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以《沁园春·雪》为例谈古诗词鉴赏教学
以《沁园春·雪》为例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作者:田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4期在新课改要求下,诗词教学不再注重诗词背诵记忆,而是考查学生能够对诗词内容加以深入分析,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普遍不足,因此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情感分析,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词思想,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懂得情和景的艺术性表达(一)情景交融,看古诗词的抒情方式古诗词中情景交融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抒情手法,在诗词鉴赏中应当结合作者所描绘景物,感受象征意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沁园春·雪》中,毛泽东描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寥寥几字,对北方雪天景象进行描写,抒发豪情,在对《沁园春·雪》前几句诗词进行阅读时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另外,阅读全词,可知《沁园春·雪》是豪放词,豪放词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所以对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对诗词的感情更加透彻地了解。
(二)情景交融,奠定诗词感情基调《沁园春·雪》中描写到: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阅读时看到“长城”“大河”的字眼便能够联想到宏观的景象。
长城在边境,在大量的古诗词中都借助长城对战争进行反衬,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景象进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宏壮而又悲凉[1]。
大江之水波涛汹涌,沉寂的“野兽”怒而勃发。
作者对大江之水之势进行描写让人感受到江水冲击中原大地,让读者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
(三)借用典故,表达情感在大量的古诗词中都借用典故从侧面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沁园春·雪》一词中作者对秦始皇、唐太宗、汉武帝、元太祖、宋太祖等帝王的事迹进行概括性描写。
众所周知,以上帝王在历史上均有所作为,万古流芳。
在诗词中作者通过对以上的帝王进行描述来自比,甚至从侧面表达出汉武帝、秦始皇文采不足,宋太祖、唐太宗少有幾番风采,元太祖虽然武力突出,但是文治不足,通过以上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对当代人的夸赞,通过典故表达作者的夸赞之意。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评价
沁园春雪评价概述《沁园春雪》是中国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4年出版。
小说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动荡岁月中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入的情感刻画和对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而备受好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沁园春雪》进行评价。
文学价值1. 精湛的语言和描写《沁园春雪》的语言优美、流畅,既具有朴实的民间语言特色,又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作者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
无论是描写角色的性格特点还是描写大自然的美景,作者都能以准确而生动的文字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
2. 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贾平凹以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真实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当时历史事件的描写,作者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民的遭遇。
人物形象刻画1. 主人公陈平陈平是《沁园春雪》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一个思想自由、乐观向上的人。
陈平在小说中扮演着坚守信仰、追求自由的代表角色。
他追求真理,渴望进步,与时代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自己的胜利。
陈平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中的勇气和坚持,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2. 邓玉芬和付云环邓玉芬和付云环是陈平的伴侣,他们既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也是对抗黑暗势力的战士。
邓玉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自己的发展,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有出路。
付云环则在守护儿女的同时进行了坚定的斗争,在黑暗中保持了初心。
两位女性角色的出场,展现了女性在特殊时期的独立意识和奋斗精神。
反映历史事件1. 文化大革命《沁园春雪》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描写,反映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在小说中,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无数人被迫离开家庭,被迫与亲人分离。
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滥用权力,迫害和侮辱无辜的人民。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我读《沁园春·雪》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我读《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一首由毛泽东创作的现代诗歌,该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民的豪情壮志。
我读了这首诗,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深情所打动。
《沁园春·雪》描绘了冬天的雪景,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纯洁的感觉。
诗中提到了雪花飞舞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冬天的世界之中。
雪花的纯洁使人感到一种宁静和美好,雪地的洁白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通过这种描写,诗人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热爱。
诗中提到了“世界会怎样,如何面对。
我们不要管,管他们做甚?兴味一点而已。
”这样的句子,展现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不愿被现实问题所困扰,只关注于自己的事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
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沁园春·雪》还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刻苦耐劳精神以及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希望。
作者认为,正如雪化后的青松一样,只有经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才能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读了《沁园春·雪》这首诗,深受其情感和意义的震撼。
通过描绘冬天的雪景和人民的豪情壮志,诗人呼吁我们保护环境、追求理想、热爱祖国。
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追求,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沁园春教材分析范文(通用3篇)
沁园春教材分析范文(通用3篇)第1篇:沁园春教材分析《沁园春·雪》结构分析【层次结构】这首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结尾于赞颂当代英雄。
上阕重点描绘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阕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到“万里雪飘”),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下阕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这阕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层是承上启下的过渡。
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恰如其分地评论五位历史英雄。
第三层(从“俱往矣”到“还看今朝”)歌颂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第2篇:沁园春教材分析沁园春分析想象【篇一:沁园春雪课例分析】《沁园春.雪》课例分析杨晓平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读诗.学生一起朗读全词,教师利用多媒体镜头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读《沁园春.雪》1.学生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诵。
3.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4.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5.全班同学朗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
理解精炼生动的语言。
6.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
三、.析诗7.再播放配乐朗诵,请学生展开想象。
请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8.出示多媒体请学生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上阕部分的区别。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深化升华主题句。
9.学生演示诵读。
11.出示多媒体镜头。
“略输”、“稍逊”“只”13.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沁园春·雪》
称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绘了雄
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
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融写
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 教材分析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 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 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 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 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 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 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 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 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 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 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 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浅析《沁园春·雪》的文学风格
浅析《沁园春·雪》的文学风格《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将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
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胸怀和磅礴气势。
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
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
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佳作。
《沁园春·雪》的语言表现力极具个性,全词总分俩片,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
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承上启下的艺术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流畅连贯。
上阕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比喻神奇的化静为动,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山岭和原野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手法。
除此之外,词中多是四字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很有一些韵律美。
沁园春雪简析
沁园春雪简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词以其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对这首词进行简析。
这首词的背景和主题非常明确。
毛泽东在1936年写下了这首词,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之下。
词中表达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其次,这首词的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毛泽东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词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群山起伏、高原广袤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首词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词以“北国风光”为总起,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秦始皇等历史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同时,词中还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展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
义。
这首词的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毛泽东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和历史元素,使得词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感。
整首词充满了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审美感受的诗歌作品,它反映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这首词以其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语言特色
《沁园春·雪》语言特色
《沁园春·雪》这首词语言形象、精警、优美。
全词114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字里行间又蕴涵着丰富的感情。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银”“蜡”“素”“红”等,色彩鲜明,“惜”字很有情味,副词“惟”“顿”“略”“稍”,都用得十分贴切,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莽莽”“滔滔”等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一种磅礴的气势。
在议论文字中,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只识弯弓射大雕”,使人浮想联翩。
词中还运用了比喻、借代、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等等构成了对偶,句式整齐优美,脍炙人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雪》教学之我见
《沁园春.雪》教学之我见《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称得上是中国古诗词史上的千古绝唱。
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1 教学构想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
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
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着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
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仿佛一个历史巨人以他响彻太空的声音,在向全世界宣告: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蒋家王朝,一定要垮台、要灭亡。
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体人民。
因为他们是较之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英雄更为伟大的英雄群体。
他们肩负着改造旧世界的宏伟使命,这种崇高的形象,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2 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
2.1.1 知识方面:①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②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③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④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1.2 能力方面:①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②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的情感体验。
2.1.3 情感态度方面:①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②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沁园春·雪》艺术特征论文情感处理论文
《沁园春·雪》艺术特征论文情感处理论文摘要:《沁园春·雪》这首歌是我国声乐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
通过分析以及演唱,我们可以领略到毛主席诗词的大气磅礴,感受到作曲者生动豪迈的曲风所展现的歌曲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声韵之美,深刻体会到音乐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更使听过这首歌的人难以忘怀。
在新时代,我们在处理这首歌曲的时候,既要加入时代的新元素,又要保留原歌曲的精髓,继承这首歌原有的灵魂。
分析研究完整首歌曲,让我对毛泽东的诗词歌曲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诗词《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2月创作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在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侵略主义的伟大斗争。
就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几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心情格外愉悦,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直到1945年,重庆谈判之后这首词才被传播开来。
后经生茂、唐诃为其作曲,成为了现今高校教材里的学唱曲目。
二、艺术特征(一)歌曲的音乐风格。
《沁园春·雪》的歌曲风格是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抒情歌曲,也不同于质朴浅显的民歌小调,它是一首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的艺术歌曲[2]。
它有别于歌剧的情节矛盾冲突,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
同时,《沁园春·雪》也是在特殊时代顺应特殊的艺术需要而生的一首革命歌曲。
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以往的抒情歌曲都变成了批判的对象。
作曲者怀着对毛泽东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擅用自己特有的情感和想象力,将《沁园春·雪》谱写成歌曲。
它迎合了特殊时期的政治需求,背负着其他歌曲所不具备的很多特殊功能。
(二)歌曲的歌词特点1.体现对祖国山河的情感。
歌词的上篇着重写景,阅览词面,无处不表达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力描写北国风光之瑰丽夺人,生意勃勃。
以沁园春雪为例品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以《沁园春.雪》为例,品读诗歌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一、激趣导入:相传,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路论诗,彼此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在苏小妹念出来之前,我想给大家一个机缘,你会加哪两个字呢?想知道苏小妹的答案吗?“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由托掌称妙。
你感觉它妙在何处?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恍如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
用“失”比“映”和“隐”又好在何处呢?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可见,诗歌的语言里包含着丰硕的内涵,今天,咱们就“以《沁园春.雪》为例,品味诗歌语言”。
二、用例:咱们先来温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诗歌。
朗诵前老师想问大家,若是让你来朗诵,你会如何朗诵?学生谈谈,教师指导。
学生齐声朗诵,教师追问: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情感?上片描述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博大宽敞的胸怀,宏伟旷达的气魄,酷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你能用抓关键句的方式,找到最能表现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现今时期,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期,新的时期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理想,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公共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沁园春雪语言赏析
沁园春雪语言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40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清新、婉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下面就来对沁园春雪进行一次赏析。
沁园春雪这个标题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诗歌的主题。
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是指沁园春,即作者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而“春雪”则是指诗中描绘的雪景。
整个标题给人一种清新、寒冷的感觉,与诗歌的主旨相契合。
诗的开篇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形象描写了北方的冬天。
北国风光是指大自然的景色,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则揭示了北方冬天的严寒和雪的茫茫。
这里的北国风光给人一种冰天雪地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北方冬天的威严与美丽。
接下来,诗中以“望长城内外”为过渡,从冬天的景色转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诗中提到了长城,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和国家的象征,给人一种宏伟和壮丽的感觉。
而作者通过望长城,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然后,诗中以“惟余莽莽”为转折,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莽莽是指茫茫一片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难和困境。
作者通过对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中以“大雪压青松”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歌颂。
大雪压青松是指在大雪的压力下,青松依然挺立不倒。
这里的大雪和青松可以看作是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作者通过描写青松的坚强,表达了对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希望。
诗中以“身世浮沉,遭遇罗雀”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身世浮沉是指个人的经历和命运的起伏,而遭遇罗雀则指的是个人的不幸和挫折。
通过描写个人的遭遇,作者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总的来说,沁园春雪是一首描绘冬天景色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通过对北方冬天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婉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给人一种清新、冷艳的感觉。
《沁园春·雪》的审美鉴赏
《沁园春·雪》的审美鉴赏
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豪情美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作者目接“千里”“万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欲与天公试比高”,雄浑磅礴之极!下片议论,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视通几千年,评点历代英雄,充满自信的情怀。
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尽显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之美
沁园春·雪之美沁园春·雪之美《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
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这样,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是语言美:这首诗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可谓字字珠玑。
全词仅114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幅北国雪景图,极有分寸地点评了几千年的古今英雄。
细品之,其语言运用极其精辟。
第一,副词显情。
“惟余莽莽”的'“惟”强化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色;“顿失滔滔”之“顿”字则生动地写出了变化之速,在诗人浮想联翩的视野里显示出对大自然的惊叹之情;“分外妖娆”的“分外”使赞美的情停溢于言表;“略”“稍”都极为妥贴地显示了对历代英雄的惋惜之情。
第二,动词传神。
”“千里冰封”的“封”显得凝然安静,“万里雪飘”的“飘”显得舞姿轻盈,“山舞银蛇”的“舞”显得舒展柔美,“原驰蜡象”的“驰”显得奔腾壮烈;“望”字“望”出了几多豪迈,“惜”字“惜”出了数种韵味,美不胜收。
第三,修辞生姿。
全词巧妙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形象逼真,异彩纷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对偶互文的句式,展示壮阔的意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融对偶、比喻、拟人、夸张于一炉,化静为动,显得神采飞扬,姿态优美。
三是结构美:第一,由动词领起。
上阕在总写北国风光后,由“望”字领起,具体写景;下阕在承上启下之后,用“惜”字领起,评论英雄。
“望”字横视万里江山,“惜”字纵想历代英雄,给人以音韵和谐,整饬雄奇的美感。
第二,以短语作结。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沁园春雪》表现出一种“登绝顶而小天下,壮自然而大襟怀”的美,是胜景与壮志相存与共,意境同抱负和谐统一的产物。
无论是苏东坡笔下的“长江浩荡”,还是辛弃疾词中的“沙场辽阔”,抑或是曹孟德的“沧海磅礴”,都是以壮阔之景寄寓豪雄之气,表现进取之心,体现了一种“豪放”美。
而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则表现的是一种“登绝顶而小天下,壮自然而大襟怀”的美,是胜景与壮志相存与共,意境同抱负和谐统一的产物,这就是襟怀天地、壮志凌云、一往无前的“豪情”之美。
一、壮美山河画,比天大胸襟《沁园春雪》是一首咏雪的词。
而所咏的雪,不是一般的雪,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的长征,并粉碎了对陕北根据地第三次“围剿”,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要挥师渡河东征之际,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且是伟大诗人、革命导师在彼时彼地所见所感的雪。
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
“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不易领略”。
这就是说,即便是壮美的图景,辽阔的境界,没有广阔的襟怀,伟大的抱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就更谈不上“风云笔下生”了。
只有豪情在,才能壮景出;景因情生,情随景现,“景语皆情语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无边无际的皑皑雪景,玉砌银妆,境界与胸襟一样辽阔,气势同情怀一般恢弘,接着一个“望”字,表明登高远眺,“望”之所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广阔无垠之景,就是旷远无限之情。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高山、雪原的活力和美丽,使形象生动可感,图景生气飞扬,勃勃生机给人以力量,如此壮美的山河,人不能不从内心感到喜悦,感到慑服。
“欲与天公试比高”用拟人辞格,表面上写高山雪原与天比高,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同天争雄,改天换地、重振乾坤的凌云壮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从眼前的壮观之景联想到雪后红日、白雪相映成趣,祖国河山如美丽少女,楚楚动人,隐喻充分展示了山河之美,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最新《沁园春·雪》的崇高美-word文档
《沁园春·雪》的崇高美张世英毛泽东的古典格律诗词,具有一种特具的美学风范,如画的意境美,精辟典雅的语言美,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蕴藉风流的神韵美。
其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美学特征则是崇高美。
它磅礴的气势,壮阔的意境,崇高的形象,在《沁园春·雪》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今诗词百花园中无以婉美,堪称诗词的高峰。
1945年秋天,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因柳亚子的请求,将自己于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写的《沁园春》词赠给他,柳亚子见后,惊叹它是“千古词人共折腰”的绝唱。
迅即将其发表,并称之为“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
此词一发表,便轰动了山城,很快传遍了全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境界好象—个历史巨人,以他响彻太空的声音,在向全世界宣告:在这“江山如此多娇”的中华大地上,真正的风流人物,真正的主人,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
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沁园春·雪》才如殷殷春雷,给重庆进步人士以巨大鼓舞!全国人民以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又如汹涌的怒涛。
强烈地摇撼着国民党统治基地重庆山城。
绐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以极大的震慑,当时重庆进步人士和反动政客文人之间围绕此词展开的一场斗争。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奇观。
此词写雪景,截取了整个中国的横断面,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有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雄伟气势,它们相互映补,雄伟壮丽。
“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前后照应大气磅薄。
“山舞”、“原驰”把静止的千里高原,万里雪山写得神采飞扬,“须晴日”三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既展示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美景,又表现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改造世界的壮志豪情。
这大气磅礴的词作,有—种扭转乾坤的威力,似排山倒海、似雷霆万钧,给人以震憾。
让读者为之惊异、赞叹,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升华志趣情操,给予前进的巨大动力。
《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
《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
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沁园春雪的诗词魅力
沁园春雪的诗词魅力自古以来,雪景一直是文人墨客们钟爱的题材,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沁园春·雪》。
这首沁园春雪以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示了我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观,同时寄托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沁园春雪的诗词魅力所在: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即点明了地域、时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世界。
紧接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进一步描绘了雪后长城和大河的景象。
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雪后自然界的宁静与神秘。
下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这一段中,词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山脉比喻为舞动的银蛇,高原比喻为奔驰的蜡象,形象地展现了雪后山原的动态美。
同时,通过“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与宇宙的较量,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紧接着,“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出雪后晴天阳光照耀下的美景。
这里的“红装素裹”与“分外妖娆”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这一设想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最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词人以“江山如此多娇”作为总结,呼应了开篇的“北国风光”,使整首词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同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达了词人对我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豪情壮志。
总之,《沁园春·雪》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雪后北国的壮美景色,通过沁园春雪的诗词魅力展示了我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观,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他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
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
他的诗词影响深远,尤以《沁园春•雪》为最。
这首词在1945年于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
当时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全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主题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这些,都有赖于文章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它的美通过语言表现在了形式、画面、声音的组合效果上,换句话说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构成,是通过情感、声韵、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统一才使诗歌有了美学价值,以其形象、清晰的美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生活中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唯有文学作品兼具了这三种美。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疑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种美,所以,要领略这首诗的语言美,就不妨从它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说起。
一看:发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
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
用空行的方式自然分出上下片。
整体上给人对称、和谐、完整的感觉。
上片起首三句均四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冰封雪冻的壮阔景象,视觉效果整齐统一。
第四句加一“望”字统领以下七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辽阔北国凝静中不失蓬勃生机的奇伟雄浑的景象。
从第四到第九句均为四字对句,匀整对称,有一气呵成之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第十句七字,“欲与天公试比高”,由4而7,异峰突起,字数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第十一、十二、十三各3字、5字、4字,从视觉上,呈现一种跳跃与灵动,恰与诗句要展现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雪后美景相协调,作者的欣喜与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下阕起首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在文字建筑和视觉形象上形成了一个分界岭,自然过渡,使得整首诗的建筑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以下7句又由一“惜”字统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前6句又以四字对句,对历代帝王一一评说,有惋惜,有肯定,有遗憾,有褒奖,但第7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又由4而7,与前面的评说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表达出的却是对“一代天娇”只有“武功”,不懂“文治”的嘲讽之意了。
最后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以3字、5字、4字这样错落有致而又短促有力的句式,由评论历史人物转而赞美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中国独有的“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在建筑上就有严格的要求,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中,追求的自然有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建筑美。
《沁园春•雪》便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行文表达和自己对于审美的需求,巧妙继承“词”的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建筑美,实在值得我们推敲、品味、欣赏。
二想:感受大气磅礴的绘画美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诗赋大家也很早就悟到了“诗中有画”的真谛,并在诗歌创作中为能生成视觉画面而苦心孤诣,因而赋予了诗词以视觉美。
简单的文字使诗歌在语言描绘中常常蕴涵着一幅幅生动艳丽的画面,仿佛使诗句有了生命的痕迹。
那么,《沁园春雪》是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绘画美的呢?首先粗笔勾勒,“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数语,便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冰封”让人感到了世界的凝静之美,而“雪飘”则让人看到了雪花飞舞时轻盈曼妙的灵动之态。
动静结合,让人看到的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幅于静穆中又有飘舞动态的灵动画面。
其次,作者选取典型意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大笔铺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北国雪景图。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长城”、“大河”、“山”、“原”,都是最能反映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广袤,与前句的“千里”、“万里”相照应,显示了意境的大气磅礴。
而“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北国寒威之烈,变化之速,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黄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静为动,赋予“山”、“原”以动作和思想,向读者展现了如下景象: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似要与天公一比高下。
这样的画面不仅是美丽的,动感的,更添了一份雄心勃勃、昂扬奋发的精神美。
再有,作者通过语言添加色彩,并利用色彩的组合,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诗歌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一笔,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壮丽景象,一幅白雪红日交相辉映如美丽少女着红装素裹的妖娆图画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并且,作者还通过语言,引导读者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展现丰富的生活场景,构成画面。
诗的下片虽是议论,但仍有着强烈的画面感。
“江山如此多娇”,除了再现了上文北国的壮阔外,更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秀美,东海的浩瀚,大兴安岭的苍翠,吐鲁番的神奇……而读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一个“竞”字,似让人看到无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折腰”一词,则让人看到英雄人物为多娇江山叹服倾倒的姿态。
另外,初读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我们宛如看到了驰骋沙场、征战南北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英雄形象,也看到了成吉思汗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上拉弓搭箭射大雕的雄伟英姿;但再细读,这时,我们心想到的便有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沧桑感叹,耳听到的便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演唱者杨洪基那浑厚低沉的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看到的却是如书页一样翻过的数千年历史。
这时的画面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有声有色并饱含丰富感情的。
其实,上片“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下片“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数风流人物”中的“数”字,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让我们看到,整个画面不仅有景,而且有人:这是一个意气风发,抱负远大的诗人;这是一个胸怀豪迈、热爱祖国的赤子;这是一个正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伟大斗争的领袖。
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顶天立地、雄视天下;他才华横溢、纵论古今。
江山多娇,英雄折腰!这位后来居上的英雄人物,正在也必将创造中国新的历史,谱写新的篇章。
画面有景,妖娆美好、壮美雄浑;画面有人,更添大气磅礴,奔放豪迈。
绘画美在大多数诗歌中都有涉及,它不仅能使诗歌活泼生动,还能使诗歌意境开阔,言尽而意远,这正是诗歌美的具体表现。
品味诗中语言,结合生活体验,调动自身情感,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欣赏到诗歌的绘画美,获得审美感受。
三读:感受铿锵激昂的音乐美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诗歌原本是用来吟唱的,它既有声韵,也有律,所以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声韵美。
押韵、平仄、节奏、叠字、叠词、叠韵、双声、排比等都可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而《沁园春•雪》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节奏上。
1、押韵。
一首词,它本身就有押韵的详细要求,作为“沁园春”这个词牌,要求一韵到底,这就加强了诗歌的线脉和声律。
而且上片是四个平韵:“飘、滔、高、娆”,下片是五个平韵:“娇、腰、骚、雕、朝”,同一韵母有规律的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由它贯穿起来。
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加上押韵,读起来便有了回环之美,余音绕梁之趣。
2、平仄。
不同的词牌名所规定的平仄各不相同,但都有严格规定。
比如,“沁园春”,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
(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
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
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同。
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
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
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
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
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
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
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
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
看词对平仄的严格要求,便可知其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
诗词的平仄这样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使音调和谐而有变化,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
朗读起来,如雨打芭蕉,让人感受到一种清脆悦耳、抑扬顿挫之美,收到和谐的音乐效果。
所以,在读中体会诗词平仄带来的音乐美感,其实真是一种享受。
3、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言获取音乐美的一个主要手段。
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主要由轻重高低的声音和一定时间内的间歇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