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实验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实验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d22e3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3.png)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实验速度和位移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究速度和位移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验证是否符合理论预期。
实验材料和装置:1. 一条直线轨道2. 一辆小车(具有测量速度的装置)3. 计时器4. 标尺5. 纸和笔实验步骤:1. 将直线轨道安放在水平台面上,确保轨道平整和直线。
2. 将小车放置在轨道的起点上,并使其能够自由滑动。
3. 使用标尺测量轨道上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记录为位移(d)。
4. 将小车推动到轨道的起点,同时启动计时器。
5. 记录小车到达终点所花费的时间(t)。
6. 重复实验3到5步骤,共进行3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数据处理和分析:1. 根据实验记录的时间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速度(v)的计算公式为:v = d / t,其中d为位移,t为时间。
2. 将每次实验获得的速度值求平均,得到最终的平均速度值。
3. 将位移值和平均速度值绘制成散点图,并使用最佳拟合线(线性拟合)表示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4. 使用斜率来表示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斜率越大,说明速度对位移的变化更为敏感。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速度和位移之间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即速度正比于位移。
2. 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代表了速度和位移之间的比例关系。
斜率越大,说明单位位移所对应的速度变化越大。
3. 实验结果验证了速度和位移之间的数学关系,符合理论预期。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了这一关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特性。
在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中,对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有助于优化设计和提高效率。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通过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究了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验证了速度和位移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通过斜率表示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精确理解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对于物理学的学习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位移测量及静态标定实验报告
![位移测量及静态标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a1136c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4.png)
位移测量及静态标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常用的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特点及使用,并学会进行静态标定。
二、实验仪器CSY10B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
三、实验内容(一)电涡流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测量原理:电涡流效应:扁平线圈中通以交变电流,与其平行的金属片中产生电涡流。
电涡流的大小影响线圈的阻抗Z。
Z = f(ρ,μ,ω,x)。
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ρ、μ,线圈接入相应的电路中,用铁、铝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片分别标定出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U与距离x的关系曲线。
2、测试系统组建电涡流线圈、电涡流变换器(包括振荡器、测量电路及低通滤波输出电路)、测微头、电压表、金属片(铁片和铝片)。
3、试验步骤①分别安装传感器、测微头;②连接电路;③依次用铁片、铝片进行位移测量,依次记录U(V) 铁片U(V) 铝片X/mmU(V) 铁片U(V) 铝片X/mmU(V) 铁片U(V) 铝片4、数据分析与讨论画出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确定量程范围(在实验曲线上截取线性较好的区域作为传感器的位移量程),估算非线性误差,在测量范围内计算灵敏度,进行误差分析。
(二)光纤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测量原理反射式光纤传感器属于结构型, 工作原理如图。
当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光线经光纤照射至反射体,被反射的光经接收光纤至光电元件。
经光电元件转换为电信号。
经相应的测量电路测出照射至光电元件的光强的变化。
2、组建测试系统光纤、光电元件、发光二级管、光电变换测量电路、数字电压表、反射体(片)、测微头。
3、实验步骤①观察光纤结构;②安装光纤探头、反射片;③连接电路;④旋动测微仪测位移,记录位移及测试系统的输出电压。
4、数据分析与讨论画出输入输出关系曲线,实验曲线上截取线性较好的区域作为传感器的位移量程,估算非线性误差,在测量范围内计算灵敏度,进行误差分析。
(三)电容式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测量原理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电容量的变化来实现测量的。
本实验采用的电容式传感器为二组固定极片与一组动极片组成二个差动变化的变面积型平行极板电容式传感器。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位移测量方法与技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位移测量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f1b63c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7.png)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位移测量方法与技巧在物理实验中,位移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无论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还是测量材料的性能,位移测量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位移测量方法与技巧。
1. 光栅测量法光栅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位移测量方法。
利用光栅的特性,可以将位移转化为光强的变化。
通过测量光强的变化来得到位移的大小。
这种方法具有分辨率高、精度高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使用光电二极管或光敏电阻来接收并转化光强的变化信号。
2. 激光干涉法激光干涉法是一种常用的位移测量方法。
它利用激光的相干性原理来测量两个相邻位置之间的位移。
通过将激光分为两束,分别照射到待测物体上,然后再将两束光进行干涉,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来得到位移的大小。
激光干涉法具有高精度、非接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材料研究等领域。
3. 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位移测量设备。
它利用压电材料的特性来实现位移的测量。
当压电材料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时,会产生电荷的积累,通过测量电荷的变化来得到位移的大小。
压电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
4. 电容位移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位移测量设备。
它利用电容的变化来实现位移的测量。
当电容器的电极之间发生位移时,电容的数值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容的变化来得到位移的大小。
电容位移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测量范围、高分辨率等特点,常用于位移测量和控制领域。
5. 实验技巧在进行位移测量实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验技巧,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要保证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包括测量仪器的固定、电源和线路的稳定等。
其次,要校准测量设备,以确保测量结果与实际位移一致。
并且,在进行测量时,应尽量减小系统误差,例如避免测量设备与被测物体之间的摩擦、振动等。
总结:位移测量是物理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通过本文介绍的光栅测量法、激光干涉法、压电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器等常用的位移测量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位移信息。
光纤测位移实验报告
![光纤测位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f02cd5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1.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2. 掌握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光纤位移传感器是利用光纤的传输特性,将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通过测量光信号的强度、相位、频率或偏振态等变化,实现对位移的测量。
本实验采用的光纤位移传感器为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如下:1. 激光光源发出的光经光纤传输到传感器探头。
2. 光探头将光束照射到被测物体表面,部分光被反射回来。
3. 反射光经光纤传输至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4. 通过分析电信号的变化,可以计算出被测物体的位移。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纤位移传感器一套2. 激光光源一台3. 光电转换器一台4. 测微头一台5. 数显电压表一台6. 光功率计一台7. 光纤连接器若干8. 反射面一块9. 实验台一个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光纤位移传感器、激光光源、光电转换器等设备连接好,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信号传输畅通。
2. 调整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光源的输出功率,确保光信号强度适中。
3. 设置测微头:将测微头与被测物体固定,确保测微头能够精确测量被测物体的位移。
4. 调整光纤探头:将光纤探头放置在测微头前端,确保光纤探头与被测物体表面紧密接触。
5. 数据采集:启动实验设备,观察数显电压表和光功率计的读数,记录被测物体的位移和相应的电信号变化。
6.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量精度:通过多次实验,分析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实验结果表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 稳定性:观察光纤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析其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光纤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稳定,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3. 影响因素: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如光纤连接质量、环境温度等。
六、实验结论1. 光纤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可靠的位移测量工具,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位移测量实验报告
![位移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e1702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f.png)
位移测量实验报告位移测量实验报告导言:位移测量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变形情况,从而为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提供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测量仪器,进行位移测量,并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1. 掌握位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的使用。
3. 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中使用了一台位移传感器和一台数据采集仪。
首先,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待测物体上,然后将数据采集仪与传感器连接。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物体施加不同的力或振动,观察传感器的反应并记录数据。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一系列位移测量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测量结果与预期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误差所导致的。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传感器本身的精度和灵敏度。
传感器的精度决定了它能够测量到的最小位移量,而灵敏度则表示传感器对位移变化的响应程度。
如果传感器的精度或灵敏度较低,那么测量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对位移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性能发生变化。
因此,在进行位移测量时,我们需要尽量控制环境参数的稳定,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也是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操作人员在安装传感器和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人为误差的产生。
针对上述误差来源,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位移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选择合适精度和灵敏度的传感器,以满足实际测量需求。
其次,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工作,确保传感器的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此外,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操作水平和经验。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位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一系列测量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位移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传感器精度、环境因素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因素所导致的。
位移控制实验报告结论(3篇)
![位移控制实验报告结论(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1e4c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b.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位移控制实验是研究机械运动过程中,如何精确控制物体位移的一种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位移控制系统,验证位移控制原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理解位移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2. 掌握位移控制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技巧;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位移控制效果;4. 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原理位移控制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PID控制原理:PID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算法,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参数,实现对系统输出的精确控制。
2. 步进电机控制原理: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角位移的执行器,通过控制脉冲信号的频率和数量,实现精确的角位移控制。
3. 传感器反馈原理: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位移,并将反馈信号送回控制系统,实现闭环控制。
四、实验方法1. 搭建位移控制系统:本实验采用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器,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位移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步进电机、驱动器和传感器组成。
2. 编程实现PID控制:利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对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
程序中包含PID控制算法,通过调整PID参数,实现对位移的精确控制。
3. 实验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位移数据,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位移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位移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给定的控制参数下,系统能够实现对位移的精确控制。
2. 结果分析:- PID参数优化:通过调整PID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参数设置下,系统能够实现较好的控制效果。
- 传感器反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反馈对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
当传感器反馈信号准确时,系统能够更好地跟踪目标位移。
- 步进电机性能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步进电机的性能对控制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高性能的步进电机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控制效果。
六、实验结论1. 位移控制实验验证了PID控制原理在位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静态位移实验报告
![静态位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0d0f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a.png)
静态位移实验报告静态位移实验报告引言:静态位移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测量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位移情况。
通过此实验,可以了解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位移特性,从而为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本报告将对静态位移实验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位移情况,探究物体的位移特性,并分析其与受力大小、受力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中使用了一台万能试验机和一组不同形状和材质的试样。
首先,将试样固定在试验机上,并设置合适的受力方式和受力大小。
然后,通过试验机控制系统施加力,记录试样的位移情况。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试样的稳定和准确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物体位移与受力大小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位移与受力大小成正比,即受力越大,位移也越大。
然而,随着受力的增加,物体的位移并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而是逐渐趋于饱和。
这是因为物体存在一定的弹性极限,当受力超过该极限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变形或破坏,导致位移增加的速度减缓。
除了受力大小,受力方向也会对物体的位移产生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受力方向,比如施加拉力或压力,来观察物体的位移变化。
一般情况下,拉力会导致物体的位移增加,而压力则会导致物体的位移减小。
这是因为拉力使物体的分子间距增大,从而增加了物体的体积,而压力则相反。
这一点在工程设计中尤为重要,因为不同方向的受力可能会对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还可以通过改变试样的形状和材质,来观察物体位移的变化。
一般来说,形状复杂的试样会比形状简单的试样产生更大的位移,因为复杂形状的试样具有更多的弯曲和扭转的可能性。
而材质的选择也会对位移产生影响,一些材料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即对外力的响应更为刚性,因此在受力下位移较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静态位移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物体的位移特性进行了分析。
高中物理位移投影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位移投影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8dca5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f.png)
高中物理位移投影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投影,理解位移投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倾斜的平面、小球、测量尺、计时器
实验原理:当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其运动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量。
位移投影即为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在平行于斜面方向上的投影。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
将倾斜的平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固定好。
准备一只小球,并确定其起始位置为斜面的顶点。
2. 让小球自由滚动下斜面。
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斜面顶点滚到斜面底部的时间。
3. 用测量尺测量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
4. 计算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位移投影。
根据位移投影的计算公式:$Projection = Displacement * cos(\theta)$,其中$\theta$为斜面的倾角。
实验数据记录:
时间(s):______
位移(m):______
位移投影(m):______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投影,并与实际位移进行比较,分析位移投影与斜面倾角和物体位移的关系。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小心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无误。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斜面的倾角,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延伸:
1. 尝试改变斜面的倾角,观察位移投影随斜面倾角变化的规律。
2.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在斜面上的位移投影的差异。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位移投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位移测量实验报告
![位移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41344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8.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常用位移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位移测量是指测量物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根据测量原理,位移测量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物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如尺测法、光电法等。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来间接计算位移,如电涡流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差动变压器等。
三、实验仪器1. 电涡流传感器2. 霍尔传感器3. 差动变压器4. 数字示波器5. 螺旋测微器6. 计算机7. 数据采集卡四、实验内容1. 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涡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掌握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的测量方法。
(2)实验步骤:①将电涡流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平台上,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②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波形。
③通过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记录不同距离下的输出信号波形。
④分析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曲线。
2. 霍尔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掌握霍尔传感器位移特性的测量方法。
(2)实验步骤:①将霍尔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平台上,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②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波形。
③通过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记录不同距离下的输出信号波形。
④分析霍尔传感器位移特性曲线。
3. 差动变压器位移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原理与应用,掌握差动变压器位移特性的测量方法。
(2)实验步骤:①将差动变压器固定在实验平台上,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②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波形。
③通过调整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记录不同距离下的输出信号波形。
④分析差动变压器位移特性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涡流传感器位移特性曲线:随着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加,输出信号逐渐减小,呈线性关系。
实验报告位移测量
![实验报告位移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1f9b5e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位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使用位移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的操作步骤;3. 分析位移传感器的性能,验证其测量精度;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位移测量是利用传感器将物体的位移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变化来获取物体的位移量。
本实验采用霍尔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霍尔传感器是一种磁敏元件,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霍尔元件两端会产生电势差,即霍尔电压。
通过测量霍尔电压的变化,可以得出物体的位移量。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霍尔传感器;2. 位移平台;3. 信号调理电路;4. 数据采集系统;5.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将霍尔传感器安装在位移平台上,确保传感器与平台接触良好;2. 连接信号调理电路,将霍尔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送入数据采集系统;3. 打开数据采集系统,设置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4. 将位移平台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位移,观察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霍尔电压变化;5.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位移传感器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位移量(mm) | 霍尔电压(mV)----------------|----------------0 | 01 | 102 | 203 | 304 | 405 | 502. 实验结果分析(1)霍尔电压与位移量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霍尔电压与位移量呈线性关系。
当位移量为1mm时,霍尔电压为10mV,位移量为2mm时,霍尔电压为20mV,以此类推。
这符合霍尔电压与位移量成正比的原理。
(2)位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霍尔传感器在0~5mm的位移范围内,其测量精度较高,误差较小。
但在超过5mm的位移范围内,误差逐渐增大。
这可能是因为霍尔传感器在较大位移量下的线性度较差。
(3)位移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霍尔传感器的响应速度较快,能够及时反映出位移量的变化。
这对于实际应用中实时监测位移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实验中位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物理实验中位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4dd1ef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f.png)
物理实验中位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实验中,位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描述了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而准确测量位移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验证理论模型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实验中位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一、直观测量法直观测量法是指通过肉眼或仪器直接观察目标物体的移动情况,并对其位移进行估计和记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较粗略测量的情况,比如通过目视观察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或移动距离。
然而,由于人眼视觉的限制以及人为误差的存在,直观测量法在测量精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刻度尺测量法刻度尺测量法是一种基础的位移测量方法,通过使用标有等距刻度的尺子或测量仪器,可以直接读取目标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的位移。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量长度、高度或位移较小的物体,如螺旋测微器可用于测量微小位移。
三、位移传感器测量法位移传感器测量法是一种使用物理传感器来测量物体位移的方法。
常见的位移传感器包括光电、电感、电容和压阻传感器等。
例如,光电传感器通过检测光线的反射或透射来测量物体的位移,电阻变化传感器则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来计算位移。
位移传感器测量法在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适用于对位移要求较高的实验。
四、干涉法测量位移干涉法是一种基于光波干涉原理来测量物体位移的方法。
常见的干涉法包括光栅干涉、迈克尔逊干涉和薄膜干涉等。
这些方法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物体位移,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
干涉法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光学测量以及材料力学等领域。
五、图像处理法测量位移图像处理法是一种利用图像信息进行位移测量的方法。
通过对物体的图像进行采集和处理,通过计算图像中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测量位移。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在无法直接接触物体的测量场景中,例如流体力学实验、机器视觉和运动分析等。
图像处理法在位移测量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非接触性的优势,但对于图像的质量和算法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
总结起来,物理实验中位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多种多样。
快速位移测量实验报告
![快速位移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f8c8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4.png)
快速位移测量实验报告1. 引言快速位移测量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监测结构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形情况,为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本实验旨在使用快速位移测量技术,通过实验手段来探究其测量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我们对快速位移测量的认知。
2. 实验目的1. 了解快速位移测量的测量原理;2. 学习使用激光干涉仪进行快速位移测量;3. 掌握快速位移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4.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快速位移测量技术的可行性。
3. 实验原理快速位移测量技术基于光学原理,利用干涉现象来实现对物体位移的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激光干涉仪,其主要组成为:激光器、分束器、反射镜、干涉板和检测器。
激光器发射出一束单色激光,通过分束器将其分为两束光,其中一束光照射到反射镜上,经过反射后与另一束光发生干涉。
当待测物体发生位移时,反射镜也跟随位移,导致干涉条纹的移动。
通过测量移动的干涉条纹,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位移。
4. 实验步骤1. 调整并固定好激光器和反射镜的位置,使其光线在干涉板上发生干涉;2. 启动激光干涉仪,调整其参数,使得干涉条纹清晰可见;3. 使用示波器连接检测器,并调整示波器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干涉信号;4. 将待测物体放置在反射镜前,并固定好;5. 通过控制待测物体的运动,生成不同位移的干涉信号;6. 利用示波器记录不同位移下的干涉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7.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位移与干涉信号的关系曲线,得出实验结果。
5.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绘制了不同位移下的干涉信号曲线,并发现其与位移之间呈线性关系。
这证明了快速位移测量技术的可行性,并说明该方法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位移。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极短时间内进行位移测量时,由于设备的响应速度限制,可能会出现信号采集不完全或者干扰较大的情况。
这将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为了提高快速位移测量的精度,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设备的响应速度,并针对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物理实验测量物体的位移
![物理实验测量物体的位移](https://img.taocdn.com/s3/m/6878d4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e.png)
物理实验测量物体的位移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探索各种理论。
在物理实验中,测量物体的位移是一项基本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物理实验测量物体位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合适的方法准确测量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位移,并分析位移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物体:选择一个适宜的物体,可以是一个小球或挂在弹簧上的质量。
2. 平面:将物体放在一个平坦的水平面上,确保实验环境没有明显的干扰。
3. 标尺:使用具有足够刻度的标尺来测量物体的位移。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仪器、材料整理好,确保实验环境安全整洁。
2. 定义参考点:选择一个固定的参考点,如实验台角上的一个标记点。
这个点将作为物体位移的起始点。
3. 就位:将物体放置在平面上,并确保物体平稳。
调整位置、角度等,使物体处于最佳状态。
4. 记录初始位置:使用标尺测量物体与参考点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这个数值将作为物体的初始位置。
5. 进行实验:对物体施加一个合适的力,使其发生位移。
可以是推、拉、拉动弹簧等方式。
6. 记录位移:在物体发生位移时,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新位置,并记录下来。
这个数值将作为物体的位移。
7.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物体的位移,可以使用公式 d = x -x0,其中 d 表示位移,x 表示最终位置,x0 表示初始位置。
8. 结论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四、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环境安全、整洁和稳定,避免外界干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 仪器准确性:使用准确度较高的仪器进行测量,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3.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要轻柔稳定,尽量减小误差的产生。
避免物体的旋转、晃动等不必要的动作。
4. 记录准确性: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尽量准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 数据处理:在计算物体位移时,注意使用正确的公式和数据,避免出错。
位移实验_精品文档
![位移实验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e7a25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3.png)
综合实验二位移实验(一)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及其特点。
二、基本原理利用电容C=εA/d和其它结构的关系式,通过相应的结构和测量电路可以选择ε、A、d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则可以有测谷物干燥度(ε变)、测位移(d变)和测量液位(A变)等多种电容式传感器。
本实验采用的传感器为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如图2-9所示:它是有二个圆筒和一个圆柱组成的。
设圆筒的半径为R;圆柱的半径为r;圆柱的长为x,则电容量为C=ε2 x/ln(R/r)。
图中C1、C2是差动连接,当图中的圆柱产生∆X位移时,电容量的变化量为∆C=C1-C2=ε2 2∆X/ln(R/r),式中ε2 、ln(R/r)为常数,说明∆C与位移∆X成正比,配上配套测量电路就能测量位移。
图2-9 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
四、实验步骤1.测微头的使用和安装参阅实验九。
按图2-10将电容传感器装于电容传感接主机箱电压表的Vi器实验模板上,并按图示意接线(实验模板的输出VO1n)。
2.将实验模板上的Rw调节到中间位置(方法:逆时针转到底再顺时针转3圈)。
3.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v挡,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旋转测微头改变电容传感器的动极板位置使电压表显示0v,再转动测微头(同一个方向)5圈,记录此时的测微头读数和电压表显示值为实验起点值。
以后,反方向每转动测微头1圈,即△X=0.5mm位移,读取电压表读数(这样转10圈读取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将数据填入表6,出X—V实验曲线(这样单行程位移方向做实验可以消除测微头的回差)。
迟滞误差4.根据表6据计算电容传感器的系统灵敏度S、非线性误差δL 、δ。
H5.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图2-10 电容传感器位移实验安装、接线图表6 电容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值。
位移指令实验报告
![位移指令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a1b8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1.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位移指令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位移指令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位移指令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译器:Keil uVision53. 微控制器:STC89C52三、实验原理位移指令(Shift Instruction)是计算机汇编语言中的一种基本指令,用于对寄存器或内存单元中的数据进行移位操作。
根据移位方向,位移指令可以分为逻辑移位和算术移位两种。
逻辑移位指令用于无符号数,而算术移位指令用于有符号数。
逻辑移位指令包括:SHL(逻辑左移)、SHR(逻辑右移)、SAL(算术左移)、SAR (算术右移)。
循环移位指令包括:ROL(带进位的左循环移位)、ROR(带进位的右循环移位)、RCL(带进位的左循环移位)、RCR(带进位的右循环移位)。
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位移指令的基本操作(1)编写程序,实现将寄存器A中的数据左移1位。
(2)编写程序,实现将寄存器B中的数据右移1位。
(3)编写程序,实现将数据存储单元[30H]中的数据左移2位。
2. 实验二:位移指令的应用(1)编写程序,实现将数据存储单元[30H]中的数据右移3位,并将结果存储到寄存器C中。
(2)编写程序,实现将数据存储单元[40H]中的数据左移4位,并将结果存储到寄存器D中。
(3)编写程序,实现将寄存器E中的数据循环右移5位,并将结果存储到数据存储单元[50H]中。
五、实验步骤1. 打开Keil uVision5,创建一个新的项目。
2. 在项目中添加一个新的C文件,命名为“位移指令实验.c”。
3. 编写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程序代码。
4. 下载程序到STC89C52微控制器。
5. 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分析(1)将寄存器A中的数据左移1位后,结果应与原数据左移1位后的结果相同。
(2)将寄存器B中的数据右移1位后,结果应与原数据右移1位后的结果相同。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使用方法分享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使用方法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c1fa1b1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c.png)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使用方法分享位移测量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在工业制造、土木结构、机械设计以及自动化控制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分享位移测量实验技术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引言位移测量是指通过使用传感器等装置来准确测量物体或物体上某点的位置变化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位移测量装置包括光学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拉线式传感器等。
不同的装置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要求,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
二、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是位移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利用光电效应,通过检测光信号的变化来测量位移。
光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非接触等优点,因此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使用光学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光路通畅,避免受到外界光源的干扰。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测量距离和工作环境,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位移。
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光学传感器类型,如激光位移传感器、线性编码器等。
三、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压电效应进行位移测量的技术。
它通过压电材料的变形来实现位移的测量。
压电传感器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领域。
在使用压电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刚性连接,避免引入误差。
其次,要防止传感器受到外界力的干扰,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最后,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压电材料和传感器型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拉线式传感器拉线式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测量拉线长度来实现位移测量的技术。
它利用拉线的伸缩变化来反映被测物体的位移变化。
拉线式传感器具有简单、易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物体位移的测量。
在使用拉线式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证拉线的张紧度合适,避免产生过大的误差。
其次,要在测量过程中保持拉线的稳定性,避免拉线破裂或脱离装置。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方法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1e063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b.png)
位移测量实验技术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位移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方法。
通过对物体的位置变化进行精确测量,可以获得有关物体运动、形变和振动等参数的数据,进而为研究、设计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常见的位移测量实验技术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包括光学方法、电子方法、机械方法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技术方法。
光学方法是一种非接触的位移测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传播和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位移。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激光干涉法和光栅法。
激光干涉法利用激光光束的干涉现象,在测量物体的表面产生干涉条纹,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移。
光栅法则是利用光栅的特性,在物体表面形成光栅条纹,通过分析条纹的变化,也可以测量位移。
这些光学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非接触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测量微小位移、形变和振动等领域。
不过,光学方法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消除干扰光源和噪声。
电子方法是采用电子元器件进行位移测量的技术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电阻应变片和电容应变片。
电阻应变片利用金属电阻的变化来测量位移,其原理是电阻的大小与金属的拉伸或压缩程度有关,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可以确定位移。
电容应变片则是利用电容的改变来测量位移,其原理是电容与金属材料之间的距离与电容值成反比,通过测量电容的变化可以确定位移。
这些电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和控制领域。
机械方法是一种利用机械装置进行位移测量的技术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测微计和测量平台。
测微计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通过读取测微计上的刻度或数字显示,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移。
测量平台则是一种用于固定和移动物体的平台,通过测量平台的移动距离可以确定位移。
这些机械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线、实验室和现场测量等领域。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位移测量实验技术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技术方法也值得关注。
如声波、电磁波等无线传感器方法,通过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测量位移并传输数据,实现了实时监测和控制。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实验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ebbf67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0.png)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实验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和探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位移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装置:1. 一根平直的轨道2. 一个小车3. 一个计时器4. 一卷纸带5. 一只铅笔实验流程: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 将轨道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并确保其平整无扭曲。
2. 将小车放在轨道的起点,确保其与轨道接触面光滑。
3. 将计时器设置并放置在距离轨道起点的适当位置,以便方便观察和操作。
4. 将纸带从计时器上方穿过,沿轨道拉直,并固定于轨道末端。
实验步骤2:开始实验1. 在进行实验前,先确认计时器的归零状态,确保准确计时。
2. 轻推小车,使其沿轨道运动。
3. 当小车到达轨道末端时,立即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同时铅笔通过纸带上的孔记录下此刻的位置。
4. 观察小车的位置并持续记录,直到小车停止运动。
实验步骤3:数据处理1. 通过纸带上记录下的位置数据,计算出小车在每个时间点的位移。
2. 根据时间间隔以及位移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表。
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是物体位置变化的量度,实验数据记录了随时间变化的位移值。
根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2.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实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看出速度在不同时间段内有所变化,即物体的速度在运动过程中并不是保持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改变。
3. 速度的变化与位移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表,我们可以看到速度的变化趋势与位移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联系。
当物体的位移增加时,速度也相应增加;当物体的位移减少时,速度也会相应减小。
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移实验设计
![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移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188b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9.png)
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移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观察和研究化学反应平衡的位移情况,从而加深对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当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以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以一个常见的可逆反应为例:N₂(g) + 3H₂(g) ⇌ 2NH₃(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如增加 N₂或 H₂的浓度)时,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更多的 NH₃;当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如移走NH₃)时,平衡也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则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会向着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仪器:具支试管注射器橡皮塞导管水槽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2、药品:二氧化氮(NO₂)气体(红棕色)四氯化碳(CCl₄)浓硝酸(HNO₃)铜片稀硫酸(H₂SO₄)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在具支试管中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观察此时气体的颜色(红棕色)。
(2)用注射器通过橡皮塞向试管中缓慢注入适量的四氯化碳液体,振荡试管,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3)解释实验现象:四氯化碳不与二氧化氮反应,但它能溶解二氧化氮,使得二氧化氮的浓度降低。
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变浅。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取一支具支试管,装入少量的二氧化氮气体,塞上橡皮塞,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2)再将试管取出,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3)解释实验现象:二氧化氮气体存在着以下平衡:2NO₂(g) ⇌N₂O₄(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心理位移实验报告
![心理位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83642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d.png)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在心理学领域,心理位移(Cognitive Displacement)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态度或经验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如人们常常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或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理位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心理位移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情绪状态:积极情绪 vs. 消极情绪)× 2(性别:男性 vs. 女性)的被试间设计,共分为四个实验组。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描绘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场景)、问卷(测量被试的心理位移程度)。
3. 实验程序(1)首先,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并确保其理解实验要求。
(2)接着,将图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代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3)将被试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观看积极情绪图片、消极情绪图片、积极情绪图片后回答问卷、消极情绪图片后回答问卷。
(4)被试观看图片后,立即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情绪体验、认知评价、心理位移程度等。
(5)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情绪状态对心理位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心理位移程度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p < 0.05)。
这表明,情绪状态对心理位移具有显著影响。
2. 性别对心理位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性别对心理位移的影响不显著(p > 0.05)。
这表明,在心理位移过程中,性别差异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状态对心理位移具有显著影响。
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心理位移,即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
这可能是因为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认知资源更丰富,有利于与他人建立共鸣。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性别对心理位移的影响不显著。
这表明,在心理位移过程中,性别差异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然而,这一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五、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心理位移在认知过程中的存在,并揭示了情绪状态对心理位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验二位移实验(一)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结构及其特点。
二、基本原理利用电容C=εA/d和其它结构的关系式,通过相应的结构和测量电路可以选择ε、A、d三个参数中,保持二个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则可以有测谷物干燥度(ε变)、测位移(d变)和测量液位(A变)等多种电容式传感器。
本实验采用的传感器为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如图2-9所示:它是有二个圆筒和一个圆柱组成的。
设圆筒的半径为R;圆柱的半径为r;圆柱的长为x,则电容量为C=ε2πx/ln(R/r)。
图中C1、C2是差动连接,当图中的圆柱产生∆X位移时,电容量的变化量为∆C=C1-C2=ε2π2∆X/ln(R/r),式中ε2π、ln(R/r)为常数,说明∆C与位移∆X成正比,配上配套测量电路就能测量位移。
图2-9 圆筒式变面积差动结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
四、实验步骤1.测微头的使用和安装参阅实验九。
按图2-10将电容传感器装于电容传感接主机箱电压表的Vi器实验模板上,并按图示意接线(实验模板的输出VO1n)。
2.将实验模板上的Rw调节到中间位置(方法:逆时针转到底再顺时针转3圈)。
3.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v挡,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旋转测微头改变电容传感器的动极板位置使电压表显示0v,再转动测微头(同一个方向)5圈,记录此时的测微头读数和电压表显示值为实验起点值。
以后,反方向每转动测微头1圈,即△X=0.5mm位移,读取电压表读数(这样转10圈读取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将数据填入表6,出X—V实验曲线(这样单行程位移方向做实验可以消除测微头的回差)。
迟滞误差4.根据表6据计算电容传感器的系统灵敏度S、非线性误差δL 、δH。
5.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图2-10 电容传感器位移实验安装、接线图表6 电容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值。
(二)计算:(1)计算系统灵敏度:ΔU平均=(0.350-0.000)/6=0.0583mVΔX平均=2mmS=ΔU平均/ΔX平均=0.0292mV/mm(2)计算非线性误差:拟合直线:y=0.06x-0.01Δm =0.01mVy FS=0.35mVδL =Δm平均 / y FS×100%=2.857%(3)计算迟滞误差δH=0.01/ y FS*100%=2.857%六、误差分析:(1)实验仪器经常使用过后,有些许磨损,影响其精确度,进而造成误差。
(2)读数不稳定造成误差。
(3)因操作者在操作时的习惯和熟练度造成误差(二 ) 直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 H =K H IB ,当霍尔元件处在梯度磁场中运动时,它的电势会发生变化,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位移测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霍尔传感器实验模板、霍尔传感器、测微头。
四、实验步骤1.霍尔传感器和测微头的安装、使用参阅实验九。
按图2-11意图接线(实验模板的输出VO1接主机箱电压表的Vin),将主机箱上的电压表量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2v挡。
2.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电源,调节测微头使霍尔片处在两磁钢的中间位置,再调节R W1使数显表指示为零。
图2-11 霍尔传感器(直流激励)位移实验接线示意图3.以某个方向调节测微头2mm位移,记录电压表读数作为实验起始点;再反方向调节测微头每增加0.2mm 记下一个读数(建议做4mm位移),将读数填入表8。
作出V-X曲线,计算不同测量范围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与迟滞误差,关闭电源。
五、思考题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六数据分析及处理霍尔式传感器位移实验特性曲线:(二)计算:(1)计算系统灵敏度:ΔU平均=(12.045-3.145)/6=1.483mVΔX平均=2mmS=ΔU平均/ΔX平均=0.742mV/mm(2)计算非线性误差:拟合直线:y=0.739x+3.071Δm =0.109mVy FS=8.9mVδL =Δm平均 / y FS×100%=1.225%(3)计算迟滞误差δH=0.03/ y FS*100%=0.337%七、误差分析(1)实验仪器经常使用过后,有些许磨损,影响其精确度,进而造成误差。
(2)读数不稳定造成误差。
(3)因操作者在操作时的习惯和熟练度造成误差八、思考题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答:由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知,UH =KHIB;也就是说霍尔元件实际感应的是元件所在位置的磁场B的大小(在电流I一定的情况下),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性实际上反映了空间磁场的线性分布,也就是说,它揭示了元件测量处磁场的线性分布。
(三)电涡流传感器位移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基本原理通过交变电流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金属体处在交变磁场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金属体内产生电流,该电流在金属体内自行闭合,并呈旋涡状,故称为涡流。
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导体的电阻率、导磁率、厚度、线圈激磁电流频率及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等参数有关。
电涡流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磁场能量,从而改变激磁线圈阻抗,涡流传感器就是基于这种涡流效应制成的。
电涡流工作在非接触状态(线圈与金属体表面不接触),当线圈与金属体表面的距离x以外的所有参数一定时可以进行位移测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电涡流传感器实验模板、电涡流传感器、测微头、被测体(铁圆片)。
四、实验步骤1.观察传感器结构,这是一个平绕线圈。
测微头的读数与使用可参阅实验九;根据图2-12装测微头、被测体、电涡流传感器并接线。
图2-12 电涡流传感器安装、按线示意图2.调节测微头使被测体与传感器端部接触,将电压表显示选择开关切换到20V挡,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主机箱电源开关,记下电压表读数,然后每隔0.1mm 读一个数,直到输出几乎不变为止。
将数据列入表83.根据表8据,画出V-X曲线,根据曲线找出线性区域及进行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即曲线线性段的中点),试计算测量范围为1mm与3 mm时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可以用端基法或其他拟合直线)。
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五、思考题1.电涡流传感器的量程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需要测量±5mm的量程应如何设计传感器?2.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非接触位移测量时,如何根据量程使用选用传感器?六、数据分析及处理 (一)作图:(2)电涡流传感器位移实验特性曲线:(二)计算:(1)由特性曲线知,线性起点为0.00mm 处,线性范围为0.00——1.00mm 之间。
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点:1.00/2=0.05mm (2)范围为1mm 与3 mm 时的灵敏度和线性度:()∑∑∑∑∑--=22i i i i i i x x n y x y x n k =0.219()∑∑∑∑∑∑--=222iiii iiix x n y x x y x b =3.443可得拟合直线为y=0.219x+3.443七、误差分析(1)由于直线位移执行器与传感器存在非线性区间,所以导致通过实验所测得数据的特性曲线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
(2)实验仪器经常使用过后,有些许磨损,影响其精确度,进而造成误差。
(3)读数不稳定造成误差。
(4)因操作者在操作时的习惯和熟练度造成误差八、思考题:1.电涡流传感器的量程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需要测量±5mm的量程应如何设计传感器?答:根据电涡流效应制成的传感器称为电涡流式传感器。
按照电涡流在导体内的贯穿情况, 此传感器可分为高频反射式和低频透射式两类, 但从基本工作原理上来说仍是相似的。
电涡流式传感器最大的特点是能对位移、厚度、表面温度、速度、应力、材料损伤等进行非接触式连续测量, 另外还具有体积小, 灵敏度高, 频率响应宽等特点, 应用极其广泛。
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处于检测线圈形成的电磁场中的工件及周围空间区域列出麦克斯韦方程及定解条件,然后进行求解,以确定检测线圈的阻抗特性的变化与被检工件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非接触位移测量时,如何根据量程使用选用传感器?答:电涡流传感器采用的是感应电涡流原理,当带有高频电流的线圈靠近被测金属时,线圈上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便在金属表面上产生感应电流,电磁学上称之为电涡流。
电涡流效应与被测金属间的距离及电导率、磁导率、几何尺寸、电流频率等参数有关。
通过电路可将被测金属相对于传感器探头之间距离的变化转化为电压或电流变化。
电涡流传感器就是根据对金属物体的位移、振动等参数的测量。
(四)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本实验采用的是传光型光纤,它由两束光纤混合后,组成Y型光纤,半圆分布即双D分布,一束光纤端部与光源相接发射光束,另一束端部与光电转换器相接接收光束。
两光束混合后的端部是工作端亦称探头,它与被测体相距X,由光源发出的光纤传到端部出射后再经被测体反射回来,另一束光纤接收光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量,而光电转换器转换的电量大小与间距X有关,因此可用于测量位移。
三、器件与单元主机箱、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反射面。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2-13意安装光纤位移传感器和测微头,二束光纤分别插入实验模板上的光电座(其内部有发光管D和光电三极管T )中;测微头的安装、使用可参阅实验九附: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
其他接线接图2-13。
图2-13光纤传感器位移实验接线图2.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机箱电源开关。
调节测微头,使光反射面与Y、使主机箱中的电压表(显示选择开关打到型光纤头轻触;再调实验模板上的RW20V挡)显示为0V。
3.旋转测微头,被测体离开探头,每隔0.1mm读取电压表显示值,将数据填入表9根据表9据画出实验曲线,计算测量范围1mm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及迟滞误差,关闭电源。
五、思考题光纤位移传感器测位移时对被测体的表面有些什么要求?六、数据记录及处理(二)光纤位移传感器特性曲线:(三)测量范围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及迟滞误差(1)计算7.80mm-9.30mm系统灵敏度:ΔU平均=[(2.465-1.720)+(1.720-0.720)+(0.720-0.000)]/3=0.822mVΔX平均=0.50mmS=ΔU平均/ΔX平均=0.822mV/0.50mm=1.644mV/mm(2)计算非线性误差:拟合直线:y=1.745x-13.7635Δm= 0.1525mVy FS=2.465mVδL =Δm平均 / y FS×100%=6.19%(3)计算迟滞误差δH=0.03/ y FS*100%=1.217%七、误差分析(1)实验仪器经常使用过后,有些许磨损,影响其精确度,进而造成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