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习题集答案(第三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完整版)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课后练习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同时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含义。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那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2500件。

《管理会计》第三章作业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作业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变动成本法作业题一、判断题1、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解释,期间成本中只包括固定成本。

(F )2、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就是变动成本,间接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F )3、当存货量不为零时,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存货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

(T )4、在相关范围内,不论各期产量是否相等,只要销售量相等,其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各期营业利润都必然相等。

(F )5、在确定企业的成本时,完全成本法要考虑所有的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只考虑变动成本。

(F )6、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性质收到产销平衡关系的影响。

(F)7、变动成本法认为期间成本中只包括固定成本。

(F)8、我国的制造成本法实际上就是西方的完全成本法。

(T)9、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入利润表的期间费用,虽然形式上不同,但实质上相同。

(F )10、当产销绝对平衡时,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存货成本必然等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

(T )11、在任何条件下,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性质都与产销平衡关系有关。

(F)12、无论哪种成本计算法,对非生产成本都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必须在发生的当期全额计入利润表;所不同的只是计入利润表的位置或补偿的顺序上有差别。

(T )13、以成本计算规范性的不同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业务成本计算、责任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计算。

(F)14、我国所称的吸收成本法实际上就是西方的直接成本法。

(F )15、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是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T )16、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下出现不为零的利润差额,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

(T )17、导致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这两种方法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对固定性生产成本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F )18、在应用变动成本法的多种设想中,能同时兼顾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报告要求的方法被称为双轨制。

(F )19、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两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用途不同。

管理会计第三章作业(有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作业(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采用变动本钱法计算产品本钱时,不包括以下〔D〕A. 直接材料B. 直接人工C. 制造费用D. 固定性制造费用2. 变动本钱法的根本原那么是将期间本钱全部作为当期费用来处理。

其主要依据在于〔D〕A. 期间本钱是不可控的,不应分配计入特定产品的本钱B. 期间本钱一般数量不大,假设将其计入产品本钱,会得不偿失C. 期间本钱的分配是主观,会导致错误的管理决策D. 无论是否生产,期间本钱都会发生,所以将其分配计入产品本钱,将当期经营活动的本钱递延是不适宜的3. 完全本钱法与变动本钱法下,产品本钱都包括〔D〕A.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直接费用B.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C. 固定性生产本钱D. 变动性生产本钱4. 某厂生产乙产品,当月生产6000件,每件直接材料20元,直接工资14元,变动性制造费用12元,全月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12000元。

用完全本钱法计算的乙产品单位产品本钱为〔A〕元元元元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A.完全本钱法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本钱法的存货计价B.变动本钱法下,本期生产并销售的产品本钱中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但本期生产未销售的产品本钱中那么负担了一局部制造费用C.由于完全本钱法和变动本钱法定义的产品本钱不同,因此,两种方法计算的销售本钱必然不同,从而两种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必然是不同的D.变动本钱法下,当期扣除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销售量有关6.在下面哪种情况下,按完全本钱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大于按变动本钱所确定的净收益?〔B〕A.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B.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C. 本期生产量等于销售量D.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7.以下有关变动本钱法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A.能够提供各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B.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本钱控制C.便于正确进行不同期间的业绩评价D.大大增加了本钱核算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8.如果完全本钱法的期末存货本钱比期初存货本钱多20000元,而变动本钱法的期末存货本钱比期初存货本钱多8000元,那么可断定两种本钱法的广义营业利润之差为〔B〕。

管理会计第三章 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  习题答案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本章练习题答案习题1假设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20X1到20X3年三年的销量均为2 000件,各年的产量分别为2 000件、2 200件和1 800件。

A产品的单位售价为400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本,两项费用之和各年均为80 000元;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为20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30 000元。

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不考虑销售税金,请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固定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各年的税前利润。

答案:各年的利润计算如下表所示:习题2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第一年、第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170 000件和140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140 000件和160 000件,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5元,生产成本资料如下:每件变动生产成本为3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1.30元,直接人工1.50元,变动制造费用0.20元;固定制造费用每年发生额为150 000元。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销售收入的5%,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65 000元,两年均未发生财务费用。

要求:(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并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

(2)具体说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的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下表:注:第一年生产成本=(3+150 000÷170 000)×170 000=660 000(元)第二年生产成本=(3+150 000÷140 000)×140 000=570 000(元)第一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70 000)×30 000=116 471(元)第二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40 000)×10 000=40 714(元)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见下表:(2)第一年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比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增加26 471元(56 471-30 000),是因为在完全成本法下,当年期末存货吸收了26 471元(150 000÷170 000×30 000)的固定制造费用并结转到第二年。

《管理会计》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指()。

A.制造费用B.生产成本C.变动生产成本D.变动成本2、在变动成本法下,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等于()。

A.销售毛利B.税后利润C.税前利润D.贡献边际3.如果本期销售量比上期增加,则可断定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本期营业利润()。

A.一定本期等于上期B.本期应当大于上期C.本期应当小于上期D.本期可能等于上期4.如果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则两种方法营业利润的差额()。

A.一定等于零B.可能等于零C.一定大于零D.一定小于零5、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列作()。

A.非生产成本B.期间成本C.产品成本D.直接成本6、下列项目中,不能列入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是()。

A.直接材料B.直接人工C.变动性制造费用D.固定性制造费用7、已知2000年某企业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13500元,假定2001年销量与2000年相同,产品单价及成本水平都不变,但产量有所提高。

则该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

A.必然大于13500元B.必然等于13500元C.必然小于13500元D.可能等于13500元8、如果某企业连续三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0000元、12000元和11 000元。

则下列表述中唯一正确的是()。

A.第三年的销量最小B.第二年的销量最大C.第一年的产量比第二年少D.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三年多9、从数额上看,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应当等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

A.期末存货成本与期初存货成本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之差B.期末与期初的存货量之差C.利润超过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的部分D.生产成本与销货成本之差10.如果某期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5000元,该期产量为2000件,销售量为1 000件,期初存货为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2000元,则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A.0元B.1000元C.5000元D.6000元11、如果完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比期初存货成本多10000元,而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比期初存货成本多4000元,则可断定两种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之差为()A.14000元B.10000元C.6000元D.4000元12、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变动成本法局限性的说法是()A.导致企业盲目生产B.不利于成本控制C.不利于短期决策D.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13、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时()A.不将其作为费用B.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全额列入利润表C.将其作为期间费用,部分列入利润表D.在每单位产品间分摊1、C2、D3、B4、C5、B6、D7、B8、B9、A10、D11、C12、D13、B二、多项选择题:1、在完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包括()。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课后练习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同时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含义。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那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2500件。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课后练习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同时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含义。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那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2500件。

管理会计(潘飞)第三章课后答案

管理会计(潘飞)第三章课后答案

* 习题四
*要求1: 假定下一年度预计正常销售50 000件 ,为保证目标利润3 000元,
需要按5.50元售价接受特殊订货多少件? 如果按5元特殊定价 ,应接受 订货多少件?
*解:
*(1)正常销售50 000件
* 可实现利润= (7.50-4)×50 000- 190 000=- 15 000(元)
*
= 15 000(元)
*要求2:在下列情况下 , 分别计算获利水平: (1)贡献毛益增加10%; (2)
贡献毛益减少10%; (3)销售量增加10%。
*解:
*(1)原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
= 125 000-100 000 =25 000(元)
*贡献毛益增加10%时的获利水平=25 000×(1+10%)- 10 000= 17 500(元)
*要求5: 如果销售佣金改为达到损益平衡点后 , 每件增加0. 15元 , 问销
售50 000件的利润是多少? 与要求3比较 , 两种方案哪一种较优?
*解: 达到损益平衡点后的销量所提供的贡献毛益就是利润 *利润=贡献毛益*(销售总量-损益平衡点的销售量) *[6- (4.25+0. 15)]×(50 000- 17 143) =52 571.20(元) * 由于方案3可实现利润为55 000元 ,所以方案3更优。
贡献毛 益
150 000 154 500 141 000 445 500 148 500
*贡献毛益率 =148 500÷297 000 =50% *保本点销售额 =1 500 000÷50% =3 000 000(元) *
*习题七 *要求1:在考虑概率的情况下 ,计算该企业销售量的期望值。 *解:2 000×0.15+2 500×0.10+3 000×0.35+3 500×0.25+4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定成本敏感系数=-FC/P
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V×VC/P 单价敏感系数=V×PS/P
销售量敏感系数=V×(SP-VC)/P
假设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计划年度预计有关数据如下: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60000元,企业目标利润为50000元。当各因素分别增长20%时,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分别为:
答: 本-量-利分析,即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是指在成本按其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和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优点:(1)通过本-量-利可以使企业对其保本点进行分析。进行保本点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未来期间为防止发生亏损应完成的最小极限业务量信息,同时也能为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和目标利润分析创造条件。(2)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对企业保利点进行分析,即在产品销售价格和现有生产能
(3)产销平衡假设。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 “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这一分析方法是在人们认识到成本可以也应该按性态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180
4 000
2 100
6 280

成本管理会计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成本管理会计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参考答案(成本管理会计)习题一完工产品制造成本=本期发生制造成本+年初在产品存货-年末在产品存货=(本期耗用直接材料+本期耗用直接人工+本期耗用制造费用)+年初在产品存货-年末在产品存货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单位:千万元本期耗用直接材料:年初直接材料存货 15加:本期直接材料采购 325减:年末直接材料存货 20 320本期耗用直接人工: 100本期耗用制造费用:厂房和设备折旧 80车间办公费用支出 35机器设备维修费 10动力费用 30车间管理人员薪金 60 215本期发生制造成本总额 635加:年初在产品存货 10减;年末在产品存货 5完工产品制造成本 640习题二⑴原材料的采购成本=585000元(元)⑵生产耗用的直接材料=64500+585000-58500=591000(元)⑶当年发生的生产费用总额=40500+1333500-33000=1341000(元)⑷生产中发生的直接人工=1341000-591000-441000=309000(元)⑸完工产品成本=1333500(元)⑹主营业务成本=142500+1333500-180000=1296000(元)⑺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总额=58500+40500+180000=279000(元)习题三⑴采用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在产品定额成本(直接材料)=2000×5×4=40000(元)在产品定额成本(直接人工)=2000×80%×2.5×3.2=12800(元)在产品定额成本(制造费用)=2000×80%×2.5×1.1=4400(元)在产品定额成本=40000+12800+4400=57200(元)完工产品成本=(28000+12000+4000)+(164000+60000+20000)-57200=288000-57200=230800(元)⑵定额比例法(分配标准:定额耗用量(工时)或定额成本)直接材料分配率=(28000+164000)/(8000×5+2000×5)=192000/50000=3.84(元/千克)直接人工分配率=(12000+60000)/(8000×2.5+2000×80%×2.5)=72000/24000=3(元/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4000+20000)/ (8000×2.5+2000×80%×2.5)=24000/24000=1(元/小时)完工产品成本=8000(5×3.84+2.5×3+2.5×1)=233600(元)月末在产品成本=192000+72000+24000-233600=54400(元)分配标准:定额成本直接材料分配率=(28000+164000)/(8000×5×4+2000×5×4)=192000/200000=0.96直接人工分配率=(12000+60000)/(8000×2.5×3.2+2000×80%×2.5×3.2)=72000/76800=0.9375制造费用分配率=(4000+20000)/ (8000×2.5×1.1+2000×80%×2.5×1.1)=24000/26400=0.909完工产品成本=8000(5×4×0.96+2.5×3.2×0.9375+2.5×1.1×0.909)=233600(元)月末在产品成本=192000+72000+24000-233600=54400(元)习题四⑴第一道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24×50%/(24+30+6)×100%=20%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24+30×50%)/(24+30+6)×100%=65%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24+30+6×50%)/(24+30+6)×100%=95%⑵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加工费用)=200×20%+400×65%+120×95%=40+260+114=414(件)在产品约当产量(直接材料费用)=200+400+120=720(件)⑶直接材料分配率=(4500+37590)/(2086+200+400+120)=42090/2806=15(元/件)直接人工分配率=(2070+12930)/(2086+414)=15000/2500=6(元/件)制造费用分配率=(1242+8758)/(2086+414)=10000/2500=4(元/件)完工产品成本=2086×15+2086×6+2086×4=31290+12516+8344=52150(元)在产品成本=42090-31290+15000-12516+10000-8344=10800+2484+1656=14940(元)习题五⑴分工序投料程度和约当产量计算表⑵原材料费用分配率=(5220+9780)/(3720+2280)=15000/6000=2.5(元/件)甲完工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3720×2.5=9300(元)甲月末在产品应负担原材料费用=15000-9300=5700(元)习题六产品成本计算单(加权平均法)产品名称:甲产品 2009年8月单位:元直接材料的约当产量=210+80=290(件)直接人工的约当产量=210+80×50%=250(件)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210+80×50%=250(件)产品成本计算单(先进先出法)产品名称:甲产品 2009年8月单位:元直接材料的约当产量=40(1-100%)+(250-80)+80=250(件)直接人工的约当产量=40(1-40%)+(250-80)+80×50%=234(件)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40(1-40%)+(250-80)+80×50%=234(件)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材料)=119.2×80=9536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人工)=26×80×50%=1040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材料)=16×80×50%=640完工产品成本(直接材料)=34800-9536=25264完工产品成本(直接人工)=6500-1040=5460完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3920-640=3280案例题完工产品成本=(905000 – 230000)+550000+850000 – 157500=1917500 (元)单位产品成本=(1917500/10000+3000)=147.50 (元)利润=[3053000 - (1917500 - 442500 )-353000-660000] ×(1-30%)=395500(元)从上述的计算可以看出,约翰关于公司没有盈利以及单位成本远高于竞争对手的说法是错误的。

管理会计练习及答案

管理会计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课后作业)年级专业姓名学号1、如果一个会计期间内存货水平上升了,那么()。

A、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少B、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多C、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与变动成本法下相同D、对营业利润的影响无法确定2、区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的差异的一个可能方法是()。

A、产量的变动B、销量的变动C、销售额的变动D、期末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减去期初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3、在变动成本法下,如果管理者的奖金与营业利润有关,那么通过增加库存水平会()。

A、增加管理者的奖金B、减少管理者的奖金C、对管理者的奖金没有影响D、不一定4、关于完全成本法,在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管理者可以通过生产计划来操纵营业利润B、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时,营业利润可能会比上期减少C、前后期产量和销量都不变时,营业利润可能会发生变化D、营业利润仅仅与销量有关,不受生产计划的影响5、假设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连续3年的产量均为8 000件,销量分别为8 000,6 000,9 000件,产品单价12元,生产成本(单位变动成本5元,固定性制造费用24 000元),销管费全部为固定成本,每年发生额为25 000元。

存货按加权平均法计价。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确定各年的税前利润,并具体说明各年两种方法下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6、假设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6元,产品单价15元,每月固定性制造费用40000元,每单位产品的变动推销成本为1元,固定管理费用为15 000元,已知月初无产成品存货,当月产量为10 000件,销量为8 500件。

要求: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当月的税前利润,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计算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课后作业)年级专业姓名学号1、假设光明工厂只生产销售一种甲产品,本年度单位变动成本6元,变动成本总额84000元,共获净利18000元,若该工厂计划与下年度销售单价不变,变动成本率仍维持本年度的40%。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这一分析方法是在人们认识到成本可以也应该按性态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本-量-利分析,即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是指在成本按其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和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优点:(1)通过本-量-利可以使企业对其保本点进行分析。进行保本点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未来期间为防止发生亏损应完成的最小极限业务量信息,同时也能为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和目标利润分析创造条件。(2)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对企业保利点进行分析,即在产品销售价格和现有生产能
140
单位边际贡献(元)
980
150
60
单位边际贡献率(%)
98
50
30
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
5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
5
现有销售组合情况如表 3—5 所示。
表 3—5
项 目
客 房
餐 饮
商场
合计
百分比(O)
销售组合(O)
45
40
15
100
销售额(万元)
9 000
8 000
3 000
20 000
100
变动成本(万元)
若企业采取新产品开发的方法提高利润,则应特别关注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
2.对饭店多产品本-量-利分析技术的几种方法应如何看待?如何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
答:计划权重法,是将饭店多种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之和除以计划销售额之和,以求得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由于多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有高有低,因此,采用此法所求得的边际贡献率将受到饭店销售组合的影响。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产品品种结构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管理会计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第三章本量利分析计算分析题:1、单位贡献毛益:25-10=15贡献毛益率:15/25=60%变动成本率:1-60%=40%盈亏临界点销售量:15000/15=1000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5000/60%=250002、(1)安全边际量:600×25%=150,安全边际额:150×80=12000,(单价:40/50%=80)(2)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25%=75%(3)盈亏临界点销售量:600×75%=450,盈亏临界点销售额:450×80=36000 (4)利润:12000×50%=60003、(1)总收入:200×100+400×125+300×600=250000销售比重:A产品:8%;B产品:20%;C产品:72%综合贡献毛益率:8%×(1-60%)+20%×(1-56%)+72%×(1-70%)=33.6% 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20160/33.6%=60000元其中:A产品:60000×8%=4800元(销售量为48台)B产品:60000×20%=12000元(销售量为96件)C产品:60000×72%=43200元(销售量为72台)(2)预计利润:(250000-60000)×33.6%=63840元4、(1)单位变动成本:(355000-265000)÷(50000-35000)=6元固定成本:355000-50000×6=5500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量:(125000+55000)÷(12-6)=30000单位盈亏临界点销售额:30000×12=360000元(2)安全边际率上年度:(35000-30000)÷35000=14.29%本年度:(50000-30000)÷50000=40%(3)利润:(54000-30000)×(12-6)=144000元(4)目标利润:(50000-30000)×(12-6)=120000元降价后单位贡献毛益:12×(1-10%)-6=4.8元降价后销售量:(120000+125000+55000)÷4.8=62500单位增长百分比:(62500-50000)÷50000=25%(5)降价2元后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125000+55000)÷(10-6)=45000单位降价2元后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45000×10=450000元保证150000元利润的目标销售量:(150000+125000+55000)÷4=82500单位5、(1)原营业利润=260000=200000*(10-VC)-680000所以VC=5.3(元)新营业利润=200000*(1+30%)*[10*(1-10%)-5.3]-680000=282000(元)(2)新销售量=(430000+680000)/ [10*(1-10%)-5.3]=300000(单位)案例一:1汽油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36354.33*78.10%/2.8=10140(升)元的利润水平不变,汽油和关联货品销售所需的贡献毛益必须是:8 064+2 240=10 304元或:11204-900=10304元由于汽油价格要发生变动,而其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故汽油的单位贡献毛益和贡献毛益率就会发生变动,因而,不能根据其原贡献毛益率来计算价格。

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集答案解析

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集答案解析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本章练习题答案习题1假设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20X1到20X3年三年得销量均为2 000件,各年得产量分别为2 000件、2 200件与1 800件。

A产品得单位售价为400元;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本,两项费用之与各年均为80 000元;产品得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变动制造费用)为20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30 000元。

存货得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不考虑销售税金,请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固定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各年得税前利润。

答案:各年得利润计算如下表所示:*(440 000+30 000)÷2 200×200=42 727习题2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第一年、第二年得生产量分别为170 000件与140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140 000件与160 000件,存货得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每单位产品得售价为5元,生产成本资料如下:每件变动生产成本为3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1、30元,直接人工1、50元,变动制造费用0、20元;固定制造费用每年发生额为150 000元。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之与为销售收入得5%,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之与为65 000元,两年均未发生财务费用。

要求:(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并确定第一年与第二年得税前利润。

(2)具体说明第一年与第二年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得税前利润产生差异得原因。

答案:(1)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得第一年与第二年得税前利润下表:注:第一年生产成本=(3+150 000÷170 000)×170 000=660 000(元)第二年生产成本=(3+150 000÷140 000)×140 000=570 000(元)第一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70 000)×30 000=116 471(元)第二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40 000)×10 000=40 714(元) 按变动成本法计算得第一年与第二年得税前利润见下表:(2)第一年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得税前利润比按变动成本法计算得税前利润增加26 471元(56 471-30 000),就是因为在完全成本法下,当年期末存货吸收了26 471元(150 000÷170 000×30 000)得固定制造费用并结转到第二年。

《管理会计》习题3(参考答案)

《管理会计》习题3(参考答案)

《管理会计》习题3一、单项选择题1.在本量利分析中,必须假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基础是( B )。

A.完全成本法B.变动成本法C.吸收成本法D.制造成本法2.进行本量利分析,必须把企业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 D )。

A.税金成本B.材料成本C.人工成本D.变动成本3.按照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收入函数和成本函数的自变量均为同一个( D )。

A.销售单价B.单位变动成本C.固定成本D.产销量4.计算贡献边际率,可以用单位贡献边际去除以( A )。

A.单位售价B.总成本C.销售收入D.变动成本5.下列指标中,可据以判定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是( C )。

A.保本量B.贡献边际C.保本作业率D.保本额6.当单价单独变动时,安全边际( C )。

A.不会随之变动B.不一定随之变动C.将随之发生同方向变动D.将随之发生反方向变动7.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每件45元,固定成本总额60,000元,产品单价为120元,为使安全边际率达到60%,该企业当期至少应销售的产品为( A )。

A.2000件B.1333件C.800件D.1280件8.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5元,单位变动成本3元,固定成本总额600元,则保本销售量为( B )。

A.200件B.300件C.120件D.400件9.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是36元,固定成本总额4 000元,产品单位销售价格56元,要使安全边际率达到50%,该企业的销售量应达到(A )。

A .400件B.222件C.143件D.500件10.根据本量利分析原理,只提高安全边际而不会降低保本点的措施是( B )。

A.提高单价B.增加产量C.降低单位变动成本D.降低固定成本11.某公司生产的产品,其保本量为20万件,单价2元,贡献边际率为40%,其固定成本为(D )。

A .50万元B.100万元C.8万元D.16万元12.已知某企业本年目标利润为2 000万元,产品单价为600元,变动成本率为30%,固定成本总额为600万元,则企业的保利量为( A )。

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集答案解析

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集答案解析

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集答案解析(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三章变动成本法本章练习题答案习题1假设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20X1到20X3年三年的销量均为2 000件,各年的产量分别为2 000件、2 200件和1 800件。

A产品的单位售价为400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本,两项费用之和各年均为80 000元;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为20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30 000元。

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不考虑销售税金,请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固定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各年的税前利润。

答案:各年的利润计算如下表所示:习题2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第一年、第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170 000件和140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140 000件和160 000件,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5元,生产成本资料如下:每件变动生产成本为3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1.30元,直接人工1.50元,变动制造费用0.20元;固定制造费用每年发生额为150 000元。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销售收入的5%,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65 000元,两年均未发生财务费用。

要求:(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并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

(2)具体说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的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下表:第二年生产成本=(3+150 000÷140 000)×140 000=570 000(元)第一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70 000)×30 000=116 471(元)第二年期末存货成本=(3+150 000÷140 000)×10 000=40 714(元)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见下表:(2)第一年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比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增加26 471元(56 471-30 000),是因为在完全成本法下,当年期末存货吸收了26 471元(150 000÷170 000×30 000)的固定制造费用并结转到第二年。

管理会计第三版课后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版课后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管理会计第三章习题答案】>本章练习题答案习题1假设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20x1 到20x3 年三年的销量均为2000件,各年的产量分别为2 000件、2 200件和1 800件。

a产品的单位售价为400 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本,两项费用之和各年均为80 000 元;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为200 元;固定制造费用为30 000 元。

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不考虑销售税金,请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固定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各年的税前利润。

答案:各年的利润计算如下表所示:习题 2 已知: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第一年、第二年的生产量分别为170 000 件和140 000 件,销售量分别为140 000 件和160 000 件,存货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每单位产品的售价为5 元,生产成本资料如下:每件变动生产成本为3 元,其中包括直接材料1.30 元,直接人工1.50 元,变动制造费用0.20 元;固定制造费用每年发生额为150 000 元。

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销售收入的5%,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65 000 元,两年均未发生财务费用。

要求:(1 )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并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

(2)具体说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的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 )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下表: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见下表:习题3已知:某公司按变动成本法核算的20x1 年 1 月产品成本的资料如下(该公司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单位产品成本50 元,本期固定制造费用30 000 元,期初存货数量500 件,本期完工产品 6 000 件,本期销售产品 5 500 件,销售价格100 元/ 件,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为45 000 元,已知上期产品单位固定生产成本为 5 元。

管理会计第三章答案

管理会计第三章答案

1、 (1)设售价为x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6000/2000+4000/2000+0.4+0.2=5.6(元/件)∵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售价=(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售价 ∴%60%1006.5=⨯-xx x=14元/件 (2)单位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 =6000/2000+4000/2000+0.4+2000/2000 =6.4元/件单位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6000/2000+4000/2000+0.4 =5.4元/件(3)变动成本法(4) 差异原因如下: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元作为期间费用全部从当期收入中扣除。

而完全成本法中从当期收入中扣除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800元(1800×2000/2000),由于后者本期少计成本200元,从而导致多计利润200元。

完全成本法:或:变动成本法2006年利润=14×(5—3)—14×5×5%—(15+6.5)=3(万元)2007年利润=16×(5—3)—16×5×5%—(15+6.5)=6.5(万元)完全成本法2006年利润=变动成本法2006年利润+两者差异=3+3×15/17=5.647万元2007年利润=变动成本法2007年利润 两者差异=6.5+(—3×15/17+1×15/14)=4.924万元3、变动成本法:05年利润=12,000×(16—8)—10,000×2—40,000=36,000元06年利润=10,000×(16—8)—10,000×2—40,000=20,000元07年利润=9,000×(16—8)—10,000×2—40,000=12,000元差异原因分析略案例二分析:1、定性分析产品成本计算有两种方法,即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他们服务于不同的管理对象与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变动成本计算
计算题参考答案
1、解:(1)全部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单位成本=(20000+15000+20000)/5000+20000/5000=15(元)
变动成本计算法下的单位成本:单位成本=(20000+15000+20000)/5000=11(元)
单价=11/55%=20(元)
(2)编制比较收益表:较损益表(I/S)单位:元
(3)税前净利润相差4000元(10000—6000)
原因:完全成本计算法中的期末存货中含有固定制造费用:
差额=单位固定制造费用×存货增加量=4×1000=4000(元)
2、解:(1)单位成本:
完全成本法:Y1 =80+120000/2000=140(元)Y2=80+120000/4000=110(元)
变动成本法:Y1=Y2=80元单价:sp=80/50%=160元
(2)编制比较收益表:
比较损益表(I/S)单位:元
评价:通过以上比较收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永和公司第一年与第二年销售量相同,均为2000件;两个年度的销售单价均为1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总额都分别为80元和120000元。

只是由于第二年的产量是第一年的一倍,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全部成本法就会使第二年的税前净利润比第一年增加60000元(65000—5000),增长12倍,这很令人费解。

从这里也可以明显的反映出采用全部成本法来计算税前净利润,会促使人们片面追求产量,盲目生产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其结果是仓库积压、财政虚收。

但是同样的数据如采用变动成本法,只要两个年度的销售量相同,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则两个年度的税前净利都是5000元,业绩相同。

正因为变动成本法能促使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故我们认为变动成本法较为合理。

3、解:(1)完全成本法:2001年单位成本=8+24000/8000=11元
2002年单位成本=8+24000/10000=10.4元
(2)原因在于第二年期末存货分摊了固定制造费用=2000×(24000/10000)=4800(元)
(3)
损益表(I/S)单位:元
(4)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较为合理。

理由见上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