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沁园春•雪》的语言美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他的诗词影响深远,尤以《沁园春•雪》为最。这首词在1945年于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当时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全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主题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都有赖于文章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它的美通过语言表现在了形式、画面、声音的组合效果上,换句话说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构成,是通过情感、声韵、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统一才使诗歌有了美学价值,以其形象、清晰的美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生活中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唯有文学作品兼具了这三种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无疑就充分体现了这三种美,所以,要领略这首诗的语言美,就不妨从它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说起。

一看:发现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建筑的美”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用空行的方式自然分出上下片。整体上给人对称、和谐、完整的感觉。

上片起首三句均四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冰封雪冻的壮阔景象,视觉效果整齐统一。第四句加一“望”字统领以下七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辽阔北国凝静中不失蓬勃生机的奇伟雄浑的景象。从第四到第九句均为四字对句,匀整对称,有一气呵成之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第十句七字,“欲与天公试比高”,由4而7,异峰突起,字数的变化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第十一、十二、十三各3字、5字、4字,从视觉上,呈现一种跳跃与灵动,恰与诗句要展现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的雪后美景相协调,作者的欣喜与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下阕起首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在文字建筑和视觉形象上形成了一个分界岭,自然过渡,使得整首诗的建筑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以下7句又由一“惜”字统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前6句又以四字对句,对历代帝王一一评说,有惋惜,有肯定,有遗憾,有褒奖,但第7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又由4而7,与前面的评说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表达出的却是对“一代天娇”只有“武功”,不懂“文治”的嘲讽之意了。最后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以3字、5字、4字这样错落有致而又短促有力的句式,由评论历史人物转而赞美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中国独有的“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在建筑上就有严格的要求,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中,

追求的自然有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建筑美。《沁园春•雪》便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行文表达和自己对于审美的需求,巧妙继承“词”的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建筑美,实在值得我们推敲、品味、欣赏。

二想:感受大气磅礴的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诗赋大家也很早就悟到了“诗中有画”的真谛,并在诗歌创作中为能生成视觉画面而苦心孤诣,因而赋予了诗词以视觉美。简单的文字使诗歌在语言描绘中常常蕴涵着一幅幅生动艳丽的画面,仿佛使诗句有了生命的痕迹。那么,《沁园春雪》是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绘画美的呢?

首先粗笔勾勒,“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数语,便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冰封”让人感到了世界的凝静之美,而“雪飘”则让人看到了雪花飞舞时轻盈曼妙的灵动之态。动静结合,让人看到的不是死气沉沉,而是一幅于静穆中又有飘舞动态的灵动画面。

其次,作者选取典型意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大笔铺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北国雪景图。“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长城”、“大河”、“山”、“原”,都是最能反映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广袤,与前句的“千里”、“万里”相照应,显示了意境的大气磅礴。而“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北国寒威之烈,变化之速,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黄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静为动,赋予“山”、“原”以动作和思想,向读者展现了如下景象: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似要与天公一比高下。这样的画面不仅是美丽的,动感的,更添了一份雄心勃勃、昂扬奋发的精神美。

再有,作者通过语言添加色彩,并利用色彩的组合,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诗歌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一笔,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壮丽景象,一幅白雪红日交相辉映如美丽少女着红装素裹的妖娆图画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并且,作者还通过语言,引导读者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展现丰富的生活场景,构成画面。诗的下片虽是议论,但仍有着强烈的画面感。“江山如此多娇”,除了再现了上文北国的壮阔外,更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秀美,东海的浩瀚,大兴安岭的苍翠,吐鲁番的神奇……而读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一个“竞”字,似让人看到无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折腰”一词,则让人看到英雄人物为多娇江山叹服倾倒的姿态。另外,初读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我们宛如看到了驰骋沙场、征战南北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英雄形象,也看到了成吉思汗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上拉弓搭箭射大雕的雄伟英姿;但再细读,这时,我们心想到的便有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沧桑感叹,耳听到的便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演唱者杨洪基那浑厚低沉的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看到的却是如书页一样翻过的数千年历史。这时的画面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有声有色并饱含丰富感情的。

其实,上片“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下片“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数风流人物”中的“数”字,更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让我们看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