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一、导入:
你们知道这些名人吗?
“康德、马克思、歌德、、格林兄弟、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他们是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等等)
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德国)
我们可能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萦绕心头:德国是个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等人才辈出的国度,日尔曼是个有思想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民族,为何掀起了令人胆寒的灭绝人性的二次世界大战?
今天我们就通过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一探究竟。
二、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称为“德国人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三、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
“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此时的“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一位三个月前还是一所文科中学的学生,现在作为伤员抬回改成临时医院的学校,借躺在担架上的他的双眼观察学校的陈设布置,借他神志不清的大脑反复捉摸这儿是不是母校,最后凭借黑板上自己书写的铭文确认这儿正是母校。
四、问“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
(伤兵的战争感受)
A,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B,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C,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P43-46
问: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
(不是,老师传授的)〈由老师引向法西斯〉〈逼的〉
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
五、重点分析学校的环境布置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学校环境描写的语句:
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一年级甲班和乙班两门之间挂着画像《美狄亚》,二年级两个班之间挂着照片《挑刺的少年》;楼梯口装饰有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希腊重甲胄武士;楼梯间依次挂着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过道上挂着腓特烈大帝像;又一楼梯间挂着人种脸谱画像;又一过道上竖着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又一过道里摆着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赫尔墨斯圆柱;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挂着尼采画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美术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宙斯的脸像。
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学生分组讨论(四个一组),结合补充阅读资料,分析环境布置的寓意。每个组可任选一到二个环境布置来分析,并派代表来发言。
资料补充:(单个的)
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女魔法师,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富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她被称为“复仇女神”。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
《挑刺的少年》。《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文本中的“我”