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感遇原文赏析

感遇原文赏析

感遇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1【诗句】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意思】翠鸟傲立珍贵的三珠树巅,莫非就没有金丸让你恐惧?身著华服应担心他人指责,窃据高位会遭鬼神的厌恶。

我这孤鸿今在高空中翱翔,射猎者想猎取只望天叹慕!【全诗】《感遇十二首·其四》[唐] 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全诗赏析】“得无金丸惧”的反问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双翠鸟害怕“金丸”击中的恐惧心理。

这正是李林甫之流虚弱本质的形象描写。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是诗人借孤鸿之嘴警告李林甫之流:翠鸟高筑巢儿在树头,要当心毙于“金丸”;你们气焰如此之盛,当心成为众矢之的! 诗人心里虽燃了一团冤火,却不让喷吐出来,读之,竟无怒火中烧之感,警告中有劝告,这是儒家所谓温柔憨厚的诗教传统。

诗的结句,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诗人这只“孤鸿”面对大海、翠鸟、珠树、珍木,终于采取了超脱的态度:既不重返大海,也不恋于池潢,更不愿意去涉足于珠树和珍木的枝头,而是翱翔于广阔万里的苍穹之中,那些弋者——猎取者将无法猎取!彼时彼地,诗人采取“走为上策”之计,也是一种处世之术!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的感遇其七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欢迎阅读。

感遇十二首.其七原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的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的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的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的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的的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的利使然,也就不值的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的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的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感遇》诗的部分解读

张九龄《感遇》诗的部分解读

张九龄《感遇》诗的部分解读张九龄《感遇》诗的部分解读张九龄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下面是关于张九龄《感遇》诗的部分解读。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前言- 介绍张九龄及《感遇十二首》的背景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 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 比兴手法- 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四、总结- 回顾《感遇十二首》的内容及意义- 强调张九龄的诗歌成就及影响正文:一、前言张九龄,字子寿,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典雅、质朴、寓意深刻著称,被誉为“诗家之冠”。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及社会现象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诗的全文及译文。

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1.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天里的兰花叶子茂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洁芬芳。

它们各自欣欣向荣,自自然然地成为美好的季节象征。

谁知道那些栖息在林中的鸟儿,闻风起舞,相互欣赏。

草木有它本来的心性,何需美人来折取?2.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翡翠鸟,它们在美丽的三珠树上筑巢栖息。

那矫健的珍木顶端,是否会让它们担忧金丸之患?3.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今日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4.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好的服饰让人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的地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5.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如今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如春兰秋桂、翡翠鸟、孤鸿等,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

他的诗歌既表现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又寄托了对国家社会的担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总结《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创作的一组寓意深刻的诗歌,通过比兴手法及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1085-1141),南宋的重要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豪,有“文宗”的美誉。

他拥有精湛的审美能力,是优秀的诗人与文学家,他长于检讨诗文,有很高的审美观念。

张九龄在宋代诗歌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发表了多种名作,包括《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侧重写景象,细密而明快,采用“锦联修补”的结构,承接上文,使叙述更加流畅,形成一种节奏感。

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语言,他抚揉了众多家园,感同身受地表达了家乡安宁的欢乐,以及游子凄楚的怅惘情绪。

同时,他也给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希望游子把家乡的景色深深地心里,希望祖国的繁荣和富足能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发展。

第一首《南园择鹭归》,张九龄以明晃晃的池水,以及沙沙的枫叶,勾勒出青翠的池林景象。

他描绘了鹭鸶在池边飞翔,空气中充满了平和的祥和,淡雅的气味穿越苍穹,犹如抚慰人们的心灵一般。

诗题提出了一种期望:思念游子想在家乡里再度重逢,希望他们可以以家乡的景色和美好气息来安慰自己。

这体现出张九龄对游子的挂念与祝福,并且表达了他对安宁和平的切望。

第二首《广宁里道感怀四首》,张九龄又一次以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安宁宅舍的景色,山河流云,竹林深处,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家园气息。

他将景物的细节描述的淋漓尽致,有的是落日的晚霞,有的是碧泉荡漾的池塘,还有芳草长生的田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他暗示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凄凉,但是也坚定的怀抱着再次回家乡的期望。

第三首《宝鸡书印经里章》,张九龄再次写尽了家乡的繁华,描述了家乡山川的雄伟,古柏凤楼的辉煌,以及清澈的河流,使观者犹如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

他把家园的美景与忧愁离乡的游子们相联系,想把家乡景色深深地印入他们的心中。

此外,他还暗示了期望游子们可以把祖国的繁荣富足带给世界,以及自己一生的发展。

第四首《应天归老林清明》,张九龄以庆春的晨曦、翠柳的晚风,以及虹霓的雨水,描绘出了一幅恢弘的田园景色。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773-819),字仲祥,号深圳太守,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唐朝诗人,文学家。

他是九唐百家早期诗坛盛昌者之一,在唐朝文学史上,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曾深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喜爱。

他的诗篇多取材于宣和、宝应等朝代,但在形式上受到宋代柳宗元、黄庭坚等诗人的影响。

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不可测的影响。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诗集,共十二首,名曰《感遇》。

这十二首诗表达了九龄对自然环境和人世间风雨人生的感悟,主要内容是忧伤挂怀,历经沧桑,追忆峥嵘,流连江湖,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抒情、比兴等,使得诗的艺术性和意蕴深深地深入人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篇是《怀古》,这首诗非常感人,曲折有致,表达的是九龄思古流芳之情,把自己的忧郁与古人的悲壮混为一体,表达出了对苍凉宇宙的哀思,追忆昔日江湖熙攘。

《燕归》这首诗反映了九龄老归淮南的思想感受,乡愁在诗中愈发浓重。

诗中“穿破虹霓,归乡太古”,用紧凑、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九龄心中的喜怒情感,表达了他思乡、归乡的心情。

《咏怀》也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篇章,这首诗也是表现九龄对江湖的回忆,及他的思念之情的绝佳诗作。

诗中有多处比喻,其中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最能表达九龄思念之情,他在当时的不利处境中,仍忘我思念着师友,这表现出九龄忠贞不渝的精神及强烈的文学艺术能量。

《临江仙》也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篇章,这首诗表达九龄对荒废山林的感叹,他有怀古之情,思考着古人当年创造破灭的繁华,得意洋洋。

此首诗所表达的内涵,是九龄心中关于历史追溯的思考,他想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表达出悲叹和抗争的思想。

《怨情》这首诗是九龄感遇十二首中抒发情感最为浓厚的一首,表现九龄深深的不甘心怨恨之情。

他讽刺官宦耐邪,怨声载道,强烈表现出之前所谓的官宦暴政,令人惊叹九龄的文学才能。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

”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作品鉴赏【其一】这首是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

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

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

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

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

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1085~1175年),字季道,谥泰象,宋代国学家、思想家,以婉约诗风著称,善用象比、典故。

张九龄的歌不在中古蒸蒸日上,而且深受老和生的戴,是位具有和代双重意的巨大文家。

张九龄共著有《全唐》、《英明方言》、《抒情》、《答》四卷。

《感遇十二首,其七》是一首张九龄的作,其它五首了宋太祖走出西夏,立功三次;唐朝修定,弘六;丁宣,道;辛疾,明治宋家;李杜,再造之文。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乃为彰明古德、推崇英雄的文章,乃为弘扬古文,古代的精神的一首典藉、草偃的古。

在首中,张九龄充分表了于古人英雄事的敬仰,或是于代人的,大可之威凛凛,堪典之作。

的第一句就以“美今”提供我一段,了古代,明代仍受到古的影,中也可看到张九龄古的尊崇。

的第二句“康僖南,宋太祖心重”提供了著一於古人的美,宋太祖的心和勇治理家,保人民免于害,定和富裕,令九大加,是古最典型的抒情手法。

的第三句“唐定,姓”九唐代之的。

唐朝修定,弘六,家,文字演化,言一致,民皆服,普及民之,令百家,利於後世,九如此古代精神而心。

的第四句“有教於,丁宣格”宋代丁宣的。

丁宣是宋代人,其曲折,道,彰古德,令人折服,九之有敬仰。

的第五句“疾辛在位,成名明治家”是著辛疾在宋朝治理事,抗寇,修官,使民得以安,名垂青史,九他的英雄事表示。

的第六句“李杜,再造奇之文”李杜文的,他是唐朝歌之中的代表,他以“抒情”形式表了他于生活和社的想象,出歌的生活性,充情感,九之“再造奇之文”,能感受到他於歌的尊崇。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古人英雄事,古代文精神,于古有著大的,是在抒情性,是在界,他的歌向人著古老的息。

首也同代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精神,于古今文的影力依然深影著文的展和作。

而言之,九的感遇十二首,其七,是一首豪放、婉并存的古,于古的推崇和代的,不古的研究生了大的影,更代式的展具有重要的指作用,因而中古文。

《感遇·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红红的橘子,本是给贵宾的佳品,无奈何山岭重叠,江河幽深!唉,人的命运也只好象它顺其自然,随偶而安吧!世上万物循环的道理恐无法探寻。

【全诗】《感遇十二首·其七》[唐]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全诗赏析1】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

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

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

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

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

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

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

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全诗赏析2】张九龄是开元后期的著名“贤相”,矜尚直节,敢言朝政得失,注意提拔智能之士;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也早有觉察,建议唐玄宗及早剪除,免贻后患,然而未被采纳。

终因受到李林甫等权奸的诽谤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李林甫、牛仙客等专权,正直朝臣遭受打击,国事日非,所谓“开元盛世”,也就一去不返。

组诗《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重要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例如高棅《唐诗品汇》(卷一)云:“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张九龄《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七)》张九龄《感遇(其七)》张九龄的《感遇(其七)》语气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感遇十二首1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⒁,此木岂无阴。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唐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注释⑴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⑵林栖者:指隐士。

⑶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全诗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全诗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全诗翻译赏析诗词名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译文] 江南产有一种结红橘的果树,到了冬季还是一片苍翠的绿林。

难道是因为地气温暖?自然是不畏风霜的本性所成。

[出自] 张九龄 《感遇》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注释】:1。

岂伊:岂唯。

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喻指朝廷中的贤人。

2。

阻重深:喻阻力深重,不被皇帝重用。

3。

运命:运气,命运。

4。

阴:同荫。

译文:江南产有一种结红橘的果树,到了冬季还是一片苍翠的绿林。

难道是因为地气温暖?自然是不畏风霜的本性所成。

这红橘可用来款待贵宾,只可惜被阻隔在深远之 地。

命运如此仅因蒙受着被阻隔的遭遇,这被阻隔的遭遇如同时令往复不可寻觅。

人们只说要多栽种桃李,这橘树难道没有绿荫?【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他的五言 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严冬,却葱翠依然,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它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

丹橘佳美,可以招待嘉宾,无奈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 命运只有事理与时机难以穷究的的纷乱的世尘里,世人只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凋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的心意也是灼然可见的。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译文带赏析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译文带赏析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译文带赏析十二首都有的难找,一般常见的只有以下四首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吧感遇① 其一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恶⑦,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注解]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⑧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导语:《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现在,小编要和你们分享的是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献。

6、树:种植。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一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张九龄 感遇其七

张九龄 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七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全诗如下:感遇其七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文解释】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

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

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

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

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注释】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诗文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

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

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感遇十二首.其七
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的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的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
《感遇十二首》。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的
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的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
赞颂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前言】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
①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②荐:进奉意。

③树:种植意。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鉴赏】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
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

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OrG/b/1149htm,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

”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待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