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选取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教学。
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意象、语言等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置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诗歌的阅读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语言等特点。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布置作业。
3.2 时间安排每首诗歌的教学时间为2-3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学生理解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判断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权威的诗歌教材或相关书籍。
多媒体: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诗歌网站、博客、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5.2 参考资料诗歌原文:提供两首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01年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原文及译文。
2. 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6.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歌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2.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3. 评价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分析文章。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仿写或原创,要求体现所学到的诗歌技巧和风格。
八、课程资源1. 诗歌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文学评论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两首诗歌的原文阅读和分析:2课时。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这里分享一个《诗两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两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西江月·和友人看图》《钗头凤·丁未春》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认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领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西江月·和友人看图》的音频,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西江月·和友人看图》(20分钟)1. 学生跟读该诗,感受其中的抒情情感和细腻描写。
2.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3. 学生自由发挥,以《西江月·和友人看图》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钗头凤·丁未春》(20分钟)1. 学生朗读该诗,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 分析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度的诗歌味道。
四、综合训练(15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每组同学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老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五、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细腻。
总结:通过这节《诗两首》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在欣赏两首优美的诗歌的同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诗歌之美,用心体会文学之韵。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朗读和欣赏。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个人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读与欣赏: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写作与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或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两首》,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和解读诗歌。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分析《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诗歌鉴赏能力,为教学提供依据。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对两首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通过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诗两首》教材,提供学生必要的诗歌文本和相关信息。
提供相关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语文教案: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习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第一首诗《静夜思》的作者李白,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静夜思》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环节:学生朗读《静夜思》,并尝试背诵。
5. 课堂小结:对《静夜思》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静夜思》。
2. 预习第二首诗《春晓》,了解作者孟浩然,并尝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诗歌意境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静夜思》的学习内容,对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复习。
2. 介绍第二首诗《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静夜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春晓》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环节:学生朗读《春晓》,并尝试背诵。
5. 课堂小结:对《春晓》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美。
八、作业布置:1. 背诵《春晓》。
2. 结合《静夜思》和《春晓》,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
(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暮江吟》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
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
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1.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静夜思》作者:李白创作背景:唐代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2.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创作背景:唐代诗歌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2 鉴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3.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4 实践法: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5 实践: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4 综合素养: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传统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诗两首》相关内容,提供诗歌文本和注释。
6.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诗歌。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等,丰富教学内容。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欣赏和评价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内涵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鉴赏心得体会。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和鉴赏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古诗二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文本解读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
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
2.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诗两首》教案设计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中,教案的制定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为此,我分享一份《诗两首》教案设计,希望能给有需要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学目标1.学习两首名家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壮志凌云”2.领会文化内涵,认识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水平。
4.通过分析、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山坡羊•潼关怀古》、《壮志凌云》两首诗歌。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领会文化内涵,增强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水平。
2.难点:分析诗歌,进行深度阅读,理解诗句,掌握古诗技巧。
四、教学方法1.朗读模仿法2.分角色朗读3.小组合作解译4.个别指导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对原文背景的了解,由学生展开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课文分析1)逐句朗读,通过“小声朗读—齐声朗读—讲解短语—分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理解文意,通过翻译、间接翻译、音译、对比等方法梳理所给诗文,要求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文学鉴赏1)分析古诗歌的特点:写景、写情、用典、抒情。
2)分析句式结构,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蕴含的文化信息。
4.诗歌背诵启发学生认识诗歌朗诵的重要性,带领学生成为一名背诵达人。
5.课堂巩固在课堂小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领悟。
在充分了解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诗句中的景象或者给诗歌配上特别的音乐,来增强诗歌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和灵气。
六、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设立不同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份自由、愉快的上课氛围。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有待深入挖掘,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寻找新的优化教学的方法。
加强节点的解析,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设计,将才华浓缩,喜欢文学的同学,不只是普通的语言,而是拥有美好文化、风情万千的诗歌和文化。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和解读能力。
3.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升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思考,增强人文关怀。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文本分析:1. 仔细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诗歌欣赏与讨论:1. 分享诗歌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 进行班级分享,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与解析:1.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解析诗歌的细节和深层意义。
3.2 讨论与分享: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组织班级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3 创作与评价: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和发言。
4.2 诗歌解析能力:1. 对学生的诗歌解析进行评估,包括对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评价学生的诗歌解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语言和意象;(2)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和修辞手法;(3)解读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诗歌;2. 完成诗歌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使他们在互动中理解和掌握诗歌知识。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的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韵律。
2.了解现代诗的呈现方式和意义。
3.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进行现代诗的学习,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2.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两首现代诗,分别为《你》和《我》。
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1. 《你》你总是那么忙我能够看见你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想你是很幸福的吧你总是那么忙我能够听到你入睡的时候睡的很晚想必是忙的很开心吧你总是那么忙我能够想起你那些我再也不知道是清晨还是午后的时光源自黎莉的日记,写出了对于忙碌而又幸福的追寻。
现代文学新人为诉说内心的不平凡,将那些小小的细节堆积起来,画成浓墨重彩的画面,在现代诗中极为少见。
2. 《我》我在岁月的荒野里漫无目的地穿梭我在书本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海角我从未停下我的脚步哪怕路途再漫长我从未放下我的梦想哪怕遭遇重重打击我是永远的追随者我是向上的行者本诗属于岛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古体诗歌形式。
诗歌将现代人士追求卓越,不断前行的信念和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教学方法1.互动式朗读:通过交替个人朗读,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律和感情。
2.读写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分组演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各自小组内演绎以上两首现代诗,并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于诗歌的吟咏、讲解和讲评,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代诗歌的韵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将诗歌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诗两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背诵;(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的情况;2. 诗歌理解与分析: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诗歌表达能力: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文本;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和播放诗歌朗读音频;3. 参考资料: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和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分析;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4、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5、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6、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不要______!
(2)、背诵全诗。
7、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
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
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