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
思修2019版教材电子版
思修2019版教材电子版一、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该课程,教育部于2019年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并推出了电子版供学生和教师使用。
本文将对《思修2019版教材电子版》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材概述2.1 教材内容《思修2019版教材电子版》全书共分为十章,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每章内容都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撰写,涵盖了大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
2.2 教材特点•系统性: 教材内容系统全面,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性: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针对性: 教材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启发性: 教材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电子版特点3.1 便捷性《思修2019版教材电子版》由电子格式提供,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无需携带厚重的纸质教材。
通过电子设备,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相关内容,方便学习和备课。
3.2 可交互性电子版教材具有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跳转目录等方式快速导航和查阅相关章节。
此外,电子版还提供了搜索功能,方便学生查找关键词和内容。
3.3 多媒体支持与传统纸质教材不同,电子版教材支持多媒体内容的呈现。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版教材获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例如观看相关视频、听取音频等,提高学习效果。
四、电子版的应用4.1 学生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电子版教材,并进行笔记、划重点等操作。
电子版教材还支持学生标注、高亮等功能,方便学生进行重点整理和复习。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版教材的评测功能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估学习情况。
4.2 教师使用教师可以将电子版教材投影到大屏幕上,以便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4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院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基本素质”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职业岗位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职业精神和法律观念,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增强诚实守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为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合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参加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与法律基本素质”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证书。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熟悉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基本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
(2)能力目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分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增强诚信、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依据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交流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3教学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要体现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技能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根据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设计了7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0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作为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它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
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本课程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践活动和期末考查。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基本素质。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背景和要求。
研究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重点和难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坚定价值观自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行为中;如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章增强法治素养1、法治与法律意识2、法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法治与人生发展研究要求: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认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依法行为意识,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大纲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6课时)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含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4课时,占2/3。实践教学16课时,占1/3)。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是一门适应于高校所有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各学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办理志愿者证书,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一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每人一份)。
要求:活动以5——8人的团队形式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进行。活动需得到服务对象在志愿者证书上的签字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志愿者证书上的盖章认可。心得体会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感受及对志愿者活动的理性分析等。附活动照片。
三、实践教学大纲(16课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在征求任课教师和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结合2013版教材的精神,对2012版实践教学大纲做了一定的修改,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
它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同时,它又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主要以“八荣八耻”为一根主线,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法制意识,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要讲清思想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更新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到大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的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大一学生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2010年修订版。
参考书目:1、《七个怎么办》,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2、《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一版,梁漱溟著。
3、《人生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陈根法著。
4、《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高国希著。
5、《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赵敦华著。
6、《旧邦新命》,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一版,宇燕盛洪著。
7、《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曹刚著。
8、《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刘星著。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刘书林主编。
思修课程标准
思修课程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系(院):基础部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课程类别:基本素质与能力1、前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本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
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爱国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国家、社会及自身,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爱国信念及科学的规范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本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法律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大纲.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三)开课对象:专科各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各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六)教学内容:该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社会主义廉政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序号内容学时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4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4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6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6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6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4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6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1(八)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11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48学时一、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一个重要课程,经国家教育部、宣传部审定的,根据教育部、中宣部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指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该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对学生全面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宗旨,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根据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新教材。
该课程标准适用全院所有专业学生。
二、课程基本目标该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
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认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职业。
树立“五大观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婚姻家庭观、择业创业观、法制观。
学会“五大能力”——学习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择业创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提升“五大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全面的个人修养素质。
最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目标1、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责任担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社会科学教研部适用专业及参考学时: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参考学分参考学时全院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方向一、前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开设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属于高校公共必修课。
.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
它以珍惜和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为切入点,紧扣高职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通过模块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培养高职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帮助高职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前导课程:(没有的,此项可删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围绕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进行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本课程整体教学设面向高职大学一年级开设。
这些学生刚刚离开中学,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经历。
他们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校园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均需要尽快熟悉和适应。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愿望、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整体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的培育、职业素养的提升的,按照“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的单元化和实践环节的项目化,使学生理论学习“坐得住、听得进、想得通”,实践活动“德法兼修、情理并重、教养同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听而难笃,受而不信,学而未修”的思政课教学窘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42(3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思修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各项任务;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困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锻炼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能促进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二)设计思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直面他们在新时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
课程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去思考问题,结合现实来理解书中观点,从而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该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方面素质、三部分内容、五项教育”。
1.“一条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本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并在结束语中再次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两方面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3.“三部分内容”是指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法制教育内容其中第一至第三章,属于思想教育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其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四章及第五、第六章部分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容;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第八章,主要是法制教育内容。
4.“五项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一个人的世界观左右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在人生观中被体现,道德观对价值观有着一定的约束和引导,法制观是基于道德观的客观存在和辅助。
本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项教育为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情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思想。
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课程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上,要密切结合电大成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力求通过教学创新,解答成专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电大成专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电大成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阐释;同时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的道德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针对目前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心理、恋爱诸问题,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课程目标:1、政治性目标。
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2、思想性目标。
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2019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20210128174509)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30900103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44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 号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由过去“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而来,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成长。
b5E2RGbCAP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掌握劳动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民法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
p1EanqFDPw2、能力目标:在了解高职生活的特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主行动,提高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
DXDiTa9E3d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沟通,学会与人1 / 6交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6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课程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性质和目的。
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掌握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修养和素质、落实高校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培养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地位。
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开设一学期。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六、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2、课外自学。
3、课堂讨论。
4、课外作业。
5、实践活动。
6、期末考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绪论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重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和历史机遇
难点:教育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学习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的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重点和难点: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环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崇高的理想信念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学习要求: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重点及难点:树立社会政治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追求和实现理想。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个人的梦。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学习要求: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重点和难点:领会中国精神的核心与内涵;关于爱国主义概念的问题;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的问题;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意义。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难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学习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内涵、本质、功能及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具备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德的条件。
从而能提高自觉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从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帮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从而能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能把握中国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基本内容,从而在传承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中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完善自我。
重点:道德的本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难点:道德发展总趋势,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培养法治思维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深入具体地阐述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公民应当在哪些方面拥有保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为下一章具体法律制度的教学,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修养和法律意识;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履行义务,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八、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课时为36,实践课时18。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4学时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4学时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6学时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学时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6学时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8学时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 如课堂案例分析、讨论、辩论赛、看教育片等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
九、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相结合。
十、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主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
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