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从传统农夫到现代农商:新中国六十年农民之嬗变

从传统农夫到现代农商:新中国六十年农民之嬗变
质。
农 商 的转变 ,深刻 反 映 了六 十年 来 我 国经济 社 会 特 别 是农 村发 展 的 巨大进 步 。当前 , 对城 市 而 言 , 相 较 大 范 围的农 村仍 是 弱势 区域 ,要 实现 全 面小 康 社会 目标 和加 快 现代 化 建设 步 伐 , 就要 把 发展 农 村 经济 、

1 5期 ) 2
思想 理 论 双 月刊
市场 经济 体制 的产 生和确 立 ,一些 农 民逐 步树 立 和
明确 了市 场经 济观 念 ,并 开始 有意 识地 通 过市 场 配 置资 源 、以需求 指 导农业 生产 ,又 以新 产 品 引导市
能转 化 成 为现 实生 产 力 。广 泛 开展 各种 形 式 的农 业 实 用技 术 、 业 技 能 、 动 力 转 移 等 培 训 , 动 和 加 职 劳 推
要意 义
推进 新农 村 建设 、 发展 现代 农 业 , 须有 强 大 的 必 人 才智 力 支 持 , 终 要 靠 有 文 化 、 技 术 、 经 营 的 最 懂 会 新 型农 民 , 即现 代农 商 。 因此 , 国农 民由传 统 农夫 我 向现 代农 商 转变 , 解 决好 “ 农 ” 是 三 问题 的关 键 , 系 关
曾 明确指 出 ,我 国农 村 全 面建设 小 康 社会 根 本 在 于
提高农 民素质 。 ( ) 统 农 夫 向现 代 农 商 转 变 , 统 筹城 乡经 二 传 是
作 者 简介 : 郑 雪 , 中共 海 盐县 委 党校 教 师 。
5 6
中 共贵州 省委党校学报21 1( 00 总
个 方 面取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广 大农村 更 是 发 生 了翻天 覆地 的 变化 。我 国农 民 的生产 从业 方 式 变得 I益多 姿多 彩 , E I 越来 越 多 的农 民逐 渐 转变 为 企业 家 、 乡村 工 人等 现代 农 商 。我 国农 民由传 统农 夫 向现代

建国六十年来农村土地政策_制度演变历程以及启示

建国六十年来农村土地政策_制度演变历程以及启示

MANAGEMENT建国六十年来农村土地政策、制度演变历程以及启示■ 张志 李晓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06-241-03摘要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和制度的变迁一直是国内外讨论的热点。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历史,按照农村土地权利不同,将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时代划分为四个阶段,分阶段分析。

根据对于不同阶段的历史的分析,对于历史经验给予总结,得出其中给我们的启示,并且对于中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政策 土地权利 农村土地制度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变革过程。

在建国60年的时间中,这样纷繁复杂的土地制度的变迁中所隐含的动因、得失以及尚处于变迁之中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未来走向问题,都是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

本文试图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问线索,深入分析这个历程之中的所深藏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影响,以及在推进共和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合理化的有益启示。

为了了解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何为农村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制度是只构成土地产权结构和土地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土地产权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从土地制度的变迁讨论中得出启示。

一、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讨论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解放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状况。

其中以人口比例表述为:“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①。

建国以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是进步还是倒退

建国以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是进步还是倒退

建国后我国土地改革的历程是进步还是倒退摘要:建国六十年也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六十年,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去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旨在分析建国以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是进步还是倒退。

关键词:六十年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产权改革进步倒退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生活进去了一个崭新时期,六十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土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土地制度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的安定团结。

纵观六十年的农业经济发展史无疑就是一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农村土地制度主要通过三次比较大的变革,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制定了新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但对于这种土地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值得我们去商榷,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建国后几次土地制度的变迁来讨论土地制度的变迁是进步还是倒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改变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半殖民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其后又颁布了《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议》等文件,来推动和规范土地改革。

江西省乐平市在建国六十年里取得的成就

江西省乐平市在建国六十年里取得的成就

八、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基本路线、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户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较好地形成了职工爱岗敬业、农民勤劳致富、教师热心教书育人、学生奋发读书的氛围,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截至05年,全市被评为省、景市级文明单位82个、文明村30个;先后有四十多人获得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模等光荣称号。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先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同时,全市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分子,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年被评为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县(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公、检、法和交警大队也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的先进集体。
四、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解放前,乐平县城只有东、西、南、北四条石板小街,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不满2万。五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对古老的西街、南大街、南外街和东大街进行了拓宽,六七十年代兴建了一大批新式建筑,主要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92年撤县设市以来,乐平先后改建和新建的有洎阳路、翥山路、迎宾路、安平路、八一路、公园路、环城路、长寿路、新平路、珠海路、东风路、建设路、等10余条宽阔的街道,建起了赣东北大市场、仿古商廊、江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3个农贸市场和南河公园、天湖公园、东湖公园、西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6.5%,于1997年获“江西省城市卫生进步奖”。截止2002年底,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30.8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1平方米。04年,城市环境质量考评被列为全省9个县级市的第一名。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涌山、众埠、塔前、涪口、高家等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小集镇建设也旧貌换新颜。至07年城区面积也扩大到49.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3.91万人,08年老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造了20多条老城区巷道和18座公厕,新建城区垃圾中转站2个,栽种风景树7.2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000盏,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为历年来之最,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初现端倪。

从贫困迈向小康——建国60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从贫困迈向小康——建国60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 关键词 ] 国六十年 ; 建 农村居 民; 消费水平 ; 发展 变化 [ 中图分类号 ] D 2 . 4 27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8 (0 9 1- 0 10 10 — 4 7 20 )2 0 4 — 4
( ) 三 十年 江 西农 村居 民收 入 增 长 缓慢 一 前
研 部教 授 。 41
后 实 施 了农 业 税 部 分 免 和 全 免 、 食 直 补 、 粮 良种 补 贴 、 机 具 农
15 9 4年 增加 了 3 . 1 3元 , 均 增 速仅 为 1 4 0 年 . %。 5


购置 补 贴 、 资 综 合 直 补 、 繁 母 猪 补 贴 等一 系列 惠 农 政 策 . 农 能

新 中 国成立 后 , 民翻身 做 主人 , 脱 了 旧中 国民 不聊 生 、 农 摆 绝 对 贫 困 的悲惨 境 遇 , 过 长期 的努 力 , 西农 村 居 民先 后 经 经 江 历 了脱 离贫 困 , 决 温饱 , 解 步入 小康 的过程 。如 下 图所示 :
建 国6 年来江西农 民人均纯收入 0
j12 ll :f
从 贫 困 迈 向 小 康
经理与践 济论实
驰 ∞
建国6 年江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O
黄毓 哲 , 爱 萍 郭
( 中共江 西省委 党校 经济 学教研 部 , 江西 南 昌 300 ) 30 3
[ 摘
要] 建国六十年来 , 江西省委、 省政府 紧紧围绕 党中央 的各项政策 , 定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领 导全省 制


6.
3 . 77 1. ‘一 一
6 . 69 9

60年的农村生活巨变

60年的农村生活巨变

60年的农村生活巨变在新中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庆贺,喜庆之情溢于言表。

各种新中国六十年的巨大变迁被大家一一搬上了总结和展望的舞台。

在此,我就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村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为主要内容展开深入的回顾与分析。

现如今,各大、中、小城市的街道上到处充气着家电广告,广告语不绝于耳,如:“购物先打8折再送32英寸液晶电视”、“旗舰店重装升级样机清仓甩卖”……而且报纸上家电连锁巨头们的新一轮“血拼”广告也是见缝插针,无处不有。

很多市民忍不住感叹“现在买家电真是方便,和去菜场买把小青菜没什么区别”。

以上所说的是城市,那么农村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想只要是去过农村的人们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现如今,小城镇在家电消费方面的热度并不低于大、中、小城市,因为我们有家电三下乡的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极大的鼓励了农民兄弟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来。

这些情景是最近才出现的,那么以前又是什么一番景象呢?五六十年代———家用电器的空白期“当年我们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啊?”“手电筒嘛!”赵本山的春晚台词让无数男女老少笑破肚皮。

其实,这段对话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真不算太夸张。

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家用电器对大多数城市人而言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更不用说当时的农村人,家里别说什么像样的家用电器,就是连电插座也没几个,因为根本用不着,许多偏远乡镇更是连电都通不上,照明还要靠煤油灯。

他们许多人认为用电只是富人才可以拥有的。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个预备煤油灯(为防备经常性的停电)听说是五六十年代所遗留下来的。

我那时就问过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问这个当时是不会大家的主要照明工具,他们的回答让我有点不可理解—这个煤油灯只能放在家里用,外出的话就得靠月光,如果没有月光,我们就打火把照路。

农村在晚上才会使用电灯以用来照明,不仅如此,他们为了省电晚上睡觉睡得特别早。

如今,不少老底子农村人回忆起当时的家电,会不约而同想到手电筒,而且还认为这是一种奢侈品“那时,手电筒的电池要好几毛前一个,农民为了省钱,除了那些紧急情况,平时都不感轻易使用的,记得当年我就因为晚上用完手电筒之后忘关电源而被父母大骂了一顿”一位老爷爷回忆说。

看农村60年的变化

看农村60年的变化

看农村60年的变化美丽的西盟佤山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的南段,属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地带,东北连澜沧,南接勐连,西北与缅甸毗邻。

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西盟县是一个集“边、山、穷、少”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如今西盟农村步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潮。

过去的佤山,农民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极其困难。

建国前,西盟佤族还处于不完全的奴隶制社会,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仅用竹、木、铁制的简单农具进行刀耕火种,纯粹靠天吃饭,遇到好季节可以多收点粮食,运气不好遇到自然灾害可能颗粒不收,生活极其贫困,吃的都是野菜煮稀饭,住的是竹板围墙茅草顶屋,穿的是自制麻布衣服。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具,那时运输基本靠牛,赶街基本靠走;农村到处呈现“晴天漫天灰尘,雨天淤泥满地,随处是牲畜粪便”的现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盟各族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走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60余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佤山,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改土、治水、通路、通电、绿色扶贫“五大工程”建设和加大对农村产业的调整,在稳固粮食生产,坚持以“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户为主,企业带动,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了以橡胶、甘蔗、茶叶为主导,畜牧业、蚕桑、西盟米荞、冬油菜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扩大了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千万,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实现了农民生活由过去的温饱不足向小康生活的跨越。

2009年10月,我们将迎来伟大母亲60华诞;六十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六十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华诞,这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中国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贫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的市场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一、对资本主义旧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留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贸易极不发达,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的强大需求。

对旧市场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新市场,是摆在新中国建设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

到1957年底,全国接受改造的商业达到188.9万户,占当时私营商业户数的比重达到82%,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新中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1978年。

在这一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改革和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总体上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快速的和稳步的。

三、市场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

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

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

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

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

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9年我们迎来了她60华诞。

这六十年来,她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她一直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这是中国社会文明大幅提升的六十年,国际地位提高,科技发展。

人们都看到了她的风发意气,昂扬精神。

人们被她所折服。

经济体制完善实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跨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展成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小康社会。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推进计划,财税,今年光荣体制改革,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短短60年间,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无数的中国人怀揣着忠诚,理想、期许,离开了家乡,艰苦奋斗,艰难求生。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对中国能力的肯定。

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入世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WTO这样一个世界性经贸组织,可以在运作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予以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促进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

六十年后的农村现状一眨眼六十年过去了,这六十年来新中国带领着人民通过艰苦卓越、奋发图强的努力奋斗,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有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尤其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六十年被喻为甲子轮回,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已彻底摆脱了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状态,先后经历了脱离贫困、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和实现富裕四个阶段,消费水平大幅全面提升,消费水平大幅全面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深入,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完善,村民生活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我利用国庆假期,走进了我家附近的村庄,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对村民的生活变化进行了解和调查。

衣:从单调统一到各式各样的名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物质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衣着仅以蔽体保暖为主要目标。

“大改小、破再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多子女家庭的主要穿衣方式;“三样衣装、四种颜色”,主宰农村居民穿衣标准近三十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繁荣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观的日益改变,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搭配越来越被重视,衣着消费向成衣化、时装化、高档化转变。

所以当我走进村子时,我就发现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的衣着和我没有什么区别,有的穿得比我还好。

而且我走在路上时,我的感觉和在城市里走着没上么不一样。

我走着遇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大爷,于是我捉住机会问了他村民这几十年衣着上有什么变化。

老大爷回答道:“几十年前农村人的穿着以灰、土、黑三色为主,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偶尔有人穿件‘涤卡’、‘涤良’之类的衣服,就会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

后来,农村人在穿着上就‘花花绿绿’了,款式、颜色出现多样化,近几年,全村就再也没有人穿过补丁衣服了。

而且以前农村大部分人都穷的没钱打扮。

如今,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在穿着上也讲究起来,他孙子很多衣服是城市里买,有的甚至几百块。

”从老大爷话里,我了解到村名在穿着上,他们注重的是衣服质量、款式、名牌,已经不在为衣服穿着发愁了,现在发愁的是他们的衣服太多,而为平时穿什么衣服而发愁了。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60年,腾飞的中国_初三作文精选

60年,腾飞的中国_初三作文精选

60年,腾飞的中国_初三作文精选近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腾飞而起,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崛起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繁荣和幸福,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腾飞的第一个关键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个历史性的决策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为中国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取消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使得中国的经济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

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外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支持。

中国的腾飞还得益于教育的发展。

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升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培养新的人才。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水平,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与此中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的现代化步伐。

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腾飞还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团结,形成了中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使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国家腾飞而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这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继续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摘要: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变迁,根据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大致可将农村划分为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时期,土地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广大农民由翻身做主到摆脱贫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给我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建国六十年农村土地政策变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尤其把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变迁,使广大农民由翻身做主到摆脱贫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给我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建国六十年的土地政策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思考,将对我党更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产生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1950一1952 土地改革时期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 的地主、富农, 占据着70%- 80% 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 的贫雇农和中农, 却只占有20%- 30% 的土地”[1],导致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极端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迫切需要推翻原有的封建剥削制度,使老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

土地改革便被提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议事日程。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明确地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法是在总结以往的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的情况下,确定的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征文】种植业建国60周年巨变征文

【征文】种植业建国60周年巨变征文

【关键字】征文种植业建国60周年巨变征文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津种植业经过了六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变化。

从建国初期的缓慢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全面繁荣阶段,再到近十年现代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天津种植业取得了非凡成就。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明显优化,现代种植业实现了化学化、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生产。

建国六十年,天津市农业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1949到XX,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跨世纪的农业演变铸就了天津农业发展的伟大成绩。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种植业生产更是至关重要。

六十年间,天津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蔬菜生产迅速发展,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生产基地先后建立。

种植业生产步入了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轨道,为天津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种植业60年的发展变迁(一)1949-1977年,种植业发展缓慢,“以粮为纲”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前,天津种植业发展缓慢,形成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生产格局。

29年间,我市种植业产值保持在3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仅有3.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维持在85%-93%。

粮食产量起伏波动。

建国初期至1957年,土地改革使农民第一次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从23.28万吨,稳步提高至72.17万吨,增长了2倍;1958-1962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五年间粮食平均总产47.33万吨,产量减少近一半,跌落至建国初期水平;自1963年粮食产量开始逐步回升,在1965年首次突破100万吨,但随着“十年文革”的到来,天津粮食产量没有较大起色,呈现出忽高忽低的不稳定局面。

1949-1971年,天津粮食总产以稻谷为主,产量所占比重在30%-40%之间。

由于1972年遇到罕见的大旱,使大面积水田被迫改为旱田,稻谷产量所占比重从1971年的33%下降到1972年的5%,播种面积从139万亩,下降到39万亩,1973年更是下降到9万亩。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发展研究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发展研究

20 0 9年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六 十 周 年 的 1 , 3子 六
十年来 中国农 民问题 的解决 走 过 了一条 极其 不
平 坦 的 道 路 , 索 兼 及 曲 折 , 其 核 心 是 以农 民 探 而
解 决 自身 的生 活 问题开 始 的 。特别 是改 革 开放
加健 全 , 村 社会 管 理体 系进 一 步完善 ; 农 资源节 约 型 、 境友 好 型农 业生 产体 系基 本形 成 , 环 农村
建 国六 十 年 以来 , 别 是 经 过 了 三 十 年 来 特 的改革 开放 , 村 的 发 展 是 有 目共 睹 的 。2 0 农 08
年 度政府 工 作 报 告 显 示 , 全 年 中 央 财 政 用 于 “
收人 比 2 0 0 8年 翻 一 番 , 费水 平 大 幅 提 升 , 消 绝
建 国 六 十 年 来 我 国 农 村 生 活 发 展 研 究
李 俊 , 刘 珊 2
(. 1 上海 工程技 术大 学 公 共 管理 系, 海 上
2 南京 大 学 公共 管 理 学院 , 苏 南京 . 江
2 12 0 6 0;
2 09 ) 1 0 3
Hale Waihona Puke [ 摘 要 ] 民 长 久 以来 就 是 中 国 人 口的 主 体 部 分 , 村 问题 也 一 直 被 国 家所 重 视 , 着 党 的 十 七 农 农 随
届 三 中全 会 的 召 开 , 村 土 地 承 包制 度 开始 了新 的 改 革 , 村 改 革 进 入 统 筹 城 乡发 展 、 化 综 合 改 革 的 农 农 深
新 阶段 。 而在 过 去 的 六 十 年 中 , 村 在 政 治 、 济 、 化 和 社 会 保 障 方 面 有 了 长足 的 进 步 和 发 展 。 文 章 农 经 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前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文明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

当今,中国的农民也有8亿之众,由此可想而知,中国的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笔者认为,中国要想真正的强大,农业的发展要要在首位考虑,农村潜在着巨大的市场,8亿农民要是都富裕起来,那真是民族之幸,中国的强大将无人阻挡。

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出台的6个一号文件都以农业为主题就足以说明问题。

关键字:六十年,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村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生动的体现。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大家都知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大家的感受很深,我们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这一直是我们发展全局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
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但,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到当今。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
这段三十年里,我国的农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

建国初期,我国完成了“土地革命”,把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没收过来给农村无地的家庭。

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农业也随之进入了公有制集体化时代。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也表明这段时间,我国农业是成功发展的。

可之后,中国掀起“共产风”,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这段时间,人民好像不是在忙于农业发展,而是在“放卫星”,相互吹牛,一个萝卜大到连驴都拉不动。

而后,“文革”十年灾难也将我国农业前期的发展所得到的成绩受到了打击,农业停滞不前。

这一时期,粮食在“以粮为纲”的政策中稳定发展,农业在提供国民食物与工业原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动力。

实际上,农业仅仅是为工业辅助的,换句话说,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而代价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体系变得脆弱,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造成了3000万人死于饥饿或未能出生,世界史上至今最为严重的饥荒的重要原因。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际市
场上进口粮食来弥补国内粮食的供给缺口,脆弱的农业部门尚无法完全养活人民,又有何能力去支持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到20世纪初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当年小岗村的大胆试验给了中央最现实的例子。

改革开放顺利从农村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农业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经济作物快速增长。

我们不否定农业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家庭联产承包制应该居首功!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最重要的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粮食不仅实现的自给,而且还出口。

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极好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科研人员人数上的增长,都给农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可是,另一弊端开始出现,城乡差距拉大,农业赋税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农村生活还是比较艰苦。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可那么多人渴望着进城打工,离开农村也说明农村的生活不尽如人意。

正是如此,有位基层干部大胆地对当时的朱镕基总理说,农村真苦,农业正危险。

21世纪初到如今
进入21世纪,我国财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我国有能力实现对农业的补偿,工业反哺农业。

2004年,温家宝总理宣布,将逐步取消农业税。

中央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都已“三农”问题为主题,农民的
负担进一步减轻,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足以给我们信心,中国的农业一定会非常的成功。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各项民生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但也有不少问题,其一,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外来农产品的冲击,中国的农业又将出现新的问题,中国一定要掌握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否则,受控于人的中国农业是很危险的。

其二,农业生产的成本任然很高,除去各种农资的费用农民赚到的钱任然有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严重也导致成本的提高。

其三,随着化肥农药的过多使用,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建设,还关系到农民收入问题。

展望未来
中国农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科技兴农是出路,凭什么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到岸价格比中国国内大豆价格还便宜,不就是他的转基因技术,提高了亩产,降低了成本嘛。

笔者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有一点看法:
1,随着上世纪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现在的农村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而80,90后出生在农村的人有多少甘于留守农村的生活,农村必将会出现大量的闲置耕地,中央提出的“土地流转”我想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就是集中土地,开始大面积的耕种,采用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

要建设中国的大农业。

2,农村的生产结构还需优化,粮食生产的模式太单一。

农民将土地流转后,可以多方面增加收入,如搞畜牧业养殖业林果业,将来,我觉得另一种“合作社”必将大兴,抱团生产,一则降低成本,二则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有自己的特色,走品牌化道路,提高竞争力。

还有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随着农村工厂的增多,农民可以打打散工,增加收入。

3,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积极鼓励新品种的研发和新机械的使用。

农业生产还要避免走工业化工程中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一开始就要尽一切可能的少用化肥农药,积极打造绿色农业,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中国农业一定要尽一切可能的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这个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战斗了,才能在国际市场当中有自己的话语权,从而保护好自己的农业发展。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这是对硬件方面基本的升级。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一定要与自然相和谐,否则农产品的品质受到影响外,还影响到人的生存。

还有,一定要保持对农业生产各种补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补贴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多投入财政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

5,农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提高,解决农民一些实际的需求。

尽一切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

保障农民的生活,农村合作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也应该有养老金作为
保障。

6,继续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提高农村的知识层面,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和生活。

鼓励返乡的农民工依靠自身的资金和技术理念的优势创业,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发展》·····································黄季焜《国新办就农业60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孙政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