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振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
的空间。 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 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 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
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 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 “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 没有提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其他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
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
教研组老师们的感悟——
1. 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的作用
● 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情境引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 ● 塔柯姆大桥的情境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
下是一种,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从录像出发抽象
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 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 更好地发挥好情境的作用,应该引起科学教师的深入思考。 情境不是外衣,重在促进理解
教师张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 第二次教学。
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 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 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 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 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
动时,它的周期是不是也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猜测:各种说法都有。
教师:“这有一个装置,怎样可以使弹簧振子做固有振动? 怎样又可以使它做受迫振动呢?” 学生很方便地回答了出来。
教师:“这个装置显然比大桥的模型还要 简单一些。我们就从这个装置出发进行探究。首先,受迫振动 物体的周期会不会改变?如果会改变,接下来探究受迫振动物 体的周期由谁来决定?什么情况下它的振幅会很大?” 显然,这段教学内容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 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
越小;大桥振动时风不断地给它提供能量,因此它的幅度 可以很大”……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地给出如下的定义: “只在振动开始时由外界提供能量的振动叫固有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外界能量的振动叫受迫振
动。” 教师接着说:“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知道,固有振动 的物体,无论振动的幅度大还是小,振动的周期是不会发 生变化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固有周期。那么物体做受迫振
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 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 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 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 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 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 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
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
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 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
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 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支下挂一个弹 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
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 过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
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 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 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 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
第二次反馈会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
在学生理解大桥是周期性的风力吹塌之后,教师提出 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前面学习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和今天这座大桥在
周期性风力作用下的振动有哪些不同?”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较: “弹簧振子的振动的幅度逐渐减小,大桥振动的幅度 可能很大”;“弹簧振子的振动的能量只在开始的时候由
外界提供,振动过程中总是消耗能量,所以振动幅度越来
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 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 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翟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 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 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 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 念。
第三次设计与教学:
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
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 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 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 感受问题……
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
设计进行了调整,
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
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 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反馈会议:
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 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 源”…… 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
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
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 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 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
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 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 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 一次。
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
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 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
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
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 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 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 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小。 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 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 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 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
⑴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
⑵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 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 会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
第二次设计与教学:
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 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 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 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 翟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 有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 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2. 如何催生学生高层次思维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
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
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
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 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 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
思考:从这个案例中你读出了……
课例研究的目的 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的形式 课例研究的过程
课例研究的条件
课例研究的关键 课例研究的成果
一、从一个例子开始说起
实例:从教到学
——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
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
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
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
学方式?我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
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
课。
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 “共振
第一次设计与教学:
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 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 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 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
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
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 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