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惯例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8、暴泻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8、肺痈9、肺胀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13、泄泻14、黄疸15、聚集16、水臌17、水肿18、肾衰19、淋证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外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疖4、疔5、痈6、发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10、窦道11、压疮12、脱疽13、乳痈14、乳岩15、石瘿16、肠痈17、肠阻塞18、石淋19、噎膈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产科一般护理惯例3、妇科手术护理惯例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10、胎漏、打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停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8、水肿9、麻疹10、水痘11、痄腮12、顿咳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肛肠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8、湿疮9、药毒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13、风瘙痒14、皮痹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17、淋病18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骨伤科手术护理惯例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惯例4、牵引术护理惯例5、石膏外固定护理惯例6、骨折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内眼手术护理惯例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惯例6、鼻槁7、鼻鼽8、鼻渊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惯例11、喉痹12、喉关痈13、喉喑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放疗护理惯例3、化疗护理惯例十四、中医传得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8、霍乱(时疫)9、艾滋病10、暑湿11、登革热12、炭疽13、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 3 、二级护理 4 、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浑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久医嘱履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住院评估表 ( 附表 8)(3)、护理诊疗 / 问题项目表 ( 附表 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 附表 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惜理事业,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有激烈 ...(2)、作风上要脚踏实地,谦逊慎重,严肃仔细, ...(3)、行为上要遵纪守纪,公正清廉,爱惜集体, ...(4)、仪容上要庄重大方,服饰整齐,精神饱满,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1) 、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 总护士长 )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主任 ( 副主任 ) 护师职责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给室工作制度(7)、核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急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绝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件、药品、器械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 室 )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给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一般护理惯例1.招待患者,初步分诊。
6-1疖
《外科精义》
病邪 受邪发病部位 “有因微热外攻而发于皮肤之上,高肿热痛, 此热疖也。” “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 过二、三寸者,疖也。”
《诸病源候论》
病程及愈后 “肿长者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始痈热痛, 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
⑵定义
肌肤浅表 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无头疖
特点
局部红肿热痛 突起根浅、肿势局限 范围3CM左右 出脓即愈 易脓、易溃、易敛
俗语
“疖无论大小,出脓就好”。
反复难愈者或重者
珠疖 疖病 蝼
何为珠疖?
遍体发 或散在或簇集 状如满天星布(珠疖) 认为是感受暑毒
何为疖病?
多发性疖 在同一部位或在身体各处散在的同时或反 复出现多个疖的皮损。 在同一部位比较常见。 多见于项部或臀部。 星罗棋布、数十个不等、反复发作、缠绵 不断。
气虚毒恋
补气固卫 扶正托毒 补中益气汤合银花、连
蝼蛄疖
正虚脓毒潴留或旁窜 清热解毒、益气透脓 托里透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西医治疗
支持治疗 抗感染 局部治疗,选用抗生毒软膏 治疗原发病
外治
消
阳证 膏药、油膏、掺药 金黄散
切
脓成
长
脓尽
⑶好发季节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但以夏季为多-------暑疖。
⑷好发人群
体质虚弱 小儿
⑸好发部位
头面、颈部、臀部
⑹特点:
《外科理例》 “疖者,初生突出,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 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 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破脓出。”
疔疮
二、疖病方(一)内服方---1.清暑汤
二、疖病方(一)内服方---1.清暑汤二、疖病方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
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
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
本病症状轻,易治疗。
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疖生于头,肿形似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串穴,故谓之蝼蛄疖或蟮拱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
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又名软疖、热疖、石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疖或汗腺脓疡,汗管周围炎。
本病多发于头面,小儿易患之,产妇也常见此病。
临床表现为初起局部潮红,次日发生肿痛,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
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渐剧,自行溃破,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随之渐减;无头疖初起结块,表面无脓头,局部红肿热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脓出黄稠,若迁延1周以上,切开脓出稍薄,或夹血水,再经2~3天收口。
症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遍体散发疖肿,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局部潮红胀痛,伴有寒热头痛、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等全身症状。
疖发于面部,若初起用力挤压或碰伤,可转变成“疔疮;若患发于头顶,如果脓成不早泄,或切口太小,疖肿相互串空头皮,形成“蝼蛄疖。
多发性疖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
亦有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下、个人不注意卫生、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治疗原则初起外敷消炎药膏,脓成切开排脓,重症多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可由外感风邪,内郁湿火,蕴阻皮肤所致;或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暴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体质衰弱者,皮毛不固,易受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消渴症(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多阴虚内热,亦易发生疖病。
其治疗常以清热解毒、清暑化湿等法,必要时行扩创手术及外贴膏药。
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疖疗的中医调治
疖疗的中医调治作者:刘燕国来源:《祝您健康》1995年第03期疖疔四季皆发,随处可生,无固定部位,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化脓性皮肤疾患。
多由内郁湿火。
外感风邪。
以至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病,产生红肿热痛诸证。
疖和咛同中有异。
其不同之处在于:疖的病变部位较浅(轻):疗的病变部位较深(重);疖为热毒感染。
疔为火毒感染。
疖初起时局部皮肤潮红。
痒痛相兼。
逐渐红肿灼痛,范围局限在一寸见方左右。
发于手足颜面部位者。
往往不叫疖,而叫做疗。
此为险恶之症。
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患处不能随意挤压,否则易导致全身性的感染,甚至发生死亡。
疗初起外形如粟,坚硬根深,如丁钉之状。
发病迅速,红肿热痛较著,伴有发热,头痛,乏力,恶心,恶寒,不思饮食。
若不及时治疗,再误食发物,还会造成火毒攻心等危候。
治疗疖疔可采取内抬和外治两种方法。
重在外治,早期控制,一般都能治好。
如内治和外治相结合,效果将会更佳。
疖疗是火毒疾患。
故清热解毒是治疗的准则、大法。
(1)初起:尚未成脓,治宜请热解毒,消散祛邪,局部外敷五味消毒散(药店有售),适量。
内服五味消毒饮。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_葵子、蒲公英各15克,水煎服。
日1剂;分两次服。
(2)中期:疖疔已经化脓。
应促其早日溃破。
或已溃破,脓液排出不畅,治宜托毒外出。
局部外敷拔头散或提脓散(未破者拔头,已破者提脓)。
内服传统方剂透脓散、托里排脓汤。
(3)后期:脓肿破溃之后,气血已有耗损。
正气受损伤之时。
治宜补法,以扶正祛邪,达到早日痊愈的目的。
局部外敷退毒生肌散。
内服传统方剂八珍汤、人参养荣丸(药店有售)。
患疖疗时注意饮食的宜忌,对病情的发展和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疖疔的治疗过程中,如能选择适当饮食,可以协助治疗,反之则会加重病情。
一般宜食素净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应忌食鱼腥虾蟹。
酒类,蛋类等发物。
疖疔多发于身体暴露在外的部位。
因此,对颜面、头颈、手足部位应加强防护。
不使遭受外来侵害。
平时多洗涤,勤沐浴,经常剪修指甲,去除留长甲的习惯。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点:疖的中医治法方剂和外治法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点:疖的中医治法方剂和外治法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点:疖的中医治法方剂和外治法”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内治(1)热毒蕴结证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
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
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代表方:清暑汤加减。
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苍术;热毒内盛者,加黄连、黄柏、山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
伴口干唇燥。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
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代表方: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l——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疖及疖病的诊疗及护理
疖及疖病的诊疗及护理疖(jiē)是指毛囊、皮脂腺和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疖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引起的疾病。
以下将对疖及疖病的诊疗及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的诊断:1.临床症状:疖病常见于面部、颈部的毛囊口,表现为红肿、局限性疼痛,并逐渐发展为化脓性肿块。
2.体格检查:可见到有脓性分泌物的肿块,周围皮肤红肿痛热。
3.实验室检查: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二、疾病的治疗:1.药物治疗:首选口服或静脉静滴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局部治疗可选用抗菌药物的软膏,可促进伤口愈合。
2.外科处理:对于较大的疖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切开排脓。
切开方式包括局部麻醉后切开排脓和外科手术切开排脓,切开后需注意术后伤口的消毒和敷料处理。
三、疾病的护理:1.疖病患者应保持休息,避免外界刺激,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
2.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增加摄入维生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患者患部和脓液应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局部敷贴,定期更换,并洗手后进行处理。
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勿乱挤压脓液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5.防止局部脓液的污染,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6.定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勿乱挤压皮肤病变部位。
2.注意伤口不洁、皮肤破损后进行局部消毒,避免疖病菌的侵袭。
3.避免与有疖病的患者近距离接触,以防交叉感染。
4.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潮湿环境中,保持皮肤干燥清爽。
5.保持充足的睡眠与营养,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6.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皮肤病变。
综上所述,对于疖及疖病的诊疗与护理,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用药、外科处理,结合静养护理和营养调理,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疖的发生。
疖及疖病的诊疗及护理
疖及疖病的诊疗及护理
疖,又称疖肿,是单个皮脂腺或毛囊及其周围蜂窝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疖常发生于头部、面部、颈部、背部等。
初期红肿、疼痛、硬结或硬块,最终肿块中央变软,形成脓肿。
检查早期局部肿胀、压痛,形成脓肿后可扪及波动感。
少数患者可有发热、所属区域淋巴结肿大等。
疖病时患者往往有慢性病史,如慢性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等。
主要表现为不同的部位同时出现多个疖肿,交替出现,反复发生。
患者常有发热、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等全身症状。
(2)辅助检查:通常不需进行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如炎症较重、全身症状明显者,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治疗与护理】
(1)局部治疗:早期硬结时局部湿热敷,形成脓肿时及早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2)抗感染治疗:一般给予青霉素Ⅴ钾片0.25~0.5克/次,3~4次/日,口服;或罗红霉素0.15克/次,2次/日,口服。
(3)中药治疗:黄连上清丸,成人剂量3~5克/次,3次/日,口服,适于头面部疖肿;早期局部硬结、未形成脓肿者,可于患处外敷玉露膏或金黄膏等中成药。
(4)治疗原发病:疖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护理措施:①注意皮肤卫生,保持局部清洁。
②对未成熟的疖肿,特别是位于鼻部及上唇部“面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播散引起颅内感染。
③一旦形成脓肿,即应积极进行切开引流术,试图抗生素治疗消除脓肿是不可取的。
疖及疖病的诊治常规
疖及疖病的诊治常规疖为葡萄球菌所致的深部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的化脓性炎症。
疖的炎症范围较大而深,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
皮肤擦伤、糜烂等均有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皮脂溢出为其诱因。
此外,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缺陷者,皆易并发疖。
对于疖病患者,其鼻腔或肛周常带有葡萄球菌,而作为其感染复发的来源。
二、临床表现1.疖好发于颜面、颈项部及臀部,皮损初发为毛囊性的圆形炎症丘疹或小结节,伴有红、肿、热、痛,基底浸润明显。
数日后结节中央坏死变软,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排出血性脓液及坏死组织,炎症逐渐消退结瘢而愈。
2.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营养不良者,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面部疖,尤其鼻孔及上唇者,不能挤压,因此处血管、淋巴管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如挤捏,可引起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脑脓肿,可导致死亡。
3.一般为单发,但也可为多发,若数目较多,且此起彼伏,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则为疖病。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毛囊性结节,后化脓坏死,形成脓栓及局部疼痛等症状,易于诊断。
应与痈及痱疖进行鉴别。
1.痈表现有多个蜂窝状脓栓,局部红肿更为显著,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
2.痱疖亦称假性疖病,系汗腺化脓感染,常与红痱同时存在。
好发于小儿头皮等处,似疖肿,但无脓栓,浸润比较局限,且局部疼痛与周围炎症均不如疖明显。
四、预防及治疗1.注意皮肤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
2.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酌情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新型青霉素Ⅱ、头孢菌素,泰利必妥等。
3.对顽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中医药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及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4.疖早期未化脓者,可局部热敷或外搽3%碘酊、复方新霉素软膏,如已化脓,应切开排脓引流。
可酌情选用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透热疗法等治疗。
中医外科学之疖
中医外科学之疖《中医外科学》 > 疮疡第一节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
《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
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
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
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
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
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什么是疖(毛囊炎)、疖病、痈,怎么治疗
什么是疖、疖病、痈,怎么治疗?■疖、疖病:在毛囊及其毛囊周围的急性化脓性且常伴坏死性炎症称为“疖”,疖也叫火疖子,疖疮,通常仅单个发生,多发性且反复发作的疖则称为“疖病”。
即指多发性疖肿,不但是指疖子数目多.而且是这个疖子刚好,那个疖子又生出来了,疖肿此起被伏、反复发生,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不愈。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也有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
引起致病菌入侵的条件很多,如皮肤有擦伤、搔抓伤,患有痱子、湿疹、皮炎、瘙痒症等疾病均易使病菌入侵,皮脂溢出也可成为其诱因。
此外,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激素者以及免疫缺陷者,都易并发疖。
对于疖病患者,其鼻腔或肛周常带有葡萄球菌,而作为其感染复发的来源。
火疖子的好发部位是颜面、颈部、背部、臀部等处,也可发生于鼻孔、外耳道及上唇。
火疖子的表现如上图所示,病变初期只是在皮肤上起一个小红疙瘩(毛囊性丘疹),像绿豆或黄豆样大,常常有一根毛发或汗毛穿过。
两三天后周围皮肤肿胀成为硬块,表面紧张发红.局部会有跳疼(群众称之为跳脓),之后疖子的顶端逐渐变软出现白色或黄色脓点,脓点变大后可成为“脓塞子”。
皮肤破溃沉出脓血后.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患处愈后可遗留一个小瘢痕。
如果疖情严重,可引起全身发烧或淋巴结肿大。
值得注意的是生于面部,特别是生于以鼻根部和2个口角做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人们常称之为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疖子(痈等)。
应当强调切忌搔抓,更不能用手去挤压,严禁使用挑、刺等方法,因为此处有很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网,并且和颅内血管相通,很容易把病菌挤入血管,随血流扩散至全身,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甚至发生脑脓肿等。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只有在急性炎症完全控制,己形成明显的皮下脓肿而又久久不溃破时,才允许在尽可能小的创伤条件下,切开脓肿表面的皮肤,以利引流。
■疖的饮食与调养:(1)饮食宜清淡,应多吃蔬菜及清凉食品,如绿豆从绿豆芽、马齿此、藕、梨、西瓜等.以利于清热解毒,促进康复。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其它疗法
㈠药物外治
1.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 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病因病机
• 总由阳发大毒所致。因皮肉破损,接触 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 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 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 走黄重证。
㈠诊断要点
1. 好发部位:足部 2.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3. 潜伏期: 1-4日 4.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5.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6.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Ⅹ线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 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㈡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 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㈢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
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
角地黄汤合黄连解ls)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
第一节 疖
(Furuncle)
• 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 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3.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 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
病因病机
1.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 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2.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 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 凝滞而成。
诊断 ㈠诊断要点
肛痈中医护理常规
肛痈中医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2.肛周情况及伴随症状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4.证型: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肛周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程度、范围、有无波动感,疼痛加剧及是否发热。
(2)对切开排脓术后,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1)大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2)火毒蕴结、热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之品。
(2)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食。
5.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惧痛而害怕排便、担心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施护(1)术后感觉口干,可湿润口唇。
(2)术后排尿困难,经诱导方法无效时,可针刺中极、曲池、三阴交等穴,必要时导尿。
(3)疼痛可给予止痛剂。
7.并发症护理炎症扩散:(1)饮食宜清淡,不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忌烟酒。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勿久蹲、久坐、努责、保持大便通畅,便后及睡前中药坐浴。
(3)注意肛门周围的皮肤清洁,勤换内裤、勤沐浴。
内裤易宽松透气。
三、健康指导1.养成的排便习惯,勿久蹲、久坐、努责、保持大便通畅,肛门清洁,勤换内裤。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积极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如肛裂、肛窦炎、腹泻、内外痔等。
疖肿的功能主治
疖肿的功能主治什么是疖肿疖肿,又称为脓疱疮、脓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汗腺或皮脂腺感染而导致的。
疖肿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疖肿的功能主治疖肿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疮疡”范畴。
中医认为,疖肿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毒素蕴结而导致的皮肤感染。
因此,针对疖肿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致病原因,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疖肿的主要功能包括:1.清热解毒: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功效,减少疖肿局部的炎症反应,加速脓液排出,促进伤口愈合。
2.活血化瘀:中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疖肿周围的淤血消散,减轻红肿和疼痛。
3.抗菌消炎: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抗菌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疖肿局部的细菌繁殖,减少感染扩散的风险。
4.调节体质: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疖肿的复发。
中药治疗疖肿的常用方剂包括:1.外用方剂:如生肌散、红霉素软膏等,可以直接涂抹在疖肿部位,发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2.内服方剂:如黄连解毒片、金黄连口服液等,可通过口服的方式,调理全身机能,提高抵抗力。
注意事项:1.在使用中药治疗疖肿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选用和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过量使用中药。
2.疖肿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搔抓或压迫疼痛部位,以免感染扩散。
3.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加快伤口愈合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4.若疖肿情况严重或长时间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疖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在中医治疗中,采用中药可以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菌消炎、调节体质的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遵循医生的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健康。
疖病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学称之为“疖肿”、“疖毒”等。
疖病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或因汗腺、皮脂腺分泌失调,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热毒内生,从而引起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中医治疗疖病注重整体调理,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二、病因病机1. 病因:疖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等。
2. 病机:中医认为,疖病主要是由于邪毒侵袭,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所致。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1)热毒蕴结:热毒侵袭肌肤,气血瘀滞,热盛肉腐,形成疖肿。
(2)湿热内蕴:湿邪内蕴,热毒互结,导致皮肤红肿、疼痛、化脓。
(3)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肌肤失养,易患疖病。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辨证施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
②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如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
③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加减,如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甘草等。
(2)中成药: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如清热解毒口服液、龙胆泻肝丸、逍遥丸等。
2. 外治法(1)清热解毒: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煎水外洗,每日2-3次。
(2)活血化瘀:用大黄、芒硝等煎水外敷,每日1-2次。
(3)消肿止痛:用金黄散、七厘散等撒于患处,每日1-2次。
(4)拔毒生肌:用千斤拔、黄连等煎水外洗,每日1-2次。
3. 日常调护(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患处。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四、预后与预防1. 预后:中医治疗疖病效果较好,多数患者可痊愈。
但若病情严重,如并发感染、蜂窝织炎等,需及时就医。
2. 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病案——0——疖
1、患者,王x x,男62岁,素嗜饮酒, 3天前右发际皮肤红热疼痛,渐肿起,出现约 2×2cm范围的肿块,触痛明显,无明显波动 感,无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答案: 1、中医诊断:疖,热毒蕴结证、初期 西医诊断:面部疖 2、中医治疗: 内治法:清热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 天葵子10g、 黄连4g、 黄芩10g、 赤芍10g 川芎10g、 生黄芪15克、白芷10克、生甘草10g 外治法:箍围束毒 金黄膏外敷 3、西医治疗:抗感染 可口服 阿莫西林2片 tid(3次/天)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碰伤、挤压
夏日疖肿的中医治疗
夏日疖肿的中医治疗作者|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胡献国疖肿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多发生于富有皮脂腺的头、面、项、背等处,其中单个者称为疖,反复多发者称疖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这里的痤疿、大丁,即疮疖之类的皮肤病。
夏季气候炎热,汗液郁蒸,皮肤腠理开阖失司,或偏嗜膏粱肥甘食物,酿湿助热,可引起疮疖之类的皮肤病。
《外科理例》言:“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由此可知,本病多由外感风热,热毒化火,湿热蕴阻于肌肤所致,当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热毒蕴结型:本病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轻者表现为疖肿只有1~2个,重者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当以清热解毒为治,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药取蒲公英、天葵子、皂角刺、金银花、野菊花、连翘、鱼腥草、大贝母、黄芩、黄柏各10克,黄连、大黄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洗浴患处,每日2次(下同)。
2.暑湿蕴结型: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时或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当以清暑化湿解毒为治,方用清暑汤加味,药取连翘、花粉、赤芍、金银花、车前草、泽泻、黄芩、黄连、生山栀各10克,薏苡仁、赤小豆各15克,淡竹叶、生甘草各5克,滑石30克。
3.体虚邪恋型:主要表现为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当以扶正解毒为治,方用四妙汤加味,药取紫草、糯米、天冬、玄参、麦冬、花粉,石斛、贝母、金银花、连翘各10克,升麻、生甘草各5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疖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所致。
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肌肤。
疖、皮肤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个人卫生习惯。
2、局部肿痛的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热毒蕴结证、暑热浸淫证、体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更衣,保护皮肤不受损伤。
保持大小便通畅。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意观察疮形的变化,禁忌用手挤压、碰撞、挑剔,尤其颜面部疖肿,以免毒邪扩散。
三、给药护理
1、应用箍围敷药干燥时,随时湿润。
2、应用油膏制剂时,涂在疮的周围,不应堵塞疮的中心部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平时少食辛辣煎炸之物,禁食发物。
2、热毒蕴结而致疖病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辛辣荤腥之品。
3、疖溃后,不可过食生冷之品,以防伤及脾胃。
4、宜多饮水及清凉饮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1、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
2、出现疖、蝼蛄疖时,应安慰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
六、临证(症)施护
1、疖之初起,遵医嘱使用外敷金黄膏或2.5%碘酊涂擦,使疖肿局限。
2、脓成切开排脓时,保持疮口引流通畅,周围皮肤清洁。
七、健康指导
1、夏季需多饮水,宜饮清凉解毒饮料。
2、发现小毛囊及皮脂腺发炎,应积极治疗。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更衣,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4、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