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到看似真实、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模仿这种行为,在处理 问题时,简单的运用模仿到的行为。
3、暴力视频游戏
研究者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将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 为。研究已经证明,实验室中设置的暴力视频游戏, 就会增加被试的侵犯想法和行为,暴力视频游戏与侵 犯行为、违法行为有高正相关,这一效应在具有侵犯 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Anderson & Dill,2000,转引自Ferguson,2007)。
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进行管理。
• (二)人际合作 • 合作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
•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一)利他行为
• 1、利他行为的特征 • 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动机、情境与个人因素 • 3、旁观者者效应
• (二)侵犯行为 • 1、侵犯行为的原因
• 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 工具性侵犯行为;(恐怖活动)具有明确的现实的战略性目标 • 本能性侵犯行为;(弗洛伊德:人具有自我破坏的冲动) • 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 • 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2).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人”也会使用暴力行为;接 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
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
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 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
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
气温(华氏温度)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
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 Deuser & DeNeve,1995) 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 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F)。结果 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 侵犯念头。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 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 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 et al..1992)。
• (二)、情境因素
4
3.8
3.5
3.4 3.2
侵
3
2.7
2.6
犯
2.5
2 1.8
1、高温
百度文库
1.5 25 45 65 85 95 101
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
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疼痛、挫折等
敌对想法和 记忆
愤怒的情绪
唤醒状态
攻击反应
4、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
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 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 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二)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 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 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 (一)人际冲突 •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可
• 二、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因素
1、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 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 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 批评和不合作” 。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 去个性化状态。
• (三)、社会因素
1、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 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2、媒体暴力
(media violence)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 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挫折—侵犯理论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宣泄作用认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无 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这样就降低了将 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 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
2、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 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 行为。
你在图书馆前漫步, 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
情境不明确 信息不清晰
敌意归因偏差: 将对方的动机 或意图视为有 敌意的。
报复性侵犯行为
3、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 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 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 系等一切方面。
•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 二、人际关系的的维度和模式
•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 情感——亲疏 • 地位——尊卑 •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 共享 • 权威排序 • 对等互惠 • 市场定价 • 3、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 三、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 匿名性 • 单面性 • 浅层型 • 随意性 • 自主性 • 广泛性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一、人际吸引
• 相貌吸引 • 正面互动 • 相似性或互补性
• 二、关系的发展 • 1、社会交换 • 2、自我表露
• 3、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一)交往定向阶段
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 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 倒U型
2、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
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
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3、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
3、暴力视频游戏
研究者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将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 为。研究已经证明,实验室中设置的暴力视频游戏, 就会增加被试的侵犯想法和行为,暴力视频游戏与侵 犯行为、违法行为有高正相关,这一效应在具有侵犯 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Anderson & Dill,2000,转引自Ferguson,2007)。
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进行管理。
• (二)人际合作 • 合作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
•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一)利他行为
• 1、利他行为的特征 • 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动机、情境与个人因素 • 3、旁观者者效应
• (二)侵犯行为 • 1、侵犯行为的原因
• 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 工具性侵犯行为;(恐怖活动)具有明确的现实的战略性目标 • 本能性侵犯行为;(弗洛伊德:人具有自我破坏的冲动) • 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 • 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2).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人”也会使用暴力行为;接 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
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
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 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
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
气温(华氏温度)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
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 Deuser & DeNeve,1995) 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 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F)。结果 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 侵犯念头。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 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 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 et al..1992)。
• (二)、情境因素
4
3.8
3.5
3.4 3.2
侵
3
2.7
2.6
犯
2.5
2 1.8
1、高温
百度文库
1.5 25 45 65 85 95 101
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
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疼痛、挫折等
敌对想法和 记忆
愤怒的情绪
唤醒状态
攻击反应
4、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
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 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 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二)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 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 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 (一)人际冲突 •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可
• 二、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因素
1、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 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 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 批评和不合作” 。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 去个性化状态。
• (三)、社会因素
1、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 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2、媒体暴力
(media violence)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 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挫折—侵犯理论的支持者所提出的宣泄作用认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无 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这样就降低了将 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 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
2、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 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 行为。
你在图书馆前漫步, 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
情境不明确 信息不清晰
敌意归因偏差: 将对方的动机 或意图视为有 敌意的。
报复性侵犯行为
3、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 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 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 系等一切方面。
•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 二、人际关系的的维度和模式
•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 情感——亲疏 • 地位——尊卑 •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 共享 • 权威排序 • 对等互惠 • 市场定价 • 3、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 三、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 匿名性 • 单面性 • 浅层型 • 随意性 • 自主性 • 广泛性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一、人际吸引
• 相貌吸引 • 正面互动 • 相似性或互补性
• 二、关系的发展 • 1、社会交换 • 2、自我表露
• 3、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一)交往定向阶段
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 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 倒U型
2、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
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
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3、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