利益:而在我国,体现的则是中国传媒的本位意识。
二是对异常性理解的不同。
新闻价值由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组成。
在不同类别题材的新闻中,衡量新闻价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国新闻报道中,判定新闻价值一般是以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显著性为首要标准。
只是近年来随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化才逐渐重视趣味性等因素。
而西方新闻报道中则把新奇性、趣味性以及人情味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一场橄榄球比赛在媒体中的位置要高于一次火药味甚浓的总统竞选演说。
造成中西方新闻价值差异的原因众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西方的受众本位论。
西方媒体的商业意识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使媒体获得恒多的商业利益。
西方的受众本位特点,受众的利益和传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受众的依据就是新闻欲求的满足,因此,西方是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
论中西新闻真实观的差异

是否科学、关于新闻能否做到“整体真
“用事实说话”却是我国新闻传播 西方新闻真实观种种差异的深层次原
实”、“本质真实”的争论还在继续,但 界对新闻真实性的朴素理解与操作方 因,应该是由传播制度带来的。
这体现了我国新闻理论界避免让新闻陷 姑娘”这样一类主观 主义泥沼的防范意识,应该看作是对新 闻真实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把先入为主的意见掺杂到报道中去,影
尽管中西方新闻真实观存在上述一
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不过确保新闻 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只在理论阐述中存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5 青年记者·2 0 0 8 年 7 月中
参考文献: ①刘夏塘编著:《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②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7 年版 ③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 华出版社,1998 年版 ④松本君平等:《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 版社,1987 年版 ⑤[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 华出版社,1986 年版 ⑥[日]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 出版社,1985 年版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言将其 表现出来 , 向读者 呈现 出新 闻事 件 的整体 面 貌 及相关 的内部 联 系 , 加深 读者 对整 体事 件 的理解 并启
迪他们对此事件作进一 步的思考 。所 以中 国媒 体更倾 向于题材较为严肃 , 着重 于思 想性 、 指导 性和知 识性 的 政治经济 科技 这 一类 “ 硬 新 闻” , 其 特 点是 稳 健保 守 。
方 面 分 析 产 生 此 差 异 的 原 因。
关键词 : 新 闻写 作 ; 价值观 ; 文体 ; 语 言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0 4 1 - 0 2
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新 闻媒 介用新 闻语言 向读 者
一
。
样, 对读者产生深刻 的影 响。由于 中国和西方 国家位 于
不同的地域 , 分别有 着悠长 的历史 和丰富 的文化 , 所 以
趣 的形象元素 , 比如 具体 的人 物 、 复杂 的场 面、 典 型 的 细节等 , 而后用 流 畅朴实 的行 文 , 充 满感 情 的笔触 , 将 新 闻事件细致生 动地 描绘 出来 , 从而 使读 者 的感官 受 到强烈的感染 , 因此 也就 获得 了人 们 的关注 。 中国记 者采写新闻时 , 常 常是 先对其 掌 握 的具 体感 性 材料 进 行抽象加工和概 括 , 然后 根 据新 闻事实 的特点 总结 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1 9
林 区教 学
Tea chi ng o f For e s t r y Regi 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
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
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
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
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
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文化背景
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2.2 媒介性质
中西方媒介的不同性质也导致了中西新闻价值的不同。
西方的媒介处于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而存在,因此西方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受众的需求,采取“受众本位”理论。
事实上,西方新闻价值表现出的许多特性都是源于其商品属性,如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趣味,媒体上出现大量血腥、色情内容等。
而中国的新闻媒介是作为文人论政的阵地而产生的,诞生时就伴随着文人墨客们的政治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在国家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除了需要宣
扬党的思想外,还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所以在中国的新闻价值观中社会效益的重要程度远超经济效益。
也正因如此,中国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指导色彩,相对西方更保守,也更缺乏趣味性。
2.3思想指导方针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新闻传媒更注重自身的政治导向作用,这与我国新闻工作的思想方针是紧密相连的。
1948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报纸是加强党群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将报纸办得引人入胜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1989 年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会上,江泽民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要准确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决策。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著名的8·19 讲话,强调“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
理念”,据此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应纳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中西方新闻机制观念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表现的特性分析
1. 时新性:在时效性的问题上,西方新闻强调时间是新闻的生命,要争分夺秒,尤其对动态性、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但是有时候为了抢占报道的先机,会出现不择手段挖新闻的现象,而有些仓促抢来的新闻又不够真实,准确。
在过去我国关于新闻时效性的问题曾提出过新闻要有抢有压,要从政治上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新闻是“易碎品”,所以在对待新闻报道的问题上,一定要做到严谨,在抓好质量的同时提高报道的时效性。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整个社会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重要性
在对自然现象,如重大地质灾难或是气候上的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判断上会比较一致,但对其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差别较大,而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因素与政治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显著性
西方新闻学者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
所以西方的新闻工作者经常对政界要人,各领域的明星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点点滴滴穷追不舍,甚至将这类新闻看的比重大政治新闻还重要。
4.接近性
中西新闻界都一再强调新闻的接近性,追求媒介和报道的地方化
5. 趣味性
西方新闻界开始从人的本性来解释兴趣,色情、凶杀、金钱、暴力等内容大量充斥在媒体上。
我国媒介强调满足受众健康的、高尚的、正当的兴趣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中西新闻价值观念差异的文化层次原因分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是“仁”、“和”,“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5次,表达的是一种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谐也是其中的重要倡导思想。
“仁”与“和”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强调了一种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崇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就崇尚人性与竞争,突出表现为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和利己价值观。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为
1. 中国新闻注重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本质的揭露。
西方文化强调新闻媒体的自身独立性,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体系。
2. 中国的新闻报道偏向题材较为严肃,多为具有指导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硬新闻,表现稳健保守。
西方新闻报道偏向一些具有视听兴趣、易于引起受众情感波动和刺激、人情味浓重的软新闻,表现轻松活泼。
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成因:
甘惜芬教授!在《关于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让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一大规律。
让事实说话”代表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共同追求,那就是将“事实”这一客观存在与“说话”这一主观意图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然而细细品味这一口号,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多义性,同样是“用事实说话”,究竟是更强调“事实”,还是更注重“说话”呢?是“事实”的真相在前,还是“说话”的目的在前?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正是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最根本的分歧。
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判断是对立的,在报道中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是西方的报道观念中最为
强调的部分。
然而,在实际报道中,完全避开判断避开由事实而引发的意见(观点)是
是基本事实,哪些部分是由基本事实引发出的判断、观点、意见,以避免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判断充作事实误导受众。
不可能的,而且,某些人物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也是可以看作一种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性要求传媒把事实本身与对于事实的判断进行严格地区分,让受众明确报道中哪些部分对于记者和编辑个人关于事实的判断,则采用设立意见专版的方法。
中国使用的“事实”、“客观”以及其它如“真实”、“全面”等概念与西方客观性理论里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并不拥有在客观性理论中的那种基础性地位。
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说话”是本质理念,“事实”只是实现“说话”的手段。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称为“说话论”。
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够使受众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因此,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客观”等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其作用只不过是要保证能够形成“无形的”意见,“寓意见于事实的客观巧妙的报道之中”。
这种无形的意见表现出来的“说话”(即表达意见)和通过这种“说话”使受众“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才是真正目的。
在这里,意见先于事实,事实被意见选择,为意见而呈现,事实与意见密不可分。
事实”与“说话”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新闻报道业务,也影响着新闻与政治的离与合,它带来了中西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不同,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想“说话”的不是记者、编辑本人,而是来自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力量。
而在中国新闻业务的“说话论”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
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一是西方新闻价值观,尤其是传统新闻观往往强调反常、冲突、变态,热衷于反映阴暗面,习惯于“多报忧少报喜”;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谐,着力于反映光明面,习惯于“多报喜少报忧”。
二是在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更加注重“趣味性”;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更加强调“重要性”。
三是西方新闻价值观注重以受众为本位,强调以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则习惯于以传者为本位,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