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及先秦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秦、汉时期的建筑

城外应有“郭”,“造郭以 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 迹。
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 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画象 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逗式,已经成熟; 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 达20丈,50丈,70丈;如:《三辅黄图•汉宫》上 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 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门内,北 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
商业发展,富商很多,并有“贫求富,农 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与日本、朝 鲜有贸易往来;建立了丝绸之路,通达乌 兹别克、阿富汗、伊朗,并转往大秦国(古 罗马帝国);东南亚各国,(越南、缅甸、马 来、印度)有水陆前往,与“身毒”国(印度) 有陆路往来。
西汉末,哀帝(刘欣)时,“大月氏”(克什米尔)国使臣, 将佛教传入中国,即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公元“1” 年恰是汉帝刘衍的元始元年)这时的科学文化:
高楼木构架不用通柱,每层分别立柱,用纵横搭 交的枋子做出楼层。
类似的大城市还有:赵邯 郸、楚鄢郢(音掩映), 魏大梁等。
秦咸阳宫殿遗址
秦咸阳宫瓦当
棺椁与墓(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墓及兆域图)
从战国时的棺椁构造,可 以看出当时的木工技术很 高——用铁器,便于加工。 正因有如此技术,秦汉时 才能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 多层楼阁。木棺椁各有内 外两层,外填白土、沙土、 木炭等构成防水体系,并 在墓地设置排水管,使这 些木构得以保存,现在才 能看到其精致的榫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建筑秦、汉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陆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电大专科地域文化(北京)课件之建筑篇_OK

24
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坚持实践儒家 “以礼治国”的理论,有史以来第一次按 照“设计图纸”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而建 立古城,被世人称为“理想城”。
安定门因班师凯旋走此门,被称为进兵门;又因安外多粪 场,粪车入城走此门最近,又称之为生门,即丰裕之门, 以取安邦定国之意。
德胜门因出师打仗走兵车出此门,称为兵门或军门,又因 其有品德高尚之门之意,故而称之为修门,寓以德制胜之 意。
古代建都模拟天象源于古人对上天的特殊崇拜,模拟 于星象使宫城更加符合上天理想世界。同时效法上天也进 一步宣扬了统治者是“奉天承运”的思想。
22
元明清都城的建立
• 大汉之城----元大都 • 明代帝王之都 • 清朝北京——最后的帝都
23
大汉之城----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 哉乾元”之意,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 “大元”。
3
地理环境
• 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总面积为 16807.8平方公里. •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
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4
总体发展过程
• 史前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 221年)-------秦至西晋时期(公元前221一公元 317年)------东晋、隋唐时期(317—960年) -----五朝帝都------近代百年嬗变
——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
31
重建京城十五载,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 建内城、扩外城, 皇城围着紫禁城, 东南西北重开门, 城南城北街道平, 五坛八庙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秦

宫殿
• 阿房宫
• 人们只能跟随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去想 人们只能跟随着杜牧的《阿房宫赋》 象这座万世之宫的精美与宏大: 覆压三百 象这座万世之宫的精美与宏大:“覆压三百 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回,檐牙高啄。” • 历史上关于阿房宫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司马 迁的《史记》 先作前殿阿房 先作前殿阿房, 迁的《史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 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 五丈旗。 五丈旗。”但司马迁在详细描述了阿房宫 前殿后, 前殿后,对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和形式却只 字未提。 字未提。
中外建筑史
遗址景点内现代仿建的阿房宫
中外建筑史
遗址景点内现代仿建的阿房宫
中外建筑史
•
秦、汉时期,对抬梁式结构的运用已逐 汉时期, 渐成熟,并产生重大突破。 渐成熟,并产生重大突破。在大跨度的梁架 方面, 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 跨度达到10 10米 而阿房宫前殿的主梁, 跨度达到10米。而阿房宫前殿的主梁,远胜 于此。 于此。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秦始皇陵假象图
中外建筑史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 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组织的发掘,终于发 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这个第 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 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 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 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中外建筑史-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xin1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秦朝的建筑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建筑结构方面。传统的中国木构架建筑,特别是抬梁式的结构形式,发展到秦朝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秦朝匠师对大跨度梁架的设计上。
第三,建筑形式方面。秦朝设计修筑了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与远达塞外的直道。
左图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右图为“一斗三升”这一最基本的斗拱组合方式。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建筑设计
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主流。
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
中国建筑史(史前)

(二)巢居
栖息在大树上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营巢,上者为营窟”
所以可以看出,巢居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
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新石器时代
建筑的低级阶段,建筑体系萌芽: 由巢居与穴居开始发展演变. 1 两种代表建筑类型: (1) 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2)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2 著名建筑遗址: (1)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2) 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春秋战国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五帝 夏 商 周
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公 元 前 1046 年 ~ 前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56年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商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公元前2l世纪一前221年)
夏、商、周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属湿陷性黄土
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先民发明了夯土技术,既可消除黄
土的湿陷性,又可夯筑高大的台基或墙壁,建造大型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 夏商周到明清 ▫ 传统建筑体系
• 近现代部分
▫ 清末到新中国建立 ▫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折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的意义:
• 了解历史基本知识
▫ “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
• 全面人生的需要
▫ 建筑历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 专业的学习,交叉学科,培养思维
第四章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二、城市、宫殿: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空间,关联,秩序 选址 城市的布局结构 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2 “礼”的思想 “礼”的核心思想就是等级、秩序。 它不仅要求整个社会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君 仁臣忠”的政治伦理,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体 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 的宗法人伦。 因而在这种制度下,形成了一整套的、严格的 不容许改变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3、“礼”的描述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 也。----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 之于方圆也。----礼记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
其它高台建筑:
三、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1、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使用促 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2、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在 瓦上涂朱色。 3、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墓室中出现 0.3~0.4x1.0M的空心砖用作墓壁与墓底, 墓顶仍用木料作盖。 4、木工技术精美
战国时期贵族墓仍用木 材作墓室(木椁)
棺:关也,所以掩尸。
椁:棺外的套椁。
河南及长沙等地出土的木 椁用厚木板组成数层棺椁, 外填白土、沙土、木炭等 构成防水层,有的还在墓 底设置排水管。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咸阳宫
汉*明堂辟雍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秦汉建筑特征与成就
3.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 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 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 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 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 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 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汉时期建筑空间形态以“高、大”为主要 特征,通过高台建筑、楼阁建筑和庭院建筑 将“尚大”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这种撷取融合各国宫殿 样式的做法,体现的正 是“大一统”的文化现 象。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长安城中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 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 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 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 西,又称西宫。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咸阳宫
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 市西,咸阳市东区域。最初咸阳宫位 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 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 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 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 为秦的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 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 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 “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 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
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 火化后的“舍利”。
先秦建筑-艺术PPT课件

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
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
7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在一号遗址东北为2号宫殿基址,殿堂同样建
在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
一大间带有只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
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
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
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
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
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
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
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
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 瓦
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
.
13
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
❖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 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 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 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 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 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 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 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 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 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 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 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 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 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 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 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 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 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 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
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
保存。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
中国古建筑发展史

年代(时期)中国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期(距今9000-4000年)特征主要进步(具体描述)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白灰面、隼卯技术出现典型建筑(主要建筑)西安半坡(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形房屋、方形建筑、圆形建筑)技术(顶、台阶、细部)1、建筑方位与日照(考虑日照所致原始社会关中地区的居住建筑多为西南向开门)2、大叉手屋架与木骨泥墙(大叉手就是人字木屋。
木骨泥墙就是以树木枝干为柱,再用枝干横向扎结成架,其间填以苇束等轻质材料,然后两面涂泥做墙。
以木构为骨干的原始建筑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栽柱暗础(河南安阳市后岗建筑基地柱洞做法)4、擎檐柱(檐下立柱支撑悬挑的屋椽)5、榫卯结合(类型:平身柱榫卯,转角柱榫卯,柱脚/头榫,加稍钉的梁头榫,直棂栏杆榫卯,企口板榫卯。
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木棱)6、土构防潮与木构防火7、排烟通风口——囱8、土坯的发明(河南淮阳平粮城龙山文化一号房址及安阳市后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住房F8、F12、F15、F18之墙体)9、石灰石的烧制与白灰抹面与粉刷技术10、散水的使用其她方面(园林、陵墓、道路、桥梁等)祭祀建筑:对圣神与祖先的祭祀(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祭祀遗址、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黑麻板祭祀遗址等)原始社会墓葬: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在其生活的涯洞里,前部作为生人起居,后部作为亡人埋葬之地新石器时期,按照氏族血缘关系集中在一起,并与居住、生产区分离这时期相关人物(著作)同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生产由采集、渔猎的攫(jue)取经济——进化——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生产经济干阑式构造方式上,以长木为水平构建,屋顶较大、较陡,出檐较深,采用榫卯结构穴居采用对称平面,木骨泥墙年代(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征1、都城建筑开始突出主权,周制——三朝五门。
2、宫殿建筑与祭祀建筑混搭。
3、夯土筑城起墙。
4、以土木结合架构为主要建筑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二、空间组织——平面形式 早期穴居的平面形式都是圆的,稍后有了矩形平面的 穴居和房屋,也有了圆形和矩形平面杂处的群体。自 父系社会以来,随着家庭关系的稳定,社会财富的增 加,此时的房屋平面出现“吕”字形的,也有多间并 联的。干阑建筑的平面则多为矩形,这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结构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矩形平面比圆形平面使 用起来更合理。
夏代既是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青铜时代的初级阶段。 其后的商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铸于铜器上的铭文和刻于甲 骨上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继商之后的周王朝 奠定了后来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封建文化。 给后世极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空前活跃,学术讨论气氛浓烈。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 带来了苛繁的礼法制度,他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 道德观念,在建筑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殷、周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建筑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 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圆形平面
西安半坡遗址方形平面
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原始时代建筑空间组织简单,但也有了功能上的划分。 例一:西安半坡的圆形屋和方形屋 半穴居均有窄窄的门道,作成土阶或斜坡。前期门道在 室内,后来移至室外,以使内部空间更完整。门道上有 雨蓬,前面有土坎,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入口部分两侧 有短墙,隔出一个小“门厅”,成为内外空间的过渡。 室内的中央或稍稍靠前的部分是火坑,它是空间的中心。 火坑正对入口,可使冷空气加热,也便于进出燃料和灰 烬。火坑的一侧是睡觉之处,晚期常高出数厘米,以防 潮。其空间处理手法类似于今日的虚划分。火坑的另一 侧是做饭和贮藏物品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 穿斗式用料少,整体性强, 多用于小尺度空间; 抬梁式采用大跨度的梁, 可获得较大的空间; • 斗拱 (参见PPT“有趣的 斗拱”) 斗拱是木构架特有的结构 部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1)简明:“以间为 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间”由相邻两榀房 架构成,最常见的平 面是由3、5、7、9等 单数组成的长方形 2)真实:对结构的 真实性显示
绪论
4、《中国古 建筑二十讲》 楼庆西 著,生 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5、《华夏意 匠 -- 中国古 典建筑设计原 理分析》李允 鉌著,天津大 学出版社。
绪论
• 视频图像资料
1、纪录片--苏园六纪 2、纪录片--故宫 3、纪录片--圆明园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南方湿热地区——“干阑”(竹木架空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毡包”(土坯拱顶房屋) 黄河中上游——“窑洞”(黄土断崖挖出横穴) 东北与西南森林中——“井干”(原木垒成墙体)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 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 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 之外的顶叫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攒尖: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 构形式。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 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 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 用此式屋顶。
圆形攒尖
四角攒尖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 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屋顶的形式与其等级有关,包括: 主要的屋顶形式,由高至低分: 庑殿:四坡屋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 歇山: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署 使用。 悬山(挑山):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 硬山:屋顶两侧不突出于山墙。 攒尖:包括圆攒尖,四角攒间,三角攒尖及八角攒尖等 卷棚:没有中脊之屋顶 依清代屋顶之规制,屋顶等级分为: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 庑殿、4.歇山、5.悬山、6.硬山。 至于攒尖及卷棚,因为不用在重要建筑,所以不列入等级。
藏式平顶 穹窿顶:多见于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建筑
藏式平顶
穹窿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四、建筑群的组合 1、以群体组合见长 2、庭院是以屋宇、围墙、走 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间 3种围合方式:1)用墙围 合主房与院门; 2)用廊围合主房和院门 3)三合院或者四合院 3、两种群体组合方式: 1)沿轴线对称的原则,达到 崇敬、肃穆、悠然出世的联想, 强调严谨、规划整齐的建筑平 面布局,如故宫建筑群; 2)人工营造的却极富自然天 趣的灵活构图,如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二、木构架特 点 穿斗式和 抬梁式 • 穿斗式: 用穿枋将柱子 串联起来,形 成一榀榀房架; 檩条搁于柱头 之上;沿檩条 方向,用斗枋 将柱子串联起 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 短柱支起较短 的梁,多用于 宫殿、庙宇等 大规模建筑物。
中国建筑史
绪论
• 课程内容
1、史前及先秦建筑 2、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3、隋、唐、五代的建筑 4、两宋的建筑
5、辽、金、西夏及元代的建筑
6、明清的建筑 7、近现代建筑
绪论
• 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 潘古西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2、《中国古 代建筑史》刘敦 桢 著,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 代建筑历史图说》 李婉贞/侯幼彬 著,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3)有机:指室内外空间可灵活分割。最后,平面、结构、造型 三者不可分割。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 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 称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 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重檐庑殿顶 级别最高,多用于宫殿、佛殿
标准的五脊四阿顶 重檐 庑殿顶顶的上半部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五、建筑与环境(主张天人合一) 1、善择基址:通过相地、卜宅对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 方面进行勘察; 2、因地制宜:随地势之高下,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3、整治环境:开池引荒、修堤筑堰、植林造桥。。。 4、心里补偿:『风水』
六、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及乡村住宅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帝王宫殿、衙署、贡院等 3)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崇拜为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 筑,巩政权的手段之一 4)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堂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旅店、作坊等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有国子监(太学)、观象台、 藏书楼、戏台等 7)园林与风景建设——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宅园、风 景区亭台楼阁建筑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路亭、桥梁等
9)标志建筑——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 10)防御建筑——城楼、城亘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传统屋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 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 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 檐、重檐的形式。
单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悬山顶: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 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 顶,称为悬山(亦称挑山)顶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其余屋顶形式有:
单坡屋顶 :单坡屋(山西晋中、陕西关中地区民居中常用) 屯顶 :北方农村民居中常用,俗称灰碱土顶
单坡屋顶
屯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拱顶:这种屋面顶不用瓦铺顶 封火山墙:造型有多种形式,有的地区还根据其形状的不同,用 “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命名
拱顶
封火山墙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干阑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 不承重,内部自由分割; 3)有较强的抗震功能:隼卯结 构; 4)施工速度快,唐以后模数制; 5)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点: 1)木材越来越少;2)易遭火灾 3)无论穿斗式还是抬梁式结构, 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