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实在]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

合集下载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实在论,困境,科学]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

[实在论,困境,科学]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

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一、当代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困难(一)当代科学实在论概述有关实在的争论,可以追溯至近代早期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作为近代唯实论的发展,当代科学实在论承认科学理论实体的客观存在性并坚持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不可见或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描述。

主要代表有斯马特、普特南、波义德、哈金等。

在本体论方面,实在论者声称:诸如电子、夸克、光量子等依赖模型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实体是实际存在的;并且理论实体能够产生相关效应,它们便是实在的。

所以严格实在论者常常主张说,科学理论代表实在的证据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功。

在认识论方面,实在论者强调真理符合论。

他们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不是预先假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的发展是积累式的,逐步渐次地接近于真理。

(二)两种论证方式及其困难首先,普特南的逼真论证将存在分为两类理论实体与宏观客体。

如电子是理论实体,椅子是宏观客体,而这两个都是实体。

他将有关线圈中有电流的描述视为和有关这间屋子里有把椅子的描述一样客观。

其核心假设在于:在成熟的科学理论中,后面的理论比前面的理论更好地描述了前面理论所涉及的实体,或者说,后面的理论对前面理论所指称的实体的描述更接近于真理。

但是,物理科学家所指称的理论实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被证明是存在的;而且后面理论较之前面理论也不一定更能描述微观客体。

波义德则通过假设推理的论证方式,依赖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工具可靠性,坚信只有接受科学实在论的说明,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

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的结论是:成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连续接近真理而不断累积;并且由于当前理论与改进它的方法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这种积累方式得以可能。

所以,波义德指出如果不采纳实在论者的科学知识观,就不可能说明当前科学实践的工具可靠性。

但问题是,这种方法论只能在可观察的层次上认识科学的成功,要进一步至理论层次就必须做出假定。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加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加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要说明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在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就其基本点而言,它是科学的,革命的,唯物主义的,而且包含有辩证法因素,首先,康德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其次,康德坚持了义物质的运动来说明客观宇宙的变化与发展;最后,康德认为运动着的物质构成了的宇宙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2、简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a. 机械唯物主义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

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规律就是机械规律。

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 历史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C . 其局限性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思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3、简述系统的概念及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是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构成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已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心理科学性的几点看法

心理科学性的几点看法

关于心理学科学性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解晓莉(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摘要:“心理学危机”——心理学何去何从问题——成为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科学性也遭到了质疑。

本文回顾了这些讨论,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二个问题的看法。

(1)时间会证明心理学的科学性;(2)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心理学的牛顿来推动。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科学性科学研究纲领心理学牛顿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危机(Crisis of psychology)问题即心理学何去何从问题成为心理学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场关于心理学危机问题的大讨论激起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学最基础最核心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科学性也遭到了质疑。

本文试从心理学的科学性入手探讨本人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及发展趋势的看法。

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

从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至,这一时期是心理学思想的孕育时期。

1879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直接经验,研究方法为内容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使心理学满足了学科独立的条件: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随后一大批科学家涉足心理学,开始了不懈的探索,但是由于心理学本身的独特性: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深不可测”,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家都遭到了其它领域学者的批判。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理论的解释能力遭到了怀疑,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局限于实验室。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个性心理的研究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潜意识,自我实现,心理的生理机制,脑神经系统、预防保健治疗的研究,集体心理学研究包括团体、社会,跨民族,跨国家跨文化研究。

可以说心理学研究无孔不入,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学术流派如雨后春笋,经典理论流派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如新的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新皮亚杰主义、新认知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等在继承中扩大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同一流派内部也分化为多个派别。

科学实在论辩护

科学实在论辩护

01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是指理论不 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 理论是客观实在的。
02
科学理论的客观性表现在实验 和观察的独立性上,即实验和 观察的结果不依赖于人的主观 意愿和偏见。
03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的客 观性是保证科学理论真实性的 基础,只有保持客观性,才能 保证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
科学方法论、客观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
科学实在论的历史背景
1 2
古典时代的科学实在论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提出“自然哲学”的概念,试 图用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科学的兴起
17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 为科学实在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论的建 立和发展,科学实在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
进化论的辩护
自然选择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科学 实在论者认为,进化论通过自然选择解 释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自 然选择是指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 生存和繁衍后代,从而逐渐形成新的物 种。这种机制能够解释生物多样性的现 象,并且可以通过化石记录和基因研究 等方法进行验证。
VS
科学共识
01
02
03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是指理论能够被 实验和观察所验证,只有经过验证的 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是科学实在论的 一个重要标准,只有经过验证的理论 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可验证性是保证 科学理论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只 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科学 的。
03
拓展,包括新兴的交叉学科、复杂系统研究等。

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

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

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近代科学是在唯名论的旗帜下从实在论中挣脱出来获得其独立发展的,它在本质上是反实在论的。

然而随着人类的视野向着微观和宇观两极领域的不断拓宽,现代科学日益远离人的感性经验而不得不极其明显地依赖于人的理性建构。

这种状况不仅使传统的唯名论、经验论和实证论具有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而且由此引发了古老的理性主义的再度复兴。

为了重振唯物主义雄风,形形色色的科学实在论应运而生。

不过这种所谓科学实在论从其诞生以来,虽然前赴后继、声势浩大,却总是抵挡不住反实在论的进攻。

其中的原因当然各种各样,然而有两个根本的缺陷则是在这些科学实在论中普遍存在的:其一是不了解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超越本性,没有从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实在观念从而难免流于肤浅;其二是囿于具体的殊相层面,没有能够到抽象的共相层面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理论,结果是发现科学理论的多少构成要素就创造多少实在论。

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基础上阐述一种彻底的反实在论科学观。

1实在论的复兴同“实在”本身的破碎与失落结伴而生,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的一大景观。

一方面,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抛弃康德的“自在之物”,把感性世界中的“现象”作为实在;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抛弃康德的“现象”,以人的某些非理性心理要素取代“自在之物”作为实在。

于是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实在论,人人都可以称为实在论者,而“实在”本身则不知所去。

为了重新整合这破碎了的现代哲学,人们必须唤醒理性,返回到实在观念的原点处发掘其真义。

然而严格说来,“实在”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范畴,也不是宗教或神学中的名词术语,当然更不会成为科学中的概念。

通常它只是日常语言中的一个谓词而非主词,用以表示主词存在的虚实状况及其性质。

不过无论哲学、科学,还是宗教、神学等,大凡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宗旨的意识形式,都不能不首先去直接地面对它。

因为“实在”与“真理”密切关联在一起,它根源于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形而上”的冲动,是人的思想超越感性世界的产物。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且日久弥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它们共享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些假定承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或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成及其争论的焦点。

关键字:科学实在论反实在溯源争论科学理论真理性问题在哲学界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是由于真理是客观世界、人与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出现众多绝然对立的流派和观点,甚至完全否定真理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去剖析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真正确立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挽救真理。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在哲学上就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

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与认识,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客观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反实在论对此予以否认。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都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精致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

要真正把握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还得去追溯历史的源头.一、争论的历史溯源:回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19世纪,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回溯19世纪,争论应该是从科学实在论的历史先驱一——原子实在论开始。

“原子”在19世纪初就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产生实在论、非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演进思路。

原子实在论认为原子就像桌子、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反实在论者却不以为然。

19世纪末,马赫、迪昂和彭加勒对原子等理论实体持现象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现象主义基于物理对象可以还原为感觉经验,认为物理对象的描述可以分析为描述感觉经验的现象陈述;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描述,而是使我们安顿和说明可观察世界的纯粹有用的工具;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原则上是无法直接证明是对或错的,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在很多可能的理论中选出来,而这种选择依赖于我们的约定,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是科学家共同约定的结果。

科学实在论简述

科学实在论简述

科学实在论简述一、科学实在论的定义实在论一词,在早期哲学中,特别是在中世纪的哲学论争中,就作为与唯名论相对立的概念而被加以采用。

它主张宇宙是实在的、客观的学说。

在近代哲学中,它尤其表明了这种观点,即物质客体是独立于我们的感觉经验、外在于我们而存在的。

科学实在论正是一般实在论观点在科学理论解释中的具体化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它有着特殊的解释对象和解释方法,也使它在理性的进步中产生了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在实在和实在论的本质的认识方面,有着几种比较典型的论述:普林斯顿大学的范·弗拉森认为:“朴素地讲,科学实在论是这样一种观念,即科学为我们所揭示的世界图景是真实的。

而且所假定的实体是真实地存在着的。

”—史密斯指出:“‘实在论’用于概括科学哲学的许多见解。

不过,所以这些见解都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即科学命题是真或假。

在这里,真理是根据已被放弃的真理的一致性理论的样板来理解的。

”剑桥大学的D.帕皮诺认为:“对本世纪大多数科学哲学家来说,‘实在论’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观点:当告诉我们关于独立的(尽管是不可观察的)实体的真理时,关于科学观察的理论将被看作是有意义的。

这种实在论者的对手是‘工具主义者’。

”多伦多大学的J.布朗说:“科学实在论是我们的理论要确确实实描述世界的一种原则。

它主张,存在着一个非观察的实体和过程的领域,而科学以它对可观察世界的解释合理地展示了这个领域。

”1二、科学实在论的沿革科学实在论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一支最有前途的哲学运动,已成为科学理性发展过程中自然而又必然地要面对的一种思潮。

而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科学实在论都越来越受到了更多科学家、科学哲学家以及哲学家们的重视。

类似于众多西方哲学流派,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同样有着它孕育和生成、进步和曲折、批评和反批评的复杂而又生动的历史。

郭贵春先生在《科学实在论教程》一书中,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划分成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从原子实在论诞生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与科学进步:探索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

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与科学进步:探索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

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与科学进步:探索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摘要科学实在论作为科学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张科学理论能够真实地描述外部世界,而科学进步则是在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在科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科学实在论的辩证分析,本文旨在阐明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和引导科学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是一种关于科学知识本质的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描述,成功的科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和预测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科学进步被视为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新的科学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能力上超越旧理论,同时也更接近于对世界的真实描述。

科学实在论的理论基础1. 语义学基础: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理论的陈述具有真值,即科学理论的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其对世界的描述,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模型。

2. 形而上学基础:科学实在论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世界,科学理论旨在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这种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 认识论基础: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关于世界真实知识的可靠途径。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科学家可以逐渐接近真理,不断完善对世界的认识。

科学实在论的历史演变科学实在论并非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和论证组成。

1. 朴素实在论(Naive Realism):认为科学理论直接反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不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2. 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承认科学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但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来接近真理。

3. 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 Realism):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描述世界的结构关系,而不能描述世界的本质属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等,很好很强大)分析

史上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课件、试题、答案,免费滴,您还等什么!!!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思考现代哲学中,科学实在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着眼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方法,而是能够揭示客观存在的真理。

本文将对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科学实在论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实在论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实在论和笛卡尔的机械实在论为科学实在论的重要先驱。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实在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科学实在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

他们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关于自然规律和客观存在的知识。

而科学实在论在19世纪由休谟和康德推动发展,他们强调人的知觉和理性能力的限制,认为科学只能提供相对于人的观察者的知识。

二、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科学研究能够揭示客观存在的真理。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是一种目的论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可以发现客观存在中的规律和本质。

科学实在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认为科学理论应该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和确认。

科学实在论批判了一些其他哲学观点,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只有意识和思维是真实的,而相对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主观的,没有客观存在的真理。

科学实在论认为这些观点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客观事实,科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了科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科学实在论的争议与质疑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哲学家认为科学实在论过于强调客观性和实证,忽视了人的主观认识和个体经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实在论者也承认科学并非完全客观,科学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假设。

同时,科学实在论也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挑战和变革。

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不断改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一些传统的科学观点也被推翻或修正。

这使得科学实在论需要对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

科学技术哲学部分基础理论整理

科学技术哲学部分基础理论整理

经验主义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

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工具主义通俗的说就是把为了达到目的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东西都归类到工具概念里的一种思想模式。

包括人,事,物,法律,规章,制度等等。

在工具主义者眼里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只分有用和无用两种就是工具和非工具,包括他本身。

美国哲学家J.杜威对其实用主义理论的一种表述。

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

他强调,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便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杜威主张工具主义的目的,是试图避免W.詹姆斯哲学中过分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使实用主义具有更浓厚的科学和客观的色彩。

证伪主义:(1)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现代科学实在论研究概述

现代科学实在论研究概述

现代科学实在论研究概述一、何谓科学实在论?(一)科学实在论是什么?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科学目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本质的元理论。

这些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科学的目的是给实在提供—种为真的概括性描述;科学定律和理论由它们的正确性、客观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价。

显而易见,科学实在论的两个预设均蕴涵着它的描述性主张和规范性主张。

因此,劳丹这样概括到道:“从本质上看,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利学的目的或价值应该是什么的学说。

尤其是实在论者坚持科学的目标总是要找到对于自然界更加逼真的理论。

但是,现代实在论者把这种价值论的观点与描述的观点结合了起来,……虽然实在论的规范主张在逻辑上独立于描述性主张,但前者在认识论上依附于后者。

”诚如图奥梅拉(R.Tuomela)所言,科学实在论是科学自己的哲学,是比任何其他哲学观点都更为认真地对待科学的哲学学说。

布朗(H.I.Brown)也力图证明,实在论为追求科学的人提供了合情合理的科学目标。

他认为,科学理论就是预先假定独立于我们理论化而存在的项目做出断言的,我们能够通过针对那些项目检验理论并承认那些进入理论的项目来追求实在论的目标。

在科学实在论者和大多数科学家看来,追求实在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二)科学实在论有代表性的具体表述由于着眼的侧重点和强调的强弱程度不同,科学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对科学实在论的具体表述也因人而异。

现在,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表述分而述之。

着名的反实在论者范弗拉森(B. C. van Fraassen)认为,科学实在论的一种朴素表述是:科学给予我们的世界图象是真实的、在细节上可信的图像,而且在科学中所假定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的进步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在范弗拉森看来,像皮尔土(C. S. Peice) 这样的早期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已被经验发现所拒斥,但它也有正确的韵味。

它回答了两个主要的问题:它把科学理论的特征概括为对真实存在的东西的描述,它把科学活动的特征概括为发现的事业而不是发明的事业。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述评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述评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述评作者:朱利兵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9期[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实在论不断受到反科学实在论的挑战,由此引发了双方长时期的争论,为了实现对自己的辩护和应付对方的挑战,双方都在其内部进行了调整、修正。

于是出现了弱化的科学实在论、建构经验论和内在实在论。

[关键词]传统科学实在论反科学实在论弱科学实在论建构经验论内在实在论20世纪以前,科学实在论在历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当科学的视野推进到微观和宏观层次时,科学认识系统变得复杂起来,科学实在论所面临的挑战、诘难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深刻。

一、传统科学实在论面临的困境科学实在论是实在论的一种,是在本体论实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科学实在论主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只有一种,真理就是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现存的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传统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流派曾经在历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人们都普遍相信现存的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对象越来越远离人的感官,科学研究过程越复杂,科学研究手段越先进,传统科学实在论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

其面临的第一个理论困境即是:谁来判断理论与客观事物相符和?认为一个理论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关键看它能否通过检验,如能通过大量案例的检验,则可以得出结论,它是合理的。

但是用这种方法又会遇到另一个难题,这就是归纳法不能穷尽所有检验的情形,其得出的结论是或然的,其论证的方式是不严格的。

而且,传统科学实在论从关于可观察物的描述的合理性推广至不可观察物的描述的合理性,没有逻辑通道。

二、反科学实在论的批驳与弱化的科学实在论的产生传统科学实在论由于其无法克服的困难而遭到反科学实在论的攻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反科学实在论者是库恩、劳丹、费伊阿本德等人。

“范式”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主要范畴,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式或模型。

9.科学实在论

9.科学实在论

实在论:即便存在着替代性的理论, 不同理论的优劣也可以用一定的标准 评判,最优的理论是真实的。
2.“不可观察”论证
反实在论:科学理论名词所代表的对象 是不可观察的,既然不可观察,为什么 要相信它是真实的?
实在论:那些“可观察”的事物,有很多迄今 并未被观察到。既然没有观察到,为什么相信 对它们的描述是真实的?反实在论者“可观察 物—不可观察物”的二元区分在逻辑上不一致。
2.因果实在性论证 卡特赖特(Nancy Cartwright):至少有一点是真的, 就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因果作用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最佳解释的理论,但我们必须接受 那最佳解释的理论中所说到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3.实验实在性论证 哈金( Hacking ):我们不能只是旁观,必须参与。 只有在实验实践(experimental Practice)的层次上,科学 实在论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能操控它们,它们必须 存在”( Hacking Ian.Experimentation and Scientific Realism ,1984) 图:IBM公司用铁原 子拼出“原子”的汉 字
“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就其本身所展现的, 并不决定哪一个结构是它的数据模型,而 是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选择,以及决定关 注其某些特定方面,进而按照一定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进行表征。”--范· 弗 拉森
具体的感知结构、理论的结构与不可观察 之物“并非同构关系而是嵌入的关系”— —(Stathis Psillos)
输 入
黑箱
输 出
经验建构论所给出的,是一个工具主义的“黑 箱”
3.亚历山大.伯德的反驳 两个理论可能恰好具有同样的可观察结论, 然而A理论可能比B理论获得可观察结论的更好 的支持,A理论同其它理论相综合的能力及其产 生的新的意想不到的正确预言能力构成了它的 可观察的成功背后的真实性的证据。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本体论方面,科学实在论承认诸如原子、电子、光子等科学理论实体的存在;理论实体只要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就可以承认它们是实在的,同样,科学理论所描述的状态及过程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在科学观方面,科学实在论者一方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方法、科学推理的规则及科学概念等不是预先假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一方面,科学实在论者也反对科恩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相对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发展并非是突变或新旧范式的更替,科学的发展总是积累式的,并一步步接近真理。

在认识论方面,科学实在论者大多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或真理符合论。

在西方哲学界,科学实在论本身不是一种有重大影响的学派,但在科学自身的可能性及合法性受到怀疑的今天,它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代表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论科学实在

论科学实在

作 者 的世 界 观 中 ,相 信 科 学 所 发 现 的 知 识 之 山 的
实 在性对 于投 身科 学是 必不 可少 的 。就寻找 一个 共 同 的 、 开 放 的 基 础 而 言 , 是 否 有 一 条 道 路 可 以
使 我们这 些科 学 的批评 者不再 劝说 科学 家抛弃 这 种 世界观 呢 ?理查 德 ・ 蒂不 把 知 识 描 绘成 径 直 罗 获 得 实 在 ,而 是 描 绘 成 获 得 应 对 实 在 的 行 动 习 惯 。 这 种 实 在 对 于 科 学 家 的 实 践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东
与科学 客观性
( 及 主 观 性 )关 系 密 切 的 论 以
这 里 , 由 于理 论 实在 和 理 论 本 身 的 不 完备 性 和 不 完 美 性 , 科 学 主 观 性 也 得 以 渗 透 进 来 和 潜 伏 下
去 。
题 是科 学 实在 和学科 真理 。科 学实 在是科 学 客观 性 的本 体 论 和 认 识 论 的 基 础 ,科 学 真 理 是 科 学 客
种 行 动 习 惯 ,包 括 详 尽 地 保 存 记 录 ,精 确 地 测 量
时 间 、 数 量 和 空 间 ,多 次 重 复 , 复 制 以 及 简 化 。
不 ( 在 恩 辨 哲 学 和 自然 哲 学 中 那 样 ) 是 形 而 上 像 学的 本 体 实 在 ( 所 谓 的 “ 自 体 ” — — 这 或 物 ) 可 看做 是 科 学 信 念 或 科 学 预 设 。尽 管 如 此 , ̄ -- z 4 " 实在 毕 竟 对 本 体 实 在 的 某 个 侧 面或 某 种 程 度 的 把 握 ,而 且 它 比 经 验 实在 把 握 得 更 为 深 入 ,科 学 客 观 性 恰 恰 就 是 在 这 里 得 以 展 露 ; 同 时 ,也 就 是 在 [ 收稿 日期 ]20 —0 —0 09 3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近代科学是在唯名论的旗帜下从实在论中挣脱出来获得其独立发展的,它在本质上是反实在论的。

然而随着人类的视野向着微观和宇观两极领域的不断拓宽, 现代科学日益远离人的感性经验而不得不极其明显地依赖于人的理性建构。

这种状况不仅使传统的唯名论、经验论和实证论具有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而且由此引发了古老的理性主义的再度复兴。

为了重振唯物主义雄风,形形色色的科学实在论应运而生。

不过这种所谓科学实在论从其诞生以来,虽然前赴后继、声势浩大,却总是抵挡不住反实在论的进攻。

其中的原因当然各种各样,然而有两个根本的缺陷则是在这些科学实在论中普遍存在的:其一是不了解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超越本性,没有从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实在观念从而难免流于肤浅;其二是囿于具体的殊相层面,没有能够到抽象的共相层面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理论 ,结果是发现科学理论的多少构成要素就创造多少实在论。

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基础上阐述一种彻底的反实在论科学观。

1实在论的复兴同“实在”本身的破碎与失落结伴而生,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的一大景观。

一方面,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抛弃康德的“自在之物”,把感性世界中的“现象”作为实在;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抛弃康德的“现象”,以人的某些非理性心理要素取代“自在之物”作为实在。

于是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实在论,人人都可以称为实在论者,而“实在”本身则不知所去。

为了重新整合这破碎了的现代哲学,人们必须唤醒理性,返回到实在观念的原点处发掘其真义。

然而严格说来,“实在”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范畴,也不是宗教或神学中的名词术语,当然更不会成为科学中的概念。

通常它只是日常语言中的一个谓词而非主词,用以表示主词存在的虚实状况及其性质。

不过无论哲学、科学,还是宗教、神学等,大凡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宗旨的意识形式,都不能不首先去直接地面对它。

因为“实在”与“真理”密切关联在一起,它根源于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形而上”的冲动,是人的思想超越感性世界的产物。

人们通常总是要割裂本体论和认识论从单方面孤立地讨论实在,然而事实上,无论是从思想的语言逻辑方面分析 ,还是从其社会历史方面分析,“实在”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

或者至少是就把握实在观念来讲,本体论同认识论必须统一起来考虑。

从语义学方面来分析,“实在”一词复合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意思:其一是“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存在”,它是相对于“不存在”而讲的,是指作为殊相处于时空之中的、原则上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存在,它是人们把握“实在”一词的一个辅助性条件,构成“实在”的现实层面;然而,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实在”的内涵,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实”,即“真实”,它是相对于存在本性中可能具有的“虚”或“不真实”而讲的,是对存在的一种质疑,并构成“实在”的“超越”层面,这是“实在”一词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深一层涵义。

一般说来,它总是要指向某种终极的、不能被感知而只能被推论的、作为共相的抽象的存在。

显然“实在”并不是指称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存在,而仅仅是指称某种作为存在“根基”的本原性存在,或者说第一性的存在,它构成所有其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实在”所以能够如此迷人,也恰恰是根源于它对感性具体的现实的这种超越。

由此看来,实在观念应当起源于人们对现实的、感性具体的物质世界的怀疑和否定中。

早在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精神就已经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这种超越为人类以后理性地建构理想世界与批判现实世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不过当时还没有触及到感性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最早明确表示怀疑和否定物质世界的,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

早在公元前10世纪至5世纪古印度所流传的《奥义书》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思想。

根据婆罗门教的说法,印度神话中的创造神“梵”是物质世界的始基和宇宙万物的本原。

它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广阔无边、无处不在,既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着,仿佛老子所说的“道”。

不同的是,印度的“梵”具有某种意识,被称为“自我”。

“自我”和“梵”一体两面,只是由于它具有意念,才使得混沌破裂变现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

不过这个破裂的混沌仅仅是由“自我”的意念产生的,因而被称为“假梵”。

由假梵化生出来的宇宙万物自然是虚幻不实的、有限的和暂时的。

唯有真梵才是真实的、无限的和永恒的。

人们只有透过假梵认识了真梵,才能够超脱无尽的生灭轮回,复归宇宙本体〔1〕。

到了古希腊时期,巴门尼德首次从哲学上触及到实在观念。

他把现实世界感性具体的物质性存在称为“非存在”,而把人们精神世界那些抽象化的思辨性概念称为“存在”。

柏拉图进一步把人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明确区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

他认为人们的感官所能够感受到的只是现象世界,而真实的世界是理念世界,它隐藏在现象世界的背后,是人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它是本原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

现象世界只是人的一种幻相,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正实在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虽然用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取代了柏拉图那抽象空洞的理念,不过他还是承认存在一个没有质料的纯形式,这就是神。

而且晚年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一般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质,它先于具体事物存在并决定具体事物,因而是第一本体。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吸取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实在论思想,认为只有天国是真实的存在,也只有人们对于天国的认识才是真实的认识,现实世界不过是上帝的创造物,它只是人们感性知觉的对象,在那里是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的。

根据安瑟尔谟等极端实在论者的观点,共相作为殊相的本质,不仅独立于作为殊相的个别事物、而且先于它们而存在;个别事物则不过是由共相所派生出来的偶然现象,它们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

这是实在观念和实在论的哲学发轫处,从此以后人们超越感性世界的本能冲动借助于基督教的经院哲学最终以实在论的形式正式进入了人类认识的视野。

综合以上简要的逻辑分析和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实在观念和实在论是以真假两个世界的分辨作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它内在地包含着由此岸的幻相世界向彼岸本体世界的超越。

否则的话,如果有人指着他面前的一张桌子说:“这是实在的”,我们就一定会感觉到莫名其妙。

要合理地理解和解释这句话,就必须首先设定一个辅助事件作为前提,这就是有人否定这张桌子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必须先有了实在论。

然而一旦实在论把人们的思想引向桌子的共相或理念,那时再有人回过头来强调说眼前的这张桌子是实在的,他显然不能够再被称为实在论者,而只能被称为唯名论或经验论等。

这是正确把握实在观念和实在论首先必须澄清的问题。

实在论领域中的各种混乱大都是由于忽视了这种超越而引起的。

第二、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也曾主张超越现实世界,泰勒士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里特的火等、尤其是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也都是人类精神超越现实世界的产物。

然而这种超越并没有涉及到彼岸世界,它们纯粹是在此岸世界内部发生的事件,是人的思维对自身感觉器官的超越,只要人们设法拓宽自己的视域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超出现象世界之外。

因此,这种所谓超越只不过是从具体的作为殊相的质料到质料的还原,它同抽象的理念、形式或共相无关。

所以它就只能是被称为唯物论或原子论等,而不能被称为实在论。

这也是正确把握实在观念和实在论时应当非常明确的,否则诸如科学实在论这类怪胎就会由此而产生。

第三、新实在论与批判的实在论也同样是以理念与现象、形式与质料、共相与殊相这样两个不同的世界的分别作为思想基础的,同理念论或实在论相区别的是,它们同时赋予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以同样的本体论地位。

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折衷主义方案。

它虽然避免了大量停留在哲学原点的原始纠纷,促进了现代分析哲学的发展,然而哲学中的本原问题毕竟不会因此而被消解。

就对“实在”本身的认识而言,它们几乎没有增添任何新的内容。

所以尽管哈特曼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起来把握实在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然而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毕竟存在着质的不同,从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或像罗素等热衷于从逻辑、数学方面进行抽象分析的多数新实在论者那样,从本体论上返回到柏拉图主义那里;或是像普拉特等热衷于从经验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那些批判的实在论者一样,从认识论上走向康德的不可知论;再或是像桑塔亚那那样,最后不得不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成一种动物式信仰来扞卫等。

至于其它那些五花八门的实在论则大都不得要领。

2明确实在观念与实在论的真实涵义后,倘若主张科学实在论,则将意味着:首先,在本体论上预设或承诺一个在感性具体的事物之外的超验和永恒不变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世界;其次,在认识论上主张科学理论正是对这样一个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再次,在方法论上也相应地追求某种能够把科学导向这个实在世界的先验逻辑,从而可以使之同实在论内在地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显然这只是一种基于语义分析形成的科学实在论。

虽然它仅仅是纯思辨的产物,却相当准确地体现了本来意义上的科学实在论,不妨称之为科学实在论Ⅰ。

不过人们通常已经习惯于把这种实在论称为形而上学实在论,并认为它同科学无关或者对立。

然而事实上,这种长期被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的实在论,在现代科学中已开始凸现出来。

这是一个不容当前各种现实的科学实在论Ⅱ忽视的重要事实。

爱因斯坦的科学,作为传统宗教的一种替代品,显然是对于他所信仰的和谐的宇宙的描绘。

自然规律的绝对性、形式体系的相对性、数学物理化与物理学数学化等〔2〕,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忠实地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科学传统,从而构成一种真正的科学实在论。

尽管这种科学观在科学史上不占主流。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向两极领域的不断扩张,这种观念的市场似乎是越来越大,甚至连实证主义的追随者海森堡等人,也明显感觉到现代物理学正在向柏拉图主义复归。

只是何以证明这样一种描绘恰恰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论范围内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

科学实在论Ⅰ预设或承诺一个理念、形式或共相世界,并要求科学理论描述这个实在世界。

既然现象世界受外在于自己的理念支配,科学要解释和说明现象就必须准确地把握理念,而这样的科学显然是不可能在现象世界中纯逻辑地归纳,它必须到精神世界中纯理性地建构。

科学实在论Ⅰ的方法论基础是理智的直觉、思辨与审美能力,包括科学创造中的直觉、猜测、想象和推理,理论评价中的简单性等,在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性实在论。

然而何以保证科学理论所描绘的正是实在世界,在方法论的范围内也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这样的理论与其说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哲学或神学。

不过爱因斯坦事实上也正是一个融神学、哲学与科学为一体的奇才。

他的相对论巧夺天工居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也说明了科学界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是具有自己的内在尺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