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发表时间:2012-08-22T09:28:00.5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叶森姚萍[导读] 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叶森姚萍(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212200 )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20-02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年龄在50岁以上者较多见,临床症状繁多,给病人心理造成伤害,病因主要是颈椎神经根、颈段脊神经、颈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及软组织慢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状,根据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受损部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类分型,运用传统手法按摩点穴与机械牵引,对80例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证实了伤科手法按摩点穴和机械牵引疗效好,病人病苦较少,疗程短,取得了满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为48岁。病发时间最长5年零3个月,最短3个月。80例中工人54例,农民2例,干部15例,教师5例,医生4例。X光检查,正位片显示:椎体边缘一般性骨质增生58例;侧位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有增生样改变22例。MR检查颈椎间盘突出60例。
临床分类分型
1.1根据颈椎病的病因机理分为
1.1.1退行性颈椎病: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遍的内因,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通透性逐渐降低,从而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致纤维化。加之其周围的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椎神经、椎动脉和脊髓的病理变化,进而出现错综复杂的病状与体征。
1.1.2迁延性颈椎病:颈椎部有轻度或较明显的外伤史,但即刻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损伤部位周围形成赘生物,或关节松驰错位,从而使脊椎稳定性下降,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脊髓的血运障碍并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症状]。
1.1.3诱发性颈椎病:颈椎正常或已有退行性改变,但尚未发病,当突然受到外界各种间接或直接外力作用下[有轻有重]造成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或脊髓的血运障碍]外伤诱发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1.2根据颈椎的受损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为
1.2.1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及上肢放射,上肢无力,肌力减退伴有麻木感,肌肉萎缩,皮肤感觉障碍。
1.2.2椎动脉型:是椎动脉和其周围附属神经及支配椎动脉的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导致。(1)脑部缺血出现:头部转动某一位置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缓解。(3)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部分脑组织血运,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功能失调引起头疼、头晕、反应迟钝、畏光、心动过速、胸闷、血压异常。(3)X光片正位可见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
1.2.3脊髓型:是颈部的脊髓血管受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髓缺血、缺氧、功能失调,引起感觉和运动方面的机能障碍,中年人以上患者有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原损害体征,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因脊髓受压的程度及位置不同可分单侧及双侧两类。单侧: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霍夫曼反射、巴彬斯基反射阳性。双侧:早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晚期有不同程度痉挛性瘫痪。病人往往有束带感,活动不灵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致瘫痪,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
1.2.4交感神经型: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如眼球胀痛,视物模糊,头昏耳鸣,胸前疼痛,恶心呕吐,咽喉不适,失眠多梦,心情烦燥等。
1.2.5混合型:凡具备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同时存在者,均为混合型。事实上,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多数患者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2治疗方法
2.1传统手法
推拿、按摩、点穴等法。手法治疗主要是能达到理筋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活血通络,使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同时也能达到局部软组织的粘连分离作用,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2.2拉宽椎间隙调整内平衡法
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根据分型和病情程度调整牵引量],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同时周围的软组织被动拉长,可使颈椎间关节“微细移位”自然矫正,肌肉牵拉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为纠正颈椎脊柱力学平衡创造条件,本法适用于神经根型,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脊髓型及椎动脉型慎用。
2.3压肩拔颈理筋整复法。压肩拔颈: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将两前臂侧放在患者两侧肩部、两手虎口叉开,均以拇指置于枕后乳突下,其余四指抚住两侧下颌骨,术者前臂发力向下压肩,手指及手掌向上用力拔伸牵引颈椎,并作过伸过屈动作,反复数次。理筋整复:患者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者棘上,一手用肘部扶住病人额部,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此时可听到整复的弹响声。
2.4牵搬、点穴松解法。牵搬: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下额,一手抚住患者枕部,作垂直向上牵引,轻轻旋转几次后,将头部仰20°先向健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在向上牵引下,两手突然交错用力进行搬动,此时可听到响声然后以同法旋于对侧。点穴按摩:患者坐位,取合谷、曲池、缺盆、风池、天柱、玉枕、肩井、肩贞、天宗及痛点等穴用拇指点按。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血气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消肿止痛,修复组织。疗效分析疗效评定:
2.4.1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检查体征阳性,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2.4.2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阴天或劳累时尚有不适感。
2.4.3有效:主要症状解除,仍有部分残余体征,手麻木感肩痛,劳动时加重。
2.4.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转变。 2.5治疗效果如附表
附表80例治疗效果
结果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651221(%)811531
3讨论和体会
3.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精神症状重,有时会造成诊断的困难。颈椎病的确诊,应根据临床分型、系统的检查、X线片、CT、MR的提示,综合分析才能做出临床诊断。由于颈椎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活动,故下颈椎病发率较高。多见于颈椎5~6、6~7间隙,大多数为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及上肢放射性麻木感等症状,检查时有棘突旁压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或伴有颈神经根牵位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3.2颈椎内外平衡的失调和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患处肌肉痉挛、疼痛,颈和肩臂活动受限,手指麻木等症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关节[钩椎关节,后关节突关节]错位引起的椎体内外平衡失调所致,当颈椎受到间接外伤和累积性劳损退变后,由于椎间所承受压力改变,导致椎间盘组织损伤和变性,椎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发生移位,破坏了脊骨[柱]的稳定性,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刺激和压迫颈神经和血管引起各种综合症状。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解剖位置,使椎间平衡协调是关键,因此对颈椎进行一定重量的牵引时,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受的压力,从而减轻由于退变所致失稳和压迫神经的症状出现。牵引的重量与治疗效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牵引重量不宜过重,递增的速度不宜过急,总之,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适当地增加其牵引重量和延长时间为妥。传统手法推拿按摩、点穴及施展。手法治疗主要是使人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3.3注意事项
3.3.1伤科手法治疗本病,除骨性直接压迫外,均有显著疗效,其中尤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效果最为明显。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手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脊髓型和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的病人,不宜使用后关节整复手法。3.3.2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手法宜轻柔,切忌暴力。牵引重量根据病人身体情况而定。一般维持在5~10kg左右为宜。
3.3.3在推拿临床中,必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