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设计要求及验证
城轨车辆车体结构
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预处理
去除车体表面的油污、锈蚀等杂质,确保表面处理质量。
喷涂工艺
采用先进的喷涂设备和工艺,确保涂层均匀、附着力强、耐腐蚀性 好。
表面装饰
根据设计要求,对车体表面进行装饰处理,如贴膜、喷绘等。
质量检测与评估方法
无损检测
采用射线、超声、磁粉等 无损检测方法,对车体焊 缝进行内部缺陷检测。
刚度。
满足强度要求
对关键承载部位进行强度校核,确 保车体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安全可靠 地运行。
考虑疲劳强度
针对车体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交变 载荷,进行疲劳强度设计和评估。
耐撞性设计考虑
能量吸收结构
在车体前端设置能量吸收区域, 通过塑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保
护乘客安全。
防爬装置
在车体侧面设置防爬装置,防止 在侧面碰撞时车辆相互攀爬,降
现状
目前,城轨车辆车体结构已经实现了轻量化、高强度、耐腐 蚀等目标。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车体结构也呈 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A型车、B型车、C型车等。
未来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未来城轨车辆车体结构将继续向轻量化、高强度、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同时,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车体结构的设计和制造将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 。
低事故严重性。
紧急疏散通道
确保在碰撞事故发生后,乘客能 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到车外。
04 关键部件及连接技术
车门系统
车门类型
01
包括塞拉门、内藏门、外挂门等,不同类型的车门具有不同的
开启方式和结构特点。
车门驱动方式
02
主要有气动、电动和人力驱动三种方式,现代城轨车辆多采用
电动驱动方式。
车门控制系统
标准B型地铁车辆的耐碰撞性能研究
关 键 词 : 轨 车 辆 ; 限元 模 拟 ; 撞 ; 撞要 求 城 有 碰 碰
St dy o h t nd r B-t p e r e c e’ o lso r o m a e u ft e s a a d y e m t o v hil S c l i n pe f r nc i
拟研 究. 分析 车体 在 碰 撞 过 程 中 的 塑性 变形 程 度 以及 撞 击 力 , 度 和 加 速 度 等 参数 的 变 化 。得 出该 车 在 1k /的速 度 下 速 5 mh
的 动 能 可 由 车钩 完全 吸 收 . 车体 与 防爬 器 不 参 与 能 量 的 吸 收 过 程 , 2 m h 速 度 下 只 有 车 体 前 端 发 生 塑 性 变形 , 室 在 5k /的 客
要求 ,本 文对 此车在 整备 状态 下 ( w0 即A 工况 下 )分别 在
1 mh 5k /的速度 条件下撞击刚性墙的工况进行模 拟研 5k /和2 m h
究。
1 车钩 装 置 等 效 模 型 的 建 立 . 1
保 护系统等 。 目前 ,对 城轨车辆被动安 全性的评估 已成 为一
1 5
技术研 发
! 曼
垒
Vo . 9 ., 01 11 No4 2 2
!
根据仿真计算 , 车钩的这种简化模拟的方法可 以很真实地
表现车钩的吸能情况 以及力学行为, 因此这种模拟车钩的方法
段 为车钩吸收碰撞能量的过程 , 童五 霉王 'P王 I■- ‘ I- 撞击力恒定不变 。头车继续 向 前运动 , 防爬器开始接触到刚性墙 。在 防爬器接触刚性墙 的一 瞬间撞击力 比较大 , 但是很快的就 降到50k 左右 , 比图4 0 N 对 和 图5 可知 , 瞬时增 大的撞击力对防爬器做功很小 。 由计算结果 可进一步得出 , 1k /速度条件下头车 的动 在 5 mh
科技成果——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分析和可靠性优化关键技术
科技成果——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分析和可靠性优化关键技术成果简介该项目以轨道车辆车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列车车体模块化吸能结构的设计与能量分配、基于近似模型的车体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的焊接结构疲劳损伤动态评估技术与基于多级目标代理的轻量化方法的结合,开展了以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刚度、模态以及疲劳等性能为约束的车体被动安全及轻量化设计与优化评估系统。
相关方法及技术应用于主机厂的车辆端部能量设计及动态安全监测评估中,其中包括了高速列车、不锈钢地铁、铝合金地铁、特种车、市域动车组。
优化参数显著改善了列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指标及轻量化设计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用于改善列车的被动安全设计,在整车碰撞仿真中,列车能量耗散有序稳定,耐撞性指标显著改善,增加国内列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相关企业带来2.228亿元的经济效益。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56篇。
技术特点(1)进行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技术研究。
(2)考虑车体被动安全,以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刚度及模态等性能为约束,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及预测。
(3)针对随机因素波动易造成车辆结构失效的问题,以车体轻量化为目标,进行车辆结构的6σ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
(4)考虑刚度、强度、焊缝疲劳、屈曲、模态等情况,研究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和高效求解算法。
(5)研究轨道车辆车体模块化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与能量分配。
(6)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的车体焊接结构疲劳损伤动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7)基于多平台、多学科约束的轨道车辆车体轻量化稳健可靠性设计。
(8)建立车体被动安全及轻量化设计与优化评估系统。
应用领域轨道车辆:城轨、地铁、高铁等。
市场前景该研究提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车辆车体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列车能量稳健优化设计及多平台多约束下的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用于车体结构前期研发,显著降低了车辆研发时间成本,设计制造成本,而且车辆相关指标得到客户的认可,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提升了产品利润,保守估算单辆地铁车利润提升为5-15万元,机车单台利润提升10-20万元左右。
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
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摘要:城轨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和发展。
城轨车辆的安全性能对于乘客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城轨车辆的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探讨了城轨车辆碰撞事故对乘客和车辆本身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碰撞方案下车辆的力学特性,并提出了一些改善车辆耐撞性的建议。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轨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
然而,城轨车辆在运行中难免会发生碰撞事故,对乘客和车辆本身的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研究城轨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以及提高车辆的耐撞性,对于确保乘客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1. 碰撞事故的影响城轨车辆碰撞事故对乘客和车辆本身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乘客在碰撞过程中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和挤压力,可能导致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的损伤。
车辆本身也会遭受严重的变形和损坏,可能导致车辆报废或需要进行大修。
因此,研究碰撞事故对乘客和车辆的影响,对于提高城轨车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碰撞仿真方法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碰撞过程,分析碰撞过程中车辆的力学特性。
常用的仿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法。
有限元法可以对车辆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建模,模拟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强度和变形情况。
多体动力学法则是以刚体或可变形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各部分的质量和几何特性以及碰撞力分析其运动学特征。
通过对不同碰撞方案的仿真分析,可以得出车辆在不同碰撞条件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三、城轨车辆耐撞性研究1. 车辆结构优化通过对不同车辆结构的仿真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结构下车辆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进而,可以针对性地对车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改善车辆的耐撞性。
比如,在车辆重要部位加装抗碰撞性能较好的材料,增加车辆的受力面积,提高车辆的承载能力。
2. 缓冲装置改进城轨车辆碰撞后,除了车辆本身的结构承载外,缓冲装置的性能也会对车辆的耐撞性产生重要影响。
3城轨车辆车体结构3
使用后,总成本变为最高。而不锈钢车维修量很少,所以最终
总成本最低。
(二)结构强度试验条件
1、静强度设计及载荷要求 车体在承受各种最大垂直载荷的同时,沿车钩安装纵向水平方向施加 1200KN的静压载荷,拉伸载荷850KN,车体应力不超过设计许用应力。 2 、作用于车体的机械能量吸收要求 对于列车的纵向冲动,其能量应优先由车钩及缓冲器系统起能量吸收 作用。假设列车(AW0)与制动列车(AW0)相撞,当速度为8km/h时, 车钩及缓冲器系统可吸收产生的冲击能量,并且任何部件不能损坏;当速 度为15km/h时,车钩及缓冲器系统可吸收产生的冲击能量,除车体不能损 坏外,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不得导致转向架、车钩与车体连接件、贯通道、设备柜及其支承 等主要部件的损坏。 (2)列车仍应能通过自身的动力或是由另一机车牵引,顺利通过区间 和车辆段内条件最不利的轨道,以到达维修地点。
(二)结构强度试验条件
8、车体与转向架的连接 车体与转向架的连接部位在减速度为30m/s² 作用力的作用 下,不会发生永久变形。在减速度为50m/s² 作用力的作用下, 不被损坏。当车体吊起时,其连接应能同时吊起转向架。 9、架车支承 在底架边梁上靠近转向架的位置设四个支撑点;在两端的 车钩横梁中央分别设1个架车支承点,作复轨用,在车钩横梁下 方架车应能抬起空载整车的一端;在车辆的四角处设四个起吊 点,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架车。 车体的垂向强度应满足在使用任何一对架车点架车时,不 使车体任何部位发生屈服变形。
(四)城轨车辆材料及比较
(1)材料成本
从材料来讲,车体的成本:碳素钢车体<不锈钢车<铝合金
车。
(2)加工成本
车体的制造成本:碳素钢车体制造成本最低,不锈钢车体
次之,铝合金车体制造成本最高。铝合金车体要比碳素钢车体
车体端部结构耐撞性分析
车体端部结构耐撞性分析作者:李欣伟刘东亮马纪军高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6期[摘要]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轨道车辆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将会对乘客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本文通过模拟车体碰撞过程中的“爬车”现象,对端部结构耐撞性进行研究分析,提高列车的被动安全性能。
[关键词]端部结构;“爬车”;被动安全中图分类号:U27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87-011 前言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为最大限度的减轻列车碰撞过程中对乘客的伤害,被动安全技术越来越受到列车制造商的重视。
当列车发生爬车现象,前端车辆的底架骑在被撞击列车前端车辆的底架上,或列车内部的车辆之间的车辆骑在相邻车辆上,车辆结构发生严重变形和失效,结构侵入车辆,导致乘客生存空间减小。
本文采用不同位置承载来模拟“爬车”现象,说明“爬车”后果的严重性。
2 仿真计算车辆以一定初速度撞击刚性墙,为了模拟“爬车”现象,刚性墙下端高出车辆地板面高度150mm,碰撞力主要由端墙、侧墙和车顶承受,车体底架结构不直接承受载荷,验证端部结构的耐撞性能,如图1所示。
同时为了说明“爬车”的危害性,扩大刚性墙面积,使刚性墙面积大于车辆外轮廓面积,车辆结构整体承载,模拟“未爬车”情形,如图2所示。
2.1 “爬车”模拟结果碰撞过程中车辆的动能逐渐减小,内能逐渐增大,总能量保持不变。
在0.3s时刻,车辆的动能为1.6e4J碰撞过程中碰撞的峰值力达到了8500kN,随后端部结构进行塑性变形阶段,碰撞力逐渐变小。
在0.3s时刻,碰撞力不为0,仍处于接触状态,碰撞过程没有完全结束。
0.3s时刻结构的变形如图3所示,图中所示灰色区域为等效塑性应变超过0.1的区域。
从图3可以看出,端墙与车体底架的连接区域已近产生大面积的断裂,车门上角处结构也发生断裂现象,端墙侵入车体,车辆结构的完整性较差。
3城轨车辆车体结构2
3城轨车辆车体结构23城轨车辆车体结构2城轨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体结构是城轨车辆的关键部分之一、本文将从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轻量化、刚度足够、安全可靠、维修方便等。
首先,轻量化是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的首要目标,它能够减少车辆自重,降低动力消耗,提高牵引力。
其次,车辆车体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承受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动载荷和静载荷。
另外,车体结构必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能够抵抗外部冲击和撞击,保障乘客的安全。
最后,维修方便是车体结构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车辆需要定期维修和检查,因此车体结构应该方便拆卸、装配和维修。
在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的设计原则方面,首先是安全可靠原则。
车体结构设计应考虑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外力作用,确保车辆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其次是轻量化原则,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减少车辆的自重,提高车辆的能效。
同时,还要考虑到车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和行驶舒适性。
此外,还要注意车辆的可维修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日后的改进和维护。
对于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的材料选择,主要考虑材料的重量、刚度和耐久性等方面。
对于主要承重部位,如车体骨架和车轮轴承部分,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材料,以保证车辆的牵引力和刚度。
对于车体壳体部分,可以使用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防火、防腐蚀等特殊材料,提高车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此外,城轨车辆车体结构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排放和环保要求。
近年来,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城轨车辆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车体结构设计还应考虑到减少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轨车辆车体结构在设计方面需要考虑轻量化、刚度足够、安全可靠、维修方便等基本要求。
在设计原则上,要注重安全可靠、轻量化、刚度和稳定性、可维修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
在材料选择上,需要根据材料的重量、刚度和耐久性等性能要求进行选择。
某B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
某 B 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摘要传统的轨道客车的耐撞性设计通过引入车钩缓冲装置、防爬器等端部吸能结构,来吸收和耗散列车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
然而,受车体结构影响,某些列车发生碰撞时,防爬器与司机室骨架会同时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基于此,为实现轨道客车碰撞过程中能量有效分配,本文以国内某B型地铁列车为研究对象,对该地铁车辆被动安全防护装置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碰撞速度、压溃行程、车体变形以及平均减速度等评价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验证了该B型地铁列车吸能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后续吸能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耐撞性设计;吸能结构;列车碰撞;能量分配轨道客车碰撞事故发生时,车体的端部吸能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能够按照可控的有序变形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以减小乘客区域受到的纵向冲击力,保证乘客受到的冲击满足相关安全性法规的要求[1-2]。
受车体设计参数、空间限制,头车司机室骨架结构也会参与吸能,为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列车碰撞过程中能量的有序分配,本文基于LS-DYNA的碰撞接触分析技术[3],依据EN 15227:2020《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车体耐撞性要求》[4],采用轨道客车能量分配快速分析方法[5],在列车吸能方案设计阶段对轨道客车碰撞吸能进行分析,并对能量分配结果进行编组碰撞仿真分析认证,为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及防爬器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1 列车碰撞能量分配分析碰撞场景:一列AW0状态的地铁列车以25km/h的初始速度碰撞另一列相同的静止状态地铁列车。
列车为6辆编组,车辆编组形式及车钩分布如图1所示:图1车辆编组形式及车钩分布其中:+表示头车半自动车钩;“A、B、C、D”为中间半永久车钩。
表1 列车吸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吸能元件类型缓冲器压溃管剪切螺栓阻抗力(kN)行程(mm)阻抗力(kN)行程(mm)阻抗力(kN)头车半自动车钩8007310002601200半永久车钩A8007380085\半永久车钩B \\1000+1200100+60+100\半永久车钩C \\800+100100+60+100\半永久车钩D\\\\\防爬器\\1200240两列车对撞时,首先是两头车车钩接触,缓冲器首先参与吸能,随后,压馈管开始产生不可逆转的塑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当碰撞力值达到1200kN时,剪切螺栓剪断,两列车的防爬器开始接触吸收碰撞能量[6]。
基于EN15227标准的某A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
基于EN15227标准的某A型地铁列车耐撞性研究摘要:基于EN15227标准要求,利用LS-DYNA碰撞分析软件,对某A型地铁列车分别采用一维能量分配分析方法及三维整车碰撞仿真分析方法,对该型地铁列车耐撞性进行计算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该型地铁列车满足标准要求。
关键词:A型地铁列车;碰撞仿真分析;耐撞性0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地铁列车运营线路日益增多,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55座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
地铁列车载客量大,速度较高,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极端情况下,当主动防护技术失效,列车发生碰撞时,被动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乘员遭受伤害的风险。
在发生列车碰撞事故时,合理配置车钩缓冲吸能装置及头车前端附加的专用吸能装置,耗散列车撞击动能,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生命安全和车辆主体结构的完整性,这就是车辆耐碰撞性设计的核心思想。
本文基于EN15227标准要求,依据某A型地铁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及防爬器特性、总体布置、头车、中间车的车体结构及车体材料特性,建立能量分配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针对主动列车以25 km/h的速度正面碰撞另一列相同的静止列车时的情况,利用LS-DYNA碰撞分析软件,分别采用一维能量分配分析方法及三维整车碰撞仿真分析方法,对该型地铁列车吸能装置吸能特性及耐撞性进行研究。
1 列车基本信息及碰撞工况1.1 列车编组某A型地铁列车为8辆编组,车辆编组形式及车钩分布如下所示。
- Tc (A-B) Mp (C-D) M = Mp (D-C) M = M (D-C) Mp (B+A) Tc -其中“Tc”为带司机室拖车、“Mp”为带受电弓动车、“M”为动车;“-”为头钩全自动车钩、“=”为半自动车钩、“A、B、C、D”为中间半永久牵引杆。
1.2 车钩缓冲装置及防爬器配置车钩缓冲装置及防爬器配置如下。
表1 车钩缓冲装置及防爬器配置其中头车全自动车钩剪断后,到列车碰撞防爬器完全啮合的空行程距离为35 mm。
城轨车辆耐撞性及其吸能结构的研究
城轨车辆耐撞性及其吸能结构的研究城轨车辆耐撞性及其吸能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城轨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轨车辆作为城市快速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备受关注。
在城市中,车辆之间的相互碰撞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研究城轨车辆的耐撞性及其吸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城轨车辆的耐撞性是指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所能承受的冲击能量以及保持车身结构的完整性。
城轨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不同类型的碰撞,如与其他车辆的追尾碰撞、与行人的碰撞等。
因此,车辆的耐撞性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
为了提高城轨车辆的耐撞性,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他们通过仿真和实验等方法,分析了城轨车辆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和结构破坏模式。
通过对车辆碰撞事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车辆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受力分布,为改善车辆的耐撞性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研究者们设计了各种吸能结构来提高城轨车辆的耐撞性。
吸能结构通常包括防撞梁、能量吸收器等。
防撞梁是车辆前部的一个加强结构,用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能量,减少车辆主体的受损程度。
能量吸收器则通过改变车辆结构的形状和材料来实现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减少碰撞对乘客和车辆的伤害。
此外,城轨车辆的耐撞性还与车辆的结构材料有关。
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如复合材料和高强度钢,以提高车辆的耐撞性。
这些新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更好地承受碰撞冲击,并减少车辆结构的变形程度。
城轨车辆的耐撞性研究不仅关乎乘客的安全,也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通过提高车辆的耐撞性,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交通事故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此外,提高车辆的耐撞性还能够减少车辆损坏情况下的维修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总之,城轨车辆的耐撞性及其吸能结构的研究对于提高城轨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车辆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受力分布和结构破坏模式,研究者们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城轨车辆。
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产品进行性能仿 真和可靠性评估,进行优化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产品进行智能优化 设计。
可靠性优化设计流程
进行可靠性分析
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定量或定 性分析。
进行设计优化
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产 品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确定设计目标
明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可靠性 要求。
提出设计方案
3
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 经济性。
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基于概率的优化设计方法
基于失效模式的优化设计 方法
基于仿真的优化设计方法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设计 方法
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进行 可靠性分析和优化设计。
通过对产品进行失效模式分析,找出产品 的薄弱环节辆结构可靠性提升措施
加强车辆维护保养
定期对轨道车辆进行维护 保养,及时发现并处理潜 在的结构可靠性问题,延 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引入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结 构可靠性分析技术和优化 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轨道 车辆的结构可靠性水平。
提高设计标准
制定更高的结构设计标准 ,从源头上提高轨道车辆 的结构可靠性,确保其在 服役过程中安全可靠。
故障树分析是通过分析产品故 障模式,找出故障原因,为改 进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事件树分析是通过分析产品在 各种条件下的响应,评估产品 的可靠性。
02
可靠性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概述
1 2
可靠性定义
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 力。
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
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 寿命。
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分析
地铁碰撞时头车车体耐撞性及坐姿乘员损伤的研究
地铁碰撞时头车车体耐撞性及坐姿乘员损伤的研究地铁碰撞时头车车体耐撞性及坐姿乘员损伤的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地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地铁发生碰撞事故时,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地铁车体的耐撞性以及乘员的坐姿对碰撞时损伤的影响,对提高地铁安全性和减少事故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铁车体耐撞性的研究1. 目前地铁车体材料的选择和车厢结构的设计对耐撞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1 材料选择地铁车体材料的选择对碰撞时车辆的耐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地铁车体材料包括钢铁、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等。
钢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但重量较大,可能增加事故中乘员受伤的风险;铝合金则具有较轻的重量和较高的强度,同时可以有效地吸能,降低乘员受伤的可能性;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优点,但其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1.2 车厢结构设计车厢结构的设计也对耐撞性起到重要的影响。
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刚性和抗挤压能力,减少碰撞时车体的破损程度。
目前许多地铁车辆采用防撞杆、碰撞缓冲器和防撞装置等设备来增加车辆的抗撞性,减少事故中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二、坐姿乘员损伤的研究1. 坐姿对乘员损伤的影响在地铁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的坐姿对其受伤情况有很大影响。
正确的坐姿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冲击和损伤,降低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
目前建议地铁乘客在乘坐时尽量坐在正面朝向,双腿放在前方,可以利用前方座椅的靠背来支撑身体,减少碰撞时的冲击力。
2. 坐姿改善对乘员损伤的作用对于地铁乘员的坐姿改善也可以减少碰撞时的损伤。
通过优化座椅设计,增加支撑和缓冲装置,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减少碰撞时的冲击力和危害。
不仅如此,一些地铁车辆也在座椅上使用了一些主动保护装置,如安全带和气囊等,以进一步减少碰撞时的伤害。
结论:通过研究地铁车体的耐撞性及乘员的坐姿对碰撞时损伤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铁车体材料的选择和车厢结构的设计对碰撞时的耐撞性有重要影响,应不断改进。
地铁车辆车体结构设计方案
地铁车辆车体结构设计方案地铁作为城市快速交通工具之一,其车辆的车体结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要满足行车安全要求,还要兼顾乘客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从车体结构设计的角度,对地铁车辆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车体外形设计地铁车辆的外形设计应考虑车体形状、尺寸、线条等因素,建立风阻系数模型并对车型进行优化设计,以降低车体阻力和噪音,提高车辆的能效。
在车体外形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外形简洁大方车体外形应简洁大方,避免过于复杂的造型,以防给人压抑感和沉重感,也方便进行后期维护和检修。
2.整车结构紧凑化车体长度、宽度和高度应根据车辆的定位和使用要求进行合理配置,重心稳定位于车轴中央,车辆整体结构紧凑化,以降低车体耗能。
3.减小车体风阻系数车体风阻系数是影响车辆速度和能效的重要因素,应通过车身曲率优化、尽量减少边角,减小车顶、车门等凸起部位的面积,改善车辆通风和空气流动质量等措施来降低车体风阻系数。
车体结构设计地铁车辆的车体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车体强度、耐久性、防火性能、安全性等因素,以保障车辆和乘客的安全,同时也要考虑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在车体结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车体材质选用车体材质应选用强度高、刚度大、耐压性能好的材料,如铝合金、无缝钢管等,以保障车体的强度和耐久性。
2.车体防火设计地铁车辆应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抵御火灾,并确保乘客安全疏散。
车体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包括车体表面材料的燃烧性、车内灭火系统的配置等。
3.车体安全保障设计车体结构应能够吸收撞击能量,以保障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车体安全保障设计应考虑车体布置、座椅结构、紧急疏散标志、应急通道等因素。
车内舒适性设计地铁车辆的车内舒适性设计是乘客对地铁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车内舒适性应包括噪音、震动、气味等因素的控制,以及座椅设计、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的考虑。
在车内舒适性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噪音、震动控制车辆噪音、震动是影响乘客乘坐舒适性的关键因素,车辆制造商应对车辆噪音、震动进行科学设计,采用隔音材料、减震材料等措施来控制车辆噪音震动。
城轨车体耐碰撞性能研究
城轨车体耐碰撞性能研究之理论基础篇苏柯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CSR Zhuzhou Electric locomotive Co., Ltd二〇一二年一月JAN, 2012目录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碰撞理论若干要点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我们现在常用的评估方法1.1传统车体结构设计方法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1.2耐碰撞车体结构设计方法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1.3 车体结构的耐碰撞性车体结构耐撞性,是指在撞击过程中,车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形式以及车体结构自身吸收撞击动能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性。
车辆预防碰撞的能力:防撞性车辆承受碰撞的能力:耐碰撞性“车体相当于西门子10年前的水平”安全性与轻量化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车体结构耐撞性并不是要求结构在承受撞击后毫无损伤,而是要求车体在一定的撞击速度下,车体外附加的吸能装置和车体结构次要部位能按照人的意志在可控、渐进、有序的方式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巨大的碰撞动能,产生一定的压溃行程,且减小冲击力、延长碰撞时间从而降低碰撞减速度,同时保证车体结构主要部位不发生变形,防止车辆交叠,为。
乘客提供必须的生存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目录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碰撞理论若干要点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爬车现象、车体变形不合理、内饰二次伤害等,对车辆耐碰撞性提出要求。
2.1社会现实需要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2.2业主要求EN 15227-2008标准中速度为25km/h 的限制,对耐碰撞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2.3 企业竞争目录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车体结构的两种设计思想耐碰撞车体研究的必要性碰撞理论若干要点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我们目前研究重点在第2、4、6部分,且未深入研究3.1 耐碰撞车体主要研究内容按仿真或试验对象划分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按车体设计阶段划分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3.2 国外的研究水平与发展重点耐碰撞车体国内外发展现状欧洲在1997年启动车辆被动安全项目与EN 15227标准形成。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结构防撞设计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结构防撞设计探讨张静;刘文捷【摘要】据相关研究显示,国内现行规范所规定的汽车撞击力往往小于实测值,为保证轨道交通车站的结构安全,探索易于实际工程采用的等效汽车撞击力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铁路桥涵基本设计规范(TB10002.1—2005)》中的船只撞击理论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相对保守的等效车辆撞击荷载计算方法。
经与其他文献记载的实测资料对比,该计算方法所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值比较吻合,具备一定的工程价值,在轨道交通车站防撞计算中,可以按此公式进行结构安全校核。
%According to related researches, the collision forces of the vehicle colliding with railway elevated station pier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current regulations are usually less than the measured valu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ation structures,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a practical method to calculate collision forces. In this paper,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the theory model of ship impact are used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equivalent vehicle impact loads. The results of the new theory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recorded in other documents. 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verify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anti-collision of rail transit stations.【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91-93,98)【关键词】高架车站;汽车撞击荷载;防撞设计【作者】张静;刘文捷【作者单位】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南京 210000;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4某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在省级公路路中6 m宽绿化带内设置高架车站,如图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设计要求及验证征求意见稿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耐碰撞设计类别 (2)5 防撞设计情况 (2)6 结构被动安全性 (3)7 耐撞性的验证 (7)附录A(规范性附录)可变形障碍物 (10)附录B(规范性附录) 3 t刚性障碍物 (12)附录C(规范性附录) 7.5 t可变形障碍物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结构耐撞性设计要求及验证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耐撞性设计类别、碰撞场景、被动安全设计要求和耐撞性验证。
本文件适用于运行速度160km/h以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包括地铁、市域快轨列车、有轨电车、轻轨车辆。
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TB/T 3500—2018 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
3 术语和定义TB/T 3500—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被动安全passive safety采用相关系统或措施减轻碰撞事故产生的影响。
[来源:TB/T 3500—2018,2.1]3.2耐撞性crashworthiness车体以可控制的方式吸收冲击能量、减轻撞击后果和降低乘客受伤风险的能力。
[来源:TB/T 3500—2018,2.2,有修改]3.3碰撞场景collision scenario为评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耐撞性能而规定的工况。
[来源:TB/T 3500—2018,2.3]3.4爬车climbing碰撞发生时,一节车辆爬上另一节车辆的现象。
[来源:TB/T 3500—2018,2.4]3.5防爬装置anti-climb device安装在车辆端部,在碰撞发生时能抑制车辆爬车行为的装置。
[来源:TB/T 3500—2018,2.5]3.6压溃区collapse zone车体端部结构中能够以可控方式变形吸能的区域。
[来源:TB/T 3500—2018,2.6]3.7吸能装置energy absorbing device车体上安装的能够以可控方式变形吸能的装置。
[来源:TB/T 3500—2018,2.7]3.8生存空间survival space在碰撞场景下为司乘人员生存保持的体积空间。
[来源:TB/T 3500—2018,2.9]3.9碰撞质量collision mass编组列车在碰撞场景下的整列车重量,即编组列车整备重量加上50%座客的重量。
[来源:TB/T 3500—2018,2.10,有修改]3.10贯通道gangway area车辆间的乘客通道,可作为碰撞缓冲区。
3.11排障器obstacle deflector为减小撞击轨道上障碍物的后果安装在车头前端的装置。
3.12扫石器lifeguards为清除铁轨上障碍物安装在头车导向车轮前端的装置。
4 耐撞性设计类别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营线路基础设施情况以及车辆主要特征,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耐撞性设计划分为三个类别,如表1所示。
表1 耐撞性设计类别5 碰撞场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耐撞性设计类别划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典型碰撞场景定义见表2。
表2 碰撞场景6 被动安全要求6.1 总体原则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应满足下列条件:a)降低爬车风险;b)能量吸收有序可控;c)保持生存空间的结构完整性;d)限制加速度;e)减轻撞击轨道障碍物产生的后果;f)降低脱轨的风险。
6.2 防爬性能要求6.2.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应具有防爬性能,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应能避免列车间和车辆间的爬车。
6.2.2车辆的防爬性能应基于碰撞场景1条件下,列车在碰撞接触点上应有不小于40 mm的初始垂向位移偏差,其中静止列车的水平位置应低于运动列车;编组列车中的车辆间不应有初始垂向位移偏差。
6.2.3 吸能装置应能有序可控的吸收能量。
6.2.4 在碰撞过程中,每个转向架应至少有一个轮对与轨道保持有效接触,即每个转向架至少有一个轮对在轨道上方的垂直位移不大于轮缘名义高度的75%;或者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爬车影响的车辆上的防爬装置能够保持完全啮合,在撞击车辆间提供稳定的互锁,通过互锁面可传递碰撞界面力,车轮与轨面之间允许的最大垂向位移为100 mm。
6.3 生存空间要求6.3.1 总体要求生存空间区域的车体结构应能承受吸能结构在压溃变形过程中所受到的最大外力并保持结构完整,但允许有局部塑性变形或局部屈曲。
6.3.2 乘客生存空间要求6.3.2.1在规定的每个碰撞场景下,乘客座位区域的车体结构纵向压缩变形量应在任意5 m长度范围内不大于50 mm;或局部结构的塑性应变应限制在10%以内。
在车辆结构端部区域,5 m长度范围内车体的纵向可被压缩变形量不应大于100 mm。
6.3.2.2 临时占用区可作为撞击压溃区,此区域的车体的纵向压缩变形量应控制在原结构长度的30%以内。
6.3.2.3车辆间的贯通道区域可作为缓冲功能区,不对其做生存空间的要求。
区域1标引序号说明:区域1—座位区域;区域2—贯通道区域;区域3—临时占用区域;4—横向尺寸不超过250mm;5—纵向长度减少不做要求的区域;6—纵向长度减少不应超过30%的区域。
图1 车辆端部生存空间区域示意图6.3.3 司机生存空间要求在规定的每个碰撞场景下,应给司机室内的人员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
司机室内的生存空间的要求如下:a)围绕司机室固定座椅,座椅前方至少保留空间如图2中所示(座椅位于设计初始位置上);b)紧邻司机室固定座椅的位置上应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长度和宽度至少为750 mm,高度为地板面到原顶板面之间原始高度的80%;c)在整个撞击过程中,司机生存空间应始终保持整体空间的完整性。
司机室结构不应发生侵入司机生存空间的变形;司机生存空间附近的主要承载结构不应存在断裂的风险,避免导致承载结构拦截外来物入侵的功能失效,或致使结构本身成为侵入物;d)司机生存空间应位于车辆结构的压溃区之后;e)每个生存空间应至少维持一条逃生路线,可通往指定的逃生门或逃生窗。
在规定的碰撞场景下,结构变形不应影响逃生路线的使用。
单位为毫米1hh 300 mm标引序号说明:1—最小空间剖面图。
图2 司机座椅最小空间6.4 加速度要求6.4.1应基于碰撞场景1,对编组列车中的每辆车辆采用平均加速度进行加速度评估。
6.4.2 在整个碰撞周期内,应以持续时间为30 ms和120 ms的任意时间间隔,计算持续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加速度,计算的平均加速度绝对值最大不应超过表3中给出的限值。
表3 允许的平均加速度限值时间间隔最大平均加速度绝对值限值30 ms 10g120 ms 5g6.4.3加速度的评估应从碰撞开始直到碰撞结束。
碰撞开始时刻应为作用于车辆两端的纵向力之差首次超过零的时刻;碰撞结束时刻应为所有车辆都具有相同速度时(速度相对差值小于初始速度的1%)或者95%的碰撞能量已被吸收。
6.5 排障器6.5.1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类别Ⅱ,应在列车头车前端设计排障器,当车辆具有能抵御低小障碍物撞击的结构时,可豁免安装排障器。
6.5.2排障器应为连续的结构,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排障器应能扫除线路上的低小障碍物,被清扫的障碍物应向两侧推出,以防止小型障碍物进入轮轨区域内。
6.5.3排障器结构应能承受表4中单独施加的纵向压缩载荷,排障器及其在车体上的安装结构不应产生重大永久变形。
注:重大永久变形是指构件在进行计算校核或试验验证时,在规定载荷作用下,构件关键承载结构上发生区域性高于材料屈服极限的变形,对构件的功能性造成一定程度损伤的塑性变形。
重大永久变形不包含与应力集中有关的局部塑性变形,即,塑性变形的面积应足够小,且在载荷撤除时不会对于构件的结构强度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塑性变形。
6.5.4排障器上的纵向压缩载荷施加区域面积应≤250 000 mm2,宽度至少为500 mm,距排障器下边缘高度最大为500 mm,如果此高度有可能受到车钩安装或其他设备结构的限制,可视具体设计意图进行适当地调整。
合力作用线应水平,且经过载荷面的中心位置,合力作用线距轨面高度应不大于500 mm,如图3所示。
6.5.5如果排障器撞击中发生过载,不应存在因其自身的塑性变形而导致附加危害的风险。
标引序号说明:1—中心载荷作用位置;2—侧向载荷作用位置(两侧单独作用);3—轨面;4—车钩占用空间。
图3 排障器的载荷施加位置表4 不同运营速度下作用在排障器上的静载荷6.6 扫石器要求6.6.1如果安装扫石器,应安装于头车导向轮对前端。
6.6.2扫石器应安装在轴箱、构架或车体上,在车辆运营期间,扫石器下端距轨面的高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小于30mm,不应大于130mm。
6.6.3扫石器结构应能承受表5中的最小纵向压缩载荷,扫石器及其在转向架、轴箱或车体上的安装结构不应产生重大永久变形。
6.6.4扫石器过载时,其变形方式应确保其不会堵塞轨道或走行部;与车轮的任意接触不会造成脱轨危险。
6.6.5扫石器的基础结构应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极限伸长率不低于6 %。
表5 不同运营速度下扫石器上的静载荷7 耐撞性验证7.1 验证步骤开展耐撞性验证的步骤如下:步骤1:吸能装置、压溃区结构的试验对于吸能装置、压溃区结构,应进行全尺寸实物碰撞试验或低速压溃试验,以确保吸能装置与压溃区结构的缓冲吸能的功能性,并确定吸能装置和压溃区的力学性能,为数值仿真模型校准提供输入数据。
全尺寸实物碰撞试验应遵循如下原则:a)尽可能接近定义的碰撞场景;b)便于校准数值仿真模型;c)尽可能使被试件发挥出最大吸能能力;d)体现出被试件的主要设计意图。
步骤2:数值仿真模型的校准在步骤1描述的全尺寸碰撞测试完成后,应通过对比测试结果和相应数值仿真结果来校准数值模型。
在校准过程中,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a)吸能装置和压溃区结构的最终变形应与试验具有良好一致性,吸能变形各阶段的顺序也应一致;b)吸能装置和压溃区结构的力和位移应与试验具有良好一致性。
步骤3 :碰撞场景下列车的数值仿真构建与碰撞场景定义一致的三维列车碰撞数值仿真模型。
该碰撞场景下的三维列车数值仿真模型应包括:a)能发生弹塑性变形的车体结构模型;b)按步骤2校准后的吸能装置或压溃区结构的数值仿真模型。
三维列车仿真模型应能正确地反映出列车碰撞冲击条件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并充分展现车体结构的动态变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