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法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节法律是什么?——元问题(终极问题)变性人变型后,夫妻双方是否还是婚姻关系?私法or公法?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结婚登记是法律效果防止重婚确保婚姻制度的稳定生育制度的稳定法理学是理解法律背后的东西公共场所拿枪自杀?出卖自己的身体器官?卖淫并非犯罪遇到问题查法律——没有法律找原则这是什么案件刑法or民法?找法律——没有——是否是立法者故意不规定(立法的空缺)或不予受理的情形剩下的法律必须处理若应对规定而未规定——法律的漏洞——原则、习俗、判例等有很多案件没有答案法律条文如同电脑的数据数据——程序——设计条文——方法——理念理念是用来熏陶的法律学习的方法而非条文“理”——原理是最终的解释“学”——不立法比立法更好有些是历史形成的立法也应保持克制如果社会能凭自身有序调节就不应立法法律调整的限度在哪里?法律是一种规范规范是需要的遵守的效率or安全对一个社会来说,一定程度上违法犯罪是必须的。
法律规范来源于生活。
法律调整的度在哪里?——法律调整是需要成本的违法犯罪的变动体现社会的进步。
法律管控不能预测社会进步、活力的因素。
法律是管大多数普通人第二节法律是什么?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它认识之前有前见对法律的前理解认识之前有概念没有概念不会理解人会抽象出来概念把不同的概念区分开自然规范:与人无关技术规范:人类认识自然(某个法则性的关系)并成为人类自身的东西社会规范:人与人的关系1.法律调整的是一个人与他人发生互动的行为不互动法律不调整必须是互动才调整不影响别人就行法律进入的领域中如何对它进行克制为什么法律不是调整人“行动”的规范?所有动物都只有行为没有行动(行动是人可以控制)行动只有人做的出来但对无意识的动作(行为)也要负责所以法律调整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行动可以是个人的行为可以是群体的行为或国家的行为2.行为在法律中表现为可为、勿为、应为本身能够自己调节的法律尽量不应管三个表现构成规则规则如何构建制定认可3.法律不解释法律则不可用不解释法律不能构建法律体系美国宪法只有陆军和海军后解析为所有的军事力量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解释对法律的形成起到了规范作用制度不是规定的,而是有人在其中的运行4.内在的是权利和义务外在要素法律的三个要素【规则(房间-对号入座分门别类)原则(大堂经理)概念(砖头)+技术要素(粘合剂)】法律条文来表现三个法律要素(成文法中所有条文具有逻辑关系)法律条文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把所有法律文件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法律部门——把所有部门放在一起构成法律体系——法系(通过法律移植)形成整体框架思维5.①法律来源于权威——法律是权威性、强迫性的规范(第二原理,第一原理是法律平等)所以法律是国家机器的强制②但是程序性强制③法律是威慑性的强制可用可不用必要的时候才介入法律最核心、最本质的是什么?—意志是意志的反映和落实意志来自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条件等因素以秦俑和秦剑为例第三节课1.意志来源于客观世界2.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关系)决定意志例:叔孙通定朝仪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意志的产生3.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社会共同意志对国家意志也产生重要的影响4.国家意志再表达为法律5.“法律”在现代出现,古代是“法”或“律”。
法理学考试笔记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一、西方法学历史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10)振兴——20世纪50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11)流派——70年代:经济分析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
二、中国法学历史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明德慎刑”“以德配天”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法学曾成为“显学”。
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明末进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为独立学科,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一、法学方法论释义法学方法论: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
两个层次:①法学方法论的原则②各种法学方法二、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3)坚持社会现象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4)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反对两种倾向:教条主义、虚无主义。
法理学(马工程)期末背诵版

法理学(马工程)期末背诵版●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第一节法的概念●现代汉语中●广义的“法律”: 指法律的整体。
●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等●狭义的“法律”: 全国人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西文中的“法”、“法律”●第二节法的本质●资产阶级法学家●意志说、命令说: 法实证主义代表人物主张命令说●规则说:法实证主义后期, 以哈特为代表●判决说: 法现实主义●行为说、社会控制说: 社会学法学●事业说: 自然法学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本质的论述●法的本质与法的现象是一对范畴, 法的本质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关于法本质的论述●第一、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第二、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第三、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联系●法的阶级本质●法是“意志”的体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节法律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法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 一般性, 概括性的特征●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 法具有指引, 评价, 预测, 教育, 强制等规范作用●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泛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们之间交互行为的准则●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规范●高度的统一性, 极大的权威性●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第四节法的要素●法的要素的特征●个别性、局部性: 表现为一个个元素或个体●多样性和差别性●不可分割性●法律概念●分类●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功能●对法律事实进行定性●为人们认识和评价法律事实提供了必要结构●法律规则●概念: 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结构●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基本分类●性质上●义务性规则: 直接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则●命令式规则: 要求人们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禁止式规则: 禁止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授权性规则: 指示人们可以做出或要求别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权利义务复合规则: 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形式特征上●规范性规则: “假定”、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后果”, 都是明确、肯定和具体的,且可以直接适用, 而不需要加以解释●标准性规则:有关构成部分(事实状态、权利、义务或后果)不甚具体和明确, 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对象加以解释和适用●功能●调整性规则: 控制人们的行为, 使之符合规则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构成性规则: 组织人们按照规则授予的权利(权力)去活动●特点●微观的指导性●可操作性, 即可适用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法律原则●概念: 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标准●分类●政策性原则: 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作出的政策设计或决策, 一般来说事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等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公理性原则●优点和独特功能●较宽的覆盖面●宏观上的指导性●稳定性强●原则和规则的区别●第一●规则在适用时, 要么有效, 要么无效;它或是被遵守, 或是被违反●法律原则的的适用则比较灵活●原则不指明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时将自动发生的法律后果●原则也不规定使他非适用不可的条件●第二●在一个法律体系中, 规则之间如果相互冲突, 其中必有一个是无效的●原则交错的时候(在很多场合同时起作用的有诸多原则), 原则之间的冲突必须根据每一个原则在既定场合(案件)中的相对分量来解决●原则的作用●具有使法律规则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协调性的作用●作为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 是正确进行法律推理的保障●弥补规则的不足●把国家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制在法定、合理的范围●第二章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第一节两种对立的法的起源观●唯心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神意说●父权说●社会契约说●暴力说●心理说●发展说和管理说●唯物史观的法的起源理论●揭示了法的起源的经济根源●揭示了法的起源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法的起源的政治根源●第二节法的起源●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法产生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第三节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奴隶社会的法●封建社会的法●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社会主义社会的法●第四章法的渊源与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的概念●语义●法的历史渊源: 形成法律的历史材料或历史上产生法律原则及规则的行为和事件●法的理论渊源: 指法律制度或法律原则的理论基础●法的效力渊源(法的直接渊源或形式渊源): 意为法的效力的直接来源, 专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本质渊源:指法的本质根源, 即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或经济关系●法的渊源的定义●法的渊源是指与法的效力相联系的法的表现形式●理解研究法的渊源的意义●有利于了解国家不同时期的权利配置情况和立法的特点●有利于建立统一、和谐的法律体系●法的渊源的历史发展●法的渊源的种类●成文法●宪法: 亦称“母法”,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大一法理学期末知识点

大一法理学期末知识点法理学是法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作为大一法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理解法律的原理和逻辑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和总结大一法理学期末知识点。
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1. 法律的概念和定义2. 法律的特征和本质3. 法律的功能和目的二、法律的分类和层级1. 国家法和国际法2. 私法和公法3. 权利和义务法、物权和主权法三、法律适用和解释1. 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2. 法律解释的理论和方式四、法律责任和违法行为1.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构成要件2. 违法行为的概念和分类五、法律主体和客体1. 法律主体的种类和地位2. 法律客体的概念和范围六、法律权利和义务1. 法律权利的形成和保护2.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七、法律程序和司法1. 法律程序的种类和特点2. 司法的概念和职能八、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1. 法律制度的组成和作用2. 法律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以上是大一法理学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同时,在考试中,我们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法律知识与案例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法理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法律素养。
法理学并不仅仅是理论课程,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法律,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模拟法庭、论辩赛等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
希望以上知识点总结对于大家备考法理学期末考试有所帮助。
请大家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师要求,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复习,同时通过解答往年试卷和模拟考试,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祝大家顺利通过法理学期末考试!。
法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王权神授:当时人们将“王”的权力看作是天意或神意的产物。
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也被称为“天子”,代行天在人间行使统治权,王权是神授的,神圣不可侵犯。
德治:是先秦儒家法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主张为政以德,以上率下,以民为本,实施仁政,以德化民,教化天下,以礼导民,各安其分。
以礼教化人民,亲亲尊尊。
孝敬父母,忠于国君。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也称法的制定,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科学立法尊重体现社会规律,民主立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立法指导原则:是用以指导立法实践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立法体制:是指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的制度,涉及哪些国家机关?具有什么性质对待范围的地方权限,以及享有不同性质不同范围的地方权限等各国家机关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步骤和方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准则,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国际法: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通过协调制定和认可并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法律。
简答题夏商西周的法学思想①人们对法的认识有两点:1、法是神意的产物,且产生于神意的法是公正的。
2、统治者的权力来自“神意”②法学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1、王权神授。
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明德慎罚〔王权神授,与神权法观念相适应,人们将王的权力看作天意或神意的产物,最高统治者天子代天在人间行使统治权。
权力的正当性。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命转移说,上天对下界之民,一视同仁,无偏无党,公正的天将统治民众的权利只交给有德之人,保民即为德。
《法理学》考试笔记与重点--马克思主义教材

《导论》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和性质一、法理学的对象1.法学以法为研究对象,先有法律,后有法学2.法理学是法律实践的抽象,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为社会实践服务3.在法学体系中,法理学研究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4.法理学的基础理论性质:①法理学主要研究法的抽象概念和理论②它是一定时代法的精神和理念的表达③法理学为研究法律制度推动法学发展提供方法论④法理学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学意识形态5.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物质基础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
它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三、学习法理学的意义①对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重要意义②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③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1.西方奴隶社会法学家的著名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古罗马文明:①出现了职业法学家集团、法律学校和法学流派②代表人物:帕比尼安、乌尔比安、盖尤斯、保罗、莫迪斯蒂努斯3.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是“兴功惧暴”、“定纷止争”、“吏民规矩绳墨也”4.经学渗透到法律领域,导致了“律学”乘势而兴。
“律学”是一种根据儒学原则对以律为主的成文法进行讲习、注释的法学5.前注释法学派:通过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各种罗马法文献的文字、语言、逻辑的解释和旁征博引,澄清罗马法文献的精确意思后注释法学派: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日耳曼的习惯法、教会法的原理相结合6.人文法学派把罗马法作为整个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把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运用于罗马法研究,以便更有说服力地复兴罗马法7.自然学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手,它反对神性和神权,主张人性和人权;反对专制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和平等;反对人治,主张法治——“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8.哲理法学派:以抽象的概念、保守的理论形式、费解的哲学语言传播天赋人权、自由主义、宪政、法治等启蒙思想的哲理法学派9.历史法学派:以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为特征的历史法学派10.分析法学派:以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对实在法律的逻辑分析为己任11.社会学法学派: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的实效、法律规则生效的手段、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联系12.经济分析法学派:主张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改革法律制度13.批判法学派:以批判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为宗旨14.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宣传非意识形态化、宣布对马克思主义实行“扬弃”15.后现代法学派:以否定资本主义法治原则为特征《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及其意义》1.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2.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律制度,“只有理解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②社会现象普遍联系并相互作用③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正义标准”和体现这种标准的超时空的法律制度3.对于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既不能从法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的精神世界来理解,而必须从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1.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思想;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强调“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2.只对那些民愤不深、人民并不要求处死但又犯有死罪者,方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理学:①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2)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④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⑤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法的概念》1.客观法——抽象的,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客观存在的法律规范主观法——属于主体的并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合法权利2.法: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实在法--现实法、国家法、实然法)《法的本质》1.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法是意志的体现,法以利益为基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3.意志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4.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
法理学期末复习提纲(全,背诵)

法理学(二)期末复习一、题型:全部是主观题理解了就能答出来。
自我救济:不会就凑字数。
给别人机会其实是给自己机会。
(一)问答题18*5=901、要说理由,而不是第一点第二点。
需要法理分析,讲究理由。
例:xxx与司法独立是否有冲突?答:是。
因为……2、可以和老师的观点不一样,但必须讲道理出来。
需要法言法语!不同于大街上吵架的讲理,需要专业性!3、道理既可以来自讲课内容,也可以来自教材内容,也可以来自自己分析出来的内容。
因此,教材和讲课内容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从教材获得启发!(二)论述题1*10=10像小作文,字数是基本,多多益善。
是必要条件!大家用电风扇阅卷!无限接近10但不可以等于10,也会大于0分。
拉开分值的地方。
二、关于给分周老师注重正态分布。
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优势。
法理分析严格上无法达到满分,但是比较可以获得高分。
三、构成比例一考定终身。
重点论文1、“先信”与“先疑”2、集体利益何以正当3、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4、司法与舆论的纠结与分隔5、舆论挟持司法的6、大数法则学会用欧拉图表示所学的一些知识!期末考试重点内容没说的地方都不考!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大家自己来判断。
第一章法律程序一、法律程序1、程序与实体的方面,程序与实体的区分是不是绝对的?有些看起来是程序,但实际上是实体。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法律程序和非法律程序。
考点1:程序与实体的关系前者涉及到人的纠纷,纠纷的处理通过法律程序所导致的结果,法律程序导致的结论的正当性来自于哪里?是程序还是实体?罗尔斯的三个程序,赌博只关心程序,和实体无关。
愿者服输,这个结果是否具有正当性?实体上评价是不正当,但是愿者服输说明参与者是认可的,有正当性,因为两个人都同意了这个程序。
买彩票也是。
实体上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你拿500万?但我们承认这个程序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正当性,因为程序是正当的,程序之所以正当是因为大家都同意。
公安说不正当是从实体出发,但是参与者从程序本身出发。
司法考试法理学重点学习笔记

司法考试法理学重点学习笔记第一章、法的本质和特征一、法、法律词义,广狭义的法律(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我们所要研究的法笼统地指"国法",外延是指①成文法②判例法③习惯法or不成文法④其他执行国家法职能的法(如教会法)"国法"是核心问题,其他的说法无非是学者围绕国法而提出的自己的认识。
我国的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是指包括宪法、基本法律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狭义的是指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二、法的本质(如何认识法的本质?)(区分本质现象、内容形式、实然应然)(意阶利vs.规共正)1.法的意志性和规律性1)阶级意志性: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把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是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或者是根本意志。
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团体或者每个成员的个别意志,统治阶级会通过惩罚的手段,迫使与统治阶级意志冲突的个别意志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一定情况下,法的内容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
包括共同利益和缓和阶级矛盾反映被统治阶级愿望和要求的内容。
但这只是局部利益2)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决定,是受客观规律制约,客观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的经济关系a.法律具有规律性,它是在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b.不能把法律等同于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法律不完全客观,它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3)总之,法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是法的内在矛盾关系。
主观上看法具有阶级性,客观上看具有物质制约性(即规律性)要避免唯意志论和宿命论4)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①神意论―托马斯.阿奎那!神的智慧②理性论―古罗马西塞盖尤斯!认为法是最高的理性③规范论―英国托马斯.霍布斯!法是主权者的命令④社会控制论―美国庞德!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⑤意志论―法国卢梭!法是人民的意志⑥自由论―德国康德\黑格尔⑦事物性质论―法国孟德思鸠⑧民族精神论―德国卡尔.冯.萨维尼⑨利益论―德国鲁道夫.冯.耶宁三、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的规范1)行为是法律调整的对象2)法律的规范性a.法律具有概括性(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b.法律的构成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法律规范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很高的效率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or认可1)制定or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认可的三种情况)2)法律的国家性:①以国家名义创制②适用范围以国家主权为界域③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3)法律的普遍性(在一国领域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1)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a.法律的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而法律规范主要就是规定权利义务b.法律对人的调整主要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c.权利义务是法律主体地位的体现,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有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特点2)法律的利导性这是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机制而派生的特征,法律通过规定人们权利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4.通过程序强制予以实施1)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a.有些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不具有国家性,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重要区别b.国家强制力不等于纯粹的暴力,它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c.国家强制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2)法律的程序性法律强制实施是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实现的第二章、法律历史一、法律起源的原因:1.经济因素:任何社会规范的存在都是在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法理学考试知识点

法理学考试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法理学考试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法理学呢,就是研究法律这一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
简单说就是去琢磨法律为啥产生啊,法律本身是个啥玩意儿,法律怎么运行之类的。
②重要程度:在法学学科里那是老大哥的地位啊。
就像是大楼的地基,如果不懂法理学,那法学其他的科目学起来就跟漂浮在空中一样没根。
比如学民法怎么判案子,宪法为啥那么规定,如果没有法理学对法律基本原理的阐释,根本就理解不深。
③前置知识:学生得有点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社会的基本秩序和规范有个基础的认识。
像明白为啥红灯停绿灯行这种最基本的规范逻辑。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可多了去了。
要是你想当个律师或者法官,还没点法理学的知识,那怎么能从法律的本质上去理解法律条文,做到准确运用法律呢?好比你仅凭习惯给人指路,但懂得地理知识后就能科学准确地指路,法理学就相当于法律学习的地理知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法理学就像树的主干,各个部门法学像树枝。
它是众多法学知识的源头一样的存在。
②关联知识:和宪法、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学紧密相连。
比如宪法里的权力分配和法理学中的权力制衡理论就相关。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概念很抽象。
像法的价值这些概念,什么公平、正义,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关键点在于理解法律背后各个概念的真实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相当重要。
考查方式多样,有直接考概念含义的选择题,也有考原理分析案例的论述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法的渊源:就是法律的来源。
这就好比水源,水从哪里流过来的呢。
例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那就是好多法律的渊源。
像其他的法律很多规定不能和宪法冲突,因为那是它的源头之一啊。
- 法的效力:就是法律在啥时候、啥地方、对啥人有效。
比如中国刑法在中国境内对本国公民都有效,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也按照中国刑法处理呢。
这就像是一个游戏规则在特定场地对参与者都是有效的。
②特征分析:- 法律具有规范性。
大一法理学期末知识点归纳

大一法理学期末知识点归纳法理学是一门关于法律和法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学科。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学期的法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归纳总结一些大一法理学期末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第一部分:法的本质与特征法是指国家规定并强制实施的社会规范。
在法理学中,我们探讨了法的本质与特征。
法律的本质包括意义、内容和特征。
1.1 法律的意义法律既是一种行动准则,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又是一种统一秩序的手段,协调社会各个成员的利益关系。
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1.2 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内容包括正义、公正、效率、权威等方面。
正义是法律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
公正是法律的一项重要价值,要求法律对每个人都公平适用。
效率是法律的追求目标,指的是法律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益。
权威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1.3 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一定的一般性、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动性。
强制力是法律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质。
一般性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体差异。
稳定性是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规范应当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宜频繁变更。
变动性是法律的针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特征,法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第二部分:法律关系和法的决定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下,人们之间因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成立和变化是由法律决定的。
2.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主体人和客体人。
客体是法律关系的对象,包括人的行为、人的状态和事物。
内容是法律关系的核心,体现了法律关系的权责义务。
2.2 法的决定法的决定是指法律规范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实现和确定的过程。
法的决定包括制定、解释和适用。
制定指的是国家或有关机关通过适当的程序确定法律规范。
法理学期末笔记重点

第一章法学学第一节法学概述一、法学词源★(一)中国“法学”之词源1.先秦时期有“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那时刑、名、法、术各成一学,“法学”是其中之一。
2.“法学”一词首见于南齐。
3.古代中国之法学主要是介绍法律的“知识”,今天的“法学”一词是19世纪西学东渐的产物。
(二)西方“法学”之词源1.古罗马,法学一词为iura。
2.现在英语中用legal science 或science of law和jurisprudence指称法学或法律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概念1.法学的研究对象即法学研究些什么或研究的客体问题。
2.古罗马给法学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务的知识;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
(二)西方不同学派研究的侧重点1.价值法学倾向:侧重于寻找法律的最高价值或最高目标,探究法与道德、法与正义的联系,探究法律的一般原则,探究两罚的标准,探究作为法律之源的自然理性、人性、神的理性等。
2.规范法学倾向:法学应着重研究实在法,特别是研究国家法的规范及其结构要素,尤其应当注重对各种法律概念的分析。
3.社会法学倾向:注重对社会中的“活法”的研究,应当研究与社会的关系、法的功能、法的实际效果、研究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等。
4.美国综合法学:将法的价值研究、规范研究、社会事实研究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法学家关注的法学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法学家研究的法律只指国家法,甚至只指国家颁布的“律”、“刑统”之类。
2.具体对象:(1)先秦:着重研究“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礼”在治理国家中的功能关系。
(2)秦汉以降:着重解释与宣传国家法,故法学以“律学”形式出现。
(3)进入20世纪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对价值法学、规范法学、社会法学思潮均有介绍,唯在“法律”的外延方面,国家法一元论传统仍强劲,已经开展国际法研究。
(4)1949年以后:法学研究对象定为国家与法,阶级斗争。
(5)改革开放后:法学研究的对象复归于法律。
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 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 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 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 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法理学期末必备知识点

一.绪论法——统治阶级意志国家制定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行为规范体系(这个含义就是基本特征的基础,记住这个就是两个知识点嘤嘤嘤)法学——法律科学法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研究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法律制度关联性分类——认识论(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律制定到实施(立法学司法学法律解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法学本科边缘法学)法理学——法学体系中重要学科法和法律现象一般规律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法的创制实施一般理论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自然法学派理性至上理性主义天赋人权自然法优于一切下位法恶法非法孟德斯鸠卢梭分析法学派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实在法优先排除人的好恶恶法亦法边沁奥斯汀社会法学派现实的法学反对形式上逻辑研究法律社会性实际效果庞德二.法的特征与本质法的词义——中国,哲理(道理天理)典章(法律法律制度)西方,主观法(人定法法律权利)客观法(自然法法律规则)当代中国的法律(我们老师不考)法的基本特征(分为两块,一个是三种规范,一个是法的特征):1.三种规范自然规范(自然规律,调整自然关系)技术规范(调整自然人类生产资料);社会规范(人与人宗教道德法律)2.法的基本特征(简答题,国家2个,行为1个,权利义务1个)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无特殊象征标志国家制定认可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强制性程序性调整行为规范性普遍性权利义务为内容权利义务的一致性3.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论述题可能)程序对效率法律权威人权正义的保障正义——实体正义(强调结果法律适用上的结果事实认定结果裁判结果)程序正义(过程步骤方法)正义不仅要实现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坚持程序正义有利于实现实体正义不仅是工具性价值有其独立的价值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法的本质(一句话)——被社会客观的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物质制约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统治阶级作为一个长远的整体利益的表达三.法的起源和演进法的起源(起源的原因和规律)原因(四个,往马哲想)——物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up-私有财产出现-社会分工up-产品交换普及-生产和交换规则出现-法律产生政治贫富差距加大-阶级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and法律出现社会社会发展-社会事务庞杂-原始社会习惯已经无法适应解决-法律出现意识社会经济up-独立意识up规律(三个,个别、氏族、一体独立)个别调整—规范性调整氏族习惯—习惯法—制定法与道德、宗教规范浑然一体—相对独立法的演进法的历史类型——经济基础阶级意志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法系——共性共同历史传统构成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海洋法法系)归纳性思维类比推理制定法判例法(正式渊源)普通法衡平法(法律分类的基础)对抗制程序当事人主义(诉讼和判决程序)经验主义(哲学倾向)大陆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罗马法系)演绎性思维制定法公法私法纠问制诉讼理性主义(很多差异不是绝对的有无,而是程度的不同)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法的继承——不同历史类型法律制度延续继受旧法对新法新法对旧法承继接受(可以用高中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再扯几句,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依据理由(3决定1验证)——物质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继承性意识法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继承性人类文明成果决定继承必要性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继承性法的移植——鉴别认同调整基础上吸收采纳同化外国法必要性必然性——社会发展法的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国家借鉴促进发展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根本特征冲破地域限制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法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必然需要对外开放的内容法律全球化——法律跨越国家疆界世界范围内传播流动;法律要素趋同标准模范四.法的作用和法的价值法的作用——行为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影响国家意志实现分类: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调整统治者同盟者统治与被统治阶级整体长远利益)社会公共事务(基本生活条件生产和交换条件科教文卫事业)法的作用的局限性(论述题)——(只要是在疯狂强调法律以外的社会规范的好,或者说法律规范的好都可以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全部糊上。
法学专业本科法理学重点(期末考试用)

法学专业本科法理学重点(期末考试用)第一篇:法学专业本科法理学重点(期末考试用)法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分类不同)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概念和要件)司法独立的职业保障(经济、身份、选任制度、惩戒制度)法制的条件(对法律本身的要求、法律的明确性、对制度的要求、对社会条件的要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从法律渊源看、从法典编撰传统看、从法律结构传统看、从法律使用传统看、从诉讼程序看、从职业教育传统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没有明确答案,论述题喜欢考)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同上)法的溯及力(概念)法律要素(概念)权利能力(概念)法律行为(概念、分类、特征)第二篇:山东师范大学法学二专业法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法律规则:是明确的关于权利、义务、责任的记载和表述,是立法者意图的集中体现。
委任性原则:又叫委托性规则,指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规则内容而委托有关主体规定具体的规则内容的规则。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法律的整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共同体的全部法律。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或法的部门,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法的渊源:指法的存在形式,是由于法的产生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在法的适用与解释中可援引的意义上的规范。
法的溯及力:法律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法的编纂:指立法主体在对某一部门法全部现行法进行审查、清理、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系统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法典的活动。
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参加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法律责任:相关主体因违犯法律上的义务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当承受的强制性负担。
法的价值:法这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能够满足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要的内在属性。
司法考试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一)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1、权威性制定2、社会实效(二)非实证主义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一)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二)阶级性(三)社会性(物质制约性)三、法的特征(一)规范性(二)国家意志性(三)普遍性(四)权利义务性(五)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六)可诉性四、法的作用(一)法的作用的表现1、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法在由社会决定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2、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3、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2、法的社会作用(1)法的社会作用的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2)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第二节法的价值一、法的价值的含义1、法的价值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
3、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
二、法的价值的种类(一)秩序1、含义2、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的理由(二)自由1、含义2、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三)正义1、含义2、正义对于法律的作用(1)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2)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3)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一)法的价值冲突的三个层面(二)平衡价值冲突的原则1、价值位阶原则2、个案平衡原则3、比例原则第三节法的要素法律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因素或元素。
一般认为,法律由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要素组成,其中基本的、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一、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一)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二)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1、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2、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1)一般关系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法理学期末复习部分归纳

法理学期末复习归纳一、法的阶级本质1.法的阶级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本质的内容:①法是“意志”的体现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③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即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③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法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除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外,政、思、道、文等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法的基本特征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与其他现象或事物的基本关系的表现。
2.基本概括①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区别于技术规范,对象不是特定的,在其生效期间反复适用,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②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国家性。
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极大的权威性,普遍适用性)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宗教和习惯相区别,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区别于规律:应然~实然)④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从终极意义上讲法具有潜在的强制力)⑤法律具有鲜明的程序性四、法律规则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的准则。
(包括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1.法律规则从性质上可分为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
①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则。
分为:命令式规则:要求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禁止式规则:禁止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②授权性规则(任意性)是指示人们可以作出或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③权利义务复合性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组织和活动的规则。
分为: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2.法律规则从形式特征上可分为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①规范性规则:明确的、肯定和具体的,可直接适用②标准性规则的有关构成部分不甚具体和明确,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对象加以解释和适用。
法理学期末知识点汇总

法理学期末知识点汇总客观题20+30 填空题15 简答题5*3 论述题10*2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即既要对法举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进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举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别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法律现象包括(1)法律文本(2)法律组织与机构(3)法律语言(4)法律行为(5)法律符号法学的研究办法:法学办法论算是由各种法学研究办法所组成的办法体系以及对这一办法体系的理论讲明。
1.阶级分析办法释义2.价值分析办法3.实证研究办法实证分析办法是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看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办法的总称。
4.逻辑分析办法逻辑办法算是在概念的基础上举行推断、推理的思维办法,也算是逻辑思维的办法。
法学办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
第一具层次是法学办法论的原则。
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办法。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1、法是啥?2、法应当是啥?3、法是怎么产生和进展的?4、法在现实日子中是怎么运行的?5、法与社会其他方面是怎么相互作用的法理学是法学的普通理论、基础理论和办法论。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日子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爱护和进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进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与法律的区不法和法律虽然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造,基本上社会进展的主观方面,两者归根到底都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然而,他们怎么说依然有区不的。
这种区不要紧有:1、两者的内在属性别同:法是一种权利要求,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日子要求的权利体系。
而法律则是一种国家意志,是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实在法律规范和秩序体系。
2、两者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也别相同。
法与国家权力并无直截了当的必定联系,别能把权力看作是法的实在基础。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第一章法的本体考点1.法的本质与特征:法是调整XX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特征(三个区别,是什么,用什么保障,如何救济)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涉他)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于技术规范)规范:不特定、反复适用。
(判决书不是规范性文件,因为其针对当事人一次性适用。
即具有普遍性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法律、法规都是规范性文件。
所谓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没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文件(没有普遍效力,但具有法律效力)它是针对个别人个别事项所作出的,如判决书、公证书、委任书、结婚证、遗嘱、合同等)国家意志性:国家制定或认可(区别道德、习惯);法具有国家意志性,但国家意志不一定是法。
普遍性:普遍有效、普遍平等、普遍人性。
(区别于宗教)权利义务性: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独特标志。
权利义务是对等的国家强制性与程序性:国家强制并通过法律程序的方式实施,具体的可操作性。
可诉性:可救济。
——可诉性是种可能性,并非所有实定法都具有可诉性。
宪法有可诉性。
马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反映为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不是全体公民,也非某领导个人)3、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国法:指一个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
(1)立法机关制定法;(2)判例法;(3)经由国家认可而形成的习惯法;(4)其他(教会法)考点2.法的概念的争议三个基本要素:内容正确性(法律符合道德)、权威性制定(国家制定的)、法的实效(法律具有实际社会效益)法和道德的关系法德分开法实证主义(法实然)(1)权威性制定为首要要素、实效为次要要素:分析主义法学:奥斯丁、哈特、凯尔森。
——可以与道德无关,最强调与国家有关,但也不强调国家唯一。
(恶法亦法)(2)法的实效为首要要素、权威性制定为次要要素:法社会学、法现实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法学2、法理学3、法4、法制5、法系6、法律体系7、法律移植8、法的渊源9、法的部门10、法律解释11、法律事件12、法律13、制定法14、法规清理15、法规编纂16、法规汇编二、填空题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的运用是。
3、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的划分中,法理学属于法学。
4、法的要素包括、和三种基本成分。
5、法律规则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和三种因素。
6、法律后果分为和两种形式。
7、狭义的法律由制定颁布。
8、行政法规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和。
11、我国法的对象效力范围采用的是结合主义原则。
12、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
13、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为和。
14、法是以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
15、从法的一般原理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和。
16、过错包括或。
17、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和。
18、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19、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0、平权型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21、法律关系是由、和(或权利和义务)三要素构成的。
22、法律上所使用的“人”的概念主要包括和。
23、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称为。
24、从宏观上看,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和。
25、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26、法律事实一般可分为和。
27、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
28、法的起源是随着的产生而出现的。
29、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的长期过程。
30、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即、、和。
31、法系是依据法律的和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而对现存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
32、按照法学界的通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和。
33、从法律的结构看,大陆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形式。
34、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作为正式法律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审判无约束力。
35、“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6、法是国家对人民的命令、用口头说明或书面文字、或其他方法表示的规则和意志。
------------------37、法只是法院在判决中所规定的东西,制定法、判例、专家意见、道德等只是法的渊源。
---------------------38、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
”------------------------39、法理学关心的是不是法律的知识,而法律的思考和思想。
--------------40、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智力的事业。
----------41、“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可以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三、判断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
()3、在立法实践中,有时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可以对法律要素中的对某种要素加以省略。
因此,一个法律规则并不是必须三个要素全部具备。
()4、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是同义的。
()5、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6、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7、国务院各部委可以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法律汇编是指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排列汇编成册的一项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法律创制活动。
()9、从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10、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一律适用中国的法律。
()11、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不具有溯及既往力。
()12、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是由有一部法律或一部法典,和散见于其他法律中的有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所构成。
()14、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15、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和保证的,在一切法律责任中,国家强制力都可以直接介入。
()16、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必定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
()17、在承担法律责任时,责任主体就是违法主体。
()18、只有法律主体在主观上存在着过错才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2、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法产生的标志4、法的外部特点。
5、法的三层本质分别指什么?6、法律解释的分类7、推理8、违法的种类9、原则与规则的区别10、法律责任的分类五、论述题1、法与利益2、权利与权力3、、如何理解法的本质答案一、名词解释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的学科。
3、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法制: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即全部法律上层建筑的系统。
5、法系:是比较法学的概念,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对法进行分类。
6、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7、法律移植:只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某些因素从另一个国家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
8、法的渊源:指与法的创制的方式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
9、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10、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11、法律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事件可以分为自然事件和为人事件。
12、法律:指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出他们共同太专业那个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13、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指由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通常以条文形式表现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4、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规清理是法的创制机关的专有活动,清理的对象是已经颁布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5、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辑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16、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
法规汇编不改变原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对其进行外部加工。
二、填空题1. 法律现象21、主体客体内容2、法律推理22、自然人法人3、理论23、法律关系客体4、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24、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5、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25、法律事实6、肯定性后果和否定性后果26、事件行为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7、氏族习惯9、地方性法规28、国家10、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29、习惯成文法11、结合主义30、奴隶制法封建制法12、法律部门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13、调整的社会关系调整方法31、历史渊源传统14、权利与义务32、大陆法系英美法系15、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33、法典因果关系34、制定法16、故意过失35、恩格斯36、霍布斯17、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37、格雷38、马克思18、权利义39、哈特40、富勒19、权利义务41、孟德斯鸠20、平等三、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5、对6、错7、错8、错9、对10、错11、对12、错13、错14、对15、错16、错17、错18、错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2、权利义务的关系答:联系;(1)、权利义务作为法律关系的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数量上,两者是等值的关系。
社会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相等。
(3)、价值上、二者价值取向一致,均为了满足主体的需求。
(4)、功能上,二者互补权利是一种激励机制,义务是一种约束机制。
区别:(1)、权利义务的密切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是绝对的。
两者的分离独立存在也是个别存在的。
先天性痴呆。
(2)、两者是相对应的,相区别的。
各有各自的范围和限度。
(3)、宏观上,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两者地位有主次之分,等级社会里强调义务为本位。
民主法治社会里,注重对权利的保护。
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代表了不同法律精神和价值取向。
3、法产生的标志。
(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
法律规范有一个特点,它是运用国家权力保障着人们行为自由,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再由原始氏族组织处理。
(2)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4、法的外部特点(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是指引人们的行为、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的尺度,同时也是制裁违反行为的依据。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定或认可。
制定就是创制新的规范。
认可是承认已有的规范有法律效力。
制定或认可都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
(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点的社会关系。
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关于人们权力义务的规范。
规定人们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使命和内容。
(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