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021031404581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抗生素使用不当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影响感染的 治疗效果。
0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体征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 、痛等炎症表现
手术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伤口渗出液增加,可能伴 有异味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和标准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情 况,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生 素进行治疗。
疗程适度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 果,合理安排抗生素的使用疗 程,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
。
0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术前准备和皮肤消毒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了术部位的皮肤进 行彻底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非手术治疗
局部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 定期更换敷料,避免局部 刺激和损伤。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热敷等,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炎 症消退。
药物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 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于感染较轻、局限于手术部位 的病例,可进行清创术,彻底清
除感染组织和坏死组织。
换手术。
案例三: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
总结词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需要紧急处理。
详细描述
心血管手术后导管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后数天内,表现为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感染的原因可能 包括导管插入过程中细菌污染、导管护理不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治疗措施包括及时拔除导管、使用 抗生素等,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完善患者术前评估和 术后随访流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
THANKS
感谢观看
确保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等符合消毒灭菌要求,降低感染风险。
规范手术操作流程
制定标准的手术操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预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严格的手卫生 制度、加强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实 施手术部位标识制度等措施,有效降 低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实践经验分享与交流
经验一
经验二
加强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开展环境 卫生学监测,确保手术室空气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提高医护人员手卫 生依从性,减少因手部细菌引起的感染传 播风险。
经验三
经验四
根据手术部位、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制定 个性化的预防控制措施,如抗菌药物预防 使用、手术部位标识等。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外科手术部 位感染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contents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在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深部和手术相关器官或腔 隙发生的感染。
并处理感染迹象。
疼痛控制
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和控制, 避免因疼痛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从 而降低感染风险。
营养支持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提高 身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降低 感染风险。
0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策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如疱疹病毒等,较少见,但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 可能发生。
病原体致病机制
01 细菌致病机制
细菌通过手术切口或医疗器械侵入机体,繁殖并 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感染症状。
02 真菌致病机制
真菌在手术部位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侵犯皮肤和黏膜,引起感染。
03 病毒致病机制
病毒通过手术切口或血液传播等途径侵入机体, 在细胞内复制并释放病毒颗粒,导致细胞损伤和 机体免疫反应。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手术 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发症的监测与报告
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相关问题。
05
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基础知识培训
包括病原体的种类、特性,感染途径和危险因素等。
诊断标准培训
病原体多样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 菌和病毒等,增加了防控难度。
传播途径复杂性
感染可通过手术器械、医护人员手、空气等多种途径传播 ,要求更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抗生素滥用问题
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感染治疗更加 困难。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应用
通过基因测序等精准医疗技术,实现对病原体的快速准确鉴定,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引流管护理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并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的感染迹象。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一旦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如红肿、疼痛、发热等,应立 即进行处理,包括局部清创、使用抗生素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测
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
:
测2024-01-01
目录
• 引言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测 • 诊断标准和流程 • 预防和控制措施 • 总结和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阐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性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因此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多学科合作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可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相 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结果解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耐药性检测结 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抗菌药 物使用建议。
04
诊断标准和流程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或伴有脓性分泌物、 伤口裂开等。
实验室检查
手术部位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致病菌,或血液中检测出相应抗 体。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辅助判断感染部位和范围。
引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有 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手术部位出现的感染症状,包括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等。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早期感染和晚期感染。早期感染通常在手术后一周内 出现,而晚期感染则发生在手术后数周或数月。此外,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还可分为浅表性感染和深部 组织感染。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教学课件
全身抗生素治疗
对于严重的手术部位感染,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手段
清创引流
对于有脓肿或坏死组织的手术部 位感染,需要进行清创引流,以 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手术部位感染, 如肠瘘、胆瘘等,可能需要进行 手术治疗以控制感染。
案例二:骨科手术术后深部感染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骨科手术术后深部感染后果严重,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骨科手术术后深部感染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并发症。 感染常见原因是手术过程中细菌污染、术后血肿形成、以 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治疗需彻底清创,使用抗生素,必要 时行关节置管冲洗引流等。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等。
影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 病、免疫功能、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术后护 理等。
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降低患者死亡率
提高医疗质量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最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 亡率。
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 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和医生应 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提高医疗质量。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定期检查手术部位的状况,及 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抗菌药物使用
根据需要,在手术后适当使用抗菌药物,以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随访与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了解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ppt课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切口或深 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SSI约占外科病人医SSI分类
表浅切口感染: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 及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深部切口感染: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术 后一年)内发生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 肌肉的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物品清洁安全因素
手术室器械的清洁消毒质量,是手术室医 院感染直接因素
器械使用后清洁消毒不合格,不按程序清 洗手术器械,尤其传染病人残留的体液, 血液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对医院外来的手术器械应按器械的性能, 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放入手术间 内供手术使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灭菌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 规格,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不合格, 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得使用,进 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
存放环境应干燥,湿度温度适宜,要求完 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治疗标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 创口愈合和康复,如手术间无术中持续空 气净化设备,手术多,接台频繁,空气中 悬浮菌尘污染,使手术感染的机会增加, 是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
刀或电刀烧灼 较多采用压迫止血的方法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轻柔的对待组织 保证有效的止血 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 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 在手术部位消灭死腔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其他预防要点
正确外科手消毒 正确使用口罩,手术衣,手套 严格无菌技术 术中注意为病人保温等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预防要点—手术后
肺部感染 抬高床、多翻身、勤拍背、多咳嗽、早下床、 防误吸 尿路感染 早拔管、多喝水、早下床、勤护理 肠道感染 少用药、选窄谱、早停药、通大便 CVC-BSI(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 少留管、早拔管、选部位、选途径、严消毒、 少TPN(全胃肠外营养)
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你知道什么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国内外都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也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作为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积极推广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 和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
者满意度。
引进和应用新型的手术器械 和消毒设备,提高消毒灭菌
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外科手术部 位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研究和 探索,推动防控技术的不断创
新和发展。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外科手术部位医院 感染防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 防控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 生命体征变化。
切口情况观察
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疼 痛、渗出等感染征象,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全身症状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感染 症状,如寒战、高热、 白细胞升高等。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感染监测
定期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
更换技巧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轻柔揭开旧敷料,观察切口情况,清 洁消毒后再覆盖新敷料。
引流管、导尿管等器械管理
引流管管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压迫,定期观察引流液颜色 、性质和量,及时更换引流袋。
导尿管管理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缩短导尿时间,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进行尿道口护理。
其他器械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器械,严格消毒灭菌,术后及时处 理废弃物。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是保障患 者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患 者满意度和医院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菌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
3
空气中病原菌传播
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
01
手术室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由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产生的微生
物气溶胶,如细菌、真菌等。
空调系统污染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02
03
降低患者死亡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导 致患者死亡,因此预防控 制感染对于降低死亡率至 关重要。
减少患者痛苦
感染会导致手术部位疼痛 、红肿等症状,影响患者 康复,增加患者痛苦。
节约医疗资源
预防控制感染可以减少患 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减轻医疗负担,节约医 疗资源。
02
CATALOGUE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中的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
目 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策略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后 发生在切口、手术部位深部组织 的感染。
分类
案例二
总结词
团队协作、持续改进
详细描述
某医院通过加强团队协作,整合医疗、护理、感染控制等多学科资源,共同致力 于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还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感染控制措施,提 高医疗质量,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三
总结词
创新措施、科学管理
详细描述
某医院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中采取理 念等。医院还通过科学管理手段,如信息化监测系统、定期培训等,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取得了良好的防 控效果。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策略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体系
定期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率
01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建立感染报告制度
02
要求医护人员及时报告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确保感染得到及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第3页
SSI主要理念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预防须贯通于整 个围手术期,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每个 步骤
我们在围手术期预防SSI方面已经做了很多 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细节方面仍 有待规范
轻柔对待组织 确保有效止血 尽可能降低失活组织和异物 防止意外探入空腔脏器 在手术部位毁灭死腔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第21页
手术其它预防关键点
正确外科手消毒 正确使用口罩,手术衣,手套 严格无菌技术 术中注意为病人保温等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第22页
感染预防关键点—手术后
肺部感染 抬高床、多翻身、勤拍背、多咳嗽、早下床、 防误吸 尿路感染 早拔管、多喝水、早下床、勤护理 肠道感染 少用药、选窄谱、早停药、通大便 CVC-BSI(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 少留管、早拔管、选部位、选路径、严消毒、 少TPN(全胃肠外营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第4页
SSI危险原因
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
术前住院时间
年纪
备皮方式及时间
营养
手术部位清洁消毒
健康情况
手术室环境
免疫功效
手术器械清洁灭菌
手术过程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
手术连续时间
外科手术部位感预染 防性抗菌药品使用情
第5页
感染预防关键点—手术前
1.尽可能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禁烟2周 3主动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第9页
术前抗生素使用
4
3.5
3
2.5
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01
引言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s)是指手术后在切口、器官或植入 物表面及内部发生的感染。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良 反应和耐药性的变化,及时调 整用药方案。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强化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培 训,提高操作规范和技能水平。
严格遵守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规程,落实洗手制度、戴手套等
防护措施。
规范使用手术敷料、器械和缝合 材料等,确保无菌物品的正确使
用。
织感染
需要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鉴别,如骨髓炎 、化脓性关节炎等。
局部感染
需要与局部感染进行鉴别,如疖、痈等。
其他部位感染
需要与其他部位的感染进行鉴别,如肺炎 、尿路感染等。
免疫系统疾病
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可能会有类似感染的症 状,需要加以鉴别,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0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SSIs的感染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SSIs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通过研究,有 助于提高防治水平,减少SSIs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感染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手术部位出现的微生物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器官感染、腔隙感染等。
新生细胞再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护理课件
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按照规定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护理,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护理记录
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和效果评价, 以便于后续的总结和改进。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案例一
一位老年患者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经过及时诊断和有效护理,感染得到控制并顺利康复。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护理课件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发 生在手术切口或手术部位,包括 腔隙、器官、组织、器官腔隙的 感染。
。
经验二
02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
理、心理支持等方面。
经验三
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
复进程。
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一
部分患者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不足,导致 预防措施不到位。
解决方案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减轻患 者疼痛感,提高护理效果。
营养与锻炼
术后应给予患者营养支 持,鼓励早期活动,促
进恢复。
0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策 略
感染部位的观察与评估
定期检查
定期观察手术部位,留意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以及 体温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变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n>m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
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
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
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
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
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