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
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
![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6f033b561252d380eb6ed2.png)
综合地考虑了各种事故现象和因素,因而比较正确,有利于各种事故的分析、预防和处理,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理论。
安全突变与流变论
事故致因的
突变模型
1995年
钱新明等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因素(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应变能力、身体素质等) 和物的因素( 工作条件、机器故障、自动化程度、保护装置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把人的因素H和物的因素M作为两个控制变量, 把生产能力或系统功能F作为状态参数
危险源理论
两类危险源
理论
1995年
陈宝智
管理等因素无法用能量观点去衡量
第一类危险源
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实际工作中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包含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多,干扰人的新陈代谢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
1926年
1939年
和
等
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局限:事故频发倾向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决定,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遭遇倾向
明兹和
布卢姆
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突变理论应用到系统安全中, 主要应用尖点突变模型; 解释系统连续变化过程中系统状态出现的突然变化
安全流变与突变理论
2000年
何学秋等
“安全流变与突变”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安全与危险的矛盾的运动过程。这一矛盾随时间的运动过程就决定了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安全状态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b87b8dc336c1eb91b375d97.png)
1、基本概念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 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 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 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的。
1、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几类常见事故
伤亡事故: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 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使某些器官 失去正常机能,以及导致负伤人员立即中断工 作的一切事故。伤亡事故分为轻伤事故、重伤 事故、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
工伤事故:指工人、职员、个人雇工在工作时 间、工作场合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伤 亡的突发性伤害事故;除此之外,广义的工伤 事故还包括罹患职业病。
不安全 状态
伤亡 事故
损坏 事故
无伤 害事
故
对人 对物
2、事故致因理论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解读 理论核心——分析研究现场失误背后的原因
1、基本概念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事故分类标 准
1坠落、滚落;2摔倒、翻到;3碰撞;4飞溅、 落下;5坍塌、倒塌;6轧伤;7切伤、擦伤; 8踩伤;9淹溺、10接触高、低温物;11接触 有毒有害物质;12触电;13爆炸;14火灾; 15道路交通事故;16其它交通事故;17行动 不当; 18 破裂; 19其它。
事件与事故
1、基本概念
一个不期望的过程,可能导致不期望的结 果发生,也可能不期望结果不至发生。前 一种我们称事故,后一种我们叫险兆。
事故情形下的过程称事件,结果称事故;
险兆情况下的过程和结果都称为事件。
1、基本概念
危险与事故
危险——是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或导致系统、 设备、社会财富损失、损坏或环境破坏的任何 真实或潜在的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b7dd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0.png)
{事故致因理论}一、安全生产人类自诞生起就离不开生产和安全这两大基本需要,以往安全研究的范围通常限于劳动保护领域中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属狭义安全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创立及研究领域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已不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狭义安全,而是包括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一切可能活动领域、场所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广义的安全。
二、事故致因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是事故的致因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系统安全理论。
(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二)能量意外释放论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三)现代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 (F 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 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
![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689d36ddccda38376bafa7.png)
综合地考虑了各种事故现象和因素,因而比较正确,有利于各种事故的分析、预防和处理,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理论。
安全突变与流变论
事故致因的
突变模型
1995年
钱新明等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因素(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应变能力、身体素质等) 和物的因素( 工作条件、机器故障、自动化程度、保护装置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把人的因素H和物的因素M作为两个控制变量, 把生产能力或系统功能F作为状态参数
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因于管理失误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英国的约翰. 亚当斯(JohnAdams)
对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作了补充,亚当斯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仅对造成现场失误的管理原因进行了分析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日本的北川彻三
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的各种因素
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他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类危险源论
2006年
田水承
第一类危险源
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事故发生的(物质性)前提,影响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
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个体人失误,侧重安全设施等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
劳伦斯模型
1974年
劳伦斯(Lawrence)
在威格里沃斯和瑟利等人的人失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金矿企业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对一般矿山企业和其它企业中比较复杂的事故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fd6b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f.png)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引言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了解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从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原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故的本质和规律,为预防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事件连锁反应的结果。
这些事件包括基本事件、间接事件和结果事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失去控制而导致的。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采取措施控制能量的释放和转移。
3.人因失误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为因素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
人因失误包括操作失误、判断错误、反应迟钝等,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4.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事故的成因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二、事故预防原理事故预防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预防原理:1.消除危险源:消除危险源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使用安全设备、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手段,消除危险源,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减弱程度:减弱程度是指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例如,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阻燃材料、降低设备运行速度、增加安全距离等措施都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隔离和闭锁:隔离和闭锁是指将危险源、危险区域与工作人员隔离开来,或者通过设备的安全装置、连锁装置来防止意外启动或运行。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55710c281e53a5802fff7.png)
15,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看作是现场失误,现场失误是由于管理失误,管理失误是由于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和发挥管理机能方面。
五、论述题
1,论述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答: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作为事故发生原因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关系问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事故预防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数十年来,该理论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广大事故预防工作者的赞同,作为他们从事事故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新观点、新理论相继问世,但是该理论中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今的事故预防工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3,亚当斯认为,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的( C )方面。
A,计划、指挥、协调 B,计划、组织、指挥 C,目标、组织、机能 D,目标、责任、机能
4,在事故统计分析时把物的因素进一步区分为( B )。
A,机械和物质 B,起因物和加害物 C,机械和物体 D,设备与环境
四、回答问题
1,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不正确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身体状况不佳,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
2,怎样防止不安全行为?
3E原则。
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基本原因是遗传和环境。
危险源及危险性,没有绝对安全,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不可靠是不安全的原因,“内在的安全”而不是“附加上的安全”。
第4章事故及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第4章事故及事故致因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35ab483c1ec5da50e2705b.png)
18
安全管理
4.2.1 事故原因分析
2)教育培训不够 “教育培训不够”是指形式上对职工进行了安全生产知 识的教育和培训,但是在组织管理、方法、时间、效果、 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职工对党和国家的 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不了解,对安全生产 技术知识和劳动纪律没有完全掌握,对各种设备、设施 的工作原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没有学懂弄通,对本岗位 的安全操作方法、安全防护方法、安全生产特点等一知 半解,应付不了日常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不重视,不能真正按规章制度操作,以致不能防止事故 的发生。
6
安全管理
4.1.2 事故的特征 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 1)事故的因果性
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3)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7
安全管理
4.1.3 事故法则 事故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 灾害开始得出的。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 55 万 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 1666件,轻 伤 48334 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 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 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 29: 300,国际 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 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 330 起意外事件,有 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 29件造成人员轻伤,1 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17
安全管理
4.2.1 事故原因分析 1)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 “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是指从安全的角度 来分析,在设计上和技术上存在的与事故发生 原因有关的缺陷。其包括工业构件、建筑物、 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控制方法、 维修检查等在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中存在的 缺陷。这类缺陷主要表现在:在设计上因设计 错误或考虑不周造成的失误;在技术上因安装、 施工、制造、使用、维修、检查等达不到要求 而留下的事故隐患。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f94ca49649b6648d74761.png)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事故致因理论一、解释名词、概念1,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什么是事故、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
3,不安全行为:曾经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4,比例1:29:300: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说明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5,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强制。
6,能量以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发生时人体能否受到伤害,以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能量的集中程度,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等。
7,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程度。
8,“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9,本质安全: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10,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1,变化的观点: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12,P理论: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中扰动,即外界影响的变化,将作用于行为者。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
如果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事故过程。
二、单选题1,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事故基本原因是(B )。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3ce8f2910ef12d2af9e7ce.png)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 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 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 大.以后每张体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 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 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 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 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 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 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因为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 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 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 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瞠目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重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基本观点 难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体 系的理解 一、概述 1931年 美国的海因里希提出工业安全理论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1)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往往是处于一系 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 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物的 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产生的 原因。 (3)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人,几乎重 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 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 物的方面的危险。
第一节 概述
3、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即管理的缺陷。
管理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得以存在的条件。
第一节 概述
4、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事故的直 接原因,指: (1)自然环境的异常 (2)生产环境不良
无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 状态都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3276f57c1cfad6195fa7db.png)
一、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3.风险(Risk) 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和其 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事件是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情况。事故是意外 事件,事件包括事故。
一、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5.隐患 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 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 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一些行为)或 一种状态(一些状态)或二者的结合。 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隐患一旦被识别, 就要予以消除。对于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立即消除 的隐患,要采取措施降低其危险性或延缓危险性增长 的速度,减少其被触发的“几率”。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人 物 不安全状态 管 理 失 误 不安全行为 起因 物 加害 物 事故
行为人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 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根本原因是 管理失误。 预防控制事故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从控制间接因 素入手,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 防止事故的发生。
当日早晨8时03分,282拖轮靠近“渤二”准备带缆,但 因海浪大,失败;8时59分,第二次带缆成功,随即降船。 10时44分开拖。20时以后,风力逐步增强,由于干弦低,甲 板没在水里。25日晨2时10分,通风筒被打坏,海水涌进泵 舱,3时10分至20分,“渤二”用明码报局电台“我船开始 下沉”,几分钟后,又用内部频率发出“SOS”(呼救信号)3 次,同时告282拖轮救人,3时35分后,282拖轮已看不到 “渤二”灯光,“渤二”已翻没海中。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 种表面的现象。但是,直接原因不过是深层原因的征兆。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抓住了作为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 而不追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 杜绝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 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陷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 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可能及实际可能的 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fdad3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0.png)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事故致因理论一、解释名词、概念1,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什么是事故、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
3,不安全行为:曾经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4,比例1:29:300: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说明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5,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强制。
6,能量以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发生时人体能否受到伤害,以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能量的集中程度,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等。
7,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程度。
8,“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9,本质安全: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10,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1,变化的观点: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12,P理论: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中扰动,即外界影响的变化,将作用于行为者。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
如果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事故过程。
事故类别及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事故类别及危险有害因素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6ee01614b73f242336c5fd9.png)
但该户村民根本不知道,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既
随意燃放又随意堆放,请来燃放礼花弹的人又不够专业,
所以酿成这样的恶果。
19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周围堆放大量礼花弹 围观者、燃放者
20
易燃液体爆炸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皮鞋厂大火 2002年3月23日12时50分,浙江省温州
15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基本特性
5、事故的突变性:
系统由安全状态转化为事故状态实 际上是一种突变现象。
6、事故的潜在性:
事故在未发生和造成损失之前,有 一个孕育发展过程,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事 故的发生是突然的,但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是早就存在的,如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6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基本特性
2
事故致因理论
——基本概念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
危险物质 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得其具 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 重大事故 失的事故隐患。
隐患
3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影响因素
人——不安全行为(致因) 物——不安全状态(危险源) 环境——物质基础 管理—— 间接原因 事故处理
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教育培训不够, 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 安全知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 有缺陷等
8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影响因素
事故处置情况: 1)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
反应; 2)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 3)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
事故与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学原理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2011
![安全学原理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2011](https://img.taocdn.com/s3/m/0513257125c52cc58bd6be82.png)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 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 企业领导者有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能力, 并且能把握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时机, 因而应该承担预防事故工作的责任。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干部、班组长是预防事故 的关键,他们工作的好坏对能否做好事故预防 工作有影响。 除了人道主义动机之外,下面两种强有力的经 济因素也是促进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动力:
是一种“零——无穷大”事件,或称“稀少事
件”。 ②描述安全特征的两个参量 ——安全性与危险性具有互补关 系。即安全性=1-危害性,当安全性趋于极大值时,危害 性趋于最小值。反之亦然; ③人类从事的安全活动,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 安全。
第一节 概述 事故致因理论
什么是事故? 事故为什么发生? 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怎样防止事故发生?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本来是电气设备防爆的一种类 型: 本质安全电路就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 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 混合物的电路。 全部采用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称为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
青岛贤司的《安全用语事典》: 操作人员在使用和操作电气装置或机械 设备等的时候,这种装置或设备无论从 结构方面,还是从性能、强度方面来看 均不存在危险性部件,称之为本质安全 注意:发生误操作或故障时也不会发生 事故的本质安全很难实现。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不正确的态度 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 身体状况不佳 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
这些原因 因素是采取预防不安全行为产生 措施的依据。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最新版)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d151574afe04a1b171de5c.png)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最新版)1.第一类危险源定义: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能量载体;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2.第二类危险源定义: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险源与事故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3ffb517763231126edb1155.png)
Flash the Drive
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任何 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 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我们的 安全管理就是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 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隐患排 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 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 扩大 1、设计缺陷 2、工艺缺陷 3、设备缺陷 4、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 陷
①
1、不安 全设施、 设备、 设计
③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
事 故
2、人的 不安全 行为
发生的根源
和条件 包括 1、物理的(噪音、振动、温度、辅 射) 2、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 气体、氧化物等) 3、生物因素,自然环境
W.Sunroof Flash the Drive
事故 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 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 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 物体打击等能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 的事故。 伤害 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中那样的多米诺骨牌 系列。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 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企业 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 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事故原因分析时 通常要明确的内容
直接原因分析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 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 缺陷 ①无防护 ②防护不当 ①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 ②强度不够 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运行 ④维修、调整不良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https://img.taocdn.com/s3/m/4e1ff0a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1.第一类危险源定义: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能量载体;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2.第二类危险源定义: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险源与事故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ly cows and sheep can flock, and ligers can only walk alon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事故致因理论——两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
定义: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
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
能量载体;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
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
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2.第二类危险源
定义: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险源与事故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
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