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

合集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首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读:让学生聆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欣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诗歌的表现。

2.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和创造性。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创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诗歌情感解析: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三、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理解。

2. 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社会启示:分析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三、教学步骤1.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分析社会启示:让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内涵的理解。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中语文 流浪人_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中语文 流浪人_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挑刺的少年
• 《挑刺的少年》,又称“忠诚的男 孩”,源自人们编造的一个故事: “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的 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 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 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 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 了这尊铜雕。
这些有力的证据为什么被我一一 否定了?
• 环境布置的一致
1933年11月6日,希特勒在讲 演中说:“当一个反对者说,‘我 不会投向你那边的’,我就平静地
3.“阿道夫· 希特勒学校”是培养纳粹 干部的初级学校,1937年以后全 国共设立10所,其中著名的有不 伦瑞克的“预科学校”。这类学校 由希特勒青年团主管,学生从该团 所属少年队内12岁儿童中间选拔, 主要审查项目为种族血统,具有白 肤、金发、碧眼外形的儿童具有优
• 物件成批生产
• “我”在发烧
1. 二次大战期间,身为“纳粹党全 部文化哲学教导事务领袖私人代表” 的罗森贝格为“德国总教会”拟定 了“三十点纲领。”纲领规定德国 境内的全部教会都是“民族性教 会”,必须根绝“各种异己的外来 的基督教信仰”,停止出版和传播 《圣经》,从供坛上清除一切耶稣
2.. 纳粹上台后,不仅改造了宗教, 排斥一切异己,而且纳粹教育政策 纳粹政权将德国的教育完全纳入了 培养纳粹接班人的轨道。
战争叙述的智慧
——外战争的视角
时间:盟军已经攻 入德国,一个夜晚;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确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 1.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 声不绝
的背景下?(环境)
2.主人公是谁(人物)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么问 题?(情节)
“我”,一个文科中 学八年级的学生,参 军三个月,现在成了 伤兵 1) 这里是不是自己 的母校;(2)自己 到底受了什么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的拓展
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 范畴,将战争和人性作 为主题,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灵感。
叙事方式的创新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事 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叙 述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 实。
文学价值的提升
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 独特的叙事方式,提升 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审 美价值。
情感渲染
通过情感渲染,使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有更深的共鸣和感受 。
04
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
作品语言简练,表达直接,不做过多 的修饰和渲染,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 作者的意图和感受。
作品语言内敛而不张扬,通过细腻的 描绘和暗示,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 会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深思。
朴素自然
作品语言质朴,不追求华丽辞藻,以 平实的语言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代表作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死亡如此多情》等。
作品背景
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社会背景
德国纳粹统治时期,战争氛围浓厚,人们生活在 恐惧与不安中。
作品主题
主题一
战争对人的摧残
主题二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主题三
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02
人物分析
主人公分析
角色定位
性格特点
关系发展
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 系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
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关系意义
通过人物关系的分析,可以深入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探究战
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破坏。
03
情节分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歌作品。

通过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导学生思考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随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教学内容介绍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海因里希·海涅的介绍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韵律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诗节、行数等。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重复等。

第四章:诗歌主题及象征意义解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流浪人、斯巴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必修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必修二

消息二: 消息二: 每年8月 日前后 日前后, 每年 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 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 靖国神社的风潮。 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 1日第四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 月 日第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 自当选以来, 次参拜靖国神社。 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 日表示 日表示,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月10日表示, 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 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 参拜靖国神社。 参拜靖国神社。
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 为了那句话, ② 我原以为 为了那句话 , 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 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可以刻到 “ 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 ” 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 纪念碑并无特色, “ 纪念碑并无特色 , 也毫不引人注 到处都一样, 目 , 到处都一样 , 都是按一种格式 成批生产的, 需要时, 成批生产的 , 需要时 , 随便从哪个 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分析: 分析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 排情节? 其一: 排情节 ? ( 其一 : 作者为什 么要安排这样一个“ 确认” 么要安排这样一个 “ 确认 ” ? 其二: 作者为什么要把“ 我 ” 其二 : 作者为什么要把 “ 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粗犷、高雅, 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 仗的模样” 没想到那是 那是“ 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 红光和黑烟交织” 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 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 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 早地凋零了…… 早地凋零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对诗歌的字词、句子、段落进行深入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讽刺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文学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诗歌创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解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诗歌解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计划:1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创作背景1课时:朗读诗歌并进行初步解析1课时:深入解析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1课时:讨论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课时:分析诗歌创作手法并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相关历史资料: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资料3. 参考书籍:诗歌鉴赏、文学技巧、历史文化等相关书籍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资料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初步解析:对诗歌进行初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首描绘流浪者心境的诗,通过对流浪者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方面,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著作及文学地位强调作者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2.2 创作背景解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阐述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影响第三章:诗歌主题分析3.1 主题概述阐述诗歌对流浪者生活境遇的关注分析诗歌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3.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主题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主题的理解第四章:诗歌意象分析4.1 意象概述介绍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流浪人”、“斯巴”等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4.2 意象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意象的细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所呈现的画面第五章:诗歌结构分析5.1 结构概述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等阐述结构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5.2 结构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结构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结构的独特见解第六章:诗歌语言特色分析6.1 语言特色概述解析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抒情等强调诗歌语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6.2 语言特色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语言特色的细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诗歌的风格,创作小作品第七章:诗歌的形式特点7.1 形式特点概述分析诗歌的形式,如韵律、押韵等阐述形式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7.2 形式特点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形式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形式的独特见解第八章:诗歌的影响及现实意义8.1 影响概述介绍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强调诗歌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8.2 现实意义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现实意义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诗歌的意义第九章:课堂活动与实践9.1 活动设计设计与诗歌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强调活动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9.2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评价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10.2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拓宽阅读面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及创作背景补充和说明:通过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整体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我”如果死了,名字刻在石碑上, 在校史上也会留名”,你如何看待?
• A.“我”受伤后,周围人对“我”的态度(找出原文读一读) • 45页“我”疼的发了疯的叫——平静的问“怎么了?”(冷漠、司空见惯) • 46页消防队员巴炊具从“我”嘴边拿走,“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 只是困倦的耸耸肩膀,径自走开去。(“我”并没有受到优待,人们对我很 冷漠) • 50页“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一条右腿而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 然的看着我。可是医生只耸耸肩,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的、平静的 推到了底。(医生的平静让人触目惊心。) • B。关于纪念碑 •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是一样,都是按一种格 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我”想名垂青史,将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永远供人们瞻仰,可是我在战场 上受伤以后,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治疗的医生对我是那么的冷漠,甚至我想 喝水炊具也被拿开了。我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受了伤的病人,其他什么也不 是。他们并不清楚我参加战争是为什么。我自己也一样。因为我所参加的战 争本身毫无意义,而按批量生产的、随便从哪个中心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 纪念碑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相反它们的存在仅仅证实着生命的毫无价值, 牺牲的毫无价值。
在临时医院,作者重点写了“我 的哪些所想?
• 学校名称:阿道夫 希特勒中学
你如何看待学校改名?
纳粹军国主义宣传无孔不入
• 炮声均匀有节奏,如同柔和优雅的管风性扭曲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学习方法]:1.文本研习。

通过对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2.问题讨论。

由于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叙述风格不同,为了把握情节,可以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来分析。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专题内涵解说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

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对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二、展示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三、检查预习:听写词语颤动肃穆粗犷蹒跚镶嵌门楣斑斓威风凛凛颠簸目光炯炯四、解题1.标题是什么意思?学生朗读58页注释。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五、知人论世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17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17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准确地概括了纳 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 悲现实。
悬挂的多哥的大幅风景画
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
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 遍铭文 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全世界要在这一代 的青年面前都骇得倒退, 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 性、主人气概、不胆怯、 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 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 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 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 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 野。”—希特勒
标题含义
伤兵在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 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热血是为了保卫祖国, 而伤兵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
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
国主义教育的嘲讽和抨击。
文明与野蛮 二、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为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自 己 的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母校?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主题
三、构思巧妙: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 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 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 用是什么?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6(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课件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6(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3份打包) 课件下载

三、写好语言,形象生动 语言大师老舍说过:“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 燃的时候,就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 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这样说,而是把火柴往地上猛地 一摔,高叫道:‘他妈的!’” 老舍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 龄、职业、性别,力求生动、精练、形象。 四、写好行动,与众不同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写人物切 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 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 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等表现其性格特点。
当年这幅色.彩.斑.斓.的壁画已被岁月剥蚀得暗淡了许多,但 画中的幻化侍女和绝美景物依然赫.然.在.目.。
辨析: 两个成语使用均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径自 VS 径直
课本
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地耸耸肩膀,
原句 径自 走开去。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不管周围的情况,
辨析 多含贬义。
活用 腮,挤眉弄眼,学得 惟妙惟肖。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1.按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试概括 各部分的内容。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 第一部分
声:‘谢谢!’” 第二部分 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
想”到“烟草的气味……” 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 第三部分 到结尾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完整word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精品示范课教案

(完整word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精品示范课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精品示范课教案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悬念的设置和解决揭示小说主旨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学会合作探究,了解法西斯通过军国主义教育对本国人民的毒害,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情感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法西斯不仅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本国人民犯下深重的罪行,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联系实际,对比发展与破坏,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旨,认识悬念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

2.认识法西斯犯下的罪行五、教法学法文本研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觉得你三个月后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如果让你离开学校三个月,你觉得你还能认出我们的学校吗?(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名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他会告诉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三个月的时间会改变一些什么。

(导入出于方便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考虑.两个问题都很容易回答,这样可能更容易在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同时,又简单介绍了作者.)二、释题由课下注释1可知,本文的标题选自一段铭文,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1.这段铭文想表达什么?(提示:铭文的背景)——表达了希腊人对为保家卫国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勇士们的赞颂。

那么德国人把希腊人的这段铭文拿来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六种字体写有什么用意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内容。

三、文本解读(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浏览全文,弄清两个问题:1.“我”是谁?2.发生了什么事?参考答案:“我”是一个新入伍的士兵,参加战斗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上楼途中一直怀疑自己身处母校,并最终由黑板上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就是“我”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

(二)讨论、设问1.为何母校让“我"不敢确定它就是“我"的母校?(1)小组讨论,推荐作答(2)参考答案:①主观上:“我"受了重伤,高烧,被打了麻醉药,半昏迷②客观上: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误!总结:战争摧毁人类文明(板书:环境―→战争摧毁人类文明)2.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流浪人的艰辛与坚韧。

4. 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4.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案例分析: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艾青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

八、教学资源1. 艾青的诗歌集或相关选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篇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导入:你们知道这些名人吗?“康德、马克思、歌德、、格林兄弟、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他们是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等等)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德国)我们可能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萦绕心头:德国是个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等人才辈出的国度,日尔曼是个有思想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民族,为何掀起了令人胆寒的灭绝人性的二次世界大战?二、作者介绍:三、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此时的“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一位三个月前还是一所文科中学的学生,现在作为伤员抬回改成临时医院的学校,借躺在担架上的他的双眼观察学校的陈设布置,借他神志不清的大脑反复捉摸这儿是不是母校,最后凭借黑板上自己书写的铭文确认这儿正是母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复仇 忠诚 战争 征服、独裁 征服、独裁 种族 殖民 禁锢基督教博爱平等思想
6/2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7/23
复仇、战争、征服、独裁、 忠诚、种族、殖民
8/23
谁造成了“我”对战争想法?
• 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在学校环境布置 和课堂教学之中,逐步地扭曲了人们思想。
9/23
结尾我为何喃喃地说“牛奶”?
22/23
• 《钢琴家》年。一样是一部改编自真人事迹电 影。片子讲诉是二战期间,波兰沦陷,一位犹 太籍钢琴家最终逃过纳粹党魔爪而重获新生故 事。在求生过程中,钢琴家四处躲避,忍受着 饥饿与严寒,地毯式搜查和无处不在惊慌与危 险。
23/23
21/23
• 《漂亮人生》1997年。 电影讲述了一个落入集中营犹太人父亲保全儿 子故事,父亲保护不但仅是儿子生命,而且一 直以一个善意谎言为孩子掩盖丑恶战争和残酷 真相。他一次次在绝望之中去给予孩子希望, 让他相信他们所遭遇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游 戏”。电影中,父亲赴死之时最终鬼脸,是影 史上最温暖残酷镜头。
14/23
• 挑刺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男孩”,忠诚 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重担。他将消息送 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置下来,将脚掌上那 根折磨了他一路刺挑出。以后罗马元老院为 了表彰他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
• 《挑刺少年》则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 诚,国家和元首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15/23
• 雅典娜:一出生便体态婀娜、披坚执锐。虽 是智慧女神,不过参加很多战争。最著名 是特洛伊之战。所以雅典娜也被称为战争 女神。
• 你以为我思想觉醒了吗?
10/23
战争不但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做一个热爱和平、珍惜和平人吧!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描绘战争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

通过讲述一个流浪人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性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守。

1.2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3. 领悟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战争与和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小说梗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了一个流浪人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故事。

他在逃亡途中,先后遇到了善良的乡民、自私的商人、狂热的士兵等不同类型的人物。

在战争的背景下,这些人展现出了各自的人性光辉与阴暗。

流浪人来到了斯巴城,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2.2 主要人物介绍2.2.1 流浪人:战争的受害者,善良、坚韧、有爱心。

2.2.2 乡民:热情、友善、乐于助人。

2.2.3 商人:自私、贪婪、对战争利润的追求导致他人灾难。

2.2.4 士兵:狂热、残忍、战争机器的执行者。

2.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3. 讨论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与人性3.1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小说中的例子为例,分析战争如何使人们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变得残忍、冷漠。

3.2 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探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3.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找出战争对人性的描写。

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战争背景下,如何坚守人性光辉?第四章:和平的渴望4.1 和平的象征小说中斯巴城象征着和平,通过分析斯巴城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5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35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 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 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பைடு நூலகம்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 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 什么意义?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 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的
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 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 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 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 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 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 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 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 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浪人》中的“我”失去了 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不同,索科洛夫要 比《流浪人》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三、表达方式: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 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 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开情节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4)用出色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 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 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 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 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 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 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 兵黩武的本质。
我的手迹! 失去双臂和右腿!
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 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了强烈震撼,作品 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导入:你们知道这些名人吗?“康德、马克思、歌德、、格林兄弟、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他们是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等等)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德国)我们可能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萦绕心头:德国是个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等人才辈出的国度,日尔曼是个有思想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民族,为何掀起了令人胆寒的灭绝人性的二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就通过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一探究竟。

二、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

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

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

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

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称为“德国人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三、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此时的“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一位三个月前还是一所文科中学的学生,现在作为伤员抬回改成临时医院的学校,借躺在担架上的他的双眼观察学校的陈设布置,借他神志不清的大脑反复捉摸这儿是不是母校,最后凭借黑板上自己书写的铭文确认这儿正是母校。

四、问“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伤兵的战争感受)A,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

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B,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C,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P43-46问: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不是,老师传授的)〈由老师引向法西斯〉〈逼的〉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五、重点分析学校的环境布置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学校环境描写的语句: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

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一年级甲班和乙班两门之间挂着画像《美狄亚》,二年级两个班之间挂着照片《挑刺的少年》;楼梯口装饰有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希腊重甲胄武士;楼梯间依次挂着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过道上挂着腓特烈大帝像;又一楼梯间挂着人种脸谱画像;又一过道上竖着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又一过道里摆着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赫尔墨斯圆柱;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挂着尼采画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美术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宙斯的脸像。

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学生分组讨论(四个一组),结合补充阅读资料,分析环境布置的寓意。

每个组可任选一到二个环境布置来分析,并派代表来发言。

资料补充:(单个的)费尔巴哈的《美狄亚》。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女魔法师,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

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

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富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

她被称为“复仇女神”。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

《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

《挑刺的少年》。

《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

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

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

”“《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

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文本中的“我”一样被拉去当炮灰。

多哥的风景画。

文中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十分逼真”,画上有“大串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1884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

“多哥的彩色画”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

这种教育后来影响到了日本,据说亚洲最好的苹果原产自我国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们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放开吃这样的苹果!”这就是臭名昭彰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参战。

(几组一起分析)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

大选帝侯特指1640-1688年在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1685年在费尔贝林战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

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

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阿道夫·希特勒中学”,意蕴不言而喻: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了一战以后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而校园里学生耳濡目染。

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

人种脸谱像和尼采像。

文章第9小节描写了四种人种脸谱:“北部的船长”、“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东部的格林斯人”、“南部山地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但在“我”眼中却几乎没有美感可言,甚至或多或少带着些鄙夷感情。

联系文章第16节的“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

“楼上的学生”学的正是画像主人公尼采的哲学。

尼采有一哲学主张,即“超人哲学”,“超人”是-指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

他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

希特勒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自小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结,后来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民族有优劣之分,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则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是被优等民族奴役的牲畜,甚至为了世界更繁荣,优等民族应该消灭劣等民族。

所以说,这些貌似装饰画的脸谱,隐藏着纳粹教育中贯穿的“民族主义”,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让我们想到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人种灭绝政策,暗示这是一所被希特勒民族主义笼罩下的中学。

所有学校在统一固定位置悬挂一样的画像图片,摆放一样的人物胸像,安置一样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以致主人公始终不敢确认这是母校,直到看见自己的笔迹,这暗示了全国施行统一的纳粹教育;门上被勒令取走十字架尽管粉刷了还留存的清晰可见的痕迹,提醒我们注意纳粹根除所谓的异端邪说的决心和力度;校名由托拉斯中学改为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告诉我们希特勒实行的领袖崇拜教育;绝望的日子里,要求所有学生写下铭文,老师让学生用六种字体铭文“书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因字迹太大责骂学生,这个细节展示了纳粹教育的粗暴。

专制的内容用同样专制的方式普及,这就是纳粹教育。

六、这篇小说是写一个伤兵在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小说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标题的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最后全部牺牲。

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刻上了西摩尼德斯写的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传句话给那里的公民,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正是这段铭文使“我”确信自己真的回到了母校,并“第一次触动了自己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昔日所受的军国教育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